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内容讲解

一、各种幸福之道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即使一个人不说他在追求幸福,生活得更幸福也是他所希望的事情。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幸福,但很多人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幸福,所以我们要帮助大家一起走向幸福。

对于幸福,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标准,但所有的幸福都是要使一个人得到更加长期、更加深层次的开心和舒心。

有没有一个幸福之道,能帮助所有人走向幸福呢?当然有!

我们讲家庭幸福之道,就是要帮助大家在方方面面变得幸福。家庭幸福之道课程共有12讲,内容包括人性的本质、沟通幸福之道(3讲)、工作幸福之道、个人幸福之道、性福之道、夫妻幸福之道、矛盾解决之道(家庭矛盾万能解决三步法)、幸福日记等。

良好的沟通是家长帮助孩子、夫妻互相帮助的前提。沟通幸福之道是利用沟通这种方式,来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让家庭更幸福。

工作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一个人如果在工作时间不幸福,那就谈不上人生的幸福。工作幸福之道是通过一些方面的调整让工作变得轻松愉快,来让大家在工作中体会到幸福。

一个人如何来设计自己的生活?如何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心态?在面对问题时应该考虑什么,从而逐渐走向个人的幸福?个人幸福之道对此做出了细致的回答。

在生活中,大家很容易见到不幸福的家庭。比如夫妻彼此不欣赏、性格不合、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不一致、一方出轨等问题不断地在现实中上演。夫妻之间如何相处,才能共同走向幸福?人们常说要化爱情为亲情,怎么才能做到呢?这是夫妻幸福之道所要揭示的。

在女性幸福之道里,有一个迅速提升女性幸福指数的手段——幸福日记。幸福日记分两种:一是夫妻幸福日记;二是亲子幸福日记。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配偶更优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出色。幸福日记可以帮助你每天看到配偶和孩子的优点,不断体会到配偶和孩子的好。你越觉得对方好,就越能发现对方的好,对方也确实会变得越来越好,而你也会越来越认识到对方确实非常好,从而走向良性循环,并让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

在家庭中,只要你依着我们上面提到的任何一种幸福之道去想问题、做事情,就会明显地发现自己比以前生活得更幸福。

另外,还要给大家讲一个矛盾解决之道,也就是家长们经常听到的家庭矛盾万能解决三步法。所有的家庭矛盾,按家庭矛盾万能解决三步法去做,都可以很好地解决。

二、什么是平等思维

幸福之道的所有内容基于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平等思维。

平等思维是什么?

平等是指心的平等。

心如何平等?

不带自心的执着,以平等的心看待万物。

平等就是看到事物有不同,不以自心分别好坏。即事物有不同,无好坏之分。

人们总在评价事情的好与坏,但大家并没有统一的好坏标准。比如:一个人,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不好;一件事情,有人说它好,也有人说它不好。

家庭幸福之道课程开课的日子,也是十八大召开的日子,看起来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日子。但是,同样在这一天,有人得到了坏消息,有人生病住院,有人挨打,有人家里失火。有那么多人在这一天不幸福,这一天是好日子吗?其实,日子没有好坏,是你的心情在决定它的好坏。你心情好了,今天就是好日子;你心情不好,今天就不是好日子。这就是平等思维。

事物没有好坏之分,但人心会去分别好坏。对好坏的分别是一种对自我偏见的执着,平等的心就是不带执着的心。

平等的心是一颗很干净的心。

干净的心就是没有执着挂碍的心。执着是什么?执着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以自己心中的偏见而产生对事物的在意。

有人问:“如果不在意,我怎么幸福?”先不说人怎么幸福。人对某种东西在意了就容易难受。为什么?你在意了,就会为它牵肠挂肚,无法心安。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炒股的人都知道,所有的股票走势图都有一个特点:波动。所谓波动就是有高有低。比如说五块钱一股,买一万股,五万块钱。第二天涨了百分之十,一股涨了五毛,一万股涨了五千块钱,很开心。第三天跌了百分之十,五块五一股的股票,一股跌百分之十不是五毛而是五毛五,市值不到五万了。于是就难受了!但这还不够,接下来,卖还是不卖?这个判断更让人为难。如果没卖,第四天又跌了,一股又跌四毛,又四千块钱跌下去了。这可是真金白银的损失!于是后悔没有早卖,犹豫现在到底卖不卖,心里难受吧?且不说几天之内,就是在一天之内,股票也是一会儿涨一会儿跌的,如果对此太在意,心里就一定会难受。

