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史重任 普查猴群

20世纪50—80年代,滇西北地区捕猎极为严重,滇金丝猴种群岌岌可危。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内研究者仅仅看到滇金丝猴的皮毛,却没有调查、研究滇金丝猴在野外的生存状况。如果照此下去,滇金丝猴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从地球上消失。

要想保护滇金丝猴,首先要对其有全面的了解。遗憾的是,那个时期,世界上没有一张野外滇金丝猴的照片,更别谈研究和保护了。国际上仅仅知道中国有滇金丝猴,可是没有人知晓它们究竟生活在哪里,数量总共有多少只,因此对于滇金丝猴的研究和保护,摸清其分布区域和数量是第一步。

时至20世纪80年代中叶,滇金丝猴的生存已处于紧急关头,中国的动物科研工作者站了出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龙勇诚老师“受命于危难之际”,承担起滇金丝猴的野外调查工作。无论是后勤保障还是经费预算,那个时期的野外物种调查和现在的野外物种调查不可同日而语。龙勇诚老师和他的当地向导组成一个简易的科考团队,凭借一颗勇敢的心,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全面调查滇金丝猴的生存状况。此处可不是煽情,当年诸葛亮出征,七擒孟获,就曾“五月渡泸”。而诸葛亮当年过的“泸”就是现在的金沙江。而龙老师的调查也在金沙江流域。

伐谋、伐交、伐兵

滇金丝猴野外调查和军事打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滇金丝猴由于长期遭到捕杀,它们眼中的人类就是魔鬼的象征,它们对于人类的惧怕等同于天敌。因此,这个地区的滇金丝猴只要见到人类就会远远地躲避。再者,它们生存的区域都是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一般人很难到达。想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有勇有谋才行。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虽然不是带兵打仗,可是科研调查也要有个完整的策略。从之前调查研究的基础出发,龙勇诚深知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对滇金丝猴非常了解,尤其是傈僳族人,他们世代打猎,熟悉山里的一草一木。要想完成滇金丝猴调查的重任,还得充分依靠当地少数民族兄弟。

有了“伐谋”方略,接下来开始“伐交”了。傈僳族人擅长打猎,更熟悉滇金丝猴的活动规律,如果他们能充当向导,调查就成功一半了。可是想要让他们“放下屠刀,皈依我佛”谈何容易?说服工作恰恰是龙勇诚的强项。龙勇诚深入少数民族村寨,一方面宣传国家动物保护政策,晓以利害。另一面又向他们解释保护滇金丝猴、人猴和谐、建立保护区能带来的切身利益。果不其然,原先猎杀滇金丝猴的傈僳族猎人很快被“收编”。他们放下猎枪,加入到调查滇金丝猴的项目中。

“伐谋”“伐交”已成,下面就是“伐兵”了。

龙勇诚首先根据当地林业部门提供的滇金丝猴信息,再通过访问、查阅历史资料线索,判断出滇金丝猴潜在分布区。在确定了需要调查的地点后,绘制出一幅寻找滇金丝猴的“作战地图”,接来下就是深入实地展开调查了。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兵之道,当因时因势而变,野外调查也是如此。滇金丝猴是集大群长期生活于一个相对固定区域的非人灵长类物种。基于滇金丝猴这种生活方式,按照传统的物种调查模式,即在可能存在滇金丝猴的区域划出一条条固定的样线,然后科研人员通过样线去调查,把搜集的信息进行汇总,进而统计整个区域的滇金丝猴分布情况,这明显是不合实际的。原因有三:其一,滇金丝猴分布密度极低,走固定的样线遇见率极低;其二,滇金丝猴分布区地形地势复杂,在地图上划定的样线,实际考察中可能人是无法到达的;其三,滇金丝猴通常活跃在大树、山脊和悬崖附近,而图纸上划定的样线往往会远离这些地形。统筹分析,龙勇诚决定采取社会调查,结合当地猎人的经验和狩猎知识,以点带面对一个猴群可能分布地制订多方面调查的方针和战略。所谓的以点带面是指通过多方渠道(猎人、牧民、本地农民)在获取滇金丝猴的位置后,对这一地区进行排查,调查这一地区的猴群数量。

滇金丝猴活动范围从2600米至4400米 赵序茅/绘

调查过程中第一要义是力求能够直接找到猴群,然后统计数量。可依旧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便是在野外发现猴群,可是数猴子并不同于数羊。它们隐藏在高大的冷杉树上,对人类极为警觉,一旦发现人类的气息,立即转移阵地。因此,考察队员找到猴群后,要悄悄跟踪,要在不“打草惊猴”的情况下进行统计。从发现一个猴群到彻底数清楚猴子数量,少说也得十天半个月,这还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

如果无法看到猴群,还有间接的办法,那就是通过猴群活动的痕迹(如粪便、食物残留、折断的大树枝)来判断猴群的数量。当然,这也是判断猴群是否存在和活动范围大小的方式之一。

滇金丝猴命运转机

就这样,龙勇诚、钟泰、肖林等人从1987—1992年经过5年时间,终于摸清了滇金丝猴的底细。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滇金丝猴仅仅分布在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的狭小地带,从南部的云岭到老君山,从白马雪山再到西藏的红拉雪山。猴群的分布从海拔2600米到4400米,可能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非人灵长类。不同地区猴群活动范围略有差异。其中云岭地区的猴群分布海拔最低,越往北猴群分布海拔越高。从南到北一共发现19个滇金丝猴群,约1500多只。这一数量已经极度濒危!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人为的干扰、偷猎、采集、放牧,这19群猴子被孤立,分割成孤岛,专业上叫做孤岛效应。猴群之间彼此没有交流,它们的基因无法互通有无。保护形势非常严峻。龙勇诚等人的调查第一次把滇金丝猴的分布范围和数量搞清楚了,为后来系统研究滇金丝猴做出了巨大贡献。随后滇金丝猴的保护开始纳入国家的计划,滇金丝猴的命运迎来转机。国家开始投入人力、物力,建立自然保护区,1988年,第一个滇金丝猴国家级保护区——白马雪山国家级保护区由此诞生。在这之后建立了云岭省级保护区,云龙国家级保护区,以及红拉雪山国家级保护区。

猴群野外调查(调查队员的吃穿住行) 李明提供

此外,昆明动物研究所赵其昆研究员带领团队,在北部小昌都,中部塔城,南部龙马山,对滇金丝猴的生态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

1997—1998年 杨士剑和赵其昆对丽江金丝场猴群的食性进行了研究。

1998—2001年 丁伟对维西塔城猴群的社会结构、食性和树冠上个体日活动的节律等进行了研究。

2000年 肖文等人对云南境内黑白仰鼻猴栖息地退化进行了研究。

2000—2001年 崔亮伟对德钦白马雪山的吾牙普牙猴群进行了研究。

2000—2002年 刘泽华对兰坪富合山群的黑白仰鼻猴群进行了研究。

2002—2005年 霍晟对兰坪龙马山的黑白仰鼻猴群进行了研究。

2002—2005年 向左甫对西藏小昌都的黑白仰鼻猴群进行了研究。 K6inmagRtQ6jrxNz96e0X/CUgUxtTWFoefyMZjRnZ/JgQGBGLQvILwKYRkfXwXA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