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我们做了很多调查,父母和孩子往往对学习不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看法。综合起来,我们发现学习不好有九大原因。
自我设限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护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形象,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事先设置障碍,为失败创造一个合理的借口。
当一个人预期事情可能会失败时,就会故意在其前进的道路上寻找、声称或创造某种看起来有说服力的障碍。若结果是失败,此人可将其归因于自设的障碍,而不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另外,自我设限并不意味着结果注定要失败。若取得成功,又可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自我设限是一种行为策略,它主要发生在能力评价的成就情景中。自我设限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一个人所设置的障碍,可以是行为的(如孩子在考试前表现出生病的样子)、言语的(如声称自己身体不适或失眠)甚至是无作为(如学生因为远方的亲戚来访而不去复习备考等)。自我设限出现在成就行为之前或与成就行为同时出现,而不是出现在成就行为之后。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易使用自我设限策略,他们具有高自我设限倾向的人格特质,比如有一个老师,她每次在工作上出现失误,需要她面对错误的时候,她总是会说自己的头有些发晕,大脑一片空白,无法正常思考。
常常听到家长这样说:
“哎,我们家××从小就动作慢,特别笨,脑子转得也慢!”
“这孩子从小就脾气不好,特别爱急!”
“这孩子是剖腹产,据说剖腹产的孩子小脑不够发达!”
“女孩子就是学不好数学……”
“男孩子语言能力天生就是差……”
……
有的学生会说:
“我每到春天就容易犯困,学习不好。”
“我脑子不如××聪明。”
“我不适合学理科。”
“我体质不好。”
“我记忆力不好。”
“我基础不好。”
“我长得不漂亮。”
“老师不喜欢我。”
“大家都认为我不够优秀。”
……
就是由于诸如此类的思想限制了人类的潜力发挥。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无穷无尽的潜力,只是由于我们有很多不好的习惯,阻碍了我们潜力的发挥。
如果一个孩子在有关自己学习或者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有错误的观念,那么他的潜力就没办法释放出来。举例来讲,如果孩子认为学数学很难,没有意思,那么他的大脑在这方面就会处于停滞状态,就会放弃努力。
1953年,科学家沃林和克里克从晶体χ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从而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到来。二人因而获得了196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但他们两人并不是第一个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早在他们发现的两年前,也就是1951年,英国有一位名叫富兰克林的人,从自己拍得极好的DNA的χ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之后他就这一发现做了一次演讲。然而由于他生性自卑,又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从而放弃了这个假说。
可以想象,如果富兰克林不是自卑,而是坚信自己的发现和假说,进一步进行研究,确认这个伟大的发现,诺贝尔大奖肯定就属于他了。可见,一个人如果太自卑的话,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我去一个高中做讲座,有一个女生私下找我咨询,她就说了困扰自己很久的一个问题:她不敢努力学习。为什么呢?因为她怕如果努力学习了,将来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会被人笑话笨,所以,她宁可不努力学习,万一将来考不上,就可以解释自己是因为不努力学习才考不上的。其实这位女生忘了一个问题,考上考不上大学,不需要跟别人解释,真正要解释的人是自己!
有科学家利用动物做试验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曾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将一条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都会不断地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奈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品尝那里的美味,每天仍是不断地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得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五彩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它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它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找回了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象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不但对那些热带鱼熟视无睹,甚至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它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
这个案例也许大家都很熟悉了,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形成了自我设限,这种力量就会非常强大,大到一般的力量无法改变它。
所以对每一件觉得自己不行的事情,都要找一个实际的案例来推翻自己的设限思想,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实现自我突破了。
知识不是孤立的,我们刚开始学习知识的时候,会觉得很难。当基础知识学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扎实的时候,学习的难度便会降低。相反,如果学习不扎实,由于旧知识没有学会,又不断地把没有学扎实的新知识沉淀成了旧知识,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扎实的知识越来越多,最后就导致学习越来越难,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学生做题时会觉得困难,感觉困难了,作业就不想做,甚至有时候,如果条件具备就可能会抄作业,进而慢慢地发现作业越来越难,难到自己难以应付,每次面对作业都很困难,而且上课也开始听不懂。越是听不懂就越会走神或犯困,最后就变成了所谓的“差生”。
由于基础知识学习不牢固,孩子会越来越不想学习,如此时间久了,落下的功课就越来越多,最后会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况,即孩子的成绩会大幅下降,下降到家长连凑合都凑合不下去的程度。而这时候,孩子似乎“中了邪”,一门心思想离开学校,再也不想学习,怎么做思想工作都不行,有那种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劲头。
比如,有一次我应《克拉玛依日报》邀请到克拉玛依的准噶尔大讲堂讲座,讲座完了就有一位大妈来问我,说孩子讨厌英语,成绩老是不好,现在不想再上学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孩子打死都不进校门。家长硬生生地把孩子拽进学校,但一松手,孩子又跑了出来。家长问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表面上看似乎是孩子厌学的问题,而根本原因是因为孩子的基础知识很差,导致在学校里无法从容应对,成绩不好,常常受老师批评,也常常被同学看不起,又要面对听不懂的课程和不会做的作业。在这种压力下,孩子只有选择逃之夭夭。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这是一位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的感想:
“我以前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那时我不爱学习,光想着玩,每天晚上都要到10点左右才睡觉。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老想睡觉,但又怕老师发现了说我,所以,每次上课我都没精打采。老师每次点到我回答问题时,我要么是不会,要么是走神,不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害得我每次都挨老师骂。还有,每一次大考小考前,我都看书复习,还做很多题,总觉得这次应该能考好,但是每次语文不上95分,数学不上85分,英语不上90分。有时数学会更差,甚至不及格。不光我很烦恼,我妈也很烦。她想尽一切办法帮我学习,在我身上花了几十万元的钱,但我还是每次考试都考不好。
“自从我参加了认真能力训练营,我学习的自信增强了许多。国学经典诵读让我能静下心来学习了,‘十步法’让我轻松做题,还有每天的快乐学习和与唐老师的对话,更让我信心百倍。这次训练营让我记忆深刻。以后只要我有时间,作业不多,我会常来基地学习。希望我的学习天天进步,达到最好!”
