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生家庭帮孩子建立良好合作模式

人们经常说,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这就是母爱。从婴儿降生的那一天起,母亲就要帮助孩子渐渐完成分离的工作。到了青春期,孩子会进一步试图和父母分离。我接触到很多初中学生的个案,母亲处于极度的分离焦虑状态。“现在这个孩子好像什么都不想让我管,特别抗拒我,和他爸还行。”为了让家长更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孩子在各个年龄段的心理状态。

阿德勒曾经提出过,婴儿期家庭合作的良好模式是母亲全心照顾孩子,而包括父亲在内的全家人全心照顾母亲。这种照顾不光是生活上的照顾,更多的是爱的给予。我看见过很多新生儿的父亲,在孩子刚刚出生、母亲不工作的阶段,自己在外面打拼,压力很大,回到家里难免想放松一下。由于父亲在外面工作,不像母亲有照顾孩子的经验和体会,难免会认为自己已经工作了一天很辛苦,如果回家还要承担很多照顾孩子的责任,心里容易产生不平衡感。当孩子妈妈抱怨带孩子太累、父亲不管的时候,有时候孩子爸爸会说:“不就是带孩子吗?有什么累的。”这时候双方都觉得不被体谅,矛盾自然产生。

我的姑姑曾经做过很多工作,当过校长、县长,还主管过几个局。当姑姑帮我的姐姐带孩子的时候,我姑姑说:“告诉你们,我做过那么多工作,全天下最辛苦的工作就是照顾孩子。”工作尚且有休息时间,而婴儿几乎是全天候需要照顾,不光劳累身体,由于对孩子的紧张担心,真可以说是身心俱疲。我也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我对此深有体会。到现在我仍然记得晚上一次次起来喂奶,孩子哭闹不睡时候的感觉。记得孩子半岁多的时候,我准备开始工作,于是我问刚刚工作的孩子妈好友:“是全天在家照顾孩子轻松,还是白天工作晚上照顾孩子轻松?”她回答:“工作之后轻松,至少可以换换脑子。”工作之后,我获得的体会也确实是如此。希望我上面简单的描述能让正在看书的爸爸们理解到全职妈妈的辛苦,单调而辛苦的带孩子工作,如果不是以强大的爱为支撑,真的是坚持不下来的。因此,请爸爸和其他家庭成员们,给予全职妈妈更多的爱和关注,让她在付出爱的同时能够获得爱。

同妈妈一起带孩子的爸爸们

孩子在一岁左右时,从之前的口唇期阶段会慢慢过渡到肛门期阶段(精神分析专业分类),慢慢地会把关注力从妈妈一人,开始更多地转向爸爸和其他家庭成员。曾经有一个做家庭教育咨询的个案对我说:“按您告诉我的去做,我觉得孩子有了很大变化,不过我有一个疑问,他的爷爷奶奶并不懂这些,年纪大的人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该怎么让他们和我的方法一致呀?”我的回答是:“能沟通当然好,方法不一致也是非常正常的,孩子正是要面对不同的人学习到不同的合作方式,如果孩子的合作方式是单一的,那么才是更有问题的。”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面对不同的人用不同方法处理问题,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只要保留住孩子那一份童真,不要让他过于圆滑,那么孩子有些应对的方式真是十分可爱的。

孩子在三岁左右会进入到俄狄浦斯期,这时候进入幼儿园是非常适当的。精神分析学派和很多心理学派都认为,从俄狄浦斯期开始,孩子进入了更强的性别认同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从原生家庭走入更大的社会群体——幼儿园,他们会完成更进一步的社会化,在幼儿园学习进一步的社会规则,并完成性别的认同。从幼儿园男生上男生的厕所,女生上女生的厕所开始,孩子的性别认同已经开始进行了。如果三岁之前在家庭中合作关系建立得良好,孩子就会把这种良好的合作模式运用到幼儿园的同学老师以及学习生活中,那么孩子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相反地,这个时期也会暴露很多家庭关系中带来的问题。

我的一个朋友问我:“我儿子上了幼儿园之后,是班里最淘的一个。老师老找我说孩子打人。我怎么办呢?”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后,我才知道,孩子的爸爸经常以暴制暴,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往往只有简单粗暴地揍一顿。“他爸爸不以为意,说男孩打人不算什么。”我的朋友说。现在不用我再分析你也能看出,孩子在家庭中学习的合作方式就是这样简单粗暴的。

