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浮躁的三种危害和五种表现

浮躁的危害非常大,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会因浮躁而变得越来越差。

胡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我们一起来看看:

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好,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算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了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了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声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浮躁会给一个学习中的孩子带来以下三种危害:

学的时候学不会;考的时候考不出;错的时候改不了。

一、浮躁有五种表现

上课一听就懂,其实没有真懂,自以为懂得了;

看书一看就会,其实没有真会,自以为真会了;

题目拿来就做,没看清楚就做,自以为清楚了;

做完题就上交,没检查就上交,自以为错不了;

发现题目错了,以为粗心错的,问题永改不了。

(一)上课一听就懂,其实没有真懂

太多的同学忽视了这个问题,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老师一问“懂了吗”,他们就会随波逐流、异口同声地喊“懂了”。所以,在对他们做咨询的时候,我总是戏称他们都是“撒谎长大的”。

自认为“懂了”,学习过程即告停止。

学习是从认识到自己不懂或承认自己不懂开始的,直到学习者自己认为自己懂了为止。一旦自己认为自己懂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懂了,学习的过程就戛然而止了。

浮躁的孩子都会很轻易地觉得自己懂了。而没懂自认为懂会导致学习半途而废。

很多同学不承认自己有这样的问题,他们自认为自己上课是听懂了的。至于后来不会做了,他们解释是因为时间久了,或者又忘掉了。为了让同学和家长们认清楚这个问题,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很难一次性做出来。我先做一遍,然后问学生:“会了吗?”超过80%的同学毫不犹豫地说“会了”,但我让他们重复的时候,他们根本做不出来。有大约10%的同学会说一些“差不多、好像会了”之类的模棱两可的话。我会给他们解释:“差不多”意思就是“差得多!”“好像会了”意思就是“肯定不会!”我这样的判断往往屡试不爽!让他们试验的时候,他们往往很配合,却真的做不出来。

只有很少的同学,大约在5%吧,他们会承认自己不会,显然这些同学要仔细得多,经过两三次的演示以后,他们会承认自己没把握,但愿意亲手试验。一般情况下,他们第一次也往往会以失败告终。

也就是说,基本上95%的同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没有学会的时候自认为学会了而拒绝继续深入学习的问题,即存在浮躁的问题。

从不会到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拿登上十层的台阶作为学会的话,只要不达到第十层台阶,在任何一层台阶停下来都是失败!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成功的路上尽是失败者。他们距离成功有的远,有的近,有的甚至只差一步,但他们停下来了。在没有充分学会的时候,学习停止了,这时候,遗忘的因素会很快占到上风。这样,当时认为学会的知识,其实根本就没有掌握,考试的时候考不出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另外还有的同学上课时的一些不良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听课效果。

案 例 小动作如何影响孩子的学习?

有一个初二的女同学小李,她的数学和物理都在五十几分,不能达到及格分数。她的父母非常着急,来找我咨询。

我们的老师在给她讲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看似很小却又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她的头发在影响她听课。每次她写字的时候,一低头,头发就哗啦散落在她的眼前,她就习惯性地用手一拂,有时候还很优雅地把头向后一甩。老师特意让她做了一节课的题,来观察这种情况,据上课老师统计,45分钟一节课她拂头发的次数居然超过了50次!所以,我们给她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把头发扎起来!

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补习,她的数学和物理成绩一下子都提高到了八十几分!

