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文化旅游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5年,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文化旅游体系也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我国文化旅游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相对于国外的优势区域而言仍然相对薄弱,这也或多或少导致了我国文化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一)发展问题与挑战

1.文化旅游项目存在同质化现象

我国不同地域或有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或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文化旅游企业项目建设往往需要依托于一定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或民俗风情,继而通过对文化资源的纵向和横向开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目前一些文化旅游企业在产业经营中缺乏合理的规划,盲目跟风,造成文化旅游产品与项目的标准化、模式化、同质化,旅游活动内容缺乏特色和文化内涵。总体来看,除了部分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外,多数文化旅游产品并没有深入挖掘在地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采摘、垂钓、演艺等特色不突出的项目上。甚至有些城市或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拆掉原有的本土特色建筑,建设常见的喷泉、广场、公园等,把文化旅游变成了一种城市景观的再现,这种拆旧建新或大拆大建行为实际上对游客而言毫无吸引力。这也就造成许多文化旅游项目只有旅游观光层面,却脱离了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结果往往使文化旅游企业既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文化效益,也难以收回前期的资金投入。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文化旅游企业在产品开发或项目打造中对在地文化研究不透彻,不能将地方文化特色或企业所有的文化资源特色凸显出来,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或者无法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此外,国内外越来越多企业投入我国主题公园、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之中,主题公园同质化问题也将更加凸显。

2.文化旅游产业配套服务有待完善

旅游企业发展及其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离不开完善的配套服务和健全的基础设施,也需要政府部门的配合与重视,特别是在乡村文化旅游、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上。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虽然以本土特有的自然、文化资源为依托,但是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度和经济富裕的程度不完全是一致的,比如文化基底丰厚的大西南和大西北片区中的有些村寨,受限于资金和意识的瓶颈,政府和当地居民没有大量闲置资金投入,也没有通过对外招商引资进行文化资源整理与开发的自觉意识,致使一些文化资源处于分散状态。同时,个别地区对文化旅游企业的配套服务支持不够,没有形成长效完善的资金、政策等扶持机制,而且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够,旅游干道、停车场、卫生间等设施简陋,部分项目地的卫生状况和水电供应也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此外,还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旅游发展整体和长远认识不足,重视对外进行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而在文化旅游投资建设完成后,却缺少前瞻性的通盘考虑,导致运营的后劲不足而使项目无法高效、持续运转。

3.专业人才缺乏

文化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多种专项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的综合管理人才,包括文化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技术开发人才等,这些人才资源是文化旅游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虽然我国文化旅游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规模逐渐扩大,整个文化旅游产业呈现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对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人才需求急剧上升,但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特别是复合型的创新人才、高端经营管理人才。此外,还存在着人才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二)发展对策

1.进一步改善文化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加快新技术新手段应用

在“旅游+”、全域旅游、“一带一路”等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指导下,积极融入“互联网+”“文化+”,文化旅游企业需要进一步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加强跨区域、跨行业、跨平台运作,促进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链企业及银行金融、房地产等企业融合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升级。如宋城集团近年来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创新的发展模式,公司加快线下演艺规模扩张,通过收购海外现场娱乐和旅游项目进一步加快投资并购步伐,基于六间房发展影视游戏和综艺娱乐业务,以打造偶像天团切入经纪业务,逐步构建起以演艺为核心的O2O娱乐生态圈。 同时,文化旅游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力度与新技术应用程度,促进文化旅游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VR技术等前沿技术融合强度,以在充分挖掘传统及现代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各类主题公园、遗产旅游和大型实景演出等重大旅游项目的体验性、互动性和娱乐性。此外,文化旅游企业需大力开发在线文化旅游产品,以在线旅游平台改善文化旅游服务,以电子商务等形式积极参与在线旅游市场竞争,不断促进文化旅游赢利模式多元化,并通过联合、投资、并购在线旅游企业等方式不断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旅游生态圈。

2.打造品牌化文化旅游产品与项目,不断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文化旅游企业在项目开发和产品打造上应着眼于自身优势资源或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做好差异化定位,开发出特色化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将文化特色融入旅游各环节、各要素、各层面中,尽可能避免同质化的竞争,以丰富内容、独特品质、优质服务、综合效益打造出文化旅游品牌,继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同时,立足于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变化,文化旅游企业需逐渐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形态和内容,大力开发民间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打造健康养生、文化研学等新产品,并不断推动形成文化旅游产业IP。例如,曲江文旅围绕曲江景区“IP”的文化属性,通过持续深挖文化内涵,打造出包括大唐芙蓉园新春灯会、寒窑古会、楼观古庙会、大唐芙蓉园春季风铃节、夏季音乐节、秋季菊花节、冬季冰雪节等的“曲江节庆”和寓教于乐的“曲江研学”两大品牌,并通过对外与山西太行山大峡谷、皇城相府、陕西洋县华阳景区、河南沁阳神农山景区等文化旅游景区合作,进行更多自然和人文题材创意产品的研发和运营。

随着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文化旅游企业更需具有全球化经营眼光和发展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等区域文化旅游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通过文化旅游项目投资、产品开发合作、组建文化旅游企业等方式“走出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3.加强文化旅游企业与政府部门合作,强化文化旅游配套服务与人才支撑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全域旅游观念的深入,需要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要在包括乡村旅游、健康休闲旅游等文化旅游发展中重视相关的配套支撑,结合智慧旅游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科技化水平和配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以此促进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同时,文化旅游企业与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等应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提高文化旅游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积极引进高端文化旅游经营与管理人才,对急需或特殊人才可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等方式,采用项目聘任、项目合作、客座邀请、定期服务等形式,面向行业内外和各地引进使用。 此外,应努力营造出符合文化创意人才才智发挥的宽松环境,创新对企业文化旅游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并可允许企业人才以技术、管理、资本和知识产权等要素参股企业项目投资,以提高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凝聚力,促进文化旅游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撰稿人:张奎、徐文明,中国海洋大学;孙秋静,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企业研究中心) pL51H8Powrc4fmcwEzXYmsZR0vMOoJqxB1BUwljEJC9N57OlOaKAnXo41etVY+e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