唐老师,您好!最近一直在看您的博客,很受启发。现在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我的孩子今年高三,是个女孩,还有五十多天就参加高考了。她现在很矛盾,不想参加高考,原因是成绩不行,二本上不上,上大专又不甘心,但是不参加高考又拿不定主意(原打算学英语出国,现在对出国也没了信心,怕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行,出去了也是问题)。唐老师,恳请您在百忙中给我个指导。
一个困惑女孩的妈妈
打算出国,放弃;放弃以后,没有解决孩子心里真正的问题,就准备参加高考,问题当然还会再次出现。
您在信中介绍了一些您看到的现象,综合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放弃出国和高考,原因都在于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孩子会表现得很没有自信,总是想放弃。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信。
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分两个步骤解决问题:一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二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要想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就要让学生认识到,担心对学习没有任何帮助。一直担心下去,只会让自己的情况越来越差,让自己越来越痛苦。平等思维告诉我们:每时每刻只想一件事情——做什么可以得到改善?想明白了就去做好。
提高学习能力是问题的关键。自信来自实力。如果学习能力不提高,自信心永远不能真正建立起来。提高学习能力,最快、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执行学会的三个标准,把每个题目做到得满分、熟练化、举一反三,成绩一定会快速提升。
据医学统计,有5%~10%的学龄儿童患有多动症,其中的60%~79%学习出现了困难。
多动症孩子的典型表现为:
①任性、不合群,缺乏自我克制能力;
②注意力集中困难;
③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书写潦草;
④冲动任性,情绪易波动;
⑤行为幼稚、怪僻,肢体抽动;
⑥行为无目的,贪玩、逃学、打架,甚至说谎、偷窃等;
⑦虽然智力正常,但都出现学习困难、记忆辨别能力差的问题,常把“b”写成“d”,或把“6”写成“9”等,学习成绩差。
好动是孩子探索自然和社会并学习知识的一种积极表现。他们常常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新鲜、好奇,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家长千万别把正常孩子的好动误认为是多动症。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家长不要随便带孩子到精神病院去就诊,否则会给孩子心理以不良的刺激。也不要随便对孩子说“你是多动症”,这样做,反而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增加其精神负担。
多动症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为好胜、好奇、好动、好模仿和富于想象,以好动最为突出。
但如果判断为“症”,必有其“非常”之举:肢体抽动,行为无目的等。
正常的好动与多动症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正常好动的孩子,对不感兴趣的事情会注意力不集中,但对有兴趣的事情,却能专心致志,很少分散;多动症的孩子一般对什么问题都会注意力不集中。
正常孩子当意识到必须控制自己时,能控制得住,尽管有时候会表现得过分;多动症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
正常孩子做技术性较难的动作时,经过训练会表现得灵活自如;多动症的孩子却表现得很笨拙,即使经过训练也无法自如完成这些动作。
由于这些刺激物能够刺激人的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受刺激能使正常孩子出现兴奋;患多动症的孩子受到同样的刺激后,会很快表现得安静、少动,注意力呈相对集中。
在这里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多动,一般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解决的。千万不要轻易给孩子戴上“多动症”的帽子。怀疑孩子得多动症,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不公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很多名人都提到过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歌德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
——莎士比亚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希望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
兴趣是正向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的一种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好坏的信念体系,正是它引导着我们追求我们所想要的东西,逃避我们所厌恶和害怕的东西。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都在于实现我们的价值观,否则心里就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当我们还是个孩子时,父母就帮我们孕育价值观。他们以他们的价值观为根据,不断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好或坏,什么该不该做,什么该不该看,什么该不该相信。如果我们符合他们的价值观,就会得到赞赏;如果我们没听他们的话,违背了他们的价值观,就会遭到训斥,甚至责罚。
常常受到赞赏,我们就有兴趣继续做这件事。这就是兴趣的来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也说过:“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兴趣,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兴趣:
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好动,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那么,父母该如何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呢?
有些孩子对什么事都要问个究竟,有一连串的“为什么”。对此,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要横加指责,要耐心解释并答复孩子的提问,尊重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孩子的问题有时候会非常难以回答。尤其是两三岁的小孩子的问题。
小孩子:那个小姐姐背着书包去哪里?
父母:去上学。
小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父母:学习知识啊!
小孩子:为什么要学习知识?
父母:因为要考试。
小孩子:为什么要考试?
父母:因为要考大学。
小孩子:为什么要考大学?
父母:因为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让自己更有能力。
小孩子:为什么要更有能力?
父母:有能力了才能找到工作。
小孩子:为什么要找工作?
父母:因为找到工作才能赚钱吃饭,才能给你买棒棒糖吃啊。你喜欢吃棒棒糖吗?
小孩子:我喜欢。我也要买棒棒糖。
父母:嗯,那你也要跟小姐姐一样好好学习,好不好?
小孩子:好!
上面的对话是一个真实的对话案例。家长要“对付”这样的孩子极其不容易,这个对话的质量不是最好的,但家长至少做到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的问题能够以尊重的态度回答。
很多时候教师和家长解答不了孩子的提问,这时候更是教师和家长给孩子做出表率的时候,他们应该坦率地告诉孩子,自己也不清楚,但可以告诉孩子如何自己去寻求答案,鼓励孩子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查字典、查辞海、网络搜索,向其他教师请教等。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工作查找到恰当的答案,就会获得很强的成就感。这时候,如果教师和父母能够加以鼓励,强化这种学习精神,就会对学生的热情产生正向的强化作用,从而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一个女孩,她在高一的时候,成绩很好,在全班差不多总是前几名。她不但学习不错,还很热心于班级工作。到了高二,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学校举办话剧比赛,她就带领班级的同学组织了一个团队,参加学校的话剧比赛。从组团到寻找和编写剧本,从借服装到排练,从道具制作到灯光音响……
她为此付出了无数的心血。
结果出来了,他们班的话剧获得了全校的第二名!全班同学都在欢呼!
当她捧着奖杯来到班主任面前的时候,她的班主任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从来就没有在乎过这种事情!”
