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帮助学生成长,影响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关乎国家发展。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引擎,教育强则综合国力强。要想使国家人才济济,推动各项事业繁荣、蒸蒸日上地发展,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我很庆幸,30多年来我为伟大的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有机会密切地关注教育,深入地思考教育。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我在工作之余对高等教育做了一些粗浅的研究,通过报刊、微博和微信等发些浅见与同行进行交流。这本小册子选取了这两年我关于“双一流”建设所发表的微博和微信短文,略作分类,汇集成册,与大家分享。

“双一流”建设的话题之所以广为社会关注和热议,不仅是因为这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里程碑,更重要的是,这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双一流”建设是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是要使我国成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而决不仅仅是使个别几所大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理解“双一流”建设,怎么推动“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一定要保持中国特色。一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一个国家一个样。我们的“双一流”建设,一定要按照中央的整体战略部署,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借鉴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立足国情,鼓励创新,走我们自己的道路,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

“双一流”建设要契合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公民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已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指标,在此背景下的“双一流”建设也就不应该是“精英教育”的回归。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要研究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要关注学校和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权利的落实。

“双一流”建设要与时俱进。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大学的组织形式将会改变;信息社会的教育要素将集中在网络平台上,教育实施将以个人选择为主,知识将无法垄断,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学习将得以实现,“双一流”的概念和标准也将随之而变。

“双一流”建设需要科学的制度体系。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学的良好运转需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大学的发展行为,需要通过立法来明确大学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应该从工程建设的思路转变为制度和机制支持,进而有效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我国大学要依据《高等教育法》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在政府指导下充分发挥大学自主办学的积极性。

“双一流”建设需要合理的评价体系。合理的评估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双一流”目标指引下,未来的学科评估更应该体现对高校办学特色的保护性鼓励,对学科建设的方向性指导。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制定评价指标,委托第三方实行分类评估。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大学的评价就要围绕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来开展,让学校资源和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双一流”建设需要稳健的人才支撑。一流的学者队伍是确保一流科研和一流教学的依托。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仅要有大楼,更需要有大师。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仅是科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大学,更是重视人才培养的优秀教学型大学,是通过科学研究为高水平教学提供支撑的大学。大学教师肩负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一岗双责的重任。

总体来看,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应包括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教师学者队伍、一流的育人环境。大学要发挥人类文明发展的引领作用,“双一流”建设更要发挥对高等教育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最后,希望这本小册子能对社会各界理解“双一流”建设有所帮助,对教育界同行的实际工作有所启发。在今天的文明转折时期,如果我们不能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我们至少应该紧跟人类文明的步伐。谨以此与大家共勉。

李志民
2017年11月 c2QgTPFttKV4YDQ8ozvVLuVWLDRp+x/ORSyxxJBTBAlIwrxOBTcmp9/LaInegt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