所以,一个人对什么太在意,就难免会痛苦。太在意,就是心不干净,有执着放不下。太在意,人就处于一种很紧张的状态,往往做不好事情。

最开始学溜冰的时候,人会特别在意保持平衡,避免摔倒。看到前面有个小石子就如临大敌,生怕把自己绊倒,很着急地想避开,但心里越紧张就越控制不住自己,往往会对着小石子冲过去,一下就把自己摔倒了。

太在意,人就不能自在地处理事情,这叫心不干净。

平等思维,就是要帮助大家把心逐渐变得干净起来。在家庭幸福之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沿用对话、提问的方式,尤其是要用到一个法宝——单破不立。

用单破不立来对话,你是在问而不是在陈述。较之于陈述而言,问问题本身强调不陈述自己的观点。当你不去陈述而只是去问的时候,可以避免你的偏见从话里带出来,对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给事情带来危害。逐渐地,不只是话中偏见减少,对自己心中的偏见也会更快更细微地觉知到。

在和大家对话、点评作业、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会较多采用更直接指出问题的方式——类似于禅宗的棒喝方式。在沟通中、在生活中、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大家会遇到各种问题、面临各种困惑,我要做的是帮大家指出正确的因果关系,让大家用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就是六个字:做正因、得正果。

家庭幸福之道的学员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经尝到了平等思维带来的甜头的老学员,他们在学习了平等思维之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家庭生活都在明显地改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二是面临困境急需改善的家长,往往都是些新来的家长。后者有的是孩子学习不好,想帮孩子帮不到;有的是夫妻关系不和谐;有的是心态不好,身体也不好,感觉生活很痛苦。

大家都想找到一个好方法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让家庭更和谐,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都是积极向上追求幸福的人。

有句话叫:“苦尽甘来。”为了幸福,各位学员需要吃苦。这个苦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智上的。

为什么大家的心智需要吃苦?因为我们一般人的心智不是幸福的心智。

生活中有很多不幸福的人,他们一开口就常常会抱怨:你看我爱人多么不是东西,对我怎么怎么不好;我的孩子多么不听话,我对他怎么怎么好,可他偏偏不懂事;朋友怎么怎么对我不好,怎么没良心;还有谁谁对我怎么怎么不好……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其实他们不幸福跟这些都没关系,往往是因为他们自己不知道怎么幸福。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理论和案例来让大家悟到。

自己不智慧,所以自己才不幸福。自己有智慧了就没事了,就可以幸福了。一个人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

当一个人开始发现自己的问题、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的时候,人生就开始改变了。

平等思维有一句名言:“反思问题反思到自己身上,就是在找方法;反思到别人身上,就是在找麻烦。”找事儿不是找事儿干,而是挑剔别人,把别人惹恼,然后对方会反过来惹你烦恼。

反思问题要往自己身上反思:我哪儿有问题?我怎么改变?……这是我们要做的。但常人不是这样想问题的。当人们遇到不好的结果的时候,往往会把原因归到别人身上。

平等思维跟常人的思维正好是相反的。佛家有种说法叫“颠倒凡夫”,一般人的心是颠倒的,只要顺着这颗心走,出来就是错的。

比如,有一对夫妻,妻子来找我,说:“唐老师,我认为应该给孩子相对宽松的环境,你说对不对?”我说:“对。”她说:“但是呢,孩子学习不够好,一家人都埋怨我,说我惯孩子了。于是他们就不让我管孩子了,让他爸爸接手。孩子有点什么事,他爸爸就是打,打着打着,孩子连家都不回了,学也不上了。唐老师,你说是该按我这样惯孩子,还是该按他爸爸那样打孩子?”其实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是错误的。惯孩子是在给孩子相对宽松环境的时候没有给孩子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打孩子是试图利用惩罚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但除了惩罚却没有提供有效的帮助。所以,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失败的。所以,一般人的心非左即右,动念即错。

平等思维是悖着一般人的心来思考问题的。当然,一开始这样做很难,大家会很不习惯,但做时间长了之后就不一样了,结果就会越来越好。与你自己的心相悖,用具体的操作来落实这个“悖”,这就是平等思维。

一般人的心经常是这样的:偏执,我觉得什么好就是什么好;逃避,我不想要,这些东西就是不好的;傲慢,我不可能错,我的见解是最正确的;边见,二分法,要么对要么错,就像前面那对夫妻,教育孩子要么惯着要么打;成见,不给对方解释的机会,不听对方的表述,不看对方的表现,直接给一个原先就有的评判;邪见,不信因果律,不遵循因果律。