1.听课技巧一:先预习再上课

预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效的预习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与整理,让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与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更加认真地听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很多时候,老师会让学生预习。老师布置预习内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听话的学生会乖乖地回去后把书认认真真地看一遍,而那些懒的学生却连书都没翻过,有的虽然乖,但不动脑筋,看了都不知道讲什么。这样的预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流于形式,当然是没用的。

预习完了,回到课堂上,老师一问,同学们个个都说已经预习了,但课堂上一提问,十个有九个是答不上的,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又变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式教学。

在预习课本时,学生们由于认知能力和用功程度的局限,往往并不能很到位地理解某些知识,这时老师就有必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提问,从而引起学生更大的疑问,启发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不仅对课本知识“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我们所讲的预习,绝不是在上课前随便看看书,而是一个严格的操作过程。

首先我们要教学生怎样预习,培养他们预习的能力,就要给学生一个预习的方向、预习的深度和预习的模式。

预习并非简单地读一下要学的内容,而是要自学,要想办法把要学的内容自己学会。要以通过自学根本掌握这节内容的态度来学习。通过查辅导书和字典,把每个概念、定理中的每个点都要弄明白,做到问不住。

对要求自学的内容,要进行严格分析,并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以学习一个几何的章节为例):

这节课要讲什么内容?

与上节课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怎样证明要学习的定理?

这个定理的前提条件是哪几个?

为什么需要这几个前提?

如果条件改变了,定理为什么不能成立?

这个定理可以用在哪里?

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定理的推论有几个?

怎么证明?

……

经过严格的预习后,对一些基础知识,孩子很容易就可自行解决了。课堂上老师提问的时候,孩子可以参与老师的讨论,可以让课堂更加深入。

通过自学和预习,充分激发出孩子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通过预习,很多孩子建立起了自信。很多平时学习差、上课听不懂、不敢回答问题的孩子上课能听懂了,老师提问的时候他们也能说上一两句了,孩子学习的信心和学习热情大大增强了,孩子的自主探究能力大大提高了,成绩也在不断地提高。

2.听课技巧二:有问题不放过

上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解答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如果在预习中发现不了问题,就让老师问问题,好好听老师的提问,看看自己为什么看不出这样的问题。

老师讲课的时候,每个地方即使自己听懂了,也要问自己:是这样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将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作为重点来听老师的讲解。而且只要这个问题没有彻底弄懂,就一定要盯住,不要轻易放过。

上课“三不放过”

①知识点不清不熟绝不放过。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一定要清清楚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需要重点掌握,哪些需要一般了解;对每个要掌握的知识点不只是要会而且要熟练,要熟练地掌握每个知识点,熟能生巧。

②疑问点不解不透绝不放过。对于疑问点,我们仍然要三不放过:

一是问题原因不清不放过;

二是相关知识点不熟不透不放过;

三是相关题目不得满分不放过。

③典型题不熟不透绝不放过。对于学过的章节,哪些题目是重点题目,学生一定要明确。

对于重点题目,要做到一定学会。学会的意思就是只要会做的题目,必须做到得满分、熟练化、举一反三。

(二)看书一看就会,其实没有真会

很多学生在看书的时候,往往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地翻几页就算是看过了,没有真正深入看书。

对于学生来说,深入看书有两方面:

1.课前看书

课前看书的目的就是找问题:

接下来该学习什么了?

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预习时先要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接下来该学习什么了?自己来个预测。

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

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预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了解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为课上更好地学习做准备。预习时可能会对重点知识认识得不清楚,抓得也不准,这都没有关系。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查一查,感到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是原有知识基础问题,还是理解问题。如果是基础问题就要自觉补一下,看一看是否可以解决;如果是理解问题,可以记下来通过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去解决。

2.课后看书

课后看书要深入已经掌握的问题,再次寻找问题:

近期所学的整个内容体系是否明确?

本节课与已经学过的什么知识点有什么联系?

这个部分的知识学到这里,接下来应该学习什么?

我自己能不能把要学的内容创造出来?

(三)题目拿来就做,没看条件就做

孩子很多时候在看到题目时,不是仔细审题,而是急于动手,所以经常出现题目看不清,条件没有看全就开始做题的情况。这样做对的可能性就很小了。等到题目做错了,才恍然大悟:有个条件没看清楚!

