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是老师,也是家长

很多小朋友的心里都有一个教师梦,因为他们除了父母之外,接触最多的“权威”应该就是老师了。每个小朋友看到老师在讲台上拿着教鞭很神气的样子,也会憧憬自己成为老师,指挥台下的“千军万马”。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大家会争着充当老师,我也不例外。正是因为这个教师梦,让我将职业生涯中一多半的时间都用在了教育上。

还记得我从北师大毕业的那一天,如此顺理成章地踏入了教育之路,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十几年前的学校远没有现在这样重视心理教育,从心理系毕业的我,第一份工作除了每个月屈指可数的几节学生心理团体辅导课和挂名的个案指导之外,主要工作竟然是带领学校的舞蹈社团。当然,这也是兴趣使然,我本身爱好运动、舞蹈。随着工作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舞蹈本身也是一门心理技术。不同个性的学生,跳出的舞姿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个性谨慎,他们的舞姿也小心翼翼,这种孩子在催眠中称为情绪控制型;有的孩子活泼外向,粗枝大叶,他们的舞姿就不太注重细节,但可以充分表达当时的情绪,这种孩子大多是催眠中所说的躯体型;还有的孩子动作追求完美,在乎老师的评价,等等。那时候我就开始尝试用舞蹈调节学生的情绪,帮助胆小的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帮助粗心的孩子慢慢地注重细节……这几年“舞动疗愈”开始在国内广泛应用,我当年的尝试也算是实践先于理论了。(舞动为心理技术的一种,利用身心结合的原理,以躯体带动各种情绪,如肩部代表压力等,以打开身体带动调整心理、情绪的作用。)就这样教了一年的舞蹈,不,是舞动疗愈课之后,因为我“过人”的艺术天分,我所在的学校又让我去教音乐课。后来我还相继在学校教过几节美术,甚至数学课。

那时候,纵观我的同学们,有的进了银行,有的去了政府机关,心理系的毕业生真正从事心理工作的并没有多少。而我,虽然每个月只有几节心理辅导课,但我已知足,因为我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一直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观察他们,我发现不只在舞蹈中,在各个学科中他们都会展现出心理特点。就像阿德勒所说,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整体风格,这种整体风格会展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个个性小心谨慎的同学,他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都会体现这一个性特点;而一个慢性子的同学做什么事情都会不太着急。当然,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集体潜意识。比如,数学这种需要逻辑思维更多的智力型学科,意识活跃的智力型孩子比较擅长;艺术类学科,潜意识发达的情感型孩子会比较擅长;体育、舞蹈类学科,躯体型发达的孩子更加擅长。(关于意识、潜意识、躯体型,请参见我的第一本书《我是催眠师》。)对于不同学科的擅长,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保留或受损,当学习兴趣被保留时,学生则更喜欢学习,该科目会显现出比较活跃的攻击力向外趋势(攻击力向外,为精神分析专业词汇,意思大致是对该学科很感兴趣,愿意去学习,从而取得成就感,树立自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孩子在一科学习中并不活跃,而在另一科却生龙活虎的原因。当然除了对学科本身的兴趣,老师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重要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科目本身,爱屋及乌形容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是幸运的,就在我工作的几年后,北京市教委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工作,我逐渐全身心地投入心理学工作中,带领心理学小组。但我仍然感谢教其他科目的那些日子,那些日子让我从更多层面了解了学生。包括后来做教科研,我也会去一线听课、教学,尽量多地接触学生。

那时候,虽然学校里开始有了专门负责心理的老师,但大多数老师不是科班毕业,专业知识不足,有很多甚至是兼职,除了教心理学之外还要教其他科目甚至是语文、数学这样的主课。但他们都是非常可爱的。

一开始我负责一个心理小组,每两周大家集体研究一次。研究的时候,我会把所了解的心理学知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由于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心理学,一开始老师们会有很多疑问。当我讲理论课时,有的老师会说:“管老师,我好像在云里雾里,怎么都听不懂。”当我上体验课时,他们也会显得迷茫。比如,我让大家用色彩表达自己,用纸片制作自己的名牌,会有人问:“您讲的内容是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任何新知识都是这样,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会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去思考衡量,都有一个慢慢接受新事物的过程。老师们是在一次次的迷惑和一次次的努力中,给自己机会,也给了我机会。慢慢地,从最初只有几个人的城区心理小组,没多久就变成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到最后,有几十个人,涵盖了我所在城区大部分中小学的心理老师。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老师都是自愿参加的,学习动力非常强。

时至今日我已经几乎离开了教育系统,但每当我受邀为各个学校老师们讲课时,我依然深深欣赏那些老师。老师是学习能力极强的一个群体,谦卑高尚形容在他们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在和教师们一起学习分享心理学的那段日子,我看到他们虽然自知舞姿不美,但仍用心地舞动自己的身体,并快乐地说:“这种活动多好,又锻炼又开心。”自我成长课上他们真情流露,有时哭红了眼睛,有时把心里话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周围的人,对周围的人真诚地说感谢……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勇气。在我为家长上亲子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家长对老师有误解,这或许是造成老师家长之间矛盾的原因之一。本书也希望通过我对老师与家长的书写,为老师和家长搭建一个桥梁,让大家解彼此的心理状态,毕竟我们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在教育系统工作的那段时间,我曾切身感受到很多老师由于考试压力和自身的责任感而非常焦虑。这种焦虑或多或少对学生直接或间接产生了一些心理影响,也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当的教育手段,但在我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遇到的老师无不真心真意为学生付出,期待学生取得优秀成绩,并试图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优良品质。他们拿着不高的收入却全心全意地做着这样辛苦的工作,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从刚工作开始,我一直保留着在校期间的一个好习惯,就是随时把我的收获记录下来,写成小文章。随着教委渐渐开始重视心理学,我更热衷于积累这些成果。后来我的好朋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崔京菁博士对我说:“你写的这些东西别浪费啊,咱们一起做个科研课题。”就这样我俩一拍即合,一顿饭吃出了火花。从那之后,我开始和崔博士“紧密联系”,配合她做一些教育相关试验特别是一线学生方面的研究。刚开始工作接触小学生较多,慢慢接触幼儿园学生和中学生。在本书中,我会为大家一一介绍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如何把简单的催眠技术应用到课堂中,并帮助学生取得一些能力上的提升。但本书最核心的章节是教你如何运用“催眠”。就像我的上一本书《我是催眠师》中提到的:催眠有专门的催眠术,这是我们做心理学才会运用的技术,而生活中催眠实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叫作清醒催眠。本书中我主要教大家的就是清醒催眠,也就是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催眠的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并顺畅地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自己的孩子,让他接受。书中可能除了催眠理论,还会提到一些其他心理学流派,比如精神分析流派、萨提亚心理流派、焦点心理流派等。这些名字全都不用记,只要知道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即可。

祝您享受后面的阅读,成为生活中的催眠大师。

也感谢我五岁的小女儿,让我成为生活中的催眠大师,我是千万人的老师,却只是她一个人的妈妈。 wcqhnAYPr5s5PmONQmFjMOx9VIJuNqqv/IzXwfUFBF3JLo7mv+R3WXoA2XYrt+7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