有家长对我说:“唐老师,算命的说我的孩子没有学习的命,你说我的孩子是不是就不适合学习?”家长问这句话,让人怎么回答?难道我回答一个“是”,这位家长马上就不教育孩子、不管孩子了吗?所以说,很多时候人们的思路是非常愚蠢的,但自己往往看不出来,做不好事情时就归于天命。这就是邪见的体现。

努力做事情,但结果不好,对此民间常有个说法叫“尽人事听天命”,意思是我已经努力了,最后结果不好不怨我,这是老天的旨意。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

“尽人事”,你真的尽到人事了吗?尽人事,第一是明确正确的因果关系,你想要什么结果?获得这个结果,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做什么因一定得到这个结果?你有没有把这个因做足做好?做好了这个因必得这个果,哪有什么天命好听?

提问:“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道理吗?

有网友问:唐老师,我看您的博客已经很久了,您的观点总是一针见血,直指要害,又能让我耳目一新。请问,我觉得我已经在尽力做我的事业了,尽管事业发展不好,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但有时候又不甘心,您说我该怎么办?

——一个迷茫中的网友

唐老师答疑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看似是一种看破放下的洒脱,但细想起来,往往是那种在做事情上无能为力、很无奈的人说的话。类似的说法还有“尽人事听天命”等。

谋事在人,谋事在什么人?在愚蠢的人,还是有智慧的人?人谋的是什么事?是“稀里糊涂做事”之事吗?稀里糊涂做事,就可以得到好的结果吗?做什么就一定能够获得好的结果?我们已经理清楚了吗?如果没有理清楚,我们尽力做的是什么?是不是在南辕北辙?

成事在天,在哪个天?在我们头顶上的蓝天吗?天有不测风云,它自己都会受风云等各种因素影响,又怎么可能帮我们成事?在天上的神?我们真的靠天上的神来做事情吗?到底成事在什么天?

对于愚蠢的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做不好,很多时候的确凭运气。什么是凭运气?就是如果恰巧他做了正确的因果关系中的正确原因,他就成功了,但他往往不明白真正成功的原因,所以,就会说这次自己运气好。下次由于没有碰巧做到正确的原因,于是就失败了,这时候他不是检讨自己的智慧水平,不是去找出真正成功的因果关系,而是看到了事情不能把握的表象,怨自己运气不好,而发出一种无奈的感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们现在就给出这句话的解释:

谋事在人,能够做成事情的人,是那种明确了正确的因果规律的人,也就是那些知道做什么可以一定获得我们预期结果的人,也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谋事在人,应该说是:谋事在智人。有智慧的人,每天只做能够得到好结果的正确原因,如果一个人没有智慧,不明白做事情的因果关系,不知道做什么可以获得预期的结果,这样的人不足以谋事。

成事在天,天指的是天之理,也就是正确的因果规律之理。明白了这样的因果规律,找到了成事的真正原因并做到,这样的理就是天理,明白了这样的天理,当然就可以成事。成事就是靠这样的天理。所以,应该说:成事在天理。

谋事在智人,成事在天理。祝愿天下人都能够提升自己的智慧,达成所有的愿望,成就幸福人生。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尽人事听天命,而是做正因得正果。这是个人必定幸福的根本,也是整体上人的幸福的根本。我们讲到好几条幸福之道,其实所有的幸福之道,根本都是要弄明白因果关系,做正因得正果。

“举头三尺有神明”。一般人的理解是头上三尺有个神在看着你,你做不好的事他就会惩罚你。什么是神明?神明就是因果规律。一个人真的弄明白因果规律,就能把握人生,把握幸福。

“智者畏因,愚者畏果。”愚蠢的人会在不好的结果出来时难受,然后怨天怨地怨父母怨他人。当结果不好的时候,怨天怨地怨别人有什么用?智慧的人绝不去怨别人,他没有时间去埋怨,他只会去做好正因,好结果自然水到渠成。

案例 |孩子开始听我的话了

第一次去基地学习回来后,我以为孩子一定会用基地的方法学习,所以每天都问孩子:“今天用得怎么样?”孩子一开始还回答我,后来就不理我了,还一脸很反感的表情。我想:这么好的学习方法,为什么不用呢?我想不通。我一遍遍地问,已经把孩子惹烦了,我们无法沟通下去。我这是愚蠢的做法,自以为是。我认为好,孩子就能一下子接受吗?我没有考虑孩子的学习环境和自身的学习能力等因素。

