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中药学

章节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临床较为常见的中药,包括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等19类药。学习中药应具备快速通过实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辨识中药的能力,并熟记每一味常用中药的药性、药量、配伍、用药禁忌及其毒性等知识。因其无论是日常应用,还是参加考核,均至关重要。其中,中药辨识、用药禁忌及其毒性为考核的重中之重。掌握中药学亦是为方剂学及临床学科的学习和临床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第一单元 药性理论

学前导航

本单元内容较为简单,重点掌握四气和五味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要点

一、四气

1.四气的确定 一般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而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2.四气的作用

二、五味

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1)口尝,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应。

(2)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

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三、升降浮沉

1.升、浮指药物向上、向外的趋向性作用;沉、降指药物向里、向下的趋向性作用。

2.一般而言, 发表、透疹、升阳、涌吐、开窍 等药具有升浮作用, 收敛固涩、泻下、利水、潜阳、镇惊安神、止咳平喘、止呕 等药具有沉降作用。

四、归经

1.概念 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2.归经理论的形成 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五、毒性

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2.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 具体参见各药物。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学前导航

本单元内容较为简单,重点掌握七情配伍的作用。

学习要点

一、配伍的意义

既照顾到复杂病情,又增进了疗效,减少了毒副作用。

二、配伍的内容

1.单行 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2.相须 两种 功效相似 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 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3.相使 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4.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5.相杀 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6.相恶 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7.相反 两种药物同用能 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

第三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学前导航

本单元内容较为简单,重点掌握“十八反”和“十九畏”的内容。

学习要点

一、配伍禁忌

1.“十八反”的内容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的内容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二、妊娠用药禁忌

1.禁用药物 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 巴豆、牵牛子、雄黄、砒霜 等。

2.慎用药物 包括通经去瘀及辛热滑利之品,如 桃仁、红花、牛膝、大黄 等。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学前导航

本单元内容较为简单,重点掌握中药的特殊煎煮方法。

学习要点

一、剂量

有毒或作用峻猛的药物,以及某些名贵药物,均应严格掌握用量,详见各药。

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

1.先煎 磁石、代赭石、龙骨等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 ,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附子、乌头等毒性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

2.后下 薄荷、砂仁、白豆蔻等芳香类药物和久煎会破坏有效成分的药物 ,须在其他药物煮沸5~10分钟后放入。

3.包煎 滑石、青黛、旋覆花 等。

4.另煎 人参、西洋参、羚羊角

5.烊化 又称溶化,如 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 等。

6.泡服 又叫焗服,如 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 等。

7.冲服 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三七、白及、血余炭、棕榈炭、蜈蚣、全蝎、僵蚕、地龙、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雷丸、鹤草芽、朱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

8.煎汤代水 灶心土 等。

现场中药辨识需根据实物进行,本章第五单元至第二十二单元配有常用中药的图片辨识,图片请扫描微信二维码按图号查看。

扫一扫,看饮片

第五单元 解表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多,除重点掌握麻黄、桂枝、薄荷、牛蒡子等临床常用药物的性状鉴别、功效、应用等内容外,还应注意细辛有小毒,在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掌握其用量。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亡阴”的弊端。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应慎用解表药。

学习要点

一、发散风寒药

1.麻黄

【来源】 麻黄科 植物 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 的干燥草质茎。

【产地】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

【性状鉴别】呈圆柱形的段。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粗糙,有细纵脊线,节上有细小鳞叶。 切面中心显红黄色 。气微香,味涩、味苦。(图1)

【性能】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①风寒感冒;②咳嗽气喘;③风水水肿。

【用法用量】煎服,2~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 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2.桂枝

【来源】 肉桂 的干燥嫩枝。

【产地】广东、广西、云南、福建。

【性状鉴别】切片厚2~4mm,切面皮部薄,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 有特异香气 ,味甜、微辛。

【性能】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①风寒感冒;② 寒凝血滞诸痛证 ;③痰饮、蓄水证;④心悸。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 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3.紫苏

【来源】唇形科植物 紫苏 的干燥叶(或带嫩枝)。

【产地】江苏、浙江、河北。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段或未切叶。叶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边缘具圆锯齿。 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 ,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叶柄紫色或紫绿色。气清香,味微辛。(图2)

【性能】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应用】① 风寒感冒 ;②脾胃气滞,胸闷呕吐;③ 进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4.生姜

【来源】 姜科 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产地】我国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不规则厚片,可见 指状分枝 。切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用法用量】煎服,3~10g。

5.香薷

【来源】 唇形科 植物 石香薷 (青香薷)或江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

【性状鉴别】青香薷: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基部类圆形。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3~5疏浅锯齿。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功效】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① 风寒感冒 ;② 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煎服,3~10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6.荆芥

【来源】 唇形科 植物 荆芥 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江苏、浙江、河南、河北。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段。 茎呈方柱形 ,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 被短柔毛 。切面类白色。叶多已脱落。 穗状轮伞花序 。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图3)

【性能】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应用】①外感表证;②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③疮疡初起兼有表证;④吐衄下血。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7.防风

【来源】 伞形科 植物 防风 的干燥根。

【产地】东北及内蒙古东部。

【性状鉴别】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 外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 。有的可见 环纹或残存的毛状叶基 。切面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部浅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气特异,味微甘。(图4)

【性能】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① 外感表证 ;②风疹瘙痒;③风湿痹痛;④ 破伤风证

【用法用量】煎服,5~10g。

8.羌活

【来源】 伞形科 植物 羌活或宽叶羌活 的干燥根茎和根。

【产地】四川、甘肃及云南。

【性状鉴别】圆柱状略弯曲的根茎, 表皮棕褐色至黑褐色 ,切面外侧棕褐色,木部黄白色,有的可见 放射状纹理 。体轻,质脆。气香,味微苦而辛。(图5)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应用】①风寒感冒;② 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煎服,3~10g。

9.白芷

【来源】 伞形科 植物 白芷或杭白芷 的干燥根。

【产地】河南长葛、禹县(禹白芷);河北安国(祁白芷)、浙江(杭白芷)、福建、四川(川白芷)。

【性状鉴别】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或黄棕色。切面白色或灰白色,具粉性, 形成层环棕色 ,近方形或近圆形, 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 。气芳香,味辛、微苦。(图6)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应用】① 风寒感冒 ;②风寒湿痹、头痛、牙痛;③鼻渊;④ 带下证 ;⑤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10.细辛

【来源】 马兜铃科 植物 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 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北细辛与汉城细辛主产于东北地区。华细辛主产于陕西、河南、山东、浙江。

【性状鉴别】常卷曲成团,根茎呈不规则圆形,外表皮灰棕色,有时可见环形的节。根细,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切面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图7)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应用】① 风寒感冒 ;② 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③ 鼻渊 ;④肺寒咳喘。

【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11.藁本

【来源】 伞形科 植物 藁本或辽藁本 的干燥根茎和根。

【产地】湖南、四川、辽宁及河北。

【性状鉴别】藁本: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 外表皮棕褐色至黑褐色 ,粗糙。切面黄白色至浅黄褐色, 具裂隙或孔洞 ,纤维性。气浓香,味辛、苦、微麻。(图8)

【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12.苍耳子

【来源】 菊科 植物 苍耳 的果实。

【产地】江西、山东、湖北、江苏。

【性状鉴别】炒苍耳子: 纺锤形或卵圆形 ,表面黄褐色,有刺痕,微有香气。

【功效】 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 凡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13.辛夷

【来源】 木兰科 植物 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 的干燥花蕾。

【产地】望春花主产于河南及湖北。武当玉兰主产于四川北川、湖北、陕西。

【性状鉴别】望春花: 长卵形,似毛笔头 。基部常具短梗。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有光泽的长绒毛。气芳香,味辛、凉而稍苦。(图9)

【功效】 发散风寒,通鼻窍

【应用】①风寒感冒;②鼻渊。

【用法用量】煎服,3~10g。包煎。外用适量。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

【来源】 唇形科 植物 薄荷 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江苏、浙江、湖南。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段。茎方柱形,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具纵棱线,棱角处具茸毛。叶多破碎。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 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 ,味辛凉。

【性能】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①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②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③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④肝郁气滞,胸闷胁痛;⑤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2.牛蒡子

【来源】 菊科 植物 牛蒡 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东北及浙江等地。

【性状鉴别】 长倒卵形 ,略扁,微弯曲,表面灰褐色, 略有紫黑色斑点 ,纵棱数条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图10)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应用】①风热感冒,温病初期;②麻疹不透,风疹瘙痒;③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 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3.蝉蜕

【来源】 蝉科 昆虫 黑蚱的若虫 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产地】浙江、山东、江苏、河北。

【性状鉴别】 略呈椭圆形而弯曲 ,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额部先端突出,口吻发达,上唇宽短,下唇伸长成管状。 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开 。体轻,中空,易碎。气微,味淡。

【性能】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应用】① 风热感冒 ,温病初起,咽痛音哑;②麻疹不透,风疹瘙痒;③目赤翳障;④急慢惊风,破伤风证;⑤小儿夜啼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6g。

4.桑叶

【来源】 桑科 植物桑的干燥叶。

【产地】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湖南、四川。

【性状鉴别】 皱缩、破碎 。完整的叶片有柄,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 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 ,有的不规则分裂。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时可见小疣状突起;下表面色稍浅,叶脉突出, 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 ,脉基具簇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应用】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②肺热咳嗽,燥热咳嗽;③肝阳上亢眩晕;④目赤昏花;⑤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

【用法用量】煎服,5~10g。

5.菊花

【来源】 菊科 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产地】安徽、浙江、江苏、河南。

【功效】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①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② 肝阳眩晕,肝风实证 ;③目赤昏花;④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5~10g。

6.蔓荆子

【来源】 马鞭草科 植物 单叶蔓荆或蔓荆 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山东、江西、浙江及福建。

【性状鉴别】本品呈球形,直径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 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 ,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 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 。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用法用量】煎服,5~10g。

7.柴胡

【来源】 伞形科 植物 柴胡或狭叶柴胡 的干燥根。

【产地】北柴胡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南柴胡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黑龙江等省。

【性状鉴别】北柴胡呈不规则厚片。外表皮黑褐色或浅棕色, 具纵皱纹和支根痕 ,切面淡黄白色,纤维性。质硬。气微香,味微苦。

【性能】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① 表证发热,少阳证 ;②肝郁气滞;③气虚下陷,脏器脱垂;④退热截疟,治疗疟疾寒热。

【用法用量】煎服,3~10g。

8.升麻

【来源】 毛茛科 植物 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 的干燥根茎。

【产地】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长形块状,多分枝, 呈结节状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坚硬的细须根残留, 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 ,洞内壁显网状沟纹;下面凹凸不平,具须根痕。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纤维性,黄绿色或淡黄白色。气微,味微苦而涩。(图11)

【功效】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用法用量】煎服,3~10g。

9.葛根

【来源】 豆科 植物 野葛 的干燥根。

【产地】湖南、河南、广东、浙江。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厚片、粗丝或边长为5~12mm的方块。切面浅黄棕色至棕黄色。质韧, 纤维性强 。气微,味微甜。(图12)

【性能】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应用】① 表证发热,项背强痛 ;②麻疹不透;③ 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④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10~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第六单元 清热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多,为考核的重点章节。除重点掌握清热药物的分类,石膏、知母、黄芩、黄连等药物的辨识、功效和应用外,还应掌握穿心莲和牡丹皮的使用注意和青黛的用法用量。清热药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者慎用。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学习要点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

【来源】硫酸盐类矿物 硬石膏族 石膏。

【产地】湖北省应城。

【性状鉴别】纤维状的集合体,类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 显绢丝样光泽 ,气微,味淡。

【性能】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 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①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清泻肺胃气分实热要药);②肺热喘咳证;③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④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收湿敛疮(煅石膏)。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打碎先煎。煅石膏外用适量。

2.知母

【来源】 百合科 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河北省。

【性状鉴别】毛知母:长条状,微弯曲,略扁。顶端有“ 金包头 ”。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图13)

【性能】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应用】①热病烦渴;②肺热燥咳;③骨蒸潮热;④内热消渴;⑤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6~12g。

3.芦根

【来源】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产地】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鲜芦根:圆柱形段,表面黄白色,有光泽,节呈环状。切面黄白色,中空,有小孔排列成环。气微,味甘。

【功效】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应用】①热病烦渴;②胃热呕哕;③肺热咳嗽,肺痈吐脓;④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4.天花粉

【来源】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

【产地】栝楼主产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双边栝楼主产于四川省。

【性状鉴别】类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或淡棕黄色。 切面可见黄色木质部小孔,略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微苦。(图14)

【功效】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①热病烦渴;②肺热燥咳;③内热消渴;④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5.淡竹叶