做题目的时候,先要明确地写出已知、求证或求解,然后再做题目,这是一种比较好的解题习惯。

失败的人都会想:我下一次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也会想:我下一次一定更成功。

但下一次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其实下一次就是从现在、从这一次开始。

人生就是当下,从前只是记忆,将来只是想象,唯有当下才是真实的,把当下抓住就抓住了人生。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如果有那么一天,时空倒转,让我们从80岁回到1岁,那么,世界上一半人将成为哲学家,世界上一定会多出几百个百万富翁。”

要活在当下,不要急着往前走。

如果在每一个当下都辛勤地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将是一种持续的增长状态;如果在每一个当下都处在碌碌无为、低效率的工作状态,或者无进展、得不到进展的工作状态,实际上是白白消耗了生命。

拿到题目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不要急着做题,而是要先把题目看清楚再做:

这个题目考什么知识点?

给出的直接条件是不是能够解出题目?

有什么隐含条件?

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出问题?

……

只有看清题目,审清条件,做题才会有把握。

(四)做完题就上交,没检查就上交

很多孩子总是急匆匆地把题目做完就交上去了,根本就没有检查,有些很明显的问题,本来应该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但他盯着看半天都看不到问题。

案 例 从草稿纸到试卷经常抄错的中考女生

清华附中有一个初三的女生名叫小月,在中考前一模考试以后,很自信地说,她这次的数学成绩虽然只有六十几分,但她实际上是八十几分的水平。原因是因为有一道15分的题目,她在稿纸上本来做对了,只是在往试卷上誊写的时候抄错了!

当时她的父母也深深地点头,表示事实确实如此。

我问小月:“你觉得很委屈是吗?”

她点点头。

我说:“那为什么没有检查出来?”

她低下了头。

我又问她:“你以前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她点头说:“出现过。”

我继续问:“那为什么没有彻底改掉?”

她又低下了头。

“你考不好是必然的,你不是八十几分的水平,就是六十几分的水平!因为你现在出现这样的错误,只要你还是这样的态度,认为你的分数是八十几分,你就不会为这样的错误着急,也当然不会下决心改变,那么,中考的时候就一定还会出错!”

这时候她的父母开始频频点头了。

我继续说:“因为你认为这种情况只是偶尔的,下回就不会出现了,尤其是草稿纸上做对了,只是誊写到试卷上的时候写错了,你认为自己本来是会的,这种舒服的感觉会让你忽视这种错误的危害,所以,你会接二连三地出现这种错误。我们认为:抄写错误是一种典型的浮躁,要特别重视。”

不检查就上交是浮躁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学生做完题目后,耐心已经达到极点,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赶紧交上去万事大吉。这种浮躁心态是学习的大敌,如果不彻底解决,学习永远不会好。

(五)发现题目错了,以为粗心做错

如果做错了,又以为是粗心做错的,就会认为自己会做,就不会下决心改正学习,也就不可能真正改掉错误。

案 例 经常犯“低级错误”的人大附中女生

人大附中有位初三年级的女生名叫小芮,她本来就是班里比较出色的学生,尤其是数理化成绩,有的已经接近满分。但由于人大附中竞争非常激烈,她的排名只能在200名以后。

她找我咨询时,我问她:“你的数学考了多少?”

她说:“105分。如果不犯低级错误,可以考115分!”

“上次考试有没有犯‘低级错误’?”我进一步追问。

“有!”她很诚实。

“再上一次呢?”我步步紧逼。

“有……”她开始有些不好意思了,“好像一直有……”

“你是犯‘低级错误’长大的对吗?呵呵!”我开了句玩笑。

“对对对!呵呵……”她倒也直率。

“只要你认为是‘低级错误’,你就永远改不了,就永远不能重视这个基本的事实:题目会做,但怎么都不能把会做的题目得满分!”

“对对对!你快跟我说一下怎么改掉这个毛病吧!”

“你希望我帮你做什么?”

“我希望你能够帮我好好抓一下最后的压轴题,我希望能够把压轴题突破!”