一盆冷水浇到了她的头上,自己辛辛苦苦忙活着,没有一句怨言,但当成绩出来的时候,没想到老师居然如此不重视这个结果。
老师的话伤透了她的心。
从此,她辞掉了班级的任何工作,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一个学期下来,她的排名成为全班的三十几名,到高二期末的时候,已经是班里倒数几名了。
到了高三,已经是高考一模的时候了,她的成绩只有308分。
这时候,我们对她做了详细的分析,觉得帮她建立自信是最关键的一步。
她第一次模拟考试的时候,物理只有十几分,但到二模考试的时候,物理一下子进步到了六十几分。
这时候她的信心一下子提高上来,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都高起来了。
最后,高考的时候,她的成绩是398分。
家长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观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比如,春天可带孩子去观察小树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长情况;夏天带孩子去游泳、爬山;秋天带他们去观察树叶的变化;冬天又可引导他们去观察人们衣着的变化,看雪花纷飞的景象。孩子会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开阔眼界,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家长最好还能指导他们参加一些实践,如让孩子自己收集各种种子、搞发芽的试验、栽种盆花,也可以让他们饲养一些小动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启发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画出来,并鼓励他们阅读有关图书,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到书中找答案。这样,孩子的兴趣广泛了,知识面扩大了,学习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小嫣同学是黑龙江鹤岗市某小学四年级女生,由于成绩不理想,小嫣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在来基地之前,她在自我评价中写道:
①学习一点都不好,已经没有信心了。
②每次考试的题都太难了,同桌能考100分、101分,我才考了这么一点,唉!
③马上就要英语考试了,好紧张呀。
④我也想好好学,可是一学就犯困。
⑤妈妈对我抱好大的希望呀,可是我却做不到,辜负了妈妈,希望妈妈降低点对我的期望。
⑥背东西背得快。
5月底,小嫣同学和妈妈从遥远的黑龙江来到北京,参加了基地为期两天的认真能力“学会”小班课程。
下面是小嫣同学的妈妈回去后给我的来信。
唐老师,您好!
我是上次“学会”小班学生小嫣的妈妈。回家这几天发生在小嫣身上的变化是我不曾想到的,惊喜!感激!
小嫣学习时,心能安静下来了。以往在学习时,她的手总是摆弄着东西,精神不集中,任何一点声音都会把她吸引过去,字也写得缺横少竖、一塌糊涂。这几天完全变了样:书写工整,还主动改正握笔姿势;计算小数除法时,除到小数点后8位居然还能保证正确,最可喜的是她没有烦(以往除到2位除不尽就胡乱填个数了事),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小嫣会课前预习了。在回来的火车上,我们按照孟老师教的方法预习了方程这一章。小嫣一边看书一边笑说,太简单了,还把课后的题做了,错的地方又看书温习概念,重新做。回来后因为落了两天的课,班主任给她补课(方程)时对她说:“你这不是会了吗?”小嫣开心无比。
小嫣一定要考清华。在基地学习的间隙,我领她参观了清华大学。小嫣知道了清华是唐老师的母校并且是全国排名第一的大学,说:“我一定要考清华!”还问我,想考清华现在第一步要做什么,我告诉她得先考上新四中(我们那里最好的初中)。她说:“好,就先考新四中吧。”这是小嫣第一次明晰地认识到需要通过学习考试去实现目标。
看到小嫣的变化,我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感谢。原本并没有期望小嫣会有多大的变化,毕竟只是两天的学习。现在看来,她上学这四年中所采用的所有办法,都不及这两天对她产生的影响。
……
小嫣同学比较聪明,在两天的训练中,学习的主动性比较高,积极与老师配合,能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踏踏实实地去做;小嫣的学习比较浮躁,计算容易出错。针对她的这一情况,我们加强了“得满分”和“熟练化”的训练,严格规范她的解题步骤,采取提问的方式,每一步骤都问她为什么,让她讲清步骤间的因果关系,并且让她自己出题,将题目进一步变难,逐步探索规律,体会、领悟并锻炼自己举一反三的能力,小嫣同学还对题目做错的原因做了细致的总结。在两天的“学会”小班课上,会做的题目如果做错了,她都做到了重做。非常值得表扬的是,每次做完题,小嫣同学都有检查的好习惯了。
以下是小嫣同学两天的学习感想。
“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我的计算题并不是非常难、不好做。我知道只要按这三点来做,考第一并不难。比如说2.89÷76这一道题,我改了7次才写对了。老师让我想明白为什么错了,可能有以下的八点吧:马虎、上位老错、忘小数点、忘循环节、忘把加上来的数加上、对不齐、没把小数点写对地方、算数爱出错。针对以上几点出错原因,我又算了一次,我的天啊,对了!”
从和小嫣以及很多孩子的接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想学习好的,可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学习不得法,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许没有能力看到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更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在孩子遇到各种困难时,家长们可以多想想怎么做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和孩子一起努力解决。
小嫣妈妈在上了平等思维和谐沟通家长课后的感想如下。
针对小嫣目前的状况,最先要做的是:
①接纳。一直以来,孩子和我都有一种感觉,即为什么我们彼此想要的东西对方都在持反对态度?很烦躁。只要涉及学习上的事就要拧劲。孩子最近都不愿意和我提及学校的事。通过今天的学习,顿悟。凡事说好,从现在做起。在坚持不下去时或操作方法上出现问题时,希望唐老师再给予具体帮助。
②不说“但是”。“但是”是我最爱说的话,现在才知道这两个字的杀伤力。
③建议的可操作性。唐老师讲的“82分”的案例是我最常犯的错误。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对给孩子提出的每个建议都要认真考虑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再想当然地“提要求”。
显然,小嫣妈妈有了明显的提高,孩子的进步她也是功不可没的!
