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灵长类(目)”译自拉丁文Primates,原意是“首要”的意思。它为众灵之长,是脊椎动物进化的最高点。人类是灵长类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与人类相区别,我们常常将其他灵长类动物称为非人灵长类。人类的很多行为都可以在非人灵长类身上找到影子,比如阿姨行为、母子关系以及对待死亡的态度等。研究非人灵长类对保护这些精灵和认识人类自我均有着诸多帮助。

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也是生存海拔最高的非人灵长类。它们的生活环境给观察和研究者带来了极大困难。1897年,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兹根据标本,对滇金丝猴首次进行科学描述,将其正式命名为“Rhinopithecus bieti”。此后,很少有关于滇金丝猴的研究报道。20世纪60年代末期,非人灵长类专家甚至认为滇金丝猴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1980年之前,我们没有见过一张野外滇金丝猴的照片。后来,在彭鸿绶、全国强、赵琪琨、李致祥、马世来、龙勇诚等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我们才对滇金丝猴的生态和习性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2003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美国大自然协会的资助下开始了滇金丝猴生态与行为学的深入研究,我是项目的负责人。我与李明研究员、任宝平博士等人,先后在云南丽江老君山和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开展研究工作。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依稀记得我与李明研究员一起在金丝场跟踪猴群的场景。那个时期老君山金丝场没有现在的基础设施,我们住在山上临时搭建的小木屋里,晚上几个人挤在里面过夜,北风烈,寒夜长,望天空中群星闪烁、月亮弯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天地之美,此乐何及,此生何求?一晃十余载,仿佛昨日。如今由李明研究员带领的灵长类生态学研究团队仍然坚守一线,对滇金丝猴的起源、演化、生态与行为等一系列科学问题有了全新的认知。

《滇金丝猴生活史》记述了灵长类生态学研究组长达十几年的研究经历,向公众展现滇金丝猴的神秘世界。本书一改传统的科普形式,不单单对知识介绍,更像一部电影,通过作者的架构,展现滇金丝猴复杂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本书深入浅出、老少皆宜,让“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没有知识背景的读者会惊叹于滇金丝猴种种不可思议的生存方式,关注动物保护的学者、管理者会从中获得保护动物的启示,在校的学生会从中找到科研入门之路。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始终贯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的情怀。知识的普及是短暂的,而科学的思维是永恒的!

《滇金丝猴生活史》再现滇金丝猴鲜为人知的神秘世界,带来人与动物关系全新的思考。科学的普及是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才会有层出不穷的科学巨匠,才能有推动人类生产力变革的发明和创造。希望更多的科研人员能够参与到科普创作中,将更多科学的前沿成果传递给公众。


魏辅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3O3nhO4IudCzjyj5HVusXkp51ICi6scGQAPuSLMFVZGhKt1a8QudarI2kiiG2KX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