【来源】 禾本科 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

【产地】浙江、江苏、湖南、湖北。

【性状鉴别】圆柱形,有节,表面淡黄绿色,断面中空。 叶鞘开裂 。叶片披针形,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 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 。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图15)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用法用量】煎服,6~10g。

6.栀子

【来源】 茜草科 植物 栀子 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湖南、江西、湖北、浙江。

【性状鉴别】 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 。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 具6条翅状纵棱 ,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气微,味微酸而苦。(图16)

【性能】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应用】① 热病心烦 ;② 湿热黄疸 ;③血淋涩痛;④血热吐衄;⑤ 目赤肿痛 ;⑥火毒疮疡。

【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7.夏枯草

【来源】 唇形科 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

【产地】江苏、安徽、河南。

【性状鉴别】圆柱形,略扁,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 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 ,外表面有白毛。体轻,气微,味淡。

【功效】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① 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②瘰疬、瘿瘤;③乳痈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

8.决明子

【来源】 豆科 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安徽、江苏、浙江、广东。

【性状鉴别】略呈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 形似马蹄 。平滑有光泽。 背腹面各有一条突起的棱线 。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微苦。(图17)

【功效】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二、清热燥湿药

1.黄芩

【来源】 唇形科 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产地】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

【性状鉴别】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 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 。(图18)

【性能】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①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 ;②肺热咳嗽,高热烦渴;③血热吐衄;④痈肿疮毒;⑤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2.黄连

【来源】 毛茛科 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产地】味连主产于四川石柱县。雅连主产于四川洪雅、峨眉。云连主产于云南德钦、碧江及西藏地区。

【性状鉴别】味连:多分枝,常弯曲, 形如鸡爪 ,有“ 过桥 ”。气微,味极苦。(图19)

【性能】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①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② 湿热泻痢 ;③ 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 ;④痈肿疖疮,目赤牙痛;⑤消渴;⑥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3.黄柏

【来源】 芸香科 植物 黄皮树 的干燥树皮。

【产地】主产于四川、贵州等省;陕西、湖北、云南、湖南等省区亦产。

【性状鉴别】 板片状或浅槽状 ,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内表面暗黄色或浅棕色。体轻,质硬。 断面纤维性 。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图20)

【性能】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应用】① 湿热带下、热淋涩痛 ;②湿热泻痢、黄疸;③ 湿热脚气、痿证 ;④骨蒸劳热、盗汗、遗精;⑤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4.龙胆草

【来源】 龙胆科 植物 龙胆、三花龙胆、条叶龙胆或滇龙胆 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龙胆主产于东北地区,三花龙胆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等省区,条叶龙胆主产于东北地区,滇龙胆主产于云南。

【性状鉴别】根茎呈不规则块片。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 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 。根圆柱形,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切面皮部黄白色至棕黄色,木部色较浅。气微,味甚苦。(图21)

【功效】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应用】① 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 ;②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③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煎服,3~6g。

5.苦参

【来源】 豆科 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产地】山西、河南、河北。

【性状鉴别】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或棕黄色, 外皮薄,常破裂反卷或脱落 ,光滑。切面黄白色,纤维性, 具放射状纹理和裂隙 。气微,味极苦。(图22)

【功效】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应用】①湿热泻痢、便血、黄疸;②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③湿热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

三、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

【来源】 忍冬科 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

【产地】山东、河南。

【性状鉴别】 呈小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 。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密被短柔毛。气清香,味淡,微苦。(图23)

【性能】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①痈肿疔疮;②外感风热,温病初起;③热毒血痢。

【用法用量】煎服,6~15g。

2.连翘

【来源】 木犀科 植物 连翘 的干燥果实。

【产地】山东、陕西、河南。

【性状鉴别】呈长卵形至卵形,稍扁。 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 。顶端锐尖。气微香,味苦。(图24)

【性能】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① 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②风热外感,温病初起;③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15g。

3.穿心莲

【来源】 爵床科 植物穿心莲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江苏。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段。 茎方柱形,节稍膨大 。切面不平坦,具类白色髓。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光滑。气微,味极苦。(图25)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用法用量】煎服,6~9g。

【使用注意】 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4.大青叶

【来源】 十字花科 植物 菘蓝 的干燥叶。

【产地】河北、陕西、江苏、安徽。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碎段。叶片暗灰绿色, 叶上表面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 ;叶柄碎片淡棕黄色。质脆。气微,味微酸、苦、涩。(图26)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应用】① 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②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5.青黛

【来源】 爵床科植物马兰、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 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

【产地】福建、河北、江苏、云南、安徽。

【性状鉴别】为 深蓝色粉末 ,体轻,易飞扬;或呈不规则多孔性团块、颗粒,手搓捻即成细末。 微有草腥气 ,味淡。(图27)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应用】① 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② 咽痛口疮,火毒疮疡 ;③咳嗽胸痛,痰中带血;④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1.5~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6.贯众

【来源】 鳞毛蕨科 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

【产地】黑龙江、吉林、辽宁。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厚片或碎块。根茎外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 多被有叶柄残基, 有的可见棕色鳞片 ,切面淡棕色至红棕色, 有黄白色维管束小点 ,环状排列。气特异,味初淡而微涩,后渐苦、辛。(图28)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应用】①风热感冒,温毒发斑;②血热出血;③虫疾;④烧烫伤;⑤妇人带下。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7.蒲公英

【来源】 菊科 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产地】山西、河北、山东及东北。

【性状鉴别】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呈圆锥状,多弯曲。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绒毛。气微,味微苦。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应用】①痈肿疔毒,乳痈内痈;②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8.紫花地丁

【来源】 堇菜科 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

【产地】江苏、浙江及东北。

【性状鉴别】 多皱缩成团。主根长圆锥形 ,淡黄棕色, 有细纵皱纹 。叶基生,灰绿色,展平后叶片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钝锯齿,两面有毛。蒴果椭圆形或3裂,种子多数。气微,味微苦,稍黏。(图29)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

9.土茯苓

【来源】 百合科 植物土茯苓的根茎。

【产地】长江流域南部各省。

【性状鉴别】 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薄片 ,边缘不整齐,切面黄白色或红棕色, 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 。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气微,味微甘、涩。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

10.鱼腥草

【来源】 三白草科 植物蕺菜的全草。

【产地】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性状鉴别】为不规则的段。茎呈扁圆柱形, 表面淡红棕色至黄棕色,有纵棱 。叶片多破碎,黄棕色至暗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搓碎具鱼腥气,味涩。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① 肺痈吐脓,肺热咳嗽 ;②热毒疮痈;③湿热淋证。

【用法用量】煎服,15~25g,不宜久煎。外用适量。

11.射干

【来源】 鸢尾科 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

【产地】河南、湖北、江苏。

【性状鉴别】 不规则形或长条形的薄片 。外表皮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可见残留的须根和须根痕,有的可见环纹。切面淡黄色或鲜黄色, 具散在筋脉小点或筋脉纹 ,有的可见环纹。气微,味苦、微辛。(图30)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应用】 ①咽喉肿痛;②痰盛咳喘

【用法用量】煎服,3~10g。

12.山豆根

【来源】 豆科 植物 越南槐 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广西、广东。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类圆形厚片。外表皮棕色至棕褐色。切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 有豆腥气 ,味极苦。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13.马勃

【来源】 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大马勃或紫色马勃 的干燥子实体。

【产地】脱皮马勃主产于辽宁、甘肃、江苏、安徽等省,大马勃主产于内蒙古、青海、河北、甘肃等省区,紫色马勃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苏、湖北等省区。

【性状鉴别】脱皮马勃: 球形或类球形 。包被呈灰棕色至黄褐色, 纸质,常破碎成块片状,或已全部脱落 。孢体呈灰褐色或浅褐色,紧密,有弹性,用手撕之, 内有灰褐色似棉絮状的丝状物 。触之则孢子呈尘土样飞扬,手捻有细腻感。气似尘土,无味。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用法用量】煎服,2~6g。外用适量。

14.白头翁

【来源】 毛茛科 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

【产地】东北、内蒙古及华北。

【性状鉴别】呈类圆形的片。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 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近根头部有白色绒毛 。切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应用】① 热毒血痢 ;②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g。

15.马齿苋

【来源】 马齿苋科 马齿苋的全草。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段。 茎圆柱形,表面黄褐色,有明显纵沟纹 。叶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先端钝平或微缺,全缘。蒴果圆锥形,内含多数细小种子。气微,味微酸。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四、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

【来源】 玄参科 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产地】河南省温县、博爱、武陟、孟县。

【性状鉴别】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 切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 。气微,味微甜。(图31)

【性能】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①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②阴虚内热,骨蒸劳热;③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2.玄参

【来源】 玄参科 植物玄参的干燥根。

【产地】浙江、湖北、江苏、江西。

【性状鉴别】 呈类圆柱形,中部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似羊角状 。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 有不规则的纵沟、横向皮孔样突起和稀疏的横裂纹和须根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乌黑色,微有光泽。 气特异似焦糖 ,味甘、微苦。(图32)

【性能】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应用】① 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 ;②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③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3.牡丹皮

【来源】 毛茛科 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产地】安徽、四川、河南、山东。

【性状鉴别】 圆形或卷曲形的薄片 。连丹皮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刮丹皮外表面红棕色或淡灰黄色。 内表面有时可见发亮的结晶 。切面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图33)

【性能】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应用】①温毒发斑,血热吐衄;②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③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④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 血虚有寒、月经过多者及孕妇不宜用

4.赤芍

【来源】 毛茛科 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

【产地】芍药主产于内蒙古、东北,赤芍主产于四川。

【性状鉴别】为类圆形切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 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 。气微香,味微苦、酸涩。(图34)

【功效】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① 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②目赤肿痛,痈肿疮毒;③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6~12g。

5.紫草

【来源】 紫草科 植物 新疆紫草(软紫草)或内蒙紫草 的干燥根。

【产地】新疆紫草主产于新疆、西藏,内蒙紫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

【性状鉴别】软紫草为不规则圆柱形切片或条形片状, 紫红色或紫褐色 。皮部深紫色。圆柱形切片,木部较小,黄白色或黄色。(图35)

【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五、清虚热药

1.青蒿

【来源】 菊科 植物 黄花蒿 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性状鉴别】蒿茎呈圆柱形, 上部多分枝,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 。叶互生,卷缩易碎,为三回羽状深裂。气香特异,味微苦。(图36)

【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 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①温邪伤阴,夜热早凉;②阴虚发热,劳热骨蒸;③暑热外感,发热口渴;④疟疾寒热。

【用法用量】煎服,6~12g。入汤剂宜后下。

2.白薇

【来源】 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薇和蔓生白薇 的根及根茎。

【产地】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 根茎粗短,有结节,多弯曲 。表面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

【功效】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3.地骨皮

【来源】 茄科 植物 枸杞或宁夏枸杞 的干燥根皮。

【产地】枸杞主产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枸杞主产于宁夏、甘肃。

【性状鉴别】 呈筒状、槽状或不规则卷片 。外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易成鳞片状剥落。体轻,质脆,易折断。气微,味微甘而后苦。(图37)

【性能】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应用】① 阴虚发热,盗汗骨蒸 ;②肺热咳嗽;③血热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9~15g。

4.银柴胡

【来源】 石竹科 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

【产地】宁夏、甘肃、陕西、内蒙古。

【性状鉴别】呈类圆形,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有“ 砂眼 ”,根头部有“ 珍珠盘 ”。质硬而脆,易折断,木质部有黄白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

【功效】 退虚热,清疳热

【用法用量】煎服,3~10g。

5.胡黄连

【来源】 玄参科 植物 胡黄连 的根茎。

【产地】云南、西藏。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圆形薄片。外表皮灰棕色至暗棕色。切面灰黄色或棕黑色, 木部有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 ,气微,味极苦。

【功效】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用法用量】煎服,3~10g。

第七单元 泻下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少,内容较简单。但攻下药、峻下逐水药均药性峻烈,故本章除需掌握各药的功效、应用外,还需掌握甘遂、巴豆等毒性药物的用量和炮制方法,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使用泻下药应根据里实证的兼证及病人的体质,进行适当配伍。攻下药、峻下逐水药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当慎用。

学习要点

一、攻下药

1.大黄

【来源】 蓼科 植物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 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

【性状鉴别】不规则类圆形厚片或块。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切面黄棕色至淡红棕色, 有明显散在或排列成环的星点 ,有空隙。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黏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图38)

【性能】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应用】①积滞便秘;②血热吐衄,目赤咽肿;③热毒疮疡,烧烫伤;④瘀血证;⑤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用法用量】煎服,3~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 如非实证,不宜妄用 ;本品苦寒,易伤胃气, 脾胃虚弱者慎用 ;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 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2.芒硝

【来源】硫酸盐类矿物 芒硝族 矿物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 呈棱柱状、长方体或不规则块状及颗粒状 ,两端不整齐,大小不一。无色透明或类白色半透明, 暴露空气中则表面渐风化而覆盖一层白色粉末 具玻璃样光泽。条痕白色 。气微,味咸。