为了给家长们更多的启发,我把家长和孩子的感谢也都写了进来。
我们看到:小嫣随着学习的进步,自信心开始增强。这时候由于榜样的力量,孩子对考清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嫣妈妈为了进一步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带着孩子去参观了清华大学。这次的参观,给了孩子直观的冲击,帮助孩子更加下定决心考清华。树立远大的目标对于孩子的学习是意义非凡的。
一些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在3岁左右就开始对画画或乐器产生兴趣。特别是孩子进了幼儿园以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的兴趣爱好出现了第一次飞跃。最先使孩子产生兴趣的一般是画画、唱歌和表演,当然这些都是模仿性的。对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的兴趣都可以在幼儿期唤起,这时不是要求孩子能达到什么水平,而是以唤起他们对各种乐器的兴趣为主。下棋更是如此,很小的孩子就喜欢跟大人下棋,当然更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下游戏棋。父母只要做有心人,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条件,准备一些简单的器具,多给孩子讲讲自己的见闻,多与孩子一起玩,孩子的多种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戴尔•卡耐基有句名言:“假如你假装对工作感兴趣,那么这种态度会使兴趣变成真的,并且消除疲劳。”
父母对孩子在探索过程中的每一个新的发现,都要予以支持,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是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或是掌握技巧性比较强的知识,如绘画、弹琴等,父母要合理地安排时间,每次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止大脑皮质产生保护性抑制,从而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即使对于同一内容的重复学习,父母也要每次变化方法,最好与游戏结合起来,学学玩玩,动静交替,以免孩子产生厌倦感。年龄稍大的孩子可适当地组织竞争性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旦孩子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进一步促使孩子主动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给予成功的体验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家长对他们的期望不能超越他们已有的水平和他们通过学习最近可能发展到的水平,并要及时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在家长看来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却会给孩子带来成功的体验,使他们依据学习成果来调整心理活动,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父母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时,切忌使用粗暴干涉、硬性强制或教条主义的方法,而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参与者的身份、商量的口吻、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调整孩子的心理,这种心理效应对于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有的孩子记忆力差,记忆知识的方法过于死板,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结果常常事倍功半,遗忘率很高。别的孩子在很短时间内可以记住的问题,他却记不住。
有些人具有非常好的记忆力,《三国演义》中便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
公元206年,刘璋派别驾张松出使魏国,曹操因见张松其貌不扬,对他很冷淡。谋士杨修拿出曹操新著的兵书《孟德新书》,张松从头到尾翻看一遍,哈哈大笑道:“此乃战国无名氏所著,我蜀中三尺小儿皆能背诵,何谓《孟德新书》!”说罢,他竟将《孟德新书》13篇滔滔不绝地背诵了一遍,竟一字不差,惊得恃才放旷的杨修大叫:“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曹操听得此事,气得将呕心沥血的新著投入了火中。
《红与黑》中讲了有关于连背诵《圣经》的故事:
于连到市长家做家庭教师,他拿了一本拉丁文的《圣经》扔给市长的孩子说:“请随便翻开一页,任意挑一段,您只要把头一个字告诉我,我就可以接着按这本圣书——我们所有人的行动准则背下去,一直背到您叫我打住为止。”
阿道夫——市长的儿子,翻开书,念了一个字,于连便接着背了一整页,流畅得就像他讲自己的母语。
蔡文姬能背诵父亲蔡邕失散的400余篇著作。
文学家茅盾能背诵120回的古典名著《红楼梦》。
……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希望自己也能具有这种令人羡慕的过目不忘的本领。这种记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但这并不是重点,我要提醒的是:记忆不解决学习问题。
真正的掌握不是记住。因为只要是记住,未来自己的水平就将取决于你的记忆,如果当时想不起来,这些知识就白学了。真正的掌握是不需要记住,只需要把这些问题破掉,让破解这些问题成为你的本能,当下次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你可以轻松地创造出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我给几个同学讲了一个题目。讲完后,一个山东来的女孩说:“唐老师,我本来做出来了,后来擦掉重新想一遍,就又记不起来了。”
我问:“什么是记不起来了。”
她说:“就是想不起来了。”
我说:“这个回答跟刚才的一样,都是没有用处的回答。我问你什么是记不起来了,不是故意为难你,而是我看到了你这么说的时候暴露出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记住,回答一个问题要有建设性,而不是重复。记不起来了,前提是记了,因为你记了才会有记不起来,如果你不记呢?……”
她问:“那不记忆怎么学会?”
我说:“很好,不记忆就不能学会吗?我们知道很多知识,尤其是数理化方面的知识,绝大部分都不是需要记忆的,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去记忆反而学不会。一方面,当你记住了,你就会认为学会了,这反倒阻碍你进一步深入探究从而走向真正学会。另一方面,当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你会一下子进入一个非常不好的努力过程——回忆,因为你记得老师曾经讲过,所以你在努力回忆到底老师是怎么讲的。这时候如果回忆不起来,你就慌了,就不会做了。一旦慌了,就不会仔细分析题目,也不能创造出解决方案。
“要掌握一个问题,需要把问题破解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破题法’。破题法就是把所谓的难题、复杂题一个一个地彻底解剖,最后发现那个所谓的难题没有了,每一部分都是最基本的概念的应用,都是最基本的逻辑推理。你说记忆,记什么?
“进一步,我们分析一下复习,似乎复习的前提往往也是记忆,因为怕时间长了记不住,所以需要复习。其实如果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你的本能,你随时可以自行创出解题的方法,你复习什么?比如骑自行车,当你会骑的时候,会了就是会了。如果不会,你记住多少骑车要领都会摔跤。”
这个女孩很聪明,她问:“孔子说:学而时习之。难道他说错了?”