在跟着唐老师学习平等思维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觉悟。10月份孩子月考完以后,成绩非常不好,情绪很低落。我想到唐老师讲的家庭矛盾万能解决三步法,事情结果不好,怨我,我做什么能改善。我把孩子成绩不好的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出现了让我意想不到的结果:孩子不抵触我了。在此基础上,我用和谐沟通三步骤和他交流,我建议他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现在,他开始听我的话了,并逐渐开始用基地的方法学习了。

虽然孩子成绩的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我相信一定会好起来的。唐老师说过,只要去做正因,就一定有好的结果。相信智慧会带给我们好的结果。

唐老师点评

从因果关系来说智慧,是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智慧就是明确正因正果,做正因,不做非正因。愚蠢是不明确正因正果,即使明确,不做正因,而做非正因。智慧和愚蠢永远相伴,一念是智慧,转念就是愚蠢。

人的愚蠢体现在很多方面,最常见的是自以为是。

在平等思维教育基地学习时,基地的老师会带领孩子操作我们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结束的总结会上,孩子都能说出他的收获在哪里,他的感受是什么。但是,回去之后,当孩子独立操作基地的学习方法时,就不一定能找到那么好的感觉了。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孩子,哪怕只是鼓励孩子做到其中一点,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家长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这位家长,一开始每天问孩子用得怎么样,问得孩子很烦,自己也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好的方法孩子不用。事实上,来基地学习,家长和孩子面临着同样严峻的学习任务,家长很难在短时间内学好平等思维,孩子同样很难在短时间内学好、用好我们的方法。

怎么办?家长要用自己的进步来带动孩子进步。很多家长发现,当自己不断改变时,孩子也会跟着改变。家长的改变是孩子改变的强大动力。同时,家长改变了,才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帮助孩子改变。

在孩子成绩不好、情绪低落的时候,很多家长会责怪孩子。而这位家长没有责怪孩子,她用了家庭矛盾万能解决三步法来解决问题。孩子没考好,家长不责怪孩子,而是怨自己,思考自己做什么能帮助孩子学好,这是很难得的,也是常人很难做到的。

常人在这个时候会说孩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不断地提醒你用基地的方法学习,你就是不用。你不听我的话,成绩不好活该!”这样会把孩子惹烦,会使他产生对抗心理,家长就无法帮到孩子了。

这位家长用了家庭矛盾万能解决三步法后,说“出现了让我意想不到的结果”,其实不用意外,这是必然,因为家长不怪孩子而是怪自己,孩子当然会对家长产生好感,当然会听得进去家长的建议。而之前家长老是问“今天用了吗”,实际上是在监督孩子,给孩子压力,他当然会反感,会不听家长的。家长的话说得再对,只要孩子不听,就帮不到孩子。

这些都是最正常、最朴素的道理,但是因为大家是背“道”而驰的,是颠倒的,所以说反倒觉得陌生。平等思维介绍的道理,与常人所熟知的那些道理恰恰相反,而这些相反的道理,才是真正的因果大道,才是真正的智慧。依此行事,大家会发现做事情无往而不利。

三、幸福的前提是智慧

什么是智慧?

有一颗干净的心,用这颗干净的心就可看清楚直接的因果规律,并去做正确的因得正确的果。这就叫智慧。所以说,提升智慧是一个让自己的心变得干净的过程。读经典,学习平等思维,破除自己心中的偏见和执着,都可以帮大家把心变得干净。

对于常人来说,不干净的心是最常见的。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有家长会:第一难过,第二生气,第三骂孩子。做完了这三件事,如果孩子不去好好学习,接着骂。实在忍不住,就揪耳朵,打。但这三条,都不是帮孩子好好学习的原因,所以,不干净的心是愚蠢的。

孩子学习不好了,问自己:我做什么能帮孩子?我说话孩子不爱听,说了没用,那我就先做到说话能让孩子爱听。接下来,如果孩子爱听我说话了,我知道说什么对孩子有帮助吗?如果知道,我就说;如果不知道,我就去找知道的人,比如专家请教。干净的心是智慧的。

干净的心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情绪出来。而不干净的心往往是有问题时先起情绪,这就是愚蠢。

智慧有三点:第一,明确正确的因果规律,再做事情;第二,知道做什么会有好的结果,一定做到;第三,知道做什么会有不好的结果,一定不做。

愚蠢也有三点:第一,不明确正确的因果规律,就做事情;第二,明确做什么会有好的结果,就是不做;第三,明知做什么会有不好的结果,常常去做。

智慧和愚蠢就在一念之差。一念之差,就化愚蠢为智慧;一念之差,就变智慧为愚蠢。愚蠢和智慧随时都在一起,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本身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从愚蠢到智慧的过程,就是化烦恼为菩提的过程。

