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07年1月24日
走向世界的针灸学

进入21世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针灸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发展表现出两个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二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前者促进了针灸的国际化,后者则推动了针灸的现代化,这“两化”的结合,使针灸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现代生物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命状态具有其整体性。在生命过程中,从机体、器官,到组织、细胞,乃至微观的分子、原子,都既有个体特征,又有其整体性。这一新的认识,为针灸治疗从医匠的模糊经验上升到科学机制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念。

在针灸学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引人注意的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研究组,他们在奥地利格拉茨医学院的格哈德·里茨克( 图2 左)和王路(音)( 图2 右)的率领下,采用了生物医学工程的方法,研究针灸学的作用机制。经过了数年的不懈努力,在2010年11月23日,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小型48通道皮肤阻抗测量”为题,在《生物医学工程在线》杂志上发表了出来。

在对针灸的实验中,他们把针灸与波长为405纳米的紫激光刺激相结合,利用刺激的点阵结构,对皮肤的阻抗、信号反应灵敏度等一系列参数进行了“静息态”和“敏化态”的定量测量。他们的结果证实了针灸治疗的几个关键点:揭示了神经系统作用在针灸治疗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证实了在外界信号的刺激下,只有穴位点有突出的反应,在穴位点附近3毫米范围内,阻抗明显低于其他的状态点;在针刺过程中,多个电参数值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激光的同时刺激下,这些变化更加突出。他们认为,这些都是解释针灸治疗机制的关键。虽然对针灸穴位、作用与功能机制等问题来说,这一研究还较为初步,但里茨克、王路的中西组合研究,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研究以及与现代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结合,开创出一条值得借鉴的新路。

图1

图2

针灸是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医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6世纪,就开始传播到国外。随着针灸医学的发展,这种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国际主流的重视。在西方,针灸治疗进入临床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纽约时报》一位知名记者詹姆斯·雷斯顿(James Reston)单独造访中国,他亲眼看到针灸治疗,并亲自用针灸治疗了自己的疼痛,随后写出报道,在当年报刊上刊出,引起不小的轰动。没有想到,时隔1年,雷斯顿再次与针灸相遇。1972年,雷斯顿陪同尼克松访华,罹患阑尾炎,他接受针灸麻醉治愈后,再次兴起了海外针灸研究的热潮。

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补充替代医学国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所谓“补充替代医学”是指西方医学主流——西医之外的一些补充疗法,例如冥想法、催眠法、按摩法、暗示法,太极拳,包括中医的草药和针灸疗法等。通过研究中心的活动,用更严格的科学方法研究包括针灸在内的“替代医学”。2007年,补充替代医学国家中心的调查显示,在美国大约有40%的成人和12%的儿童接受的是补充或替代治疗;而在2006年一年中,有320万美国人接受过针灸治疗;有约40%美国医院,针灸已经成为它们整体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包括安德森癌症中心、斯隆·凯德林癌症纪念研究中心等,都在使用针灸减轻化疗的副作用。到了2010年,针灸疗法不仅在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也已经有了明显扩大的趋势,针灸在糖尿病、慢性疼痛和癌症等复杂性疾病治疗探索的研究项目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北美、拉美等已经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利用中国的针灸为本国本地区的人治病。不少国家还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一些著名大学,如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了针灸课。1997年11月3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召开了针灸医学研讨会,在这次会上发表了“关于针灸学共识”,并制定了“专家共识研究计划”。“共识”中指出,针灸在治疗化疗后的恶心呕吐、孕期恶心和牙科治疗后的疼痛方面有明显的疗效。经过他们多年的研究,确认了针灸在卡他性鼻炎、抑郁症、面瘫、面肌痉挛、多发性神经炎、脊椎间盘综合征、帕金森病、癫痫、瘫痪等神经科病症以及各种妇科和男科症及各种疼痛病症等的治疗上都具有一定的疗效,因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一些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针灸临床治疗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并在针灸治疗病谱和治疗原理方面也加大了研究的力度。