【功效】 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应用】① 积滞便秘 ;②咽痛、口疮、目赤及痈疮肿痛。

【用法用量】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6~12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

3.番泻叶

【来源】 豆科 植物 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 的干燥小叶。

【产地】狭叶番泻主产于红海以东至印度一带,现盛载于印度南端丁内未利。尖叶番泻主产于埃及的尼罗河中上游地方。

【性状鉴别】 狭叶番泻叶呈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 ,全缘,叶端急尖,革质,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稍有黏性,用开水浸泡为茶色。(图39)

【功效】 泻下通便

【用法用量】温开水泡服,煎服宜后下,2~6g。

【使用注意】 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

二、润下药

1.火麻仁

【来源】 桑科 植物大麻的成熟果实。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

【性状鉴别】呈卵圆形,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 有微细的白色或棕色网纹 ,两边有棱。果皮薄而脆,易破碎。种皮绿色。气微,味淡。

【功效】 润肠通便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2.郁李仁

【来源】 蔷薇科 植物欧李和郁李的成熟种子。

【产地】河北、辽宁、内蒙古。

【性状鉴别】呈卵形,表面黄白色或浅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尖端一侧有线形种脐。气微,味微苦。【功效】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用法用量】煎服,6~10g。

三、峻下逐水药

1.甘遂

【来源】 大戟科 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

【产地】陕西、山西、河南。

【性状鉴别】 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 。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 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 ,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气微,味微甘而辣。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

【使用注意】 虚弱者及孕妇忌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2.牵牛子

【来源】 旋花科 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主产于辽宁。

【性状鉴别】 呈橘瓣状 ,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黄白色(白丑),背面有1条浅纵沟。 水浸后种皮呈龟裂状 ,有明显的黏滑感。气微,味辛、苦,有麻舌感。(图40)

【用法用量】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1.5~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不宜与巴豆、巴豆霜同用

3.巴豆

【来源】 大戟科 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四川、贵州、云南、广西。

【性状鉴别】呈卵圆形, 一般具三棱 。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柄痕。气微,味辛辣。不宜口尝。(图41)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1~0.3g。大多数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及体弱者忌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少,独活、威灵仙作为重点药物,应正确掌握其性状鉴别、功效和应用等;川乌为有毒之品,除掌握其性状鉴别、功效和应用外,还应掌握其用量和煎服方法,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使用祛风湿药时,应根据痹证的类型、邪犯的部位、病程的新久等,选择药物并作适当的配伍。辛温性燥的祛风湿药,阴血亏虚者应慎用。

学习要点

一、祛风寒湿药

1.独活

【来源】 伞形科 植物 重齿毛当归 的干燥根。

【产地】湖北、四川。

【性状鉴别】类圆形薄片。外表皮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皱纹。 切面皮部灰白色至灰褐色,有多数散在棕色油点 ,木部灰黄色至黄棕色,形成层环棕色。有特异香气。味苦辛、微麻舌。

【性能】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功效】 祛风湿,止痛,解表

【应用】① 风寒湿痹 ;②风寒夹湿表证;③少阴头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2.威灵仙

【来源】 毛茛科 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威灵仙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棉团铁线莲主产于东北及山东,东北铁线莲主产于东北。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段。表面黑褐色、棕褐色或棕黑色,有细纵纹,有的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木部。切面皮部较广,木部淡黄色,略呈方形或近圆形, 皮部与木部间常有裂隙 。(图42)

【功效】 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应用】① 风湿痹痛,骨鲠咽喉 ;②跌打伤痛、头痛、牙痛、胃脘痛等;③痰饮、噎膈。

【用法用量】煎服,6~10g。

3.川乌

【来源】 毛茛科 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产地】四川、陕西。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 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 。气微,味辛辣、麻舌。(图43)

【功效】 祛风湿,温经止痛

【应用】①风寒湿痹;②心腹冷痛,寒疝疼痛;③跌打损伤, 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内服一般应炮制用

4.木瓜

【来源】 蔷薇科 植物 贴梗海棠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安徽、湖北、四川、浙江。

【性状鉴别】呈长圆形, 多纵剖成两半 外表紫红色或红棕色 ,有不规则的深皱纹。切面棕红色。气微,清香,味酸。(图44)

【性能】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应用】①风湿痹证;②脚气水肿;③吐泻转筋。

【用法用量】煎服,6~9g。

二、祛风湿热药

1.秦艽

【来源】为 龙胆科 植物 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 的干燥根。

【产地】秦艽主产于甘肃、山西、陕西。粗茎秦艽主产于西南地区。麻花秦艽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西藏。小秦艽主产于河北、内蒙古及陕西。

【性状鉴别】呈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棕色、灰黄色或棕褐色,粗糙, 有扭曲纵纹或 网状孔纹 。切面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性能】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功效】 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应用】①风湿痹证;②中风不遂;③骨蒸潮热,疳积发热;④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3~10g。

2.防己

【来源】 防己科 植物 粉防己 的干燥根。

【产地】浙江、安徽、湖北、湖南。

【性状鉴别】类圆形或半圆形厚片。外表皮淡灰黄色。切面灰白色,粉性, 有稀疏的放射状纹理 。气微,味苦。(图45)

【功效】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应用】①风湿痹证;②水肿,小便不利,脚气;③湿疹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5~10g。

3.豨莶草

【来源】 菊科 植物豨莶、腺梗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地上部分。

【产地】湖南、福建、湖北、江苏。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段。茎略呈方柱形,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紫棕色,有纵沟和细纵纹, 被灰色柔毛 。切面髓部类白色。叶多破碎,灰绿色,边缘有钝锯齿, 两面皆具白色柔毛 。有时可见黄色头状花序。气微,味微苦。

【功效】 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9~12g。外用适量。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宜制用,治风疹湿疮、疮痈宜生用。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1.五加皮

【来源】 五加科 植物 细柱五加 的干燥根皮。

【产地】湖北、河南、四川、湖南。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卷筒状。外表面灰褐色, 有稍扭曲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 ,内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灰白色。气微香,味微辣而苦。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应用】①风湿痹证;②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③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酒浸,入丸散服。

2.桑寄生

【来源】 桑寄生科 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

【产地】福建、广东、广西。

【性状鉴别】茎枝圆柱形, 表面灰褐色或红褐色 ,具细纵纹,棕色点状皮孔,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质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红棕色,木部色较浅。叶片多卷缩,具短柄,展平后卵形或椭圆形,表面黄褐色,幼叶被细茸毛,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革质。气微,味涩。

【性能】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①风湿痹证;②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9~15g。

3.狗脊

【来源】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茎。

【产地】福建、四川。

【性状鉴别】生狗脊片:不规则长条形或圆形纵片;周边不整齐, 偶有未去尽的金黄色茸毛 ,外表深棕色;切面浅棕色,较平滑。质坚脆,易折断,有粉性。(图46)

【功效】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用法用量】煎服,6~12g。

第九单元 化湿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少,除需重点掌握藿香、苍术、厚朴等药物的辨识、功效和应用,还应了解砂仁和白豆蔻的特殊煎服方法。化湿药物不宜久煎,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

学习要点

1.藿香

【来源】 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广东。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段。茎略呈方柱形,表面灰褐色、灰黄色或带红棕色,被柔毛。切面有白色髓。叶破碎或皱缩成团,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细,被柔毛。气香特异,味微苦。(图47)

【性能】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 化湿,止呕,解暑

【应用】① 湿阻中焦 ;②呕吐;③ 暑湿、湿温初起

【用法用量】煎服,3~10g。

2.佩兰

【来源】 菊科 植物佩兰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河北、山东、江苏、浙江。

【性状鉴别】茎呈圆柱形, 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有明显的节及纵棱线 ;质脆,断面髓部白色或中空。叶对生,有柄,叶片多皱缩、破碎,绿褐色。气芳香,味微苦。

【功效】化湿,解暑。

【用法用量】煎服,3~10g。

3.苍术

【来源】 菊科 植物 茅苍术或北苍术 的干燥根茎。

【产地】茅苍术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北苍术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

【性状鉴别】不规则类圆形或条形厚片。 外表皮灰棕色至黄棕色,有皱纹 。切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图48)

【性能】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应用】①湿阻中焦证;②风湿痹证;③风寒夹湿表证。

【用法用量】煎服,3~9g。

4.厚朴

【来源】 木兰科 植物 厚朴或凹叶厚朴 的干燥干皮、根皮和枝皮。

【产地】四川、湖北、浙江、江西。

【性状鉴别】弯曲的丝条状或单、双卷筒状。外表面灰褐色,有时可见椭圆形皮孔或纵皱纹。 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 ,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 切面颗粒性,有油性,有的可见小亮星 。气香,味辛辣、微苦。(图49)

【性能】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应用】① 湿阻中焦,脘腹胀满 ;②食积气滞,腹胀便秘;③痰饮喘咳;④梅核气。

【用法用量】煎服,3~10g。

5.砂仁

【来源】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阳春砂主产于广东。绿壳砂主产于云南。海南砂主产于海南。

【性状鉴别】阳春砂、绿壳砂果实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三棱 。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果皮薄而软。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图50)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应用】① 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 ;②脾胃虚寒吐泻;③ 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入汤剂宜后下,3~6g。

6.白豆蔻

【来源】 姜科 植物 白豆蔻(原豆蔻)或爪哇白豆蔻(印尼白蔻) 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白豆蔻由柬埔寨、泰国、越南、缅甸等国进口,爪哇白豆蔻多由印度尼西亚进口。

【性状鉴别】原豆蔻: 类球形 。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 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 ,基部有凹下的果梗痕,两端均具浅棕色绒毛。果皮薄,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并残留假种皮。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图51)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应用】①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②呕吐。

【用法用量】入汤剂宜后下,3~6g。

第十单元 利水渗湿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少,需重点掌握茯苓、薏苡仁、车前子等药物的性状鉴别、功效和应用。除此之外,还应熟悉车前子和滑石的特殊煎服方法。利水渗湿药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应慎用或忌用。有些药物有较强的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

学习要点

一、利水消肿药

1.茯苓

【来源】 多孔菌科 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产地】湖北、安徽、云南和贵州。

【性状鉴别】茯苓块: 呈立方块状或方状块厚片 。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气微,味淡,嚼之黏牙。(图52)

【性能】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① 水肿 ;②痰饮;③ 脾虚泄泻 ;④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2.薏苡仁

【来源】 禾本科 植物 薏苡 的干燥成熟种仁。

【产地】河北、福建、辽宁。

【性状鉴别】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表面乳白色,光滑。 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背面圆凸,负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 。气微,味微甜。(图53)

【性能】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① 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②脾虚泄泻;③湿痹拘挛;④肺痈,肠痈。

【用法用量】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3.猪苓

【来源】 多孔菌科 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产地】陕西、云南、河南、山西。

【性状鉴别】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 表皮黑色或棕黑色,皱缩 。切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图54)

【功效】 利水渗湿

【应用】 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6~12g。

4.泽泻

【来源】 泽泻科 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

【产地】福建、四川、江西。

【性状鉴别】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黄白色或淡黄棕色。 切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 。气微,味微苦。(图55)

【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

【应用】①水肿,小便不利,泄泻;②淋证,遗精。

【用法用量】煎服,6~10g。

二、利尿通淋药

1.车前子

【来源】为 车前科 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车前产于全国各地,平车前产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各地。

【性状鉴别】 呈椭圆形、不规则长圆形或三角状长圆形 ,略扁,长约2mm,宽约1mm。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气微,味淡。

【性能】甘,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效】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应用】①淋证,水肿;②泄泻;③目赤肿痛,目暗昏花,翳障;④痰热咳嗽。

【用法用量】包煎,9~15g。

2.滑石

【来源】硅酸盐类矿物 滑石族 滑石。

【产地】山东、江苏、陕西。

【性状鉴别】白色或类白色、微细、无砂性的粉末, 手摸有滑腻感 ,气微,味淡。

【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

【应用】①热淋,石淋,尿热涩痛;②暑湿,湿温;③湿疮,湿疹,痱子。

【用法用量】包煎,10~20g。外用适量。

3.海金沙

【来源】 海金沙科 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

【产地】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

【性状鉴别】呈粉末状,棕黄色或浅棕黄色。体轻, 手捻有光滑感,置手中易由指缝滑落 。气微,味淡。(图56)

【功效】 利尿通淋,止痛

【用法用量】包煎,6~15g。

4.石韦

【来源】 水龙骨科 植物庐山石韦、石韦或有柄石韦的干燥叶。

【产地】庐山石韦主产于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石韦主产于长江以南。有柄石韦主产于东北、华东、华中等省区。

【性状鉴别】 丝条状 。上表面黄绿色或灰褐色, 下表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 。有的侧脉间布满孢子囊群。叶全缘。叶片革质。气微,味微涩苦。

