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阉割焦虑:
合作与控制

有一天,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老师问我:“催眠到底能帮到家长和孩子什么?是提高孩子学习成绩?让孩子更听家长的话?还是心态会变更好?”我想这可能也是很多读者朋友的疑惑。我经常跟个案家长说,孩子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整体,可能你看到孩子不爱学习、上网成瘾、和家长对抗这些现象,每个孩子的表现是不同的,但也许心理原因都是一样的。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从婴儿降生的一刻起,家长只有一个任务,教会孩子合作。”

从婴儿呱呱落地的那天起,就开始不断尝试与外界合作。通常婴儿的第一个尝试合作对象就是母亲。婴儿会用哭闹等方式得到渴望的资源,如母亲的哺育、爱的拥抱等。很多有经验的母亲在这个阶段可以听出婴儿不同的哭声,每种哭声代表不同的含义。这个阶段如果婴儿和母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孩子完美控制世界的心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孩子在婴儿初期,与世界的唯一主要连接便是母亲,婴儿会认为完美地控制了母亲,便完美地控制了世界,这时婴儿的满足与安全感也大大增加。之后孩子的合作对象从母亲一人开始变为父母两人,然后扩大到其他家庭成员,如爷爷、奶奶等。

也就是说,在婴幼儿的时期,如果以母亲、父亲为首的原生家庭合作关系建立得好,孩子就会把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带入他的小社会:幼儿园、小学等。孩子能够比较容易地与其他人合作、与其他事情合作,比如和同学老师之间更好地相处,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等。

就像精神分析学派所说,一切问题都是关系问题。而关系问题的根本,是原生家庭的关系问题。孩子厌学、没有学习动力、上网成瘾、叛逆等这些现象。可以说,皆因为没有从原生家庭学会与外界合作。

抛开特殊家庭不说,即使父母关系完整、物质条件不错的家庭,出现问题儿童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我有一个个案,他是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一二年级的时候还算听话,逼着学也能学进去点儿,现在不行了,连话也不听了,学习成绩都是垫底!”这是孩子送到我这里时,他母亲说的话。前几次的治疗中,我发现孩子在催眠中完全呈逃避姿态,在和我的谈话中也经常吞吞吐吐、言辞躲闪。而他母亲的话比孩子要多得多,说起对孩子的焦虑滔滔不绝,直到被我打断。当我问到孩子父亲时,孩子的母亲说:“他爸不管,也不会管。”

这就是咨询中经常见到的:焦虑的母亲+隐形的父亲=逃避的孩子。

我有一个朋友,从孩子一出生就不停地抱怨老公不管孩子,另一个朋友给她出主意说让她多分配一些事情让老公做,她却说:“不行,他管不好,真让他管,我还真不放心。”后来有一次我去她家玩儿,果然看到孩子一哭便马上冲上去的母亲,和待在那儿无所适从的父亲。

从心理学来讲,婴儿降生的那一刻,女人从妻子转化为母亲的角色,必然会面临不适应的焦虑,甚至出现产后抑郁。有的人本身性格比较平和完善,能很快地完成角色转变,有的人本身焦虑特质较强,或带有自己原生家庭造就的不良特质,则很容易更加焦虑。这种妈妈的心理状态不但没有成长,反而退行到肛欲期的高度控制状态,甚至口欲期的喋喋不休状态。一个渴望全面控制的母亲,对谁都不放心,必然造就一个无法插手的爸爸,久而久之,父亲的作用也就消失了。父亲无法在教育孩子中发挥力量,母亲一个人的力量又不够,必然出现更加焦虑的现象。很多母亲又把这种焦虑转化成更强的控制欲,试图用控制弥补内心的焦虑不安,孩子所有需要自主成长完成的能力,就这样被母亲的替代“阉割”了。而转过头,母亲却还大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却成了这样?”

很多家长控制孩子却不自知。有一天,我送孩子上幼儿园时,看到一个同样送孩子的家长一直在催促孩子:“快点儿,快点儿!”在家长的多次催促下孩子终于跑了起来,这时家长又喊道:“你慢点!”作为家长我理解对方是希望孩子抓紧时间走路,而不是去跑,但是孩子收到的信息只是“快点儿”和“慢点儿”这样矛盾的信息,你到底希望他快还是慢?怎样才符合你的心意呢?

在生活中我注意到,就连吃饭这种最本能的需要,家长都在不停地完成对孩子的全面控制。我家在吃饭时,我观察到经常是全家人的注意力全在孩子一个人的身上。这时候悲催的孩子听到的就是交叉火力的轰炸:“坐好。”“快点儿吃。”“多吃菜。”“吃点肉。”……整顿饭就在这种络绎不绝的控制信息中进行着。我经常和老公讨论这个问题,我会问他:“如果你是孩子在饭桌上吃饭时听到这些,你的感觉怎么样?”

任何渴望控制外界的思想都是源于内心的不安,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我是为了他好”只是家长意识层面为自己找的一个理由。但是这种不安和焦虑是非常值得理解的,在心理层面也是正常的现象。母亲十月怀胎,孩子本身是母体的一部分,有着深深的连接感,当孩子出生之后母亲在情感上仍然把孩子当成器官的一部分,当孩子受到伤害,母亲会感到犹如自己受伤般的疼痛,因此她会本能地去保护孩子不受到半点自己认为有可能出现的伤害。同时,由于把孩子当成自己一部分的潜意识,母亲会下意识地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器官任意支配,控制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然而我们知道孩子并不是我们的器官,他有自己的思考,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个体。随着这个个体一天天地长大,一定会反抗母亲下意识的摆布,这时母亲会产生失去器官般的疼痛,这在心理学中称为“阉割焦虑”。 RP3nCUs0jfWVAvxodvUZqYXtL5qNK07SIowC+WopYzjMbo2j/VYUyAuzXP5baB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