案例 |教授的困惑——教授与狗的故事分析

有位老师来找我,说自己有一个问题,问了很多人,但依然不能解其困惑。

故事是这样的:

有位教授在去上课的路上看到一只狗掉进了一个泥潭中,如果不救狗,狗就会被淹死;如果救狗,他就会迟到10分钟。教授思索了一下,决定救狗。回到课堂上,同学们问明迟到的原因后,都表示可以理解。

第二天,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教授又一次救了狗。但回到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教授的迟到表示了不满。

第三天,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教授犹豫了一会,但依然救了那只狗。回到课堂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他的迟到表示强烈的不满。

第四天,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教授犹豫了一会,没有救狗走了,但狗死了。这事被校报记者发现了,他把教授的照片登到报纸上,说某某教授铁石心肠,见死不救……结果所有的同学都骂教授没有人性!

教授心里充满了困惑——他好像怎么做都难受!问题到底在哪里?

如果你是教授,心里觉得困惑吗?

怎么解决这个困惑?

请问你在困惑什么呢?

是不是觉得左右为难?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困惑到底是什么。

教授的困惑来自他头脑的混乱,来自他原则的不坚定。

在第一次遇到狗的时候,他有一个明确的原则:狗的性命的重要性大于迟到10分钟。

但随着学生们的反应,教授的原则在变化:狗的性命的重要性在下降,迟到10分钟的重要性在提高,到了第四次的时候,狗的性命的重要性已经小于迟到10分钟了。

我们看到,教授的原则在随着他人对他的评价和态度而变,但他人的评价并不能保持一致,不同的人、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都会出现不同的评价,所以,依据他人的评价改变自己的原则,必然会导致无所适从。

当一只狗向你扑过来,你只需向远处扔出一个肉包子,狗马上就扑向肉包子。如果它又一次扑过来,只要你再扔出一个肉包子,狗马上又会扑过去。当你同时向两个方向扔出肉包子,狗会怎么样?呵呵!

上面故事中的教授是不是也像一只狗?故事中狗的性命是一个肉包子,学生的评价是一个肉包子,如果只抛出一个肉包子,教授还可以应付,但同时抛出两个肉包子的话,教授就一头雾水了。

平等思维在于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那位老师问:“如果你是教授你会怎么做?”

我说:“如果我是教授,我怎么做都行!如果我的原则是狗的性命的重要性大于迟到10分钟,那么,无论有多少次,我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救狗。我会跟学生们说,狗的性命的重要性大于迟到10分钟,这就是我的原则,我会永远如此。如果你们受不了,你们可以采取你们的措施,那是你们的权利。如果你们能够接受,我非常感谢你们的理解!如果我的原则是狗的性命的重要性小于迟到10分钟,那就不救。我会跟学生们说,我的任务是上课。给大家上好课,是我最重要的责任。如果在我闲暇的时间,遇到这种事情,我会去救狗的。但工作时间不可以。你们当然可以选择不喜欢我的原则,但我的原则就是如此。”

家庭幸福之道的学习,重在帮大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增加知识量。大家不需要去记厚厚的笔记,不需要背会多少内容,关键是悟到、做到,让自己的心变得更干净。如果心变干净,你会变得更幸福;如果心不干净,你就会让自己难受。

一个人如果有一颗干净的心,生活是很简单的,正如《道德经》中所说的“复归于婴儿”。他看这个世界会什么都看得很明白,做事情只做正因。他的内心很自在、很清净,还会有很多人喜欢他。

在家庭幸福之道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把自己心中那些不干净的东西更多地暴露出来,然后清除掉。这样,你就会变得更干净、更幸福。

智慧在工作中有什么作用呢?

智慧在工作中最基本的一种表现是具备认真的能力,就是你能够每一次很认真地做事情,一方面能够全神贯注地做,另一方面能够每一次做到最好,每一次又有进步,这就是我们基地墙壁上的那句名言:“培养认真的能力,每次进步一点点。”

那么智慧更高层次的表现在哪里?相对于无智慧的情况来说,智慧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在于无论什么事情发生,都可以当即拿出更好的操作来。

智慧有三个特点:

一是不假思索。就是不经过头脑的分析、整理、判断、计划等过程,就可以直接出来结果。

二是解决迅速。问题出来的同时,好的解决方案马上出来,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三是答案最优。结果是优于无智慧的人长期思考不断总结,甚至是一群无智慧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的。

智慧就是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不假思索,立即做出最优化处理的存在品质。

那么,怎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智慧,不只是自己减少烦恼,还可以帮助别人呢?