【应用】① 淋证 ;②肺热咳嗽;③血热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6~12g。

5.萆薢

【来源】 薯蓣科 植物绵萆薢、福州薯蓣(绵萆薢),粉背薯蓣(粉萆薢)的干燥根茎。

【产地】浙江、安徽、江西、湖南。

【性状鉴别】粉萆薢:为不规则的斜切片,边缘不整齐,大小不一,外皮黄棕色至黄褐色, 有稀疏的须根残基 ,呈圆锥状突起,质疏松, 略呈海绵状 。气微,味微苦。

【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三、利湿退黄药

1.茵陈

【来源】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收的习称“花茵陈”。

【产地】滨蒿主产于东北地区及河北、山东,茵陈蒿主产于陕西、山西、安徽。

【性状鉴别】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 全体密被白色绒毛,绵软如绒 。气清香,味微苦。(图57)

【性能】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应用】①黄疸;②湿疮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2.金钱草

【来源】 报春花科 植物 过路黄 的干燥全草。

【产地】主产于四川,长江流域及山西、陕西、云南、贵州。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段。茎棕色或暗棕红色。叶对生,上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下表面色较浅,主脉明显突起, 用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 。气微,味淡。(图58)

【性能】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效】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应用】①湿热黄疸;②石淋,热淋;③痈肿疔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15~60g。

3.虎杖

【来源】 蓼科 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

【产地】华东、西南地区。

【性状鉴别】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和须根痕,切面射线放射状,皮部与木部较易分离。 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 。质坚硬,气微,味微苦。(图59)

【功效】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

【应用】① 湿热黄疸,淋浊,带下 ;② 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③经闭,癥瘕,跌打损伤;④肺热咳嗽。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第十一单元 温里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少,重点掌握附子、肉桂、吴茱萸等药物,除正确识别及对其功效、主治及用法等重点记忆外,还需注意附子、吴茱萸均有毒,无论外用内服,均应严格掌握剂量用法,不宜过量或持续使用,以防发生毒副反应。制剂时应严格遵守炮制和制剂法度,以减低毒性而确保用药安全。温里药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当禁用;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学习要点

1.附子

【来源】 毛茛科 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产地】四川、陕西、云南。

【性状鉴别】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 黑褐色 ,切面 暗黄色 ,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 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 。气微,味淡。(图60)

【性能】辛、甘,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亡阳证 (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阳虚证;寒痹证。

【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 先煎 0.5~1小时,至 口尝无麻辣感 为度。

【使用注意】 孕妇及阴虚阳亢者 忌用。不宜与 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天花粉 等同用。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2.干姜

【来源】 姜科 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产地】我国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 具指状分枝 。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 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 。气香,特异,味辛辣。

【性能】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① 腹痛,呕吐,泄泻 ;②亡阳证;③寒饮喘咳。

【用法用量】煎服,3~10g。

3.肉桂

【来源】 樟科 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

【产地】广东、广西。

【性状鉴别】呈槽状或卷筒状,内表面红棕色, 用指甲刻划之可见油痕 。断面外层呈棕色而较粗糙, 内层红棕色而油润,外两层间有一条黄棕色的线纹 。气香浓烈,味甜、辣。(图61)

【性能】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

【应用】①阳痿,宫冷;②腹痛,寒疝;③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④虚阳上浮诸症。

【用法用量】后下或焗服,1~5g;研末冲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者及孕妇忌用。畏赤石脂

4.吴茱萸

【来源】 芸香科 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产地】贵州、广西、湖南、云南。

【性状鉴别】 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 ,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 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 。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用水浸泡果实,有黏液渗出。(图62)

【性能】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①寒凝疼痛;②胃寒呕吐;③虚寒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5.小茴香

【来源】 伞形科 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鉴别】为 双悬果 ,长4~8mm,直径1.5~2.5mm。呈圆柱形, 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 。(图63)

【功效】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应用】① 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 ;②中焦虚寒气滞证。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6.丁香

【来源】 桃金娘科 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

【产地】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性状鉴别】 花蕾略呈研棒状 。花瓣棕褐色或褐黄色。 质坚实,富油性 。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图64)

【功效】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用法用量】煎服,1~3g,或研末冲服。

【使用注意】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畏郁金

7.高良姜

【来源】 姜科 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

【产地】广东、海南。

【性状鉴别】为类圆形或不规则的薄片。 切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外周色较淡,具多数散在的筋脉小点,中心圆形 ,约占1/3。气香,味辛辣。

【功效】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用法用量】煎服,3~6g。

8.花椒

【来源】 芸香科 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

【产地】辽宁、河北、四川。

【功效】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应用】① 中寒腹痛,寒湿吐泻 ;②虫积腹痛,湿疹,阴痒。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第十二单元 理气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少,需重点掌握陈皮、青皮、枳实等药物的性状鉴别、功效和应用。还需注意川楝子有毒,无论外用内服,均应严格掌握用法用量,不宜过量或持续使用,以防发生毒副反应。制剂时应严格遵守炮制和制剂法度,以减低毒性而确保用药安全。理气药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学习要点

1.陈皮

【来源】 芸香科 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产地】广东、福建、四川、江苏。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的条状或丝状 。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 有细皱纹和凹小的点状油室 。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气香,味辛、苦。

【性能】辛、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①脾胃气滞证;②呕吐、呃逆证;③湿痰、寒痰咳嗽;④胸痹证。

【用法用量】煎服,3~10g。

2.青皮

【来源】 芸香科 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

【产地】福建、四川、广东。

【性状鉴别】四花青皮: 果皮剖成4裂片 ,外表面灰绿色或黑绿色,内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气香,味苦、辛。

【功效】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应用】① 肝郁气滞证 ;② 气滞脘腹疼痛 ;③食积腹痛;④癥瘕积聚、久疟痞块。

【用法用量】煎服,3~10g。

3.枳实

【来源】 芸香科 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

【产地】江西、四川、湖北、贵州。

【性状鉴别】 呈半球形,少数为球形 。外表面黑绿色或暗棕绿色。切面略隆起。气清香,味苦而微酸。

【性能】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应用】①胃肠积滞,湿热泻痢;②胸痹,结胸;③气滞胸胁疼痛;④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4.木香

【来源】 菊科 植物木香的干燥根。

【产地】云南、四川、西藏。

【性状鉴别】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切面棕黄色至棕褐色, 中部有明显菊花心状的放射纹理 ,形成层环棕色,褐色油点(油室)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苦。(图65)

【功效】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应用】① 脾胃气滞证 ;②泻痢里急后重;③腹痛胁痛,黄疸,疝气疼痛;④胸痹。

【用法用量】煎服,3~6g。

5.沉香

【来源】 瑞香科 植物白木香含有树脂的木材。

【产地】广东、海南、广西、福建。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块、片状或盔帽状。 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空洞及凹窝表面多呈朽木状 。气芳香。(图66)

【功效】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用法用量】后下,1~5g。

6.川楝子

【来源】 楝科 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四川。

【性状鉴别】呈类球形。 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具深棕色小点,外果皮革质 。气特异,味酸、苦。

【功效】 行气止痛,杀虫

【应用】①肝郁化火所致诸痛证;②虫积腹痛;③头癣、秃疮。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 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 ,以免中毒。又因性寒, 脾胃虚寒者慎用

7.乌药

【来源】 樟科 植物乌药的干燥块根。

【产地】浙江、安徽、湖南、湖北。

【性状鉴别】类圆形薄片。 切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 ,可见年轮环纹。气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用法用量】煎服,6~10g。

8.香附

【来源】 莎草科 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

【产地】山东、浙江、福建、湖南。

【性状鉴别】为不规则厚片或颗粒状。 外表皮棕褐色或黑褐色 ,切面白色或黄棕色,质硬,内皮层环纹明显。气香,味微苦。(图67)

【性能】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功效】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应用】① 肝郁气滞胁痛、腹痛 ;②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③气滞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6~10g。

9.佛手

【来源】 芸香科 植物佛手的干燥果实。

【产地】广东、广西。

【性状鉴别】类椭圆形或卵圆形的薄片。 顶端稍宽,常有3~5个手指状的裂缝 。外皮黄绿色或橙黄色。果肉浅黄白色,质硬而脆。气香,味微甜后苦。

【功效】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用法用量】煎服,3~10g。

10.薤白

【来源】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干燥鳞茎。

【产地】东北、河北、江苏、湖北。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卵圆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皱缩,半透明, 有类白色膜质鳞片包被,底部有突起的鳞茎盘 。有蒜臭,味微辣。

【性能】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应用】① 胸痹证 ;②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煎服,5~10g。

11.柿蒂

【来源】柿树科植物柿的干燥宿萼。

【产地】河北、河南、山东。

【性状鉴别】呈扁圆形, 中央较厚,微隆起,有果实脱落后的圆形疤痕 。气微,微涩。

【功效】 降气止呃

【用法用量】煎服,5~10g。

第十三单元 消食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少,内容也较简单,需重点掌握山楂、神曲、麦芽等药物的性状鉴别、功效和应用等。还需注意麦芽有回乳的作用,故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本类药物有耗气之弊,故气虚而无积滞者慎用。

学习要点

1.山楂

【来源】 蔷薇科 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山东、河北、河南、辽宁。

【性状鉴别】为圆形片,皱缩不平。 外皮红色,有细皱纹和灰白色的小点 。气微清香,味酸,味甜。(图68)

【性能】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应用】① 肉食积滞证 ;②泻痢腹痛,疝气痛;③瘀阻胸腹,痛经。

【用法用量】煎服,6~12g。

2.神曲

【来源】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性状鉴别】焦神曲: 立方形小块,表面焦黄色,内部微黄色,有焦香气

【功效】 消食和胃

【应用】饮食积滞证。

【用法用量】煎服,6~15g。

3.麦芽

【来源】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功效】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

【应用】① 米面薯芋食滞证 ;②断乳、乳房胀痛;③肝气瘀滞或肝胃不和之胁痛、脘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回乳炒用60g。

【使用注意】 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4.莱菔子

【来源】 十字花科 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 类卵圆形或椭圆形 ,稍扁,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一侧有数条纵沟。气微,味淡,微苦、辛。

【性能】辛、甘,平。归肺、脾、胃经。

【功效】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应用】① 食积气滞证 ;②咳喘痰多,胸闷食少。

【用法用量】煎服,5~12g。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耗气, 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服

5.鸡内金

【来源】 雉科 动物家鸡的干燥沙囊内壁。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皱缩的卷片。 薄而半透明,具明显条状皱纹 。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

【性能】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应用】①饮食积滞,小儿疳积;②肾虚遗精、遗尿;③砂石淋证,胆结石。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1.5~3g。

第十四单元 驱虫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少,需重点掌握使君子、苦楝皮、川楝子等药物的性状鉴别、功效和应用。驱虫药多药性峻烈,故应严格掌握各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驱虫药需要控制剂量,防止用量过大中毒或损伤正气,对素体虚弱、年老体衰及孕妇,更当慎用。

学习要点

1.使君子

【来源】 使君子科 植物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

【性状鉴别】呈椭圆形或卵圆形, 具5条纵棱。横切面多呈五角星形 。气微香,味微甜。

【功效】 杀虫消积

【应用】①蛔虫病,蛲虫病;②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使君子9~12g,捣碎入煎剂。使君子仁6~9g,入丸散或单用。小儿每岁1~1.5粒,1日总量不超过20粒。

【使用注意】不可大量服用, 忌饮茶

2.苦楝皮

【来源】 楝科 植物川楝和楝的干燥树皮和根皮。

【产地】川楝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楝主产于山西、甘肃、山东、江苏。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丝状。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 切面纤维性,略呈层片状 。气微,味苦。

【功效】 杀虫,疗癣

【用法用量】煎服,4.5~9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 不宜过量或持续久服。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文火久煎

3.槟榔

【来源】 棕榈科 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海南、云南、广东。

【性状鉴别】为类圆形薄片, 切面可见棕白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气微,味涩、微苦。(图69)

【性能】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功效】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应用】①多种肠道寄生虫病;②食积气滞,泻痢后重;③水肿,脚气肿痛;④疟疾。

【用法用量】煎服,3~10g;驱绦虫、姜片虫30~60g。生用力佳,炒用力缓;鲜者优于陈久者。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孕妇慎用

第十五单元 止血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多,除需重点掌握小蓟、槐花、地榆等药物的性状鉴别、功效和应用外,还应掌握三七、蒲黄和白及的使用注意。因地榆中含有的水解型鞣质被皮肤吸收有引起中毒性肝炎的风险,临床使用地榆制剂时不宜大面积外涂,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出血之证,病因不同,病情有异,部位有别,因此在使用止血药时,应根据出血证的病机和出血部位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选择和必要的配伍。

学习要点

一、凉血止血药

1.小蓟

【来源】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段。 茎短圆柱形,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和白色柔毛 。切面中空,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叶齿尖具针刺,两面均具白色柔毛。气微,味苦。

