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名实习医生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他手里拿着医务科开的实习证明,上面写着,肖杰,男,22岁。
22岁,多么美好的年龄,看到这个朝气蓬勃的学生,我的记忆不由自主又回到十年前,那时的我也是一名实习医生,第一个实习的科室也是消化内科。
“小伙子,我来问你,消化系统包括哪两方面?”耳旁又回响起老主任的声音。
一切恍然如梦。
然后科主任的声音将我的记忆瞬间斩断,仿佛时空穿越了一般,我一下子又回到现实里。
“小丁,这个学生就由你来带吧。”科主任一声令下,肖杰就这样成了我的学生。
不怕生,这是我对肖杰的第一印象,交流之后,我又发现了他的诸多优点,他不但善于思考而且勤学好问,私下里他偷偷告诉我一个秘密,班里的同学都喊他为“十万君”,正因为他的脑袋里装着各种奇思妙想,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所以大家才这么叫他。
我嘴上不说,心里却知道自己格外喜欢爱问的学生。
每个医生都是从学生开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过来的。实习前,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虽说万变不离其宗,但是医学知识来源于书本,却又远远高于书本,医学高深莫测,即便一个人当了一辈子的医生,可能依然存有困惑无数。包括我,即便工作十年了,但还是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更何况是一个实习医生呢,当发现现实与理论差别巨大的时候,他的内心便会有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不断浮出!
为了让十万君更好地对消化系统有个整体概念,也为了一解他心中的困惑——人体的消化系统究竟是怎样运转的,我决定为他上一次课。
为了内容不那么生涩难懂,我突发奇想,于是一块红烧肉成了我的教具!我一本正经地问十万君:“你知道红烧肉的‘消化道之旅’吗?或者说一块红烧肉是如何变成粪便的?”
“老师……”十万君愣愣地望着我,“消化……吸收……还有排泄。”他支支吾吾说了出来。
显然不够全面,或者说只是皮毛。
我趁机对十万君说:“要想知道答案,首先你要了解消化系统的构造。”
十年前,当我还是实习医生的时候,没能回答好老主任的提问。
之后,老主任详细的解答让我铭记于心,其实说来简单,医学上将消化系统分为两部分——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消化腺则包括口腔腺、肝、胰和位于消化管壁内的许多小腺体。
因为拥有着人体最多的脏器,所以消化系统在人体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当然,只是知道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组成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机理,在这里,我为十万君引入了两种不同的消化方式——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又称为物理性消化,是通过咀嚼吞咽和消化道肌肉的收缩舒张运动,将大块食物磨碎成小块,从而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不断地将食物往消化道远端推送,最终抵达肛门。化学性消化则是由消化腺分泌多种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通过对蛋白质、糖类、脂肪等大分子营养物质进行化学分解,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简单来说,就是大分子变成小分子,然后小分子营养物质再被小肠吸收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和淋巴液为全身输送营养。
说到这,十万君新的疑问来了,“老师,你说的这两种消化方式有先后之分吗?”
有人说,没有机械性消化,就不可能有化学性消化。的确,机械性消化让我们首先获得食物,但从咀嚼的瞬间开始,化学性消化也立刻启动,如果用先后来区分,反倒忽略了它们的团结协作,事实上,它们就好比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看着十万君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理论结合实际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想想看,面对美味的红烧肉,饥饿的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当然是冲上去狼吞虎咽。看似简单的过程,但是红烧肉的消化道之旅,却也是一次惊险、曲折的冒险之旅。
红烧肉进入口腔的一瞬间,消化吸收程序立即启动,红烧肉在口腔里被反复咀嚼,咀嚼过程中,我们的嘴唇、牙齿、舌头、唾液腺及颌肌共同协作,嘴唇的闭合将食物含在口中,牙齿把食物嚼碎,三对大唾液腺(下颌下腺、腮腺和舌下腺)分泌的唾液和口腔壁上许多小唾液腺分泌的黏液,则起到湿润、混合、溶解食物的作用,口腔里的分泌液同样属于消化液,这种消化液里含有唾液淀粉酶,它是一种作用于可溶性淀粉、直链淀粉和糖原的酶,简单点来说可以对食物中的淀粉进行初步分解。
我们都知道在嚼馒头的时候,会发现馒头刚入口时几乎没什么甜味,但是随着咀嚼时间的延长,会发现甜味越来越明显。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
被咀嚼后的红烧肉与唾液形成食团,伴随着吞咽动作通过咽部进入食管,食管是连接咽和胃的消化管,当食团进入食管上端的一瞬间,食管肌肉即发生波形蠕动,使食团沿食管下行至胃,食管的蠕动波长2~4厘米,速度为每秒2~5厘米,按此速度计算,蠕动波从食管开口到食管末端大概需要9秒,其中液体最快,糊状食物次之,固体食物最慢。
作为一个连接消化管,食管本身并没有分泌和消化的功能,它好比连接两个齿轮的传送带,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传输,而食管两端的括约肌则相当于齿轮,医学上称之为食管上括约肌和食管下括约肌。
食管上括约肌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反流回咽腔,以免误入气管。同理,食管下括约肌的作用可以防止胃内食物反流回食管,但如果某些器质性疾病使这两处肌肉的功能变得异常,那么食物就可能出现反流的现象。