“拉倒吧!如果我帮你把你会做的全部做对,你可以增加10分。如果我帮你把压轴题做出来,你可以增加5分。但前面的10分是你本已经掌握的,而压轴题最后的5分却是有可能下了功夫都拿不到的,你觉得拿10分,还是拿那个不确定的5分?”

“可是那10分怎么拿到?”

“只要会做,一定一次性做到满分,培养认真能力!”

……

后来在我们的指导下,她一模进入全校前200名,二模进入前150名,最后中考的时候,她的成绩在全海淀区排名第83名。

二、三种危害

(一)学的时候学不会

学不会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时自以为学会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学会,原因往往在于学习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学会了。

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完了,会问一句:“听懂了没有?”孩子们基本上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听懂了!”,但这样的问话几乎毫无作用可言。

案 例 乖巧努力的女孩为什么成绩不好?

网友留言

唐老师好!我的女儿现在上高二,是个非常乖巧的孩子。她很努力地学习,课堂笔记做得也很详细,不知怎么的,考试就是不行,哪怕是简单的题目也会出错。比如:学校有教职员工160名,其中教师120名,工人24名,其他人员16名……她居然把所有的数据加起来当总人数!数学经常是不及格。历史、政治天天背,也就是60分到70分之间。真是让人着急!恳请唐老师指点迷津。因为这样的孩子说重了,似乎对她不太公平。

——着急的家长

唐老师解答

您的女儿很乖巧,很努力,课堂笔记做得很详细,历史、政治天天背,但学习成绩不好,这很正常。

因为学习成绩与“很乖巧,很努力,课堂笔记做得很详细,历史、政治天天背”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还有很多孩子比您的孩子更乖巧,更努力,课堂笔记做得更详细,历史、政治夜以继日地背,但成绩依然不好。

在我的《爱学习会学习》中,我提出了一个分析孩子学习类型的模型,您的孩子应该属于抑郁型的孩子。这类孩子最常见的问题是学习总是学不会。具体特点有:

①在学习上花费时间相对较多,但考试成绩却往往不佳;

②每天努力学习,却考不出好的成绩,所以他们自己往往很郁闷;

③老师和家长们对他们也往往觉得很可惜,会觉得这是个好孩子,但就是笨了点;

④他们一开始只是没有找到窍门,但时间久了,每次花很多时间都学不好,就会慢慢相信自己也许真的是笨的,于是他们就在心里给自己一个定位,不断给自己一个暗示,即自己是笨的;

⑤老师和家长们对这样的孩子往往不会太多地苛责,但难免有时候会忍不住说几句贬低或者刺激孩子的话;

⑥这样的孩子往往会特别敏感,他们很愿意学习好,为妈妈、为老师争口气,但他们一次次地失望了,他们小时候也会有一些什么爱好,但由于学习不好,老师、家长都不再支持他们的“不务正业”,于是他们也就没脸再坚持什么爱好了;

⑦这样的同学往往有自卑情绪,封闭自己,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未来没有希望;

⑧他们身上有长期积累下来的学习不深入、不踏实、效率低等问题,而且他们的心态消极,很难专注于认真学习。

我给出的解决方案:先建立他们的自信,他们的自信来自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达到只要学习就一定学会的目标。真正的学会,要按照我提出的学会的三个标准来严格判断。

浮躁的同学,学习不能深入,看书的时候,孩子们总觉得看懂了,但真正做题的时候,却做不出来。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这些孩子总在学习,但却不知道学到哪里,就像总是播种却不懂得收获。

案 例 一个月时间在全班名次提升20名

2008年五一期间,从河南信阳来了一位高二的同学,名字叫小辉。他的亲戚是我们这里的贵老师。贵老师介绍说,他学习很努力,但是没有方法,学习比较死板,不会融会贯通,不知道怎么举一反三。

他来了以后,我一看,就知道是个比较踏实肯干的学生。

我先让他随便选了一个章节,让他看这一章节,然后学习例题。

没过半个小时,他就过来了。他上来就跟我讲:根据什么公式,应该……

我说:打住!先别给我讲题,先说明白这个例题的题干到底讲的是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再说。

于是他开始给我讲题目,刚讲了两句话,我就问他:这种情况说明什么?如果不是这种情况怎么办?