【性能】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①血热出血证;②热毒痈肿。

【用法用量】煎服,5~12g。外用适量。

2.大蓟

【来源】 菊科 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江苏、浙江、四川。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段。茎短圆柱形, 表面深褐色,有数条纵棱,被丝状毛 ,切面灰白色。叶皱缩,多破碎,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两面均具灰白色丝状毛。气微,味淡。(图70)

【功效】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①血热出血证;②热毒痈肿。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

3.地榆

【来源】 蔷薇科 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

【产地】黑龙江、吉林、辽宁。

【性状鉴别】呈圆柱形或不规则纺锤形,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 粗糙,具纵皱纹。质硬脆,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木部稍浅,有放射状纹理 。气微,味微苦涩。(图71)

【性能】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应用】①血热出血证;②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4.槐花

【来源】 豆科 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

【产地】辽宁、河北、河南、山东。

【性状鉴别】本品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黄绿色,先端5浅裂;体轻。气微,味微苦。(图72)

【功效】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应用】①血热出血证;②目赤、头痛。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5.侧柏叶

【来源】 柏科 植物侧柏的干燥枝梢及叶。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鉴别】多分枝,小叶扁平,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 贴伏于枝上 。气清香,味苦涩,微辛。

【功效】 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应用】①血热出血证;②肺热咳嗽;③脱发、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

6.白茅根

【来源】 禾本科 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鉴别】呈圆柱形的段。 外表皮黄白色或淡黄色,微有光泽,具纵皱纹 。切面皮部白色, 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微甜。

【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应用】①血热出血证;②水肿、热淋、黄疸;③胃热呕吐、肺热咳喘。

【用法用量】煎服,9~30g。

二、化瘀止血药

1.三七

【来源】 五加科 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广西、云南。

【性状鉴别】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 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 。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 体重,质坚实 ,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图73)

【性能】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应用】①出血证;②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用法用量】多研末吞服,1~1.5g;煎服,3~9g,亦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应慎用

2.茜草

【来源】 茜草科 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陕西、山西、河南。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的厚片或段 。根呈圆柱形,外表皮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纵皱纹;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 切面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 ,浅黄红色,导管孔多数。气微,味微苦,久嚼刺舌。

【性能】苦,寒。归肝经。

【功效】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应用】①出血证;②血瘀经闭,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6~10g。

3.蒲黄

【来源】 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 的干燥花粉。

【产地】水烛香蒲主产于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省,东方香蒲主产于贵州、山东、山西及东北各省区。

【性状鉴别】为鲜黄色粉末, 体轻,手捻有滑腻感,易附于手指上 ,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气微,味淡。

【功效】 止血,化瘀,利尿

【应用】①出血证;②瘀血痛证;③血淋尿血。

【用法用量】包煎,5~10g。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使用注意】 孕妇应慎用

三、收敛止血药

1.白及

【来源】 兰科 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

【产地】贵州、四川、云南、湖北。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薄片。 外表皮灰白色或黄白色 切面类白色,角质样,半透明,维管束小点状,散生 。质脆。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性能】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应用】①出血证;②痈肿疮疡、手足皲裂、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6~15g,研末吞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2.仙鹤草

【来源】 蔷薇科 植物龙牙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浙江、江苏、湖北。

【性状鉴别】长50~100cm, 全体被白色柔毛 。茎下部圆柱形,红棕色,上部方柱形,四边略凹陷,绿褐色。体轻,质硬,易折断, 断面中空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气微,味微苦。

【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

3.血余炭

【来源】 人发制成的炭化物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块状,乌黑光亮,有多数细孔 。用火烧之有焦发气,味苦。

【功效】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应用】①出血证;②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四、温经止血药

1.艾叶

【来源】 菊科 植物艾的干燥叶。

【产地】山东、安徽、湖北、河北。

【性状鉴别】药材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 有稀疏的蛛丝状短绵毛及腺点 ;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图74)

【性能】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应用】①出血证;②月经不调、痛经;③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2.炮姜

【来源】同干姜。

【产地】同干姜。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 。质轻泡。

【功效】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9g。

第十六单元 活血化瘀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多,除应掌握川芎、延胡索、郁金等药物的性状鉴别、功效和应用外,还需注意马钱子有大毒,无论外用内服,均应严格掌握用法用量,不宜过量或持续使用,以防发生毒副反应,制剂时应严格遵守炮制和制剂法度,以减低毒性而确保用药安全。活血药行散走窜,易耗血动血,应注意防其破泄太过,做到化瘀而不伤正;同时,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其他出血证而无瘀血现象者,对于孕妇尤当慎用或忌用。

学习要点

一、活血止痛药

1.川芎

【来源】 伞形科 植物 川芎 的干燥根茎。

【产地】四川、江西、湖北、陕西。

【性状鉴别】 不规则厚片 。外表皮黄褐色,有皱缩纹。切面黄白色或灰黄色, 具有明显波状环纹或多角形纹理 ,散生黄棕色油点。质坚实。气浓香,味苦、辛,微甜。(图75)

【性能】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①血瘀气滞痛证;②头痛,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2.延胡索

【来源】 罂粟科 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

【产地】主产于浙江东阳、磐安。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圆形厚片。外表皮黄色或黄褐色, 有不规则细皱纹 ,切面黄色,角质样, 具蜡样光泽 。气微,味苦。(图76)

【性能】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功效】 活血,行气,止痛

【应用】用于气血瘀滞诸痛证。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粉吞服,1.5~3g。

3.郁金

【来源】姜科植物 温郁金、广西莪术或蓬莪术 的干燥块根。

【产地】同莪术。

【性状鉴别】 呈椭圆形或长条形薄片 。外表皮灰黄色、灰褐色至灰棕色,切面灰棕色、橙黄色至灰黑色。 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 。(图77)

【性能】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效】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应用】①气滞血瘀诸证;②热病神昏,癫痫痰闭;③吐血、衄血、倒经、尿血、血淋;④肝胆湿热黄疸、胆石症。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 畏丁香

4.姜黄

【来源】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

【产地】四川、福建。

【性状鉴别】不规则或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深黄色, 切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 ,内皮层环纹明显, 维管束呈点状散在 。气香特异,味苦、辛。

【功效】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应用】①气滞血瘀痛证;②风湿痹痛;③牙痛,疮疡痈肿,皮癣痛痒。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5.乳香

【来源】 橄榄科 植物乳香树及同属植物鲍达乳香树树皮渗出的树脂。

【产地】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

【性状鉴别】 呈长卵形滴乳状、类圆形颗粒或黏合成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块状物 。具特异香气,味微苦。(图78)

【功效】 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应用】①跌打损伤、疮疡痈肿;②气滞血瘀痛证。

【用法用量】煎汤或入丸、散,3~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胃弱者慎用,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

二、活血调经药

1.丹参

【来源】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安徽、江苏、山东、四川。

【性状鉴别】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 外表皮棕红色或暗棕红色 ,粗糙,具纵皱纹。切面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 有的呈角质样 ,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涩。(图79)

【性能】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功效】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应用】①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②血瘀心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及风湿痹证;③疮痈肿毒;④热病烦躁神昏及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反藜芦。孕妇慎用

2.红花

【来源】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

【产地】河南、河北、浙江、四川、新疆。

【性状鉴别】 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 ,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部细长。气微香,味微苦。 花浸水中,水染成金黄色 。(图80)

【性能】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应用】①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②癥瘕积聚;③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胁痛;④跌打损伤,瘀滞肿痛;⑤瘀滞斑疹色暗。

【用法用量】煎服,3~10g。

3.桃仁

【来源】 蔷薇科 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四川、陕西、河北、山东。

【性状鉴别】桃仁: 呈扁长卵形 ,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偏斜,边缘较薄。气微,味微苦。(图81)

【功效】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应用】① 瘀血阻滞病证 ;②肺痈、肠痈;③肠燥便秘;④咳嗽气喘。

【用法用量】煎服,3~10g。

4.益母草

【来源】 唇形科 植物益母草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野生或栽培。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段。茎方形,四面凹下成纵沟,灰绿色或黄绿色。 切面中部有白髓 。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轮伞花序腋生,花黄棕色。气微,味微苦。(图82)

【性能】辛、苦,微寒。归心、肝、膀胱经。

【功效】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应用】①血滞经闭、痛经、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②水肿,小便不利;③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皮肤瘾疹。

【用法用量】煎服,9~30g;鲜品12~40g。

5.牛膝

【来源】 苋科 植物牛膝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河南武陟、沁阳。

【性状鉴别】圆柱形的段。外表皮灰黄色或浅棕色,切面平坦,淡棕色或棕色, 略呈角质样而油润,其外围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 。气微,味微甜而稍苦涩。(图83)

【性能】苦、甘、酸,平。归肝、肾经。

【功效】 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应用】①瘀血阻滞之经闭、痛经、经行腹痛、胞衣不下、跌仆伤痛;②腰膝酸痛、下肢痿软;③淋证、水肿、小便不利;④头痛、眩晕、齿痛、口舌生疮、吐血、衄血。

【用法用量】煎服,5~12g。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

6.鸡血藤

【来源】 豆科 植物密花豆的干燥藤茎。

【产地】广东、广西、云南。

【性状鉴别】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 与木部相间排列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环或偏心性半圆形环 ;髓部偏向一侧。(图84)

【功效】 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应用】①月经不调、痛经、闭经;②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及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三、活血疗伤药

1.土鳖虫

【来源】 鳖蠊科 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产地】地鳖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冀地鳖主产于河北、北京、山东、浙江。

【性状鉴别】地鳖: 呈扁平卵形 ,前段较窄,后端较宽, 背部紫褐色 ,具光泽,无翅。气腥臭。(图85)

【功效】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2.骨碎补

【来源】 水龙骨科 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

【产地】湖北,浙江。

【性状鉴别】药材 呈扁平长条状,多弯曲,有分枝,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鳞片 ,柔软如毛,经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褐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红棕色,维管束呈黄色点状,排列成环。气微,味淡、微涩。

【功效】破血续伤,补肾强骨。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3.马钱子

【来源】马钱科植物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印度、越南、泰国。

【性状鉴别】呈纽扣状扁圆形,一面隆起,另一面微凹。气微,味极苦。(图86)

【功效】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用法用量】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

【使用注意】 内服不宜生用及多服久服。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敷。孕妇禁用,体虚者忌用

四、破血消癥药

1.莪术

【来源】 姜科 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后者习称“温莪术”。

【产地】蓬莪术主产于四川、福建、广东,温莪术主产于浙江、四川、台湾、江西,广西莪术主产于广西。

【性状鉴别】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黄色或灰棕色,有时可见环节或须根痕。切面黄绿色、黄棕色或棕褐色,内皮层环纹明显,散在“筋脉”小点。气微香,味微苦而辛。(图87)

【功效】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6~9g。

2.水蛭

【来源】 水蛭科 动物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全体。

【产地】蚂蟥及水蛭产于全国各地。柳叶蚂蟥产于河北、安徽、江苏、福建等省。

【性状鉴别】蚂蟥:为扁平纺锤形。背部稍隆起,腹面平坦,前段稍尖,后端钝圆。全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质脆,易折断,断面角质样。气微腥。(图88)

【功效】 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用法用量】煎服,1~3g。

第十七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多,除需掌握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等药物的性状鉴别、功效和应用外,还需注意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等药物均有毒,均应严格掌握用法用量,不宜过量或持续使用,以防发生毒副反应,制剂时应严格遵守炮制和制剂法度,以减低毒性而确保用药安全。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麻疹初起有表证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

学习要点

一、温化寒痰药

1.半夏

【来源】 天南星科 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产地】四川、湖北、河南、贵州。

【性状鉴别】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表面白色或浅黄色, 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 ,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图89)

【性能】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应用】①湿痰,寒痰证;②呕吐;③心下痞,结胸,梅核气;④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3~10g。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

【使用注意】反乌头。

2.天南星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东北天南星或异叶天南星的干燥块茎。

【产地】天南星与异叶天南星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东北天南星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

【性状鉴别】 呈扁球形,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较光滑 ,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不平坦,色白,粉性。气微辛,味麻辣。(图90)

【功效】 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

【应用】① 湿痰、寒痰证 ;②风痰眩晕、中风、癫痫、破伤风;③痈疽肿痛,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多制用,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阴虚燥痰者及孕妇忌用

3.白芥子

【来源】 十字花科 植物白芥(白芥子)或芥(黄芥子)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河南、安徽。

【性状鉴别】白芥子:呈球形。 表面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 。气微,味辛辣。

【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①寒痰喘咳,悬饮;②阴疽流注,肢体麻木。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疱用。