我们知道,现在在学习平等思维的各位学员,每一位都在试着放下执着,但放下执着有无数个层面。你放下的那个执着是喜马拉雅山一样大的执着,还是泰山一样大的执着,还是米粒那样小的执着?你放下越微小的执着,越没有执着,你的智慧会越高,你会越清净。用这个更清净的心,再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就可以一下子感受到对方所讲的话中问题的实质在哪儿。这个时候你对别人的帮助就大了。

对于学习平等思维的学员,相信大家学一段时间后,自己的烦恼就会明显减少。这时候大家去看看在生活当中能不能帮帮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帮帮自己的老婆或老公,通过这些你就知道你到底放下执着了没有。你放下了一座喜马拉雅山,接下来还有一个泰山……去反思自己,真正放下执着了,没有烦恼了,你的智慧就会变得非常强,别人一句话,你马上看到问题所在,不假思索。如果不是这样,你肯定是依然有烦恼的,只是同时还有麻木在,你感受不到而已。越智慧的人,越清净的人,一定越敏感,别人的那种困惑,那种执着,他会一下子感受到。越智慧的人,越清净的人,一定越容易解决问题,因为所有的问题本身都自然存在着解决方案,只是人们自己因执着过多看不到。这个时候,有智慧的人就用一种提问的方式,帮对方悟到——看到自己问题中的不通达之处,一旦通达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案例我的博客中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单破不立。这个时候才有可能做到“自觉觉他”。

四、智慧的人可以达到“辩才无碍”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被称为辩才无碍的人。

古希腊有个著名的诡辩派。诡辩派专门教人打官司。有个师傅带了个弟子,因为师傅很有把握教好学生,就签订了合同,学费先付一半,剩下那半由学生毕业后第一年打的第一场官司的结果来决定是否支付:如果官司赢了,证明教学成功,学生就该把钱交清;如果输了,证明师傅教得不怎么样,学生就可以不必付钱。

没想到一个学生毕业后想赖掉这笔钱,迟迟不去接官司,心想拖足一年,这笔钱就省下了。老师看透了这个诡计,就上衙门去告学生,他对学生说:

“如果我赢了官司,那么按法庭裁决,你该付我钱;如果我输了,那么按咱们的合同,你该付我钱。所以,不管官司是赢是输,你都该付我钱。”

显然,这位师傅的如意算盘打得实在不错。依他说的看,他的官司似乎是赢定了。但人都是带偏见的,每个人都在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我们看看他的这个青出于蓝的学生怎么说。

“不,”学生不慌不忙地答道,“您错了。如果我赢了官司,那么按法庭裁决,我不用付您钱;如果我输了,那么按咱们的合同,我也不用付您钱。所以不管官司是赢是输,我都不用付您钱。”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而这个世界却存在无数的角度,就像一朵蒲公英,每个人的视角就像蒲公英的一丝纤毫,用一丝纤毫的目光观察世界,必然带有极大的偏见,这样的人一旦遇到能够像整朵蒲公英那些多向度观察的人,他就必然显得微不足道了。

(1)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辩才无碍的境界有时候很难遇到,但我们可以从武侠小说中对武功的描述来得到些启示。

金庸先生《笑傲江湖》一书中第十章《传剑》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用武术中的“无招胜有招”说明了将对方击败的基本原理。

风清扬道:“活学活使,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说‘各招浑成,敌人便无法可破’,这句话还只说对了一小半。不是‘浑成’,而是根本无招。你的剑招使得再浑成,只要有迹可循,敌人便有隙可乘。但如你根本并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令狐冲一颗心怦怦乱跳,手心发热,喃喃地道:“根本无招,如何可破?根本无招,如何可破?”陡然之间,眼前出现了一个生平从所未见、连做梦也想不到的新天地。风清扬道:“要切肉,总得有肉可切;要斩柴,总得有柴可斩;敌人要破你剑招,你须得有剑招给人家来破才成。一个从未学过武功的常人,拿了剑乱挥乱舞,你见闻再博,也猜不到他下一剑要刺向哪里,砍向何处。就算是剑术至精之人,也破不了他的招式,只因并无招式,‘破招’二字,便谈不上了。只是不曾学过武功之人,虽无招式,却会给人轻而易举地打倒。真正上乘的剑术,则是能制人而决不能为人所制。”他拾起地下的一根死人腿骨,随手以一端对着令狐冲,道:“你如何破我这一招?”