他一下子怔住了。

我说:回去看明白再来。

过了两个小时,他又来了,继续说那个题目。刚说了两句,我又问:这种情况是在问什么?有几种类似的情况?每种情况都是在问什么?这一节课是讲这个原理,如果是高考,会告诉你考什么原理吗?那时候你该怎么判断?

他又回去了。

……

五一假期他又来我们基地学习了两天,一个题目的题干都没有说明白,我几乎没给他讲什么。

但这的确是个很努力而且很有灵气的孩子,他一下子感觉到自己不一样了。

贵老师向我反馈,孩子说自己一下子知道怎么学习了,知道自己为什么以前书上的内容都会,但一到考试却怎么都考不好,还说非常崇拜唐老师,问是不是应该继续再学习几天。

我告诉贵老师,他现在的基础太差,就这两天我对他的影响,他回去可以扎扎实实地学几个礼拜,把我问的问题都弄明白了,然后才有资格过来听我给他讲题目。

临走的时候,我跟他说:“两天过去了,我也没有给你讲什么,你的基本功很不扎实,现在你该知道怎么学习基础知识了,回去学好了再过来,这样才有资格听我给你讲题目。你现在没有资格听我的课(小辉是个内心坚强的孩子,所以可以用这种激将法,大家用的时候要注意看对象——作者注),明白吗?”

小辉同学非常诚恳,点头表示理解,从他的态度我能够看出来,他已经入门了,相信用不了多久,他的成绩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个月后,他再次来参加我们的认真能力学习班的时候,已经判若两人。他高兴地告诉我,尽管上次来他没有听到唐老师讲题目,甚至连一个问题的题干都没有看明白,但他知道怎么看书了。他回去大约一个月就参加了期末考试,在班级中的名次一下子提高了20名!信心一下子增强了。

这次来了以后,他更加努力,下面是他这次参加学习班的体会,我把它发表出来,希望对广大同学和家长有所帮助。

“第一次来学习,让我知道我离高考有很大很大的差距。唐老师在博客上好好地讽刺了我,我也是要脸的人,我就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一定要有资格来听唐老师的课。我取得了很大很大的进步。

“这次我又回来了!

“这次基础打好了,唐老师就开始教我‘举一反三’的方法,我的受益真是相当大!我又一次感觉到了差距,也让我知道了,原来题目还可以这么做,这么研究!把原有的题目稍加改动就可以换成另一个题目,做一道题目,就知道做一类题目的方法。

“我回去后,接下来就会把所有的题目、所有的课本,再重新按唐老师的方法钻研一遍,我就不相信我考不好!

“我希望唐老师把我的毛病全部写到博客上,让大家都监督我!把我的案例让所有的人都看看,也希望跟我一样的同学能够从我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

小辉
2008年6月7日

(二)考的时候考不出

考不出指的是学习者在自认为学会了的情况下,遇到自认为会做的题目,要么做不出来,要么做出来不能得满分。

考不出具体有以下两种表现:

一是自以为会了,其实没有真会;

二是真的会了,但浮躁严重,得不了分。

案 例 一到考试就生病的小学生怎样开心学习?

小霖同学来自吉林松原,小名霖霖,读小学六年级。单纯、活泼的她笑起来眼睛会眯成月牙状,非常可爱。霖霖就读的学校是所重点小学,班里的孩子实力都比较强,尽管班级70人,她能排十几名,但她依然不够自信。6月7日,妈妈陪霖霖一起参加了基地两天的认真能力训练精品小班。

7月初小升初考试结果出来了,小霖同学成绩优异,班级名次从原来的第16名,进步到了第5名,更难得的是数学成绩,她自己估分是110~114分,而成绩下来后,就是114分!小霖同学的全家都非常高兴。她对妈妈说:妈妈,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唐老师!