【使用注意】 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

4.旋覆花

【来源】 菊科植物 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

【产地】河南、河北、江苏、浙江。

【性状鉴别】 呈扁球形或类球形。多松散 。总苞由多数苞片组成,覆瓦状排列。 苞片及花梗表面被白色茸毛 。管状花多数,棕黄色。体轻,易散碎。气微,味微苦。

【功效】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应用】①咳喘痰多,痰饮蓄结,胸膈痞满;②噫气,呕吐。

【用法用量】煎服,布包,3~9g。

5.白前

【来源】 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干燥根茎和根。

【产地】浙江、江苏、安徽、湖北。

【性状鉴别】柳叶白前: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分枝,质脆,断面中空,节处簇生纤细弯曲的根。气微,味微甜。

【功效】 降气化痰

【用法用量】煎服,3~9g。

二、清化热痰药

1.川贝母

【来源】 百合科 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产地】川贝母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暗紫贝母主产于四川,甘肃贝母主产于甘肃、青海、四川,梭砂贝母主产于云南、四川、青海、西藏,太白贝母主产于陕西、甘肃、四川、湖北,瓦布贝母主产于四川西北部。

【性状鉴别】松贝:圆锥形或近球形,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 怀中抱月 ”。气微,味微苦。(图91)

【性能】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应用】①虚劳咳嗽,肺热燥咳;②瘰疬、乳痈、肺痈。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粉冲服,1~2g。

【使用注意】 反乌头

2.浙贝母

【来源】 百合科 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产地】主产于浙江。

【性状鉴别】珠贝:为完整的鳞茎。表面类白色, 外层鳞茎2瓣,略似肾形 ,互相抱合。气微,味苦。(图92)

【性能】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 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应用】①风热、痰热咳嗽;②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同川贝母。

3.瓜蒌

【来源】 葫芦壳 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栝楼主产于山东,双边栝楼主产于江西、湖北、湖南。

【性状鉴别】 呈类球形或宽椭圆形 。外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与多数种子黏结成团。具 焦糖气 ,味微酸、甜。(图93)

【性能】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应用】①痰热咳喘;②胸痹、结胸;③肺痈,肠痈,乳痈;④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及寒痰、湿痰证忌用。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4.竹茹

【来源】 禾本科 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产地】江苏、浙江、江西、四川。

【性状鉴别】 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

【功效】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

【应用】①肺热咳嗽,痰热心烦不寐;②胃热呕吐、妊娠恶阻;③吐血、衄血、崩漏。

【用法用量】煎服,5~10g。

5.前胡

【来源】 伞形科 植物白花前胡的干燥根。

【产地】浙江、江西、四川。

【性状鉴别】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薄片。外表皮黑褐色或灰黄色,有的可见残留的纤维状叶鞘残基。切面黄白色至淡黄色,皮部散有多数棕黄色油点, 可见一棕色环纹及放射状纹理 。气芳香,味微苦、辛。

【功效】 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用法用量】煎服,3~10g。

6.桔梗

【来源】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鉴别】椭圆形或不规则厚片。切面皮部类白色,较窄;形成层环纹明显,棕色; 木部宽,有较多裂隙 。气微,味微甜后苦。(图94)

【性能】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应用】①咳嗽痰多,胸闷不畅;②咽喉肿痛,失音;③肺痈吐脓。

【用法用量】煎服,3~10g。

7.海藻

【来源】 马尾藻科 植物羊栖菜(小叶海藻)或海蒿子(大叶海藻)的干燥藻体。

【产地】羊栖菜主产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海蒿子主产于山东、辽宁。

【性状鉴别】 全体皱缩卷曲成团块状 ,黑褐色, 有的表面被白色盐霜 。质脆易破碎。气腥,味咸。(图95)

【功效】 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传统认为 反甘草

8.天竺黄

【来源】 禾本科 植物青皮竹或华思劳竹等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

【产地】云南、广东、广西。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片块或颗粒 ,大小不一。表面灰蓝色、灰黄色或灰白色,有的洁白,半透明,略带光泽。 体轻,质硬脆 ,易破碎,吸湿性强。气微,味淡。

【功效】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用法用量】煎服,5~15g;研末服,1~2g。

三、止咳平喘药

1.苦杏仁

【来源】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山杏主产于辽宁、河北、内蒙古、山东,西伯利亚杏主产于东北、华北,东北杏主产于东北,杏主产于东北、华北及西北。

【性状鉴别】 呈扁心形 。表面棕色至暗棕色,有不规则的皱纹。气微,味苦。(图96)

【性能】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①咳嗽气喘;②肠燥便秘;③蛲虫病、外阴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5~10g。宜打碎入煎,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咳喘及大便溏泄者忌用 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 ;婴儿慎用。

2.紫苏子

【来源】 唇形科 植物紫苏的成熟果实。

【产地】江苏、浙江、河北。

【性状鉴别】呈卵圆形或类球形,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 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 ,基部稍尖。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压碎有香气,味微辛。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①咳喘痰多;②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3~10g。

3.百部

【来源】 百部科植物 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

【产地】直立百部和蔓生百部均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对叶百部主产于湖北、广东、福建、四川。

【性状鉴别】不规则厚片,或不规则条形斜片; 表面灰白色、棕黄色,有深纵皱纹 ;切面角质样;皮部较厚。气微,味甘、苦。(图97)

【性能】甘、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 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应用】①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痨咳嗽;②蛲虫、阴道滴虫、头虱及疥癣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4.紫菀

【来源】 菊科 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河北、安徽。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厚片或段。 根外表皮紫红色或灰红色

【功效】 润肺化痰止咳

【用法用量】煎服,5~10g。

5.款冬花

【来源】 菊科 植物款冬的干燥花蕾。

【产地】河南、甘肃、山西、陕西。

【性状鉴别】呈长圆棒状。单生或2~3个基部花序连在一起,习称“ 连三朵 ”。体轻,撕开后可见白色茸毛。气香,味微苦而辛。(图98)

【功效】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用法用量】煎服,5~10g。

6.枇杷叶

【来源】 蔷薇科 植物枇杷的干燥叶。

【产地】广东、广西、江苏。

【性状鉴别】 呈丝条状 。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 下表面可见绒毛

【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用法用量】煎服,6~10g。

7.桑白皮

【来源】 桑科 植物桑的干燥根皮。

【产地】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湖南、四川。

【性状鉴别】 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 ,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 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扬 。气微,味微甘。(图99)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①肺热咳喘;②水肿。

【用法用量】煎服,6~12g。

8.葶苈子

【来源】为 十字花科 植物独行菜(北葶苈子)或播娘蒿(南葶苈子)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独行菜以华北、东北为主要产区,播娘蒿主产于华东、中南等地区。

【性状鉴别】北葶苈子:呈扁卵形。一端钝圆;另一端渐尖而微凹。表面棕色或红棕色, 具多数细微颗粒状突起,可见2条纵向的浅槽 。味微辛,遇水黏滑性较强。(图100)

【性能】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①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卧;②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包煎,3~10g。

9.白果

【来源】 银杏科 植物银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河南、四川、广西、山东。

【性状鉴别】 略呈椭圆形,一端稍尖,另端钝 。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平滑,具2~3条棱线。

【功效】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多用,小儿尤当注意。过食白果可致中毒,出现腹痛、吐泻、发热、发绀,以及昏迷、抽搐,严重者可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第十八单元 安神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少,应重点掌握朱砂、磁石等药物的性状鉴别、功效和应用。还需注意朱砂有毒,无论外用内服,均应严格掌握用法用量,不宜过量或持续使用,以防发生毒副反应,制剂时应注意忌火煅,以免析出水银而发生中毒。使用安神药时,应针对导致心神不宁之心肝火炽、心肝阴血亏虚的不同,相应选择适宜的安神药治疗。

学习要点

一、重镇安神药

1.朱砂

【来源】硫化物类矿物 辰砂族 辰砂。

【产地】贵州、湖南、四川。

【性状鉴别】 朱红色粉末 ,体轻,用手撮之无粒状物。

【功效】 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0.1~0.5g。只宜入丸、散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内服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孕妇及肝功能不全者禁服。忌火煅

2.磁石

【来源】氧化物类矿物 尖晶石族 磁铁矿。

【产地】河北、山东、辽宁。

【性状鉴别】为不规则的碎块。灰黑色或褐色, 条痕黑色,具金属光泽。具磁性

【性能】咸,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应用】①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癫痫;②头晕目眩;③耳鸣耳聋,视物昏花;④肾虚气喘。

【用法用量】煎服,9~30g。宜打碎先煎。

【使用注意】因吞服后不易消化,如入丸、散,不可多服, 脾胃虚弱者慎用

3.龙骨

【来源】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 化石

【产地】山西、内蒙古、陕西。

【性状鉴别】 呈骨骼状或已破碎呈不规则块状 ,大小不一。

【性能】甘、涩,平。归心、肝、肾经。

【功效】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应用】①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②肝阳眩晕;③滑脱诸证;④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宜先煎。外用适量。镇静安神、平肝潜阳多生用。收敛固涩宜煅用。

4.琥珀

【来源】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凝结而成的碳氢化合物。

【产地】云南、河南、广西、福建、贵州、辽宁。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的粒状、块状、钟乳状及散粒状 。有时内部包含着植物或昆虫的化石。条痕白色。 具松脂光泽

【功效】 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用法用量】研末冲服,或入丸、散,1.5~3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忌火煅。

二、养心安神药

1.酸枣仁

【来源】 鼠李科 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河北、陕西、辽宁、河南。

【性状鉴别】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 一面较平坦,中间有1条隆起的纵皱纹;另一面稍凸起 。气微,味淡。(图101)

【性能】甘、酸,平。归心、肝、胆经。

【功效】 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

【应用】①心悸失眠;②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2.柏子仁

【来源】 柏科 植物侧柏的干燥成熟种仁。

【产地】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此外陕西、湖北、甘肃、云南等地亦产。

【性状鉴别】呈长椭圆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外包膜质内种皮,顶端略尖,有深褐色小点,基部钝圆。

【功效】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应用】①心悸失眠;②肠燥便秘;③阴虚盗汗,小儿惊痫。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便溏及多痰者慎用。

3.远志

【来源】 远志科 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

【产地】山西、陕西、吉林、河南。

【性状鉴别】呈圆柱形,具支根,略弯曲。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而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及裂纹。质硬脆,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 去净木心者断面双卷状 。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图102)

【功效】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应用】①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健忘;②癫痫惊狂;③咳嗽痰多;④痈疽疮毒,乳房肿痛,喉痹。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 凡实热或痰火内盛者,以及有胃溃疡或胃炎者慎用

4.合欢皮

【来源】 豆科 植物合欢的干燥树皮。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鉴别】 弯曲的丝或块片状。外表皮灰棕色至灰褐色,切面呈纤维性片状 ,淡黄棕色或黄白色。气微香,味淡、微涩、稍刺舌,而后喉头有不适感。

【功效】 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用法用量】煎服,6~12g。

第十九单元 平肝息风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多,除应掌握石决明、珍珠母、牡蛎等药物的性状鉴别、功效和应用外,还应掌握全蝎、蜈蚣等毒性药物的用法用量,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本类药物有性偏寒凉或性偏温燥的不同,故应区别使用。若脾虚慢惊者,不宜用寒凉之品;阴虚血亏者,当忌温燥之药。

学习要点

一、平抑肝阳药

1.石决明

【来源】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

【产地】杂色鲍:产于我国福建以南沿海,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均有分布。皱纹盘鲍:产于我国辽宁、山东、江苏等沿海,朝鲜、日本均有分布。羊鲍、耳鲍:产于我国台湾、海南、西沙群岛,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均有分布。澳洲鲍:产于澳洲、新西兰。白鲍:多混在澳洲鲍中,具体产地不详。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碎块。 灰白色,有珍珠样彩色光泽 。质坚硬。气微,味微咸。

【功效】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应用】①肝阳上亢,头晕目眩;②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用法用量】煎服,6~20g,应打碎先煎。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

2.珍珠母

【来源】蚌壳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或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的贝壳。

【产地】马氏珍珠贝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主产于浙江、江苏、江西、湖南。

【性状鉴别】为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一, 一面浅粉红色,有彩色光泽,一面乳白色,平滑 ,有光泽。

【功效】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惊安神

【用法用量】煎服,6~10g,先煎。

3.牡蛎

【来源】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

【产地】长牡蛎主产于山东以北至东北沿海;大连湾牡蛎主产于辽宁、河北、山东;近江牡蛎主产地较广,北起东北,南至广东省、海南省沿海。

【性状鉴别】 不规则的碎块 。白色。质硬,断面层状。气微,味微咸。

【性能】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功效】 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应用】①心神不安,惊悸失眠;②肝阳上亢,头晕目眩;③痰核,瘰疬,瘿瘤,癥瘕积聚;④滑脱诸证。

【用法用量】煎服,9~30g,先煎。

4.代赭石

【来源】氧化物类矿物 刚玉族 赤铁矿。

【产地】河北、山西、广东。

【性状鉴别】 具金属光泽。一面有圆形突起,另一面与突起的相对应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

