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游戏沟通:
教会孩子与外界合作

鉴于孩子无法投入学习的状态,我把更多的游戏带入到了课堂中。在这里,我也由此引入一个低年级孩子学习的重要方法:游戏。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游戏是低年级孩子学习的重要方法,那么我要反问,你小时候喜不喜欢玩游戏呢?你在和小伙伴的游戏中又获得了什么呢?当然,我们对童年游戏的记忆可能仅仅停留在那份美好喜悦的情感中,也说不上什么大道理,那么我就来讲讲为什么孩子喜欢游戏,为什么孩子又需要游戏。

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大师弗兰克尔曾经指出,当婴儿无法获得母亲的拥抱、乳房,心里开始没有安全感的时候,他们会开始通过幻想来弥补心中安全感的缺失,这就是创造力的起源,也是游戏的起源。渐渐地婴儿长大,开始能够和外界沟通时,他们会自然地把心中的幻想“外部化”,以满足内心各种需要。此时如果家长感受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开始以游戏的方式和孩子互动,你就会发现一开始你的宝宝或许只会模仿你的一些动作或者是小动物的姿态等简单的动作,但是此时孩子会通过模仿外界的动作来获得与刚认识的外界事物保持连接与一致的感觉,以此获得认同感和安全感。在这个阶段,有时候小宝宝是分不清自己的幻想与现实的。

当孩子大一些的时候,他们会更多地把外界习得的幻想投放到游戏中,并且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仅仅是在游戏而已。我五岁的女儿就经常会玩公主游戏,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让我或者小伙伴儿扮演另外一个角色。男孩子也许会玩枪,把自己想象成战士或者某个动画片里的英雄人物。或许你会发现当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一样大的时候,在游戏中会经常扮演女王、公主、超级英雄等角色。因为那时候他们从动画片中已经认识到,这些角色是众人认同、拥戴甚至屈服的角色。他们会通过这些游戏满足自己对外界的控制感和自恋的需要。

孩子通过游戏把幻想渐渐外部化,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我刚才所说的多种心理体验,同时也会体验到受挫,以及在受挫中渐渐学会如何与外界合作。从孩子出生开始,家长就应该以游戏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帮助孩子把幻想外部化,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有的家长会以比较刻板、冷漠的成人化态度对待孩子的游戏,甚至忽略孩子的游戏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但丧失了学会合作的机会,很有可能幻想的需求不能顺利外部化,造成成年后的多种问题,甚至出现强迫思维或精神分裂的情况。

“当我讨厌一个人的时候,我会幻想骂他,以平复心中的愤怒感。”这是我的一个成年个案告诉我的话,生活中其实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好像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镜头,一个人在脑补一个攻击性的场面。这位成年个案就属于从小没有很好地通过游戏把幻想外部化,这样她的攻击性也只能停留在脑中,而不能很好地社会化。由于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在社会中就会产生一些冲突,而这位个案只能用仍停滞在原始婴儿水平的幻想试图解决自己的心理冲突,然而我们知道这种方法并不奏效,由此可见游戏的重要性。到了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的幻想又进一步地外化。孩子在这个游戏阶段已经能够把注意力与心理状态从自己的幻想大部分转移到外部世界,他们会更懂游戏规则,并且试图商讨建立游戏规则。因此,在一个小学低年级群体中你可以观察这样的现象,合作关系习得良好的孩子会三五成群一起游戏,他们善于沟通,虽然偶尔也会吵架不高兴,但是也可以比较快速地协调好互相之间的关系。而合作关系习得不良的孩子会经常独自一个人做一些单调无趣的事情,比如,抠手,拿铅笔不停地戳,甚至自言自语等,这是由于他没有学会良好的合作,他的心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婴儿或幼儿期的幻想阶段。

上一节讲的那位进学校非常困难的同学课间表现正是如此。有趣的是,这位同学的名字里有自立的含义,由此也可以从侧面显示出家长的潜意识。那么下面我们就称呼这位同学为小立同学。

当我把游戏带入到课堂,我发现一开始同学们分组游戏的时候自动抛开了小立同学,而小立同学好像习惯了一样,只是左右看了两眼,然后就坐在那里。这便是这个班级的群体潜意识,也可以称作从一开始而慢慢形成的习惯或合作方式。这也是我和小立同学开始合作的好机会,我便走到小立的座位旁边蹲下身子开始和小立一组进行心理游戏。

小立的表情虽然木讷,但他并没有任何人格障碍或者智力问题,只是他在游戏过程中呈现完全服从的状态,并没有丝毫喜悦的感觉。孩子们是聪明的,当他们在第一次活动中看到老师和小立做游戏,第二次活动中马上就有一个同学主动走到了小立身边,多么高情商的孩子呀!

这次我注意到小立的眼神中透露出了喜悦。老师和同学对于一个孩子的心理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老师意味着权威,意味着特权,而同伴更多地意味着自己被所在群体所接纳。小朋友在权威的影响下开始试着接纳不会合作的伙伴,这也是老师在教育中应尽的责任之一。

笔者带领学生们做“游戏”

小立的这次合作虽然被动,但明显能够感觉到他的喜悦,而小立的合作伙伴也非常厉害,他会用各种方式手把手地教小立如何合作游戏,我想这一定是他从他的父母身上学习到的。这次游戏后我表扬了和小立合作的孩子,为他的行为做了一个“正强化”。正强化是我一直以来强调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会对孩子坚持一个良好习惯起到重要作用。正强化不是一味的表扬,而是有具体的操作方法,之后我会讲到这点。

这次正强化的肯定是一个间接暗示,聪明的孩子们马上接收到了这一点,更多的孩子一次次地加入到了和小立同学的合作中。

或许在这里你会问我,孩子这种希望得到老师肯定的行为算不算是讨好的表现?会不会使孩子长大之后成为讨好型人格,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那么在这里需要和读者朋友交流一下的是,首先,能够理解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是一种能力。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都是催眠流派的两个专业名词,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可以接受比较直接的表达和婉转的表达。在生活中或许有这样的经验,在接收信息方面有的人只有直接跟他说他才能听懂,而有的人不能接受别人很直接,太直接反而会让这个人多想甚至觉得自尊受伤,只能婉转地和他说话。而在表达信息的时候同样也有人喜欢直接表达,有人说话会比较婉转,这都是由于这个人在早年时候合作关系中形成的固定模式。我们理想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既能接收直接信息也能接收间接暗示,而在说话中根据对方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表达,这需要从小开始练习。

我曾经有一个个案催眠之后告诉我以前看不懂的题全能看懂了,这实际上就是接收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因此能够适当接受暗示并不代表孩子长大会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会成为讨好型的人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父母里有讨好型的人格;第二,父母在和孩子的合作中教会了孩子讨好自己,并不断强化这种状态。这种不良的状态阻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孩子只会用这种原始的方法来对待所有人,慢慢变成讨好型人格。

两三次心理游戏课之后,我注意到课间的时候小立同学开始有了变化。他不再习惯性地一个人玩儿,开始用渴望的眼神看着周围。班里的同学也是非常可爱的,他们既敏锐地观察到小立的变化,又能感觉到老师行为背后的含义,在课间也开始主动和小立交往游戏。 8fWHiLowjaIBvJUJO6LWo0U+Qeld8zD7fe/QSTjzgOuvx4INw7khkA2Y99QDO63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