许多病症与疼痛有关,例如头痛、神经性疼痛、循环不良引起的四肢痛、肩周炎、脊椎痛等,从基础医学研究项目看,与疼痛相关的科学研究课题也最多。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04年12月《内科学年鉴》(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杂志的一篇研究中,揭示了针灸止痛上的科学依据。他们的研究发现,当刺入并旋转针头后,相应部位的腺苷含量可以上升到针灸前的24倍以上,正是腺苷发挥了局部止痛剂的作用。2012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内科学年鉴》杂志上报道,他们在过去29项针灸研究中,对近2万人的资料进行调查,借助脑部扫描仪发现,针灸组与对照组的治疗结果相对比,针灸的确能舒缓背部、关节、颈部、肩部和头部的疼痛。

图3

针灸不仅对于疼痛有明显疗效,在治疗疑难病症方面也有了新发展。韩国庆熙大学(Kyung Hee University)由萨比娜·林(Sabina Lim)( 图3 )率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对卒中后遗症、脑性瘫痪、类风湿关节炎和帕金森病的针灸治疗成果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帕金森病是一种运动型疾病,患者大脑中多巴胺含量明显偏低。萨比娜研究组为了证实针灸对于这种病的疗效并认识它的机制,利用小鼠做试验,他们向小鼠体内注射名为四氢吡啶(MPTP)的化学药物,使生产多巴胺的脑细胞遭到破坏。把接受注射的小鼠随机地分为三组:第一组两天接受一次针灸治疗,针刺膝和脚趾尖两个穴点;第二组小鼠也是两天一次接受一次针灸治疗,但是所刺的部位都不是针灸穴位;第三组小鼠不接受任何治疗。到了第7天,第二、三组小鼠大脑的多巴胺水平降到了正常水平的一半,而第一组小鼠的多巴胺值保持在正常水平的80% 。2007年1月24日 ,他们把这一结果刊登在《大脑研究》( Brain Research )杂志上,这一研究以科学的方法开启了针灸医学的研究,其成果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兴趣。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宝贵财产,也是世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针灸理论最早出于《内经》,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春秋战国时代,不仅是医家总结,也是解剖学的先驱。现在针灸的有效病症遍及临床各科,不仅能治疗常见病、功能性疾病、慢性病,而且可以治疗某些疑难症、器质性病和急性病。在治疗方法上也有创新,如针具、灸具、刺灸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与电疗法、热疗法、磁针疗法,与激光、超声、微波、红外辐射等物理疗法的结合;穴位注射、穴位封闭、药物等离子导入等与药物注射法的结合;创立了多种微针系统针疗法,如耳针、头皮针、面针、眼针、鼻针、舌诊、口腔针、脊针、胸针、手针、足针等。在理论研究方面,大量研究是围绕着针灸的基本作用机制展开的,包括针灸对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增强免疫力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等。研究证明,针灸的调整作用是通过身体的三大平衡系统实现的,即神经系统、神经-体液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由于神经机制在调整作用中居主导地位,学术研究在这方面下功夫最大,涉及外周神经、脊髓、脑干与间脑的主要核团,乃至大脑皮质等。现在的针灸医学已经发展到与心理学、神经病学、物理治疗、康复、吸毒等治疗的各个方面,其相关理论不仅涉及医疗,也涉及了生物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生命科学、遗传科学等,针灸医学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发挥着它的潜在力量。

关键词: 针灸,针灸学,acupuncture,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图1: http://www.acupunctureamerica.com/acupuncture_research.html

图2: http://www.koreatimes.co.kr/www/news/nation/2015/03/117_16727.html

图3: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02/140223131620.htm oIR+yAorFSLJb0jlJiywnjeIEA8SVOWW5uz+fLMoxY5zyw/lzBjqu5z5/KUPCD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