我说:“很好,孔子说得没错!但习是什么意思?是复习吗?这里的习是习练的意思,是不断操作的意思。习的本意是小鸟不断练习飞行,它是在复习吗?它是让飞行成为一个不假思索就能实现的能力,它是在本能驱使下想尽快实现自己展翅翱翔于蓝天的梦想!所以,掌握一个问题,不要记住它,而是要破解它,让它成为什么都不是。如果还有复习,那就是不断地把复杂问题拆解分析到最基本的概念,到这儿,你就可以回去睡觉了。这样也就不会学习一天以后累得头昏脑涨了。”
逻辑思维是指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
有的孩子在做一些推理和判断时表现得较不灵活。
很多孩子在做题目时会出现逻辑思维混乱的问题,比如,在书写题目的时候比较随意,通常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不注意前后因果关系以及突出采分点,以至于题目要么不会,要么即使会做也因逻辑混乱而丢不少分。
通过一些思维训练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我们的训练营中,有一些逻辑思维训练的活动,经过训练,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明显提高。
逻辑思维能力不好,往往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内容上,由于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基础概念或定理公式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对基础知识的实质不清楚、不熟悉而产生差错;二是从形式上,由于在推理、证明过程中违背了推理、证明时应该遵循的形式逻辑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因果规律等)而导致错误。
小琪同学来自湖北,今年读初二。她性格开朗,善解人意,待人宽容,同学们都喜欢和她交往。小琪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然而浮躁问题在她身上却有着明显的体现。小琪对数学通常是会做的题目分数拿不全,会做但丢掉的分数常常达到20~30分。
小琪2013年春节前来基地参加了第82期认真能力训练营,来之前她先通过网络安排过一次试卷分析课。基地老师从小琪平时的练习题目以及试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她最大的问题是思路不清晰,逻辑混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她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对概念、定理不能抓住关键字词;
②有些概念即使理解到位,也做不到灵活应用;
③在书写题目的时候比较随意,通常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不注意前后因果关系以及采分点,以至于会做的题目也丢不少分;
……
通过试卷分析,老师发现她对于函数部分的题目漏洞比较多,所以训练营便选择从函数入手带着她学习数学十步法及相关的三步法,以提高她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琪同学拿到题目之后先是写写画画,明显思路不清。于是老师就简化了她的题目,这样她就能够开始着手做题,并且很快地写了出来。但是由于思路不严谨,加上书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她并不能拿到满分。于是基地老师带她翻看课本,根据“审题三步法”,把题目中的条件都还原到课本的定理性质。通过使用“定理定义分析三步法”,小琪同学彻底掌握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同时自己对定理性质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小琪同学在读懂题目的条件后再次做了这道题,她按照要求严格地书写因果关系、采分点,在重做了很多次之后,终于能够得满分,并且此时的小琪,已经可以做到思路严谨、书写规范了。
当小琪可以得满分后,老师又把一开始那道对她来说稍有难度的题目给她,小琪的思路起初遇到了一个小小的障碍,经过分析和回归课本的知识点,她通过自己努力,跨越了障碍,并最终思路清晰、因果明确地将难题解答出来。
一个孩子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有人不断地鼓励、表扬和欣赏。读过我的《如何把话说到孩子心里》的家长一定记得,每个人都具有小人的特征。根据小人理论,肯定是滋养一个人心灵的重要力量。
很多家长说,他的孩子只有3分钟的热度,怎么鼓励?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这样,只有不断地鼓励,才能让孩子从3分钟热度发展到5分钟,然后再到10分钟,最后在一节课内始终保持热度。
有个小女生,名叫范××,读小学四年级。这个孩子听话,看起来很乖巧,但上课却不能专心。只要有一个地方出点儿声音,她马上就去看,而且经常会撒谎,比如告诉别人她在学校里考试考得很好,老师奖励她一个小礼物——就是她手里拿的这块橡皮,还说她非常爱她妈妈,她妈妈也非常爱她,她妈妈经常说她很乖,夸奖她的学习有进步。但她妈妈打过她,这个孩子却否认。有一次,范××的妈妈和我坐下来谈孩子的学习。妈妈一张口就是对孩子的抱怨,而且滔滔不绝,没完没了。
妈妈说她对这个孩子很失望,说他们两口子都属于原先学习不错的,怎么生了这么个学习不好的孩子!有时候看到孩子学习不好就气得不行,忍不住想揍她。
我问她是不是在学校里,老师因为孩子学习好,奖励过孩子,她干净利落地否认,没有这回事!孩子在撒谎!说每到这时候她就又忍不住,想狠狠地揍孩子一顿出气。
……
当她在喋喋不休地讲着孩子的问题、宣泄自己的愤懑的时候,我插了一句话:“你知道孩子要什么吗?”
“不知道!”她随口一说,就要继续她的抱怨,我抢了一句:“我听了十分钟对孩子的介绍,就知道孩子要什么。你是妈妈,这么多年了,你怎么不知道孩子要什么?!”
她先是一怔,随即一下子泪流满面,哭诉丈夫很忙,没有时间管理孩子,孩子主要由她一个人来带,还说这孩子学习这么不好,怎么跟她爸爸交代之类的话。
……
我不得不打断她:“你想知道孩子要什么吗?”
她继续顺着她的思路说了好几句才回过神来,问我:“她需要什么呢?”
我拿起桌上的杯子,喝了一口水,慢慢咽下去,又清了清嗓子:“她需要鼓励。”
“为什么?”她脱口而问。
我又喝了一口水,说道:“她说老师因为她学习好奖励她橡皮、铅笔之类的东西,她不是在撒谎……”
“她是在撒谎!”
“你听我说完!”我继续说,“那是她在梦里看到的情景,因为在生活中,她的老师和妈妈从来不给她鼓励,所以她只好从梦中去寻找鼓励。”
这么一说,妈妈刚刚停止的眼泪又一次像洪水决堤了。
……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认可,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世界上一般没有轻轻松松就能获得成功的,就如同那首歌里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比别人更努力!