令狐冲不知他这一下是什么招式,一怔之下,便道:“这不是招式,因此破解不得。”

风清扬微微一笑,道:“这就是了。学武之人使兵刃,动拳脚,总是有招式的,你只须知道破法,一出手便能破招制敌。”令狐冲道:“要是敌人也没招式呢?”风清扬道:“那么他也是一等一的高手了,二人打到如何便如何,说不定是你高些,也说不定是他高些。”他叹了口气,说道:“当今之世,这等高手是难找得很了,只要能侥幸遇上一两位,那是你毕生的运气,我一生之中,也只遇上过三位。”……

可见,每个人的招式不论有多高明,只要有迹可循,就一定会被破掉!

当自己没有招式,又可以任意施为的时候,自己是没有什么破绽可以找的,而对方却一定会露出破绽。找出这些破绽,攻击这些破绽,他们就会不得不自救,一步后退,步步后退,直到最后以失败告终。

被别人打败的原因不在于别人的剑术是否高明,关键在于自己的招式太过死板,也就是说,自己存在必败的不能克服的因素。

在辩论中也是这样,每个人都存在很强的偏见,而且,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是有局限的,只要超出了这个人能够认识到的范围,这个人就一定是错的。这就是辩才无碍的理论基础。

在古代战争中也在利用所谓的攻敌人之所必守的策略,这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赵国。魏将庞涓带五百战车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难以抵挡魏国大军,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他分析道: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如果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被伏击,魏部卒由于长途疲惫,无力对抗,最后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可见,每个人、每支军队都有其自身固有的弱点,只需找出其弱点,攻击这个弱点,对方就必然会回防。急于回防的时候,就必然会露出更多的破绽。抓住这样的破绽就可以打败对手。

(2)辩才无碍不是口才是智慧

世界上到底存在不存在辩才无碍的人呢?是不是有人真的能够辩论胜过所有的人?

当然我们所说的辩论绝对不是什么诡辩,这里辩论的意思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破邪显正。

显然,世界上确实存在可以称得上辩才无碍的人。他们的辩论能力非常强,一般人与他们辩论总会失败。

辩论的时候甚至会出现非常好玩的现象,那就是:一个辩题选好了以后,你可以先选择正方或反方来辩论,比如你选择了正方,经过辩论你失败了,这种失败不是对方说你失败,而是你的确会感到理屈词穷了,自愿表示自己失败了。失败后,你可以选择反方,可以尽情地利用刚才自己失败的教训和对方攻击自己的利器来攻击对方,但很快你又发现你还是失败了,这次的失败依然是你觉得自己理屈词穷了,自愿认输。然后,你可以再次选择站在一方,经过辩论你还是自认失败。没关系,你可以继续选择,继续辩论,直到你发现:不论你站在哪一方,你总是错的。你会发现:原来不是问题是错的,而是你是错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认识问题的能力范围,这个能力范围是由他的知识、经验系统和他认识分析问题的方式组成的。在他所能理解的能力范围内,他会很容易应对一切问题,但是一旦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就应对不了了,他就会对所有的问题感到捉襟见肘。

《奥修传》中有一段很有趣的关于辩论的故事:

我(奥修)又问了他几个问题,我说:“你说过不要相信任何东西,除非你自己亲身体验过,我认为这是对的,因为这个问题是关于……

“耆那教徒相信有七层地狱,上面六层你都有可能出来,但第七层地狱一旦你进去,你就会永远待在那儿。也许第七层是基督教地狱,因为他们也是说一旦你进了地狱将永世不得翻身。”

我继续问他:“你提到过七层地狱,那么问题就出来了,难道你曾经去过第七层地狱?如果你去过,那么你就不可能在这儿;如果你没去过,那么你有什么资格说第七层地狱是存在的?或者如果你坚持第七层地狱的存在,那么请证明给我至少有一个人曾经从第七层地狱回来过。”

他一下子愣住了,他没想到一个孩子会问这样的问题,我能够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没受过教育,绝对没有被灌输过任何知识。知识会使你变得狡诈,但我一点都不狡诈,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任何一个没有受到过教育污染的孩子都能够提出来的。教育是人类对可怜的孩子们犯的最大的罪行,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最终的解放将是对孩子们的解放。

