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名字由来

生活在猴群栖息地周边的傈僳族人把滇金丝猴称为“穿白短裤的猴子”,并认为滇金丝猴是他们的祖先。相传很久以前,傈僳族人的祖先阿娜遭到铁匠老庚的陷害,一屁股坐到滚烫的铁墩子上。好心的汉族医生教阿娜用山里的仙人掌拌鸡蛋敷在伤口上,并用白麻布制成短裤遮挡。随后,阿娜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猴子,依旧穿着性感的白短裤,欢快地穿行在深山密林间。而陷害阿娜的铁匠,变成一只乌鸦飞走了。

虽然傈僳族人长期与滇金丝猴打交道,但把滇金丝猴介绍到世界的却是几名外国人士。1890年,两名法国人,索利(R. P.Soulie)和彼尔特(Monseigneur Biet)在云南省德钦县境内组织当地猎人捕获了7只滇金丝猴,并将其头骨和皮毛送到巴黎博物馆。1897年,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兹(Milne Edwards)根据这些标本,对滇金丝猴首次进行科学描述,将其正式命名为“ Rhinopithecus bieti ”。滇金丝猴的种名“Bieti”是其标本的采集人法国传教士“Monseigneur Biet”的姓,这是国际动物命名法的通则之一,以示纪念。至此,滇金丝猴这一物种才被世人知晓!除了中文名字、拉丁名外,滇金丝猴还有其英文名“Yunnan snubnosed Monkey”(云南仰鼻猴)或“Black-and-white snubnosed monkey”(黑白仰鼻猴),更符合它的特征。

滇金丝猴被正式命名后就没有更多的资料收集和进一步的工作进行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非人灵长类专家甚至都认为滇金丝猴已经从地球上灭绝了。20世纪的50—80年代,是滇金丝猴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那个时期的中国对枪支还没有严格管控,猴群附近的少数民族以打猎为生,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猎人,山里的野生动物都是他们猎杀的对象,滇金丝猴自然也不例外。

首次调研滇金丝猴

为了解滇金丝猴面临的生存问题,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研究者深入一线进行调查。李致祥先生和马世来先生是最早在野外观察到滇金丝猴的中国学者,马世来研究员还是在野外直接获得滇金丝猴标本的首位中国学者。

白寿昌先生曾于1985年深入一线,在云南省德钦县霞若乡做调查。他走访猎人,统计他们捕杀滇金丝猴的情况,调查结果触目惊心,20世纪70年代在德钦县霞若乡辖区,滇金丝猴尚存千余只,到了1985年已不足200只。捕猎是造成滇金丝猴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附近的少数民族居民自古靠打猎为生,他们极擅长猎杀滇金丝猴,猎杀途径主要为枪杀和扣捕。那个时期的滇金丝猴还没有被列为保护动物,自然保护区也没有建立。老百姓们认为滇金丝猴也就是美味的猎物而已,在他们眼中,滇金丝猴就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资源,和其他的动物、植物没有什么区别,打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地居民猎杀滇金丝猴除了吃肉外,大多进行交易。没有买卖就少有杀戮,市场上的交易对于猎杀滇金丝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其逼入绝境。外地商人发现有机可乘,大举收购被猎杀的滇金丝猴,滇金丝猴交易的价格一路飙升。1984年猴骨2.8元/500克、猴皮2元/张。仅仅一年后收购价格就翻了一番。到了1986年,猴骨涨到6~6.5元/500克,猴皮7元/张。收购价格的上涨反过来大大刺激了捕猎之风。现在看到这个价格,很多人可能不屑一顾。要知道1985年前后的物价和现在的物价天壤之别。1985年的粮食零售价,富强粉0.25元/500克,粳米0.25元/500克。按照1985年的行情,一只猴子可以卖到60多元,能买240斤面粉。此外,当地人听信滇金丝猴骨是治疗风湿病的特效药,抢购之风愈演愈烈,滇金丝猴种群命悬一线。面对猎人们的围剿,滇金丝猴无力躲避,一只只被杀害,只有最机敏的猴子躲到深山,人类无法到达的区域,才幸免于难,比如栖息在澜沧江边陡峭的吾牙普牙群。那些栖息在藏传佛教神山之内的,由于当地人宗教信仰的缘故幸免于难,譬如位于西藏小昌都和执娜地区的猴群,就在离村庄咫尺的森林中生活,不但能接受人类活动干扰,人们也极容易接近它们。相反离小昌都不远处的米拉卡群猴,由于活动范围在宗教神山之外,就曾遭到大规模捕杀,一度濒临灭绝。

除了上文提到的几位学者对滇金丝猴的调查外,20世纪60—90年代,关于滇金丝猴的主要科研工作如下:

5种金丝猴的命名时间 赵序茅/绘

1960年 彭鸿绶等(1962)在德钦发现了8张黑白仰鼻猴皮。

1979年 李致祥,马世来等(1981)对甲午雪山西坡一个20多只的黑白仰鼻猴群进行了3次约30小时的直接观察。

1981年 杨德华(1984)在白马雪山东坡历时4月共观察到猴群11次(只有7次观察研究有效),对黑白仰鼻猴的夏季日活动特征做了初步的研究。

1985年 白寿昌等(1987)在白马雪山对黑白仰鼻猴的数量、分布及种群结构进行了考察。

1987—1989年 吴宝琦,何顺进(1989)通过猴粪便对白马雪山黑白仰鼻冬季食性进行定量的分析。

1988年 赵其昆等(1988)根据粪便分布密度对黑白仰鼻猴冬季的生境利用进行了研究。

1987—1992年 Long et al.(1994)对黑白仰鼻猴地理分布、种群数量与相关生态学进行了研究。

1992—1994年 Kirkpatrick et al. (1998)在白马雪山对吾牙普牙群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

1997—1998年 杨士剑和赵其昆(2001)对丽江金丝场群的食性进行了研究。

1998—2001年 丁伟对维西塔城群的社会结构、食性和树冠上个体日活动的节律等进行了研究。 l0DT90JRVhkg2OJm64DAoVyXCHWkF6TxYfFqRnL+H5oObYEHWkGnf2eQ0AAlWgH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