“你要比别人努力两倍以上。”
——李嘉诚
“比别人更努力,然后找一群努力的人一起来工作。”
——比尔·盖茨
努力会取得成功,但真正明白什么是努力的人却很少。
很多孩子不会努力。这个“不会”的意思是,孩子不能够做到努力。记住,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能够做到。
努力是一种能力,有两种含义:
一是很多孩子不能够努力,需要不断地训练才能努力。
一个长期不努力的孩子,他的身体里会长出一种叫“懒虫”的东西。在孩子试图努力学习时,懒虫就会不断地出来干扰孩子,打断孩子的努力,让孩子刚刚坐下来几分钟,就想去吃点水果,喝点饮料,让孩子心神不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
有一次给家长们讲课,有位家长听到这里,就特别有感慨,说自己的孩子就是这样,孩子没有努力的能力,每次孩子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可坐下来没过一会儿,就学不下去了。
二是死努力没有效果。
有的孩子能够坐下来,也能够一直在貌似努力地学习。但他不知道怎么样的努力是有效的努力,所以,尽管这样的孩子很用功,成绩却总是不能提高。这种情况也非常普遍。
有一位山东菏泽来的女孩,现在读高二,她的妈妈经常看我的博客,有一次她妈妈留言给我,反映了女儿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她每天很努力地学习,但应该说她不会学习,比如有题目不会做,让她看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课本内容看明白了,但做作业的时候依然不会,也就是说孩子学习不能深入,不能做到真正学会。这就是典型的死努力而没有效果的情况。
一个人要去做一件事情,就要有自信心。如果不够自信,他就会处在消极的状态下,就会畏畏缩缩,不能做到全力以赴,当然也就不容易把事情做好。
不自信的人容易有自卑情绪。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人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
有时候,自卑会表现为隐藏自己的问题,不把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如果不暴露问题,就无法得到帮助。这时候需要老师做非常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在对孩子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提到“悟性”这个词。如果悟性好,会有两个体现,一个是思想的高度高,另一个是有更加具体的操作。具体的操作听起来没有什么,好像没有什么智慧,只是小小的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智慧才是更高的。其实不然,没有高明的智慧,往往难以有具体的操作。所谓“悟性”,体现在思想上,会是更有高度或更有深度;体现在操作上,会是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在教学当中,我们在起什么作用?从思想上,我们要上升到对学生智慧的提升;从操作上,甚至要手把手地教他写“撇、捺”。
很多同学在基地上完课后,字在变好,书写更整洁了。但也有学生,作业本一直很整洁,从他们的本子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点错误。而这种干净会导致学生的问题很难暴露出来,我们反而帮助不了他。所以我称这种整洁为“遮羞布”。“遮羞布”就像一个大大的茧子,包裹着、保护着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掩盖了孩子的伤口,让伤口得不到治疗。“遮羞布”一旦被撕开,接下来就是进步,而往往撕开“遮羞布”是比较困难的。
小茹同学在一次认真能力训练营复训时就迈出了这一步。
小茹是读高二的一名文科生,在上一年暑假认真能力训练营中,参加了数学课程的学习,回去之后,按照十步法去执行,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在基地学员期中考试进步情况光荣榜中我们提到过,小茹同学从原来的文科班排名120名,已经前进到稳稳地在全校排名50名以内了。数学成绩也从原来的70分左右提升到了90~100分,学习主动性比原来明显提升,思路也比原来明显清晰了。
小茹同学的作业本也像她本人一样让人看着赏心悦目,并且一直以来,她都因为自己的作业写得清晰、干净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她也用了很多时间、精力、心思在这上面。
每次她都会把作业或笔记写在草稿纸上,然后再誊抄到相应的本子上。上高中后,妈妈也提醒小茹这样做会耽误很多时间,作业可以直接写到作业本上,但小茹始终还是老样子,作业本上几乎一个错字都没有,干干净净的。这次复训期间,小茹的作业本依然是这样。辅导老师反映,找不到孩子的问题,无法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我跟小茹做了一个对话,跟她聊起关于我的一篇文章《不要脸地学习》,提醒她,平时的学习和作业中越是能够不要脸地暴露问题,等到考试的时候,就会越能取得好成绩,越有面子。并进一步提示小茹:如果做题内容写在草稿纸上,就很难发现错误的地方,那么在草稿纸上出现的错误便有可能不足以引起重视,导致不能够在每一次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改正和提升,不该放过的地方都被轻易放过了,不足就无法发现。
我给她的建议是将题目直接做到作业本上,这样问题就可以在本子上反映出来。
小茹悟到这个道理后,马上就改变了。从当天下午开始,她自己便把所有的题目的一切过程都写在了本子上,哪怕是没思路或者是比较难以发现的问题,她都毫不避讳,会明确标出“不会”“有问题”等字样,然后看懂答案重做,丝毫不再去掩盖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看答案的过程中,老师还引导她把所有的问题也都明确标注出来,将遇到的问题一处一处去查书、不断地深入钻研,思考答案过程中的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她对知识的认识越来越透彻,解题过程越来越清晰完整,学习中的问题也一个一个地得到解决。
后来她在翻看整个作业本进行前后对比时发现,前面虽然整洁、清晰,但是找不到可以使自己提升的问题;后面虽然不像前面一样整洁,但是问题清晰、明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得到了完整的展现,自己很容易从中获得提升。小茹妈妈看到这一点也很欣慰。
下面是小茹在训练营总结会上的学习感想: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训练营。暑假培训完回到家,我的成绩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之前的120多名,稳定在了年级50名左右,和爸妈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由于圆柱曲线一般都会是高考的压轴题,比较难,所以我买了学习包。可是看到一个系列变化出来的题目就觉得很头大,很难下手去做。为了让自己回去之后能够提升独立使用学习包的能力,我专门选了一章已有的学习包进行训练。
“第一天,看到这一系列的内容依旧头大。老师带着我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去解决,问题不是因为多而显得有难度,是自己不动手做总是完不成,才会现出难度。当我静下心来一道一道去攻破时,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第二天画图像,由最简单的初中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图像变化到高中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圆、限定范围的方程图像,对二次方程中含有绝对值等一系列的变化,我逐步去做,将每一个小点都思考清楚,提高精细化程度。遇到困难时,我依然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思考。
“去见唐老师的时候,由于本子太干净,没找出什么问题,所以唐老师就建议我将题目直接做到本子上,以便直接反映问题。
“这次学习的一个最大的改变是自己能够独立去探究内容,对外界的依靠明显减少。这样回家之后,便可以自己操作,每天把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内容尽可能地当天掌握。另外,在集体宿舍中居住也使我感觉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谢谢朋友们的关心!谢谢老师们的帮助!谢谢224宿舍的全体朋友教会我的这些事!谢谢大家!”
下面是她的总结原稿: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孩子哪儿都好,似乎是没有必要来学习的。但如果哪儿都好,怎么可能结果会不够理想?所以,一个孩子一定有他现实的问题。
对于一个表面上没有问题的孩子来说,如果能够帮他发现问题,能把问题呈现出来,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真的看到问题的时候,他就在进步了。
关于孩子遮羞的问题,我在这里要多讲一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问题隐藏得比较深,发觉不出问题,当然也就解决不好。
遮羞是人的一种本能。病人把伤口或病情遮掩起来,医生就无法医治。学生把问题遮掩起来,老师就无法帮助他进步。在第87期认真能力训练营中,有个别孩子存在遮羞的现象,自觉或不自觉地掩盖自己在学习上的问题,导致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相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该怎么办?家长怎么去理解孩子的这种心态?