下面我们来看基地训练帮助孩子的过程。

以前孩子的情况:

在学习方面,霖霖状态好时思维敏捷,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神游、发呆,这一点她自己也能意识到。而且她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发现、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学习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常常因为粗心而不能得满分。

另外,霖霖很敏感,她很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对老师会敬而远之,不敢主动问老师问题。在班级里她年纪最小,她心理压力很大,以致每次考试都会生病。有时候病并不严重,但是霖霖会很难受。年级低时,她害怕上学——周六、周日或寒暑假开学前一晚十分不高兴,也睡不着觉,或者会起床整理书包,怕忘带东西,怕老师惩罚。总的来说,孩子学习不主动,没兴趣,不自信。

我们对孩子的训练:

在小班第一天上午的思维训练中,基地助教小孟老师鼓励了霖霖几处做得好的地方,她就很开心。霖霖妈妈对老师说:“她就是这样,平时做得很好,但一到考试就不行。”于是在第一天晚上的助教和家长交流环节中,小孟老师跟家长指出了这一点对孩子的影响,妈妈也认识到了这样的说法给孩子带来了心理暗示和压力。

在第一天晚上我和学生们的平等思维对话中,霖霖提出了几个问题:

“唐老师,如果我考好了,同桌不开心怎么办?”

“唐老师,为什么我平时学得还可以,但是一到考试就会考不好呢?”

我回答她说:“你刚刚还问,自己考好了同桌不开心怎么办,怎么会说你一到考试就考不好呢?你是不是很多次都考得很好?记住,只是你考试的时候因为没有看清题目或者做错了没检查等原因而导致自己考不好,而不是什么一到考试就考不好,对不对?”

霖霖听到我的回答,眼睛眯成一条缝,使劲儿地点头。

小班在第一天下午进入具体知识点的学习,小孟老师带着霖霖做的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方面的题目。老师发现虽然她题目做出来了,并且结果是对的,但是过程不清晰,而且有套用题目的解题格式进行做题的现象。这是典型的学习不深入的同学的表现。于是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她深入思考,让她讲清楚做每一步骤的原因。经过反复提问,深入训练,在接下来题目难度加大的时候,她也能轻松地做对了。第一天下午的最后一道题目难度特别大,霖霖做对后非常兴奋。

每次做完题目,老师让霖霖重点执行“作业检查三步法”的第一步和第三步,在执行第三步的时候,老师带着她总结该检查哪些地方,比如单位以及计算。在老师的鼓励下,每一次做完题目,霖霖都能够主动检查这些地方,而且做题的时候就开始注意这些细节了。霖霖对老师说:“以前单位总是会出错,但以后肯定不会出错了!”对于这一点,我们的辅导老师每一次在她做题前都提醒她注意,做完题后,也问她检查了哪些方面,通过强化,帮她做到单位不再出错,并且让她体会到检查确实对自己有帮助,这样也会让霖霖非常愿意在回去之后继续用这个方法。两天学习下来,霖霖对自己的进步很满意。更让霖霖感到自豪的是自己可以出题目了,而且可以出有难度的题目了。老师带着霖霖执行了“举一反三三步法”的第一步中的变数据和第二步中的变条件,她自己出的题目,比在学校里做的题目还难。

学习有了方向,霖霖信心十足,也更开心了。妈妈开玩笑地说:“我看见我闺女跟唐老师对话完后,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小班结束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霖霖就带着自己学习进步的好消息,和妈妈再次来到基地复训。以下是霖霖妈妈讲述孩子回去后的细节变化。

“霖霖的学习状态也从漫无目标到可以清晰地把握自己了。以前问她能考多少分,她的回答是60~90分吧,而现在,她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估算出自己做对了哪些题目,可以得多少分。”

“只要说‘会’就一定可以做出来并且得满分”,当一个孩子具备了这样认真的学习品质时,她的学习效果就真的是由自己说了算了。我相信接下来霖霖一定会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改的时候改不了

改不了指的是因为学习者自以为错的原因是粗心,根本不把错误当回事,所以,根本不可能下决心改正。

要想打掉浮躁,就要帮助孩子每次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把该做的事情一次次提高,直到做到最好。也就是说,要想打掉浮躁,就要培养孩子认真的能力。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案 例 如何帮浮躁的孩子连续做题得满分?