【性能】苦,寒。归肝、心经。

【功效】 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应用】①肝阳上亢,头晕目眩;②呕吐,呃逆,噫气;③气逆喘息;④血热吐衄,崩漏。

【用法用量】煎服,9~30g,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降逆、平肝宜生用,止血宜煅用。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因含微量砷,故不宜长期服用

5.刺蒺藜

【来源】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性状鉴别】 呈放射状五棱形

【功效】 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用法用量】煎服,6~10g。

二、息风止痉药

1.羚羊角

【来源】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

【产地】西伯利亚及小亚细亚一带。

【性状鉴别】镑片:类圆形片。类白色或黄白色, 半透明,中央可见空洞

【性能】咸,寒。归肝、心经。

【功效】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①肝风内动,惊痫抽搐;②肝阳上亢,头晕目眩;③肝火上炎,目赤头痛;④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

【用法用量】煎服,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

2.牛黄

【来源】牛科动物牛干燥的胆结石。

【产地】主产于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地区。

【性状鉴别】胆黄:多呈卵形、类球形、四方体形或三角形,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有“ 乌金衣 ”。可“ 挂甲 ”。

【性能】甘,凉。归心、肝经。

【功效】 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

【应用】①热病神昏;②小儿惊风,癫痫;③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痈疽疔毒。

【用法用量】0.15~0.35g,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使用注意】 非实热证不宜用,孕妇慎用

3.钩藤

【来源】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

【产地】钩藤主产于广西、广东、湖北、湖南等省区,大叶钩藤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华钩藤主产于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区,毛钩藤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无柄果钩藤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性状鉴别】钩藤: 带单钩、双钩的茎枝小段 。气微,味淡。(图103)

【性能】甘,凉。归肝、心包经。

【功效】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应用】①头痛,眩晕;②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用法用量】3~12g,入煎剂宜后下。

4.天麻

【来源】 兰科 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产地】四川、云南、贵州。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薄片。外表皮淡黄色至淡黄棕色,有时可见点状排成的横环纹。切面黄白色至淡棕色。 角质样,半透明 。气微,味甘。(图104)

【性能】甘,平。归肝经。

【功效】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应用】①肝风内动,惊痫抽搐;②眩晕,头痛;③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12g。

5.地龙

【来源】钜蚓科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

【产地】广地龙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沪地龙主产于上海、浙江、江苏。

【性状鉴别】广地龙:呈长条状薄片,弯曲,边缘略卷,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 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 ,较光亮。(图105)

【功效】 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

【应用】①高热惊痫,癫狂;②气虚血滞,半身不遂;③痹证;④肺热哮喘;⑤小便不利,尿闭不通。

【用法用量】煎服,5~10g。

6.全蝎

【来源】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产地】河南、山东。

【性状鉴别】 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 。气微腥。(图106)

【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①痉挛抽搐;②疮疡肿毒,瘰疬结核;③风湿顽痹;④顽固性偏正头痛。

【用法用量】 煎服,3~6g。研末吞服,0.6~1g 。外用适量。

7.蜈蚣

【来源】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产地】浙江、湖北、江苏、安徽。

【性状鉴别】呈扁平长条形。由头部和躯干组成, 全体共22个环节 。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

【功效】 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用法用量】 煎服,3~5g。研末冲服,0.6~1g 。外用适量。

8.僵蚕

【来源】蚕蛾科昆虫家蚕4~5龄的幼虫因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产地】江苏、浙江、四川、广东。

【性状鉴别】呈类圆柱形,多弯曲皱缩。表面灰黄色, 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 。(图107)

【功效】 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应用】①惊痫抽搐;②风中经络,口眼斜;③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④痰核,瘰疬。

【用法用量】煎服,5~10g。

第二十单元 开窍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少,应重点掌握麝香、冰片等药物的性状鉴别、功效和应用。同时本单元药物多药性峻烈,故使用时应注意各个药物的适应证和用量,不宜久服,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开窍药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且能耗伤正气,故只宜暂服,不可久用;其药性辛香,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内服多不宜入煎剂,宜入丸剂、散剂服用。

学习要点

1.麝香

【来源】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产地】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

【性状鉴别】 质软,油润,疏松 ,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 气香浓烈而特异

【性能】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生下胎

【应用】①闭证神昏;②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咽喉肿痛;③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④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用法用量】0.03~0.1g,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

2.冰片

【来源】樟脑、松节油等经化学方法合成的结晶。

【性状鉴别】为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片状结晶, 表面有冰样裂纹 。质松脆,可剥离成薄片,手捻即粉碎。 气清香,味辛、凉 ;具挥发性。(图108)

【功效】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应用】①闭证神昏;②目赤肿痛,喉痹口疮;③疮疡肿痛,疮溃不敛,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0.15~0.3g,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 用量为0.03~0.1g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3.苏合香

【来源】 金缕梅科 植物苏合香树干渗出的香树脂经加工精制而成。

【产地】土耳其南部及叙利亚、埃及、索马里。现我国广西、云南有引种。

【性状鉴别】 呈半流动性的浓稠液体 ,棕黄色或暗棕色,半透明。质黏稠,挑起时则呈胶样,连绵不断。较水重。气芳香,味苦、辣,嚼之黏牙。

【功效】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用法】入丸、散,0.3~1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

4.石菖蒲

【来源】 天南星科 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

【产地】四川、浙江、江西、江苏。

【性状鉴别】扁圆形或长条形厚片。外表皮灰棕褐色或灰棕色。切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 有明显环纹及油点 。气芳香,味苦、微辛。(图109)

【性能】辛、苦,温。归心、胃经。

【功效】 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

【应用】①痰蒙清窍,神志昏迷;②湿阻中焦,脘腹痞满,胀闷疼痛;③噤口痢;④健忘,失眠,耳鸣,耳聋。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第二十一单元 补虚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多,为重点章节。应掌握人参、西洋参、黄芪等药物的性状鉴别、功效和应用。同时应注意人参、党参、西洋参不宜与藜芦同用,鹿茸临床使用时应注意从最小量开始逐渐加量。使用补虚药一要防止不当补而误补;二要避免当补而补之不当;三是避免使用可能妨碍祛邪的补虚药;四是应注意补而兼行,使补而不滞。

学习要点

一、补气药

1.人参

【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

【性状鉴别】 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 ,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具不定根(芋)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 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 。香气特异,味微苦、甘。(图110)

【性能】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应用】①元气虚脱证;②肺脾心肾气虚证;③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野山参研末吞服。

【使用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

2.西洋参

【来源】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

【产地】原产加拿大和美国。

【性状鉴别】呈纺锤形、圆柱形或圆锥形。外表皮浅黄褐色。切面淡黄白色至黄白色,形成层环棕黄色, 皮部有黄棕色点状树脂道 ,近形成层环处较多而明显, 木部略呈放射状纹理 。气微而特异,味微苦、甘。(图111)

【功效】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用法用量】另煎兑服,3~6g。

【使用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

3.党参

【来源】 桔梗科 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

【产地】党参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及东北各地,素花党参主产甘肃,川党参主产于四川、湖北及陕西。

【性状鉴别】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黄色至黄棕色,有时可见根头部有多数疵状突起的茎痕和芽。 切面皮部淡黄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 。有特殊香气,味微甜。(图112)

【功效】补脾肺气,补血,生津。

【应用】①脾肺气虚证;②气血两虚证;③气津两伤证;④气虚外感及正虚邪实证。

【用法用量】煎服,9~30g。

【使用注意】 不宜与黎芦同用

4.太子参

【来源】 石竹科 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产地】江苏、山东、安徽。

【性状鉴别】 药材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 形,稍弯曲,表面黄白色, 凹陷处有须根痕,顶端有茎痕 。气微,味微甘。(图113)

【功效】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用法用量】煎服,9~30g。

5.黄芪

【来源】 豆科 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产地】山西、黑龙江、内蒙古。

【性状鉴别】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 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 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图114)

【性能】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 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应用】①脾气虚证;②肺气虚证;③气虚自汗证;④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⑤因气虚所致的血虚出血、消渴、中风后遗症、痹痛麻木等。

【用法用量】煎服,9~30g。

6.白术

【来源】 菊科 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产地】浙江、安徽、湖北、湖南。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灰黄色或灰棕色。 切面黄白色至淡棕色,散生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木部具放射状纹理 。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有黏性。(图115)

【性能】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 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应用】①脾气虚证;②气虚自汗;③脾虚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 本品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使用

7.山药

【来源】 薯蓣科 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

【产地】河南。

【性状鉴别】类圆形的厚片。表面类白色或淡黄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富粉性。(图116)

【功效】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应用】①脾虚证;②肺虚证;③肾虚证;④消渴气阴两虚证。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8.白扁豆

【来源】 豆科 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鉴别】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平滑,略有光泽, 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眉状 种阜

【功效】补脾和中,化湿。

【用法用量】煎服,9~15g。

9.甘草

【来源】 豆科 植物 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 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甘草主产于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光果甘草及胀果甘草主产于新疆、甘肃。

【性状鉴别】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切面略显纤维性,中心黄白色, 有明显放射状纹理及形成层环 。气微,味甜而特殊。(图117)

【性能】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应用】①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②脾气虚证;③咳喘;④脘腹、四肢挛急疼痛;⑤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物、食物中毒;⑥调和药性。

【用法用量】煎服,2~10g。

【使用注意】 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10.大枣

【来源】 鼠李科 植物枣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

【功效】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用法用量】煎服,6~15g。

11.蜂蜜

【来源】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所酿的蜜。

【产地】各地均产。

【功效】 补中,润燥,止痛,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冲服。

二、补阳药

1.鹿茸

【来源】鹿科动物 梅花鹿 (花鹿茸)或 马鹿 (马鹿茸)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产地】花鹿茸主产于吉林,马鹿茸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

【性状鉴别】血片:圆形薄片,表面浅棕色或浅黄白色, 半透明,微显光泽 ;外皮无骨质,周边粗糙,红棕色或棕色。

【性能】甘、咸,温。归肾、肝经。

【功效】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应用】①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证;②肾虚骨弱,腰膝无力或小儿五迟;③妇女冲任虚寒,崩漏带下;④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

【用法用量】研末吞服,1~2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 ,不可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凡发热者均当忌服。

2.淫羊藿

【来源】 小檗科 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或朝鲜淫羊藿的干燥叶。

【产地】淫羊藿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广西,箭叶淫羊藿主产于湖北、四川、浙江,柔毛淫羊藿主产于四川,朝鲜淫羊藿主产于东北地区。

【性状鉴别】丝片状。上表面绿色、黄绿色或浅黄色,下表面灰绿色, 网脉明显,中脉及细脉凸出,边缘具黄色刺毛状细锯齿 。近革质。气微,味微苦。(图118)

【功效】 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应用】①肾阳虚衰,阳痿尿频,腰膝无力;②风寒湿痹,肢体麻木。

【用法用量】煎服,6~10g。

3.巴戟天

【来源】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

【产地】广东、广西、福建。

【性状鉴别】呈扁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块。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 具纵纹和横裂纹 。切面紫色或淡紫色, 中空 ,气微,味甘而微涩。(图119)

【功效】 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应用】① 阳痿不举,宫冷不孕,小便频数 ;②风湿腰膝疼痛,肾虚腰膝酸软无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4.杜仲

【来源】 杜仲科 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

【产地】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性状鉴别】小方块或丝状。 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 。气微,味稍苦。

【性能】甘,温。归肝、肾经。(图120)

【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①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②胎动不安,习惯性堕胎。

【用法用量】煎服,6~10g。

5.续断

【来源】 川续断科 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

【产地】湖北、四川、湖南、贵州。

【性状鉴别】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 木部可见放射状排列的导管束纹,形成层部位多有深色环 。气微,味苦、微甜而涩。(图121)

【性能】苦、辛,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 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应用】①阳痿不举,遗精遗尿;②腰膝酸痛,寒湿痹痛;③崩漏下血,胎动不安;④跌打损伤,筋伤骨折。

【用法用量】煎服,9~15g。

6.肉苁蓉

【来源】 列当科 植物肉苁蓉或管花肉苁蓉 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

【产地】肉苁蓉主产于内蒙古、新疆、陕西、甘肃,管花肉苁蓉主产于新疆。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形的厚片。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 切面有淡棕色或棕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波状环纹 。气微,味甜、微苦。(图122)

【功效】 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用法用量】煎服,6~10g。

7.补骨脂

【来源】 豆科 植物补骨脂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除东北、西北地区外,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呈肾形,略扁。 果皮具细微网状皱纹 。气香,味辛、微苦。(图123)

【功效】 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应用】①肾虚阳痿,腰膝冷痛;②肾虚遗精,遗尿,尿频;③脾肾阳虚,五更泄泻;④肾不纳气,虚寒喘咳。