在训练营中,有位家长问孩子在学习中存在的遮羞问题该怎么解决。请大家一起看下面的对话。
家长:来基地学习两三天了,我感觉收获非常大。现在有一个困惑:孩子和我们沟通其实没有太大的问题,她是一个非常乖巧、非常听话的孩子,也爱学习,就是找不到一个好方法。昨天晚上我和孩子交流,问她在基地学习怎么样,她说:“我感觉我好像啥都没学会。”我吃了一惊。我问她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她说:“第一天老师给我布置了一道题,那是我之前试卷上做过的题,我会做的,但今天老师让我做时我又不会了。”
唐老师:你说的这个情况我专门了解过,你这个孩子所遇到的问题比较特殊,到目前为止她确实没有学会。我们已经见过几次这样的情况。我来特别解释一下。
这是一个女孩子,很乖。很乖的女孩子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做一道题目,只要她看到答案,就赶紧背下来,这样做题时就很快一下子做对了。做对了以后,她会获得老师的认可,她就会感觉很踏实。但是这个所谓的背下来,她自己是感觉不出来的,也就是说,她认为真的是自己做出来的,其实更多可能是背出来的。潜意识里对老师的这种讨好心态,导致她在学习时不是深刻地理解而是暗暗地记住。从表象来说,她好像是会了,实际上她并没有真正学会。
以前我们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那个女孩子是在私底下把答案全部修改好,然后拿给老师看。老师一看,都是对的,就认为她会了。其实,她在不知不觉地隐瞒自己的羞处,就是自己不会的地方。
你女儿的情况,老师已经找我说过了,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个方案,接下来会对她做过的题目的每一步向她提问,而不再学习新的东西——其实这就是我们作业检查三步法的内容。建议以后凡是她学过的内容,不能只是做出来就行了,而是要讲清楚每一步的道理:比如第一步为什么这样做,第二步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下来,她的状态就会明显改善了。因为一开始不了解她在学习上有遮羞的现象,才出现目前这样的情况。
你不用担心,我们会解决好的。我们只要教,就一定把这个方法教给她,并且让她有感觉。发现这个情况后,昨天中午我就已经跟老师们开会,在解决这个问题了。老师已经开始带着她改善学习步骤了。
(经过方案的改善,当天晚上孩子就进入学习状态了。)
家长:还有一个问题,他们学校一个月只能回来两次,后面的模块课不知道能不能抽出时间来上,因为学校比较封闭,管得比较严,平时请假也不容易。
唐老师:回去后如果你拿不出时间来,那模块课确实很难安排。
家长:因为她一个月休息两天,两个星期回来一次……
唐老师:这个我明白。你说的理由我都同意,但是,如果拿不出时间来,就是很难安排模块课。所以说,我还是那句话,如果回去以后,你们有足够合理的理由不上课,有理由不用这个方法,那到最后就有可能得不到好结果(好成绩)。想办法帮助孩子一定得到好结果,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你说理由是没有用的,我都同意,但是同意以后,做不到得好成绩的因,到最后就是很麻烦的事。
如果孩子两周回去一次,那就两周安排一次模块课。好吧?这是一个办法。
另外呢,中间能不能给孩子打电话,多督促她用我们的方法?
回去后,你只需要督促她,把她觉得好用的三步法扎扎实实地用好就是了。
我刚才说了,出现这种情况她也不是自觉的,她在潜意识里有一个讨好老师的心态,这就像我们不自觉地会拿出最好的一面让别人看。不是她故意骗人,而是老师看到这个情况认为她会了,你明白这个意思吗?所以老师才没有去揪她更深的地方。你放心,我们的老师教着是一定要让她学会的。但是,在老师教的时候,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情况,在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肯定的。
家长:我是这样想的,基地的学习方法很好,所以让孩子来学。她来了先把方法学会,然后回去再使用,成绩就上去了。我现在感觉她连这个方法都学不会,是不是说明她已经笨到极致了?
唐老师:这和笨是没有关系的,这是一个人的习惯问题。
就像我们做咨询的,如果你来问我问题,你自己不自觉地就把问题描述成一种假的现状。如果我对你描述的现状来说的话,我的解答就一定是错的。这不表示你笨,是你的心态会不由自主地这么做。大家说是不是?这就像我们上家长课,家长说“怨我”都怨不出来的,对吧?家长描绘东西都描绘不清楚,甭说孩子了。
这是正常的情况,她一点都不笨,只是她那种心态导致她把问题暴露得少。而暴露不出问题来,我们帮她就会帮得不够。
即使这样,她的本子我特别仔细地看过,她每一次做完之后,都是有好多地方有收获的,是在不断改进的。你看她的本子就知道了。只是呢,我估计她的基础不够好,如果完全暴露出来就会有太多的错误,她可能怕承受不住,对问题就一部分暴露一部分掩盖。但是掩盖了的这些问题,下一次考到了,还是不会,这就是她的问题。
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她的进步要一步一步地来。
家长:我想问一下,她为什么会有这个心态?想遮掩?
唐老师:如果你脖子上有个伤疤,很不好看,你会不会用衣服遮住?如果我让你撩起衣服来给我看看,你撩吗?如果做完了题目,老师一看,全是错误,她会感觉很差:“哎呀,我怎么这么差?”明白吗?这种心态导致她不愿意暴露错误。
在学校里,几乎所有学习不好的孩子都不大敢问老师问题,一是可能怕老师批评,二是可能怕问出来的问题太简单被大家笑话。人家可能会觉得:“噢,这么简单的题目你还要问啊!”虽然从我们家长的想法来说,孩子越不会就越要问嘛!但学校里的实际情况是,越不会的孩子越不会问的。其实这是一样的心态,这种心态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孩子没有信心,就不愿意好好学习,家长也会很担心。如果孩子没有信心,是不是就不可能学习好了?下面看一个案例。
唐老师,您好!