很多朋友写信、留言、打电话问:孩子学习不好怎么办?什么方法可以帮孩子提高成绩?基础不好该怎么学习才能赶上来?学习很浮躁怎么办?学习的问题,用我们总结的十步法,只要使用到位,一定可以彻底解决!在我们教孩子们使用“数学十步法”“英语十步法”和“语文十步法”的过程中,孩子们在一天一天地进步,一个个在大家眼里被看作“奇迹”的案例也在不断地出现。

小洁同学的改变就是这样。

小洁同学是暑假参加认真能力训练营的一位即将升入高二的女生。她来自新疆,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唱歌好听,人缘也好,而且非常孝顺。

然而学习成绩却始终困扰着她。由于基础不好,即使是面对考试,她也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做题,只能是应付了事,大题部分常常是空白。但是和很多孩子一样,她想学好的愿望非常强烈。

第一天上午是做切桌子游戏,她思维很灵活,能够迅速找到解题突破点。下午是过河游戏,她很会调节自己,只要她觉得心里无法安静下来想题目时,便告诉老师,她想要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思考,自己一个人去静静琢磨题目,寻找思路。自己想完之后,再回归到队伍中。当她思路受阻时,会和同学一起讨论。

第二天她以集合为例,进行数学十步法的学习。在学习上她非常浮躁。比如,老师给她一道题目,她做完的答案本来应该写“{}”,她却只写了“{”,少了半个括号。这时候老师提示让她看看课本的答案与她的书写有什么区别,一开始她发现不了问题,后来经过一个字一个字的对比,终于找到了区别,并开始重做。后来,只要她写出答案之后,一定去看书,与书上的书写去对比,找到自己的欠缺之处。她第一次发现看书原来这么有用!

接下来几天,题目逐渐深入,已经从数的集合变化到点的集合、线的集合、面的集合,而且涉及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知识点,通过不断变化,她终于明白了知识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单独的与其他部分毫无关系的章节。

在书写上,她非常大大咧咧,一开始一行字会占用三个格子,和我沟通时,我提醒她只需要做一些小的改变,就可以明显改善书写。沟通完之后,她的书写明显变得整齐了很多。她现在是边学习,边练字,而且对解题格式也很重视,上来做题目先写“解”或者“证明”,解方程时明确了书写格式,再加上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当每一个小点都精细下去的时候,她做题的正确率明显提高了。最后一天,她连续做对了五道函数题目,这在以前是从来都没有过的,她学习数学的信心由此大增。

越是到最后几天,她越是踏实,看书完全看进去之后,根本就不受外界的干扰,课间都不休息,拿着课本思考自己有困难的题目。

听她妈妈说早晨五六点起床之后,她依然不知疲倦地抱着课本去看。经过这几天的学习,她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升了,对数学的兴趣也变得很浓厚。

学习对小洁同学来说已经不再是头疼的事,而是变得令她着迷。

找不到明确的因果关系,看到的就是“奇迹”;当我们看清楚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后,会发现,我们只要做好了“正确原因”,正果的取得是必然的,也就没有什么“奇迹”可言。而严格按照十步法执行,就是在做学习的“正确原因”,好的成绩一定会取得,一个个“奇迹”也会不断产生。 iQ/sKZygi4kaXisgQWND7wwuxELDUjir0T79RBkAi8H0gLc0pC5ZhtThnPmofZ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