食团经食管进入胃,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位,能暂时储存食物,这个时候胃壁肌肉的机械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都开始发挥作用。
当然,红烧肉在胃内的过程远比在食管里要复杂很多。
我对十万君说:“红烧肉的胃之旅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通过胃的容受性扩张,不但能保持胃腔容量增大,还能保持胃内压力不升高,这样就能更好地接收和储存食物。第二步,红烧肉入胃里5分钟后,胃即开始蠕动,蠕动能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它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pH为0.9~1.5,正常成人每日胃液分泌量为1.5~2.5升,强大的酸性可以帮助胃液更好地磨碎消化食物,也能激活 胃蛋白酶原 。
通过这两步,食物中的蛋白质开始被胃液中的 胃蛋白酶 初步分解,被消化的食团逐步变成粥一样的物质,医学上称之为食糜。食糜在胃的蠕动推送下分数次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当然,通过幽门也并非那么简单,虽然胃的容量大,但是邻居十二指肠的接收能力却是有限的,因为十二指肠内酸、脂肪、渗透压及机械扩张可刺激肠壁上的多种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蠕动,引起胃排空减慢,所以胃的排空是间断进行的,完全排空的时间需要4~6个小时,总体而言,大块食物的排空慢于小颗粒,3种主要食物成分(糖类、蛋白质类、脂类)中糖类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类最慢。
为什么饮食的时候要细嚼慢咽,而且不能吃太多高脂肪类食物?从胃的排空我们就能看出,脂类排空最慢,太多会加重胃的负担,造成胃潴留,毕竟胃的消化能力也是有限的。
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就开始了小肠之旅,我们所说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其实都属于小肠,小肠全长5~7米,是人体最长的消化管,小肠黏膜形成很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皱褶和绒毛能使小肠黏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而且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很长,一般是3~8小时。长度、特殊构造、停留时间,这些都决定了小肠是无与伦比的消化和吸收场所,在这里,我们同样要说两种消化方式——机械性和化学性。
小肠的运动方式除了蠕动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运动形式:分节运动。它是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这种运动的主要作用不是向前推进,而是让食糜和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进行化学消化,同时保证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此外,它还能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与淋巴回流。
至于化学性消化,小肠壁肠腺分泌的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脏分泌的胆汁,共同构成了小肠的消化液,消化液使食糜变成乳状,再经消化液中各种酶的作用,最终使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剩下的食糜残渣、部分水分和无机盐借助小肠的蠕动被推入大肠。
大肠主要包括结肠和直肠,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和电解质。
大肠也有多种运动方式,比如袋状往返运动、分节运动和蠕动,但是这些运动方式都比较缓慢,对刺激的反应也比较迟钝,所以食物残渣有足够的时间待在大肠里。对于健康人来说,这些残渣停留时间可以达到18~24个小时,对于某些便秘的患者,甚至可以长达72个小时以上。
当然,大肠里也存在大肠液,它是由在肠黏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分泌的,富含黏液和碳酸氢盐,其pH为8.3~8.4,能有效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
另外,大肠内含有许多细菌,这些细菌来自食物和大肠内部本身的繁殖,细菌的作用就是进一步分解食物残渣,经细菌分解作用后的食物残渣及其分解产物、肠黏膜的分泌物、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大量的细菌一起共同组成了粪便,最终经肛门排出体外。
说到这,红烧肉的消化道之旅算是结束了,从美味佳肴到代谢废物,听上去是不是很神奇?
十万君点点头:“老师,了解食物的消化道之旅后才知道,即便只是一块小小的红烧肉,在人体里被消化吸收的过程依然非常复杂。可以这么说,每一步出了问题,都有可能造成这块肉不能彻底发挥它的营养功效。”
“非常正确!消化道在人体的地位至关重要,除了少部分先天性消化道疾病,其实更多的消化道疾病是后天形成的,人们缺乏对消化道的正确认识,认为它潜力巨大,无所不能,却不知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其实是非常精细的过程,它同样非常脆弱。如果我们不注意生活方式,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日积月累,换来的必定是消化道的伤痕累累!”
“哎,面对消化道,人们真的需要自我检讨,我就属于那种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的,现在想想,还真是祸从口入!”十万君一边说一边在本子上做笔记。
我忍不住笑了:“你小子这么认真干什么,检讨的话就不用记录了。”
说完我话题一转,“今天中午没什么事吧,我请你吃饭,活学活用,开启咱们的消化道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