我见过很多家长潜意识里也有和这位孩子爸爸类似的想法,孩子会打架、不吃亏,自己心里有隐隐的骄傲。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霸凌别人的人,一定也是心里并不舒服的人。我经常给家长讲,我们人天生都具有攻击性,这是作为动物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最原始的攻击行为是撕咬、殴打,当孩子渐渐接触社会,我们会帮助孩子把攻击性升华为更适应社会的形式。比如从打人变为骂人,也是攻击性的升华。当孩子的心理状态成长得更好、更加社会化时,孩子会把他的攻击力投放在努力学习、爱好与运动等方面,以此获得成就感。霸凌现象正是攻击性没有得到升华的表现。霸凌者渴望通过原始的手段完成对周围的控制,这种方法或许能获得一时的资源,但久而久之会形成更糟糕的社会关系。让孩子学会良好的合作,可以帮助孩子的攻击性得到升华,孩子的攻击性投入学习中,家长的一切烦恼便迎刃而解。幼儿园尚且如此,小学、初中、高中……孩子一步步地走向社会,依靠的正是从原生家庭学习到的合作形式。

我在《我是催眠师》中曾经提到过一个小女孩,才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就送到我这里做催眠治疗。当时孩子妈妈找到我时显得很着急,说孩子才上小学一个月,老师就找到她说怀疑孩子有注意力障碍等问题,后来校长又找到这位家长,要求给孩子办理随班就读。

我第一次见到这个一年级的小女孩,她正拿着妈妈的手机看动画片。妈妈和姥姥一起带着孩子来的,不断地催促孩子放下手机,好好回答我的问题。我阻止了她的家长,就坐在孩子旁边,陪她一起去看手机里的动画片。看了几分钟,我大概了解了动画片里的意思,随意地问了孩子几个动画片里的问题,孩子边看边回答我,交流完全顺畅。在看动画片的几分钟里,我观察到孩子的妈妈和姥姥无所适从,心里很着急想要催促孩子和我交流,却因为我刚才阻止过不便开口,于是她们便开始坐立不安地在孩子身边打转。我们催眠中有一个技术,叫作:“先跟随,后带领。”不进入孩子的世界,怎么能和孩子在一个频道形成沟通呢?这个技术我在后面的章节还会详细解读。果然,几分钟后,孩子放下了手机开始专心和我聊刚才动画中看的内容。

我经常会和个案家长说:“你放心,孩子自己知道来这儿是干什么的。”孩子来到工作室却还在看手机上的动画片,有可能是之前的事情没有完成,更有一种可能性,是她在用这种方法来阻抗和外界的沟通。也就是说,孩子的合作关系并没有建立好,她认为和外界沟通不能获得期待的良好资源和效果。那我们看一下是不是像孩子所想的这样呢?

几次观察沟通后我发现,孩子妈妈和姥姥不管是在我的工作室还是在她们自己家,都是这样不断地交叉火力“管理”孩子。这与其说是和孩子沟通,不如说是希望孩子一味地听命令。如果你是孩子,你还会愿意和外界沟通吗?不良的合作模式就此形成,从小就与家里人不能良好沟通,到了学校自然会用各种方法阻抗外界的打扰。“老师说孩子上课不听讲,而且想离开座位就离开座位,根本不管周围的同学在干什么。”孩子的妈妈说。“我注意到你和孩子的姥姥一直在不断给孩子提要求,在家你们也是这样吗?”我问。孩子的妈妈似乎感悟到了什么,想了想回答:“是啊,因为她老不听啊。”

这个孩子妈妈的心态是有普遍性的。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开始,潜意识中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去支配,认为我说什么你就应该听什么。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发现简单的支配与控制越来越难,有的家长就开始急躁了,孩子越不听家长越频繁地唠叨,试图通过高压和不断重复,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孩子。当家长不断唠叨时,家长自己的心理状态已经退行到了婴儿般的口唇期状态,用不断的唠叨来发泄自己的焦虑,对于沟通起不到任何作用。而教育的第一步便是沟通,让孩子能听进自己说的话,而不是一味地阻抗,具体的方法我会在本书慢慢分享给大家。 SfjJE/ck/4cr/cEUBCFHF1aALmwozOYbhUsB97EMjSCzppDB99pUTGm8gXbiYAm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