我是纯洁的,绝对的无知,我不能读或者写,甚至数目如果超出了我的手指头,我就不会算术了,甚至在今天,如果我开始数什么东西,我就开始用我的指头。如果有一天,我少了一根手指头的话,那将会给自己带来混乱。

他回答不出这个问题,我的外婆站了起来,说:“你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要认为这只是一个孩子的问题,我也同样问这些问题,今天我是你的供养者。”

现在我要再次说明一下耆那教的习俗。当一个耆那教僧侣来到一个家庭并接受他们膳食的供养后,作为一种回报,他会开始布道,布道就是对供养者的演说。我的外婆说:“今天我是你的供养者,我也同样问你这些问题,你是否去过第七层地狱?如果没有,请诚实地说出来,但你以后就不能再说有第七层地狱。”

那个和尚变得很窘,慌乱起来,现在他面对的是一个美丽的夫人,他起身想走,我的外婆喊道:“停下,不要离开,谁来回答这个孩子的问题?他还有些问题没问完,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会在一个孩子的问题面前逃跑?”

那个人停下来,我对他说:“暂时先不管第二个问题,因为你回答不了,你也没有回答第一个问题,那么我再问第三个问题,也许你能够回答它。”

他紧盯着我,我说:“如果你想看着我,就请看着我的眼睛。”他低下了视线。这时人们安静下来,然后我说:“我不想再问了,我的头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回答,我不想再问第三个问题,因为我不想让我家的客人蒙受羞辱。我结束我的提问。”然后我真的从人群中退了出来,这时我的外婆也跟着我走了出来,我感到非常高兴。

……

还有他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则小故事:

当我进入高中时,我在班上是第一名。有个人是第三十名,他在哭泣。我走到他旁边说:“你不需要哭,如果你再哭我也会坐在你旁边开始哭。”

他说:“那你为什么要哭?你是第一名。”

我说:“这很荒唐。它只是你看事物角度的问题:这方面我是第一;另一方面你是第一,没人能赶得上你。我可以失败,但你不会。”

他开始笑了,从相反的顺序看他也是第一名,而我是第三十名。

从我的观点来看,学校里不应该有考试,这样没有人是第一,没有人是第二,没有人及格也没有人不及格。

显然,当一个人觉得没有道理的时候,往往是他站在了没有道理的一个角度,只是他习惯于从那样的角度看问题,每次出现问题,他都是这么看,而且他只能这么看,这就是他的能力,他的局限。其实只要换个角度,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既然每个人都可能带有自己的偏见,而偏见就意味着局限,就意味着错误。那么,一个人在辩论的时候,只要不出现自己的观点,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传统中提倡的“单破不立”。

对方只要立出一个观点,就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讲的,这个讲法一般是有局限的,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只要找出问题,问下去,对方自然不攻自破。这就像“独孤九剑”所提倡的“只攻不守”,攻敌人之所必守,一直攻下去,一直到打败对手。

那么,对手的破绽在哪里呢?

一般对手的破绽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论往往带有偏见。

也就是说,他只是从某一个层次或某一个角度来立论,或者立论是有前提的,但他却没有把前提说明,就直接当成正确的理论来坚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对于警察来说,一个人在他面前逃跑,就意味着这个人做贼心虚。

但带着这种偏见,就会被人利用。

二是用词往往不够精当。

很多词语他都只了解模模糊糊的意思,或者在某种场合用的特定意思,并没有准确使用,这样的词语往往会表达不准确,如果有人对此提问就会出现问题。

三是人前往往爱面子。

每个人都爱面子,爱面子的表现是当错的时候不愿意承认,当有人指出自己的错误的时候,自己首先想到的是维护面子,而不是正视问题。正视问题的态度应该是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看到自己的不足。

四是认识往往带有局限。

人们的认识往往基于自己的知识,而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知识在无限的实践中应用,总会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的认识往往基于自己的偏好,自己喜欢什么,什么就是好的,自己厌恶什么,什么就是差的;这种认识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

只要顺着上面提供的四个方面攻击对手,对手如果不是那种能够舍生忘死的高手,一般就会跟着我们的提问走。而只要他跟着我们的提问走,他就一定会失败。

同时,我们要避免这些问题在自己身上出现,一旦自己出现这样的问题,自己也完全有可能被打败。要避免这些问题,就要尽量做到消除个人的偏见,达到无我的境界。 UEXjl4edz1cdCEJHJVpQZqjn1c90Gi8B0TQP4RNsUCcn7TTdU2DHgBeSIZj7gs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