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我国旅游业相关政策接连出台,有关旅游发展的国家战略不断提出,旅游业整体经济贡献能力进一步提高,这些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对我国文化旅游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5年1月,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我国未来五年内的智慧旅游目标:“到2016年,建设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和智慧旅游城市,建成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和平台。到2020年,我国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智慧管理能力持续增强,大数据挖掘和智慧营销能力明显提高,移动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在旅游业应用更加广泛,培育若干实力雄厚的以智慧旅游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形成系统化的智慧旅游价值链网络。”就在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提到“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可见,在改革、科技及文化的综合推动下,智慧旅游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就为文化旅游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大导向。
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及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价值教育,可以说2015年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部署乡村旅游发展的年份。同时,2016年1月27日,由新华社授权发布的题为《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也明确指出要“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业大的新兴支柱产业”。可以看出,从2015年到2016年,从首次部署到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乡村旅游的战略地位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态也将愈趋丰富。
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提到:“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2016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转发的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大力支持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文物单位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水平,拓展文化创意产品产业链条。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文博单位与旅游、文创的融合发展,丰富文化旅游的内容,完善以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持续增长。其中指出,要实施交通、信息、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不断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新辟邮轮、游艇等旅游消费市场,并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实施旅游消费促进计划,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老年旅游、研学旅行、中医药健康旅游等;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以个性化、特色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不断开拓旅游消费空间;通过优化休假、作息安排,激发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意见》的印发从投资和消费两个层面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导,将带动文化旅游企业转型,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发展,引导在线旅游平台等文化旅游项目良性发展,也将为文化旅游消费释放更大的空间。
2015年12月,国土资源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指出要“明确旅游新业态用地政策”,包括“引导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促进自驾车、房车营地旅游有序发展”“支持邮轮、游艇旅游优化发展”“促进文化、研学旅游发展”等。国家首次就旅游用地问题出台的支持政策,针对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的用地特点,明确了乡村旅游、自驾车、邮轮游艇、文化和研学的用地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产业项目落地及扩大规模的土地紧张问题。由此,地产、商业巨头等众多企业也将纷纷转向旅游产业,更多社会资本也将进入文化旅游产业。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提到: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以此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随着“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外交战略等逐步推进,中国旅游业将迎来提质增效的大发展阶段,文化旅游的国际合作将更加深入,世界也将充分分享中国巨大的出境旅游、投资市场、资本输出等发展潜力。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产能过剩、经济放缓、结构调整的新常态时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融合度高、关联性强的旅游业将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和中等收入人群的崛起,带薪休假制度及鼓励2.5天休假模式推行落实,人们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推动着旅游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化转变。据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
     ;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数据则显示,我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对促进社会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据中国旅游统计报告,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
    ;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数据则显示,我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对促进社会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据中国旅游统计报告,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
     
   
我国正在迎来“旅游+”的新时代,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明显。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不断加强,加速推动着包括文化旅游、会奖旅游、婚恋旅游、体育健身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并在更大空间、更深层面上推进了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存在形态,二者也呈现出深度融合发展的态势。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挖掘文化内涵并发挥文化功能的有效载体,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二者相互交叉的领域也越来越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