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885年1月1日
数字世界中的发现

古希腊人崇尚和谐也推崇数字,认为“万物的和谐皆因以数学方式设计”,毕达哥拉斯申明“万物皆数也”,伽利略也曾说“大自然这部书就是用数学符号写成的”,认为“数”是万物之本,对自然现象只有通过数字才能得出真正的解释。自古以来,怀着对“数”的崇敬,人们开始建立支配自然现象的数学规律。在科学史上,最著名的就是天文学家开普勒的工作。在他人眼中,天文数字枯燥乏味,但他却视若珍宝,从纷繁庞杂的天文观测数字中,建立了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与他酷爱数字有关( 参见本书5月18日“1618年长存于世的丰碑——开普勒三定律” )。

在科学史上,还有一位热爱数字的人,他就是瑞士巴塞尔一所女子中学的数学教师约翰·雅各布·巴耳末( 图1 )。他有一个特殊的癖好,爱鼓捣数字,对数字情有独钟。他认为,在数字中藏有大自然的秘密,对他来说,在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字中“漫游”,从中翻找出大自然的秘密,得出一些有规律的东西来,是一件最令人欢欣鼓舞的事。

在巴耳末兼任巴塞尔大学讲师的时候,一位同事告诉他,有人从太阳光谱中发现了4条氢谱线的频率,但越反复测量,越提高精确度,就越找不到其中的规律。这件事引起了巴耳末的好奇,他想,既然这些谱线同出于氢元素,无论是从太阳光的氢谱线中,还是从实验室的氢气谱线中,都有一致的数据,那其中一定有着某种规律,他决定把这个秘密揭示出来。

他列出了这4条谱线的波长,一开始是想从这些数的公因子中找到突破口。他从前3条谱线的波长中,的确找到了一个公因子,但是无论如何不适用于第4条谱线的波长,花了很长时间毫无头绪,只好改弦易辙。巴耳末擅长投影几何,对建筑结构、几何投影都有过研究,受到几何图形透视关系的启发,他决定从几何方法入手。他巧妙地利用几何图形,设法从投影关系中寻找4个数据的共同因素。直到1884年底,巴耳末终于找到了这4条氢谱线的波长或频率之间的公式,此时他已经快60岁了。 1885年1月1日 ,巴耳末把这个结果发表在当地的学术刊物《物理化学纪要》上,并于同年6月25日在巴塞尔自然科学协会演讲中公布了这个公式。

巴耳末不仅利用他的公式解释了这4条谱线之间的关系,并预言氢还有第5条谱线,如果这个预言被实验证明,巴耳末的公式就可能被确立下来。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关于氦光谱和锂光谱的谱线频率间的关系公式。果然,在1908年,巴耳末所预言的第5条氢谱线被德国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希·帕邢( 图2 )发现。

图1

图2

巴耳末的传记作家弗莱德里克·海金巴赫在提起巴耳末时说:“他既不是一个有灵感的数学家,也不是一个精巧的实验学家,对他来说,整个世界是自然艺术和谐的大统一,而他此生的目的就是要探索这个和谐中的数字关系。”

关于氢谱线,巴耳末一共发表了三篇论文,前两篇是在60岁以前完成的,这两篇已经使他成为举世皆知的不朽人物,而在第三篇关于氦和锂谱线论文正式发表时,他已经72岁了。巴耳末的公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但是发表之后近30年,竟没有人能进一步破解为什么这个公式如此神奇。直到1913年,即公式发表近30年之后,另一位天才人物发现了它的重要价值,用它作为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原子世界的大门,也解开了巴耳末公式如此神奇的奥秘。这位天才就是原子结构的揭秘人——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经此二人之手,人类揭开了原子和亚原子世界的奥秘,由此开启了近代原子物理学( 参见本书7月12日“1913年原子理论的创建——玻尔” )。

为了纪念巴耳末,人们把氢光谱中符合巴耳末公式的谱线系命名为巴耳末系,后来,月球表面上的一个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关键词: 约翰·雅各布·巴耳末,Johann Jakob Balmer

图1: https://en.wikipedia.org/?title=Johann_Jakob_Balmer

图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edrich_Paschen rUVoWCjw6qNHAh4vP7c4QynFezxSozrKbL6PabAECezQkrDVfL5kXphLO3lESb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