我是您的新朋友。看了您的文章很是感动!我给儿子看了《学生学习不好的原因是浮躁》,您知道他是什么反应吗?他惊讶地说:“妈妈,那个唐老师好像认得我的,他怎么说得一点都不错?”“是啊,唐老师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专门开导你们小学生的。”接着我又给他看了《学会的三个标准》。
看了您的文章感受很深,我想跟您说说。我儿子今年10岁,上四年级,一二年级成绩还好,每学期都评为三好生或学习好,我想那跟他的老师也有关系吧,那个老师很喜欢他,经常表扬他,也许这样他才会觉得读书很有趣(但那时他也很浮躁,题目老是错,因此我老是说他,有时还打他)。到三年级换了个老师,他的语文慢慢地就不行了,可能我们(还有其他家长)都说那个老师不好,他受了影响,认为“反正学不好是老师的事,不是我的事”。一学期下来语文得了83分。第二学期给他转到现在的学校(村上办的小学转到镇上办的),结果还是差不多。一转眼现在四年级了,越来越不好,以前就语文不行,这学期数学、英语也不好,上次月考语文75分(班里倒数10名),数学88分(也不好,在10名左右吧),英语88分(中等)。
最近,我感觉他不想读书,但我没有想到他这样:在您的博客里有一篇文章《您属于哪种学习类型》,他看了就说“我是不愿学习又不得不学习的那种”,他说“我没有信心了”。我问他:“为什么没有信心?”他说:“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成绩还是不好。”我说:“我还对你有信心呢!你怎么可以自己没信心呢?”自从看了您的文章,我冷静了很多,我会慢慢学着去做,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用您的话说就是“看到了就像挨了一个耳光”。
唐老师,您说,他还有救吗?如果还可以救,该从何下手?期待着您的帮助!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看我的唠叨。
——靓猫
孩子一定有救,孩子当然有救!
但孩子的信心不是凭空产生的,信心来自实力。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不可能有信心。当孩子可以轻松学好的时候,他自然就有信心了。所以要提高孩子的信心,最重要的首先是要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孩子说:“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成绩还是不好。”对这句话是要好好分析理解的。他自己说已经很努力了,但这努力是有效的努力吗?我们都知道南辕北辙的故事,如果做事情的方向不是朝着目标的方向,尽管每天做大量工作,结果还一定会不理想。
往往孩子只是没有明确努力的方向,没有掌握有效的努力方法,而导致结果不好,但这种不好的结果却会反过来打击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智力水平产生怀疑,从而失去信心。
那么,怎么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呢?
平等思维告诉我们:世界上最有效的规律是因果律,只有做必然之因才能得到必然之果。
我们想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孩子的学习好。
做什么因才能必然得到学习好这个结果?就是把该学的知识学会。
什么是学会?怎样才能学会?就是按照学会的三个标准学习。
学会的三个标准是什么?就是得满分、熟练化、举一反三。
掌握了学会的三个标准,并能够按照我们的十步法让孩子做到把该学的知识学会,孩子的学习能力就会明显提升,信心自然就有了。
学习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是浮躁。
孩子们所有学习不好的原因,主要就是不爱学、不会学。这些原因从根本上讲都可以归于浮躁。
我们来看下面的事例:
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却总是不理想。
我的一个初中学生,名字叫马××。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他是最聪明的学生,大家都对他很上心,都很愿意好好教他,但他成绩不理想,原因就在于别的同学会听老师的话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老师讲完题目要求后,让同学好好做一下,别的同学都会按老师的要求不折不扣地练习,但他坚决不练,他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不需要练习。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心态导致他总是考不过一些聪明程度不如他的同学。
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浮躁的解释如下:轻浮急躁。《广雅》中有:浮,漂也,浮游也。浮就是轻浮、漂浮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躁,疾也。《管子心术》中说,躁者不静。躁就是性急、急躁。
平等教育认为:浮躁就是心浮气躁,就是心不在焉。焉,就是此时,此地,此事。不只是孩子,我们大部分的成年人,也都有浮躁的一面,比如,人们往往做事情的时候不能专注,走路的时候会东想西想,喝茶的时候,会东拉西扯而忘掉茶的味道。
浮躁是所有成功的大敌。
人们经常心不在焉、心浮气躁、朝三暮四、浅尝辄止,常常表现出坐卧不宁、失魂落魄的样子。做一件事情,经常焦虑不安、患得患失,常常没有耐心认真做完,急于放下手中的事情赶去做另外的新的事情,但对新的事情依然如此,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贪得无厌,却静不下心来,直到最后不但一事无成,而且常常感到身心疲惫……
浮躁的人不但学习不会好,任何事情都会做不好。很多大事故就是因为一些小小的事故导致的,而小小的事故之所以不断出现,就是因为人们的浮躁。
浮躁就是做事情表面化,轻浮而且变化快。
那为什么人会表现出浮躁的特性?而且为什么浮躁的情况如此普遍?
人心的特点是追逐喜欢的,逃避讨厌的,经常处于以上两种状态中却又不自知。
每次当一个人要下决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能够一心一意地做既定的事情,这就是认真;如果不能持续做既定的事情,就是浮躁。越是频繁地离开既定的事情,浮躁的程度越是严重。
从人心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浮躁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心对外在的吸引产生兴趣而导致心产生追逐。
当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如果另外一件事情是他非常感兴趣的,那么,他就有可能被那件事情所吸引而把心思不知不觉地从既定的事情转移到那件事情上。这就像动画片《小猫钓鱼》中的小猫,钓鱼的时候,一会儿去追蝴蝶,一会儿去捉蜻蜓,就是不能专注在钓鱼这件事情上,因为追蝴蝶和捉蜻蜓对小猫来说更有意思。
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创造一个相对清静的环境,减少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例如,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尽量把电视的声音关小或者干脆不看电视;也不要时不时地做一些好吃的,飘出的香味会吸引孩子,令其无法专心。
二是因心对外在的困苦产生厌恶而导致心产生逃避。
当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如果这件事情本身非常困难,或者做起来很单调乏味,又或者做起来非常痛苦,那么,他就可能从心里产生对困苦的逃避,从而不愿意做既定的事情,而不知不觉地做起其他的事情。例如,动画片《小猫钓鱼》中的小猫之所以不断地被蝴蝶和蜻蜓吸引走,这跟钓鱼这件事情的单调乏味有关。我们试想如果不是钓鱼,而是吃鱼,小猫还会不断地走神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孩子清除学习上的障碍,例如,如果一个孩子落下了很多功课,他觉得学习很困难,他就不可能很好地听课做作业,可能上课的时候会打瞌睡,跟同学说话,做作业的时候会看课外书,搞小动作等。这时候家长不应该只是不断地批评孩子不做作业,要求孩子好好做作业,而是要帮助孩子补上落下的功课,让孩子能够轻松胜任自己的学习,能够在课堂上听得懂,在课下比较容易地做好作业。
上面两种人心的特点,也可以称为心随境转,也就是说,人的心会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人的心不会停在一个地方,一旦有什么吸引人的事情发生,人的注意力就马上跟着走了,这就是浮躁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