【用法用量】煎服,6~10g。

8.益智仁

【来源】 姜科 植物益智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海南、广东、广西。

【性状鉴别】呈椭圆形, 两端略尖 。表面棕色或灰棕色, 有纵向凹凸不平的突起棱线13~20条 。具特异香气,味辛、微苦。(图124)

【功效】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用法用量】煎服,3~10g。

9.菟丝子

【来源】 旋花科 植物南方菟丝子或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江苏、辽宁、吉林、河北。

【性状鉴别】 呈类球形 ,直径1~2m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 一端有微凹的线形种脐 。气微,味淡。(图125)

【性能】辛、甘,平。归肾、肝、脾经。

【功效】 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应用】① 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宫冷不孕 ;②肝肾不足,目暗不明;③脾肾阳虚,便溏泄泻;④ 肾虚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

三、补血药

1.当归

【来源】 伞形科 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产地】甘肃。

【性状鉴别】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薄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色。切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平坦,有裂隙, 中间有浅棕色的形成层环 ,并有多数棕色的油点。香气浓郁,味甘、辛、微苦。(图126)

【性能】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 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① 血虚诸证 ;②血虚血瘀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③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等;④ 血虚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6~12g。

2.熟地黄

【来源】同生地黄。

【产地】同生地黄。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块片、碎块。 表面乌黑色 ,有光泽,黏性大。 断面乌黑色,有光泽 。气微,微甜。

【性能】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 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应用】①血虚诸证;②肝肾阴虚诸证。

【用法用量】煎服,9~15g。

3.白芍

【来源】 毛茛科 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产地】浙江、安徽。

【性状鉴别】类圆形的薄片。表面淡棕红色或类白色,平滑,切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 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微苦,酸。(图127)

【性能】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应用】①肝血亏虚,月经不调;②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③ 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阳衰虚寒之证不宜用。反藜芦。

4.阿胶

【来源】马科动物驴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

【产地】山东、浙江。

【性状鉴别】阿胶珠:类球形。表面棕黄色或灰白色,质酥,易碎。 断面中空或多孔状

【性能】甘,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 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应用】①血虚证;②出血证;③肺阴虚燥咳;④热病伤阴,心烦失眠,阴虚风动,手足瘈疭等。

【用法用量】入汤剂宜烊化冲服,3~9g。

5.何首乌

【来源】 蓼科 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

【产地】河南、湖北、广西、广东。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厚片或块。 横切面有的皮部可见云锦状花纹 。气微,味微苦而甘涩。(图128)

【性能】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 制用: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应用】①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②久疟、痈疽、瘰疬、肠燥便秘等。

【用法用量】煎服,制何首乌6~12g,生何首乌3~6g。

四、补阴药

1.北沙参

【来源】 伞形科 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

【产地】江苏、山东。

【性状鉴别】呈细长圆柱形,偶有分支。 全体有细纵皱纹和纵沟,顶端留有黄棕色根茎残基 。(图129)

【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应用】①肺阴虚证;②胃阴虚证。

【用法用量】煎服,5~12g。

2.百合

【来源】 百合科植物 卷丹、百合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

【产地】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

【性状鉴别】长椭圆形,表面黄白色至淡棕黄色,有的微带紫色,有数条纵直平行的白色维管束。

【功效】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应用】①阴虚燥咳,劳嗽咯血;②阴虚有热之失眠心悸及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证。

【用法用量】煎服,6~12g。

3.麦冬

【来源】 百合科 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

【产地】浙江、江苏、四川。

【性状鉴别】呈纺锤形,两端略尖。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具细纵纹 。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图130)

【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胃、肺、心经。

【功效】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应用】①胃阴虚证;②肺阴虚证;③心阴虚证。

【用法用量】煎服,6~12g。

4.天冬

【来源】 百合科 植物天冬的干燥块根。

【产地】贵州、四川、广西。

【性状鉴别】呈长纺锤形,略弯曲。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 对光透视,有一条不透明的细木心 。质硬或柔润, 有黏性,断面角质样,中柱黄白色 。气微,味甜,微苦。

【功效】 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应用】①肺阴虚证;②肾阴虚证;③热病伤津之食欲不振、口渴及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6~12g。

5.石斛

【来源】兰科植物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

【产地】广西、贵州、广东、云南。

【性状鉴别】呈扁圆柱形或圆柱形的段。 表面金黄色、绿黄色或棕黄色,有光泽,有深纵沟或纵棱 。切面有多数散在的筋脉点。气微,味淡或微苦,嚼之有黏性。

【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应用】①胃阴虚,热病伤津证;②肾阴虚证。

【用法用量】煎服,6~12g;鲜品15~30g。

6.玉竹

【来源】 百合科 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茎。

【产地】湖南、湖北、江苏、浙江。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厚片或段。半透明,有时可见环节, 切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

【功效】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应用】①肺阴虚证;②胃阴虚证;③热伤心阴,烦热多汗,惊悸。

【用法用量】煎服,6~12g。

7.黄精

【来源】 百合科 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的干燥根茎。

【产地】贵州、湖南、湖北、四川、安徽。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厚片。 切面略呈角质样,可见淡红色筋脉小点 。(图131)

【功效】 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用法用量】煎服,9~15g。

8.枸杞子

【来源】 茄科 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宁夏。

【功效】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应用】肝肾阴虚及早衰证。

【用法用量】煎服,6~12g。

9.女贞子

【来源】 木犀科 植物女贞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浙江、江苏、福建、湖南。

【性状鉴别】呈卵形、椭圆形或肾形。长6~8.5mm,直径3.5~5.5mm。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体轻。 外果皮薄,中果皮较松软,内果皮木质 。气微,味甘、微苦涩。(图132)

【功效】 滋补肝肾,乌须明目

【用法用量】煎服,6~12g。以入丸散剂效佳。以黄酒拌后蒸制,可增强滋补肝肾作用,并使苦寒之性减弱,避免滑肠。

10.龟甲

【来源】 龟科 动物乌龟的背甲及腹甲。

【产地】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

【性状鉴别】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稍长于腹甲。(图133)

【性能】甘,寒。归肾、肝、心经。

【功效】 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应用】①阴虚阳亢、阴虚内热、阴虚风动;②肾虚骨痿,囟门不合;③阴虚血亏,惊悸、失眠、健忘;④阴虚血热、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

【用法用量】先煎,6~24g。

11.鳖甲

【来源】 鳖科 动物鳖的背甲。

【产地】主产于湖北、安徽、江苏、河南。

【性状鉴别】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 具细网状皱纹和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 。(图134)

【性能】甘、咸,寒。归肝、肾经。

【功效】 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应用】①肝肾阴虚证;②癥瘕积聚。

【用法用量】先煎,9~24g。

第二十二单元 收涩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多,应重点掌握五味子、乌梅等药物的性状鉴别、功效和应用等。同时应注意本单元药物多涩而恋邪,凡表邪未解,湿热所致的泻痢、血热出血,以及郁热未清者不宜应用,以免“闭门留寇”。

学习要点

一、固表止汗药

1.麻黄根

【来源】 麻黄科 植物草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同麻黄。

【性状鉴别】 类圆形厚片,外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和支根痕

【功效】固表止汗。

【用法用量】煎服,3~9g。

2.浮小麦

【来源】禾本科植物小麦的干燥轻浮瘪瘦的颖果。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功效】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用法用量】煎服,15~30g;研末服,3~5g。

二、敛肺涩肠药

1.五味子

【来源】 木兰科 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圆球形或扁球形。外皮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性,久贮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 种子肾形 ,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图135)

【性能】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效】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应用】①久咳虚喘;②自汗,盗汗;③遗精,滑精;④久泻不止;⑤津伤口渴,消渴;⑥心悸,失眠,多梦。

【用法用量】煎服,2~6g。

2.乌梅

【来源】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产地】四川、浙江、福建、广东。

【性状鉴别】 类球形或扁球形。表面乌黑色至棕黑色,皱缩不平 。果肉略柔软,果核坚硬。气微,味极酸。

【性能】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应用】①肺虚久咳;②久泻,久痢;③蛔厥腹痛,呕吐;④虚热消渴;⑤炒炭后可用于崩漏不止,便血等;外敷能消疮毒,可治胬肉外突、头疮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

3.诃子

【来源】 使君子科 植物诃子或绒毛诃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云南。

【性状鉴别】呈长圆形或卵圆形。 表面略具光泽,有5~6条纵棱线和不规则的皱纹

【功效】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应用】①久泻,久痢;②久咳,失音。

【用法用量】煎服,3~10g。涩肠止泻宜煨用,敛肺清热、利咽开音宜生用。

4.肉豆蔻

【来源】 肉豆蔻科 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

【产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

【性状鉴别】呈卵形或椭圆形,表面灰色或灰黄色,或被有白色石灰粉,表面有网状沟纹。 纵剖面形成类似槟榔样纹理 。气芳香而强烈,味辛。

【功效】 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应用】①虚泻,冷痢;②胃寒胀痛,食少呕吐。

【用法用量】煎服,3~10g。

5.赤石脂

【来源】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

【产地】山西、河南、江西、陕西。

【性状鉴别】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粉红色、红色至紫红色,或有红白相间的花纹。质较软,滑腻如脂,易碎,断面有的具蜡样光泽。吸水性强。具釉土气,味淡,嚼之无沙粒感。

【功效】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

【用法用量】煎服,9~10g,先煎。

三、固精缩尿止带药

1.山茱萸

【来源】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产地】浙江、河南、安徽。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 。果皮破裂,皱缩,性状不完整。 新鲜时紫红色,贮久渐变紫黑色 。气微,味酸、涩、微苦。(图136)

【性能】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应用】①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②遗精滑精,遗尿尿频;③崩漏,月经过多;④大汗不止,体虚欲脱;⑤消渴证。

【用法用量】煎服,6~12g,急救固脱可用至20~30g。

2.桑螵蛸

【来源】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团螵蛸)、小刀螂(长螵蛸)或巨斧螳螂(黑螵蛸)的干燥卵鞘。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鉴别】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球形。表面浅黄褐色, 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

【功效】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应用】① 遗精滑精 ;②遗尿尿频,白浊;③肾虚阳痿。

【用法用量】煎服,5~10g。

3.金樱子

【来源】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四川、湖南、广东、江西。

【性状鉴别】呈倒卵形纵剖瓣。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突起的棕色小点。顶端有花萼残基,下部渐尖。花托壁厚1~2mm,内面淡黄色,残存淡黄色绒毛。气微,味甘、微涩。(图137)

【功效】 固精缩尿止带,涩肠止泻

【用法用量】煎服,6~12g。

4.海螵蛸

【来源】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

【产地】无针乌贼产于浙江、江苏和广东,金乌贼主产于辽宁、山东。

【性状鉴别】 不规则或类方形小块 ,类白色或微黄色,气微腥,味微咸。

【功效】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应用】①遗精,带下;②崩漏,吐血,便血及外伤出血;③胃痛吐酸;④湿疮,湿疹,溃疡不敛。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5.莲子

【来源】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湖南、福建、江苏、浙江。

【功效】 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养心安神

【应用】①遗精,滑精;②带下;③脾虚泄泻;④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6~15g。

6.芡实

【来源】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

【产地】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四川。

【性状鉴别】类球形,多为破粒, 表面有棕红色或红褐色内种皮,一端黄白色

【功效】 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应用】①遗精滑精;②脾虚泄泻;③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9~15g。

7.椿皮

【来源】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干燥根皮或干皮。

【产地】浙江、江苏、湖北、河北。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丝条状或段状,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 粗糙,有多数纵向皮孔样突起和不规则纵、横裂纹 。内表面淡黄色,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点。气微,味苦。

【功效】 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

【用法用量】煎服,6~9g。外用适量。

第二十三单元 攻毒杀虫止痒药

学前导航

本单元药物较少,应重点掌握硫黄和蛇床子的性状鉴别和功效。同时应掌握硫黄的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具不同程度的毒性,应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制剂时应严格遵守炮制和制剂法度,以减低毒性而确保用药安全。

学习要点

1.硫黄

【来源】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

【产地】山西、河南、山东、湖南。

【性状鉴别】 用手握紧置于耳旁,可闻轻微的爆裂声 。有特异的臭气。

【功效】 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用法用量】内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性温有毒, 故孕妇及阴虚火旺者忌服。不宜与芒硝、玄明粉同用

2.蛇床子

【来源】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河北、山东、广西、浙江。

【性状鉴别】药材为双悬果,呈椭圆形,由两个分果合抱而成,长2~4mm,直径2m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果皮松脆,揉搓易脱落。气香,味辛凉,有麻舌感。

【功效】 杀虫止痒,燥湿祛风,温肾壮阳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iKKWlQOqkpYfLjuDyPEL5Nd6s1f2wiwA0gFMmXhuAidT2i/KbcV9fPquyMly5xV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