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礼是文明民族的标志,任何一个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只有野蛮民族才没有礼仪。本书所介绍的,就是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礼仪。

中华礼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远远超出了待客之道、交际之法的范畴。它以传统道德为表里,是仁爱、友善的人文传统的展现;它涵盖的范围,大到天人关系、国家典制,小至言谈举止、修身养性,无所不包。中华之礼的文化精神,可作如下提要:

礼的终极目标是和。人的个性各不相同,家庭、社群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因而很容易发生冲突。儒家承认并尊重个体的差异,但主张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真理。走向“和”的世界的桥梁则是礼,所以《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主旨,是促进个人身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和谐。

礼的核心精神是敬,走向“和”的要领,是谦卑自奉,低调行事,以恭敬之心对待亲戚、朋友,乃至弱势群体,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对家国天下,以及人生、事业,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尊老敬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相敬如宾,自尊自爱当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内心秉持的诚敬,只有通过礼才能让对方感受到,而对方也会以同样的敬意回报我们。我敬人人,人人敬我,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平等。

礼的外在形式是规范,是相处与自处的各种规则与仪式。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这就决定了人身上不可避免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如贪婪、无序、恶斗、粗鲁等。就某种意义而言,人类的进步,就是克服自身野性的过程。礼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规范,让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言谈举止,卓具君子风范,引导人成为真正的人、高尚的人。

礼的重要特色是典雅。礼既然是文明的产物,就必然体现文明的魅力。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有数的几大原生文明之一,也是唯一的一种从未中断的文明。五千年文明体现在礼的形态上,则是仪态万方,温文尔雅,动静语默,从容中道,揖让周旋,风度翩翩。中华礼仪中的遣词用语,言简意赅,内涵深沉,字字珠玑,朗朗上口,多是经过千年锤炼而成,赏心悦耳,儒雅可亲。

《管子》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是精神与物质必须同步发展的道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无数民众过上了小康生活。然而,我们在精神道德层面的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乱象屡见不鲜。很多出国旅游的民众,由于缺乏礼仪素养,给东道国留下的印象很不好,遭到“中国只有富人,没有贵族”的讥评,我们的民族形象受到损害。而国内的人文生态也着实堪忧。现在该是把“知礼仪”的教育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了。中华礼仪教育应当从儿童抓起,从现在做起,让更多的民众在实践礼的过程中,不断体悟道德的真谛,变化气质,涵养德性。如此行之数年,社会风气定当大有改观。

在当今所谓“经济一体化”的大潮面前,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世界经济绝对不能走向单极化,只有在多极化的环境下,人类经济才是安全的。与此类似,人类文明是多元的,这是人类文明能不断走向繁荣的前提。一旦全球文明日益趋同,成为单一文明,变得“同而不和”,人类文明就走进了死胡同。多元文明决定了礼仪的多样性。我国自古就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不同民族、国家的交往,应该彼此尊重对方的礼仪传统。具体的做法是,“入境问俗”“入乡随俗”,这是不同的文化享有平等的尊严的体现,是国格之所在。当今之世,并不存在一种世界礼仪,把西方商务礼仪当作全球的礼仪规范,是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我们切莫盲从。灿烂的中华礼仪文化,理应在人类礼仪文化的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提供智慧与经验。这也是我应清华大学出版社之约,决定将此书重新修订和增补后再版的初衷。

衷心希望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对中华礼仪怀有温情与敬意。

彭 林
辛卯年中秋节写于香港城市大学
戊戌季春修订于清华园 QVnEIs9ZcKzP7ILT599zCq3DoOSSMhjMHZjJYS+PdTVO0Z/nouu4+Cl7HcxByd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