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胃镜发现早癌是真还是假?

十万君一直想让我带他到胃镜中心看看,说实话,胃镜长什么样,他还真不知道,之前听我讲了那么多病例,对于病例中屡屡大展神威的胃镜,他充满好奇。

试想,一根检查镜能一路从口腔看到十二指肠,这该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

这一天,刚好出夜班,早早就把病房的事情处理好了,我径直拍了拍十万君的肩膀:“你不是一直想去胃镜中心看看吗,走,现在去。”

“太好了!”十万君一脸的兴奋,我们离开住院部,一路走到门诊楼。

消化科医生的鹰眼:胃镜

胃镜中心就设在门诊二楼,从周一到周六,每天都要完成很多例胃镜检查。我带着十万君首先来到储镜室,透过橱窗看到储存柜里悬挂的一根根胃镜,十万君不由得发出了惊呼,因为现实中的胃镜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他曾以为胃镜类似于胃管,但是见到后才知道胃镜比胃管可要精致多了。

我笑着说:“胃管哪里能和胃镜相比,胃镜最牛的地方在于它的高科技含量,它拥有无与伦比的成像系统,我们消化科的医生经常把胃镜比作医疗鹰眼,对于病变的判断准确又犀利。”

不过,最开始的胃镜可不是这样的,提起胃镜,我们必须要说的就是吞剑。吞剑,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十万君说他小时候就看过江湖上卖艺的杂技师练过这样的绝活。其实吞剑的历史特别悠久,最久可追溯至四千年前的印度,严格地来说,吞剑是一项危险的特技表演,也是一种行为艺术,表演者会把剑插入口中,剑尖经过食道到达胃部,表演期间他们必须要忍受强烈的呕吐反应,因为这项绝活极具危险性,曾经有多起因表演吞剑而导致死亡或受伤的案例,所以现在全球的吞剑表演者其实并不多,估计没超过一百人。

我为什么一定要说吞剑,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胃镜的发展过程。1868年德国人库斯莫尔(Kussmaul)正是从吞剑师那里得到启发,发明了库斯莫尔管。它其实就是一根长金属管,末端装有镜子,但因为这种胃镜容易戳破患者的食管,所以不久就被废弃了。1895年,德国的罗森海恩(Rosenhein)研制出了硬式胃窥镜,它由3根管子呈同心圆状设置,中心管为光学结构,第二层管腔内装上灯泡和水冷结构,外层壁上刻有刻度反映进镜深度。1911年,埃尔斯纳(Elsner)对“Rosenhein式”胃窥镜作了改进,在前端加上橡皮头做引导之用,被称为“Elsner式”胃镜;1932年,德国人沃夫(Wolf)和辛德勒(Schindler)合作研制出第一个半屈曲式胃镜,定名为“Wolf-Schinder式”胃镜,该胃镜直径为12毫米,长为77厘米,光学系统由48个透镜组成,前端具有可屈性,可在胃内弯曲30°到40°,使医生能清晰地观察胃黏膜图像。美中不足的是,虽然几经改造,但这种胃镜的观察范围很小,活检装置也不灵活,不能充分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

早期胃镜主要由德国制造,“二战”后则转到了日本,代表人物是东京大学附属医院的外科医生宇治达郎,1950年,宇治达郎成功发明软式胃镜的雏形——胃内照相机。1953年,英国伦敦皇家科学技术学院工作的纳林德尔·卡帕尼(Narinder Kapany)发明了光导纤维技术,1956年,美国人希尔朔维茨(Hirschowitz)及助手成功研制了光导纤维内镜,这一发明使胃镜进入纤维光学内镜阶段,这种胃镜镜身更加柔软,显示更为清晰,之后人们开始将摄影机应用于胃镜。1983年美国雅伦公司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胃镜,该镜前端装有高敏感度微型摄像机,将所记录下的图像以电信号方式传至电视信息处理系统,然后把信号转变成为显示屏上可看到的图像,而目前全世界广泛使用的正是多次创新后的电子胃镜!虽然时光的长河早已将记忆淹没在洪流之中,但是站在储镜柜前,当谈起胃镜的历史时,还是让人有一种时空穿梭的真实感,而发明胃镜的库斯莫尔,也绝对不可能想到,百年之后胃镜竟能变得如此精致。

迄今为止,不光诞生了胃镜,还诞生了螺旋CT、双源CT、甚至是PET-CT、核磁共振、高清彩超机,可以说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高级。但是我必须要说的是,无论哪一种检查,都无法替代胃镜,特别是在上消化道早癌的发现率方面。如果说CT、核磁共振、彩超机这些可以明确进展期癌症的话,那么,它们对早癌则是无可奈何的,而目前,胃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却是诊断上消化道早癌最可靠的手段。所以当十万君问我胃镜发现早癌是真还是假的时候,我明确告诉他,这毋庸置疑。相反,很多人缺少对胃镜的了解,在体检的时候,他们更愿意选择CT、核磁共振或是彩超,即便很多人出现了消化道不适症状,也没有考虑去做胃镜,这些人的观点还停留在做胃镜难受,做胃镜创伤大,胃镜不如CT准确的认知层面。这是很令人痛心的,我在进行科普教育的时候,总是强调CT不可能发现微小的早癌病变,有些人动辄到医院做全身CT的检查,试图发现癌细胞的蛛丝马迹,其实这样的检查不但无济于事,还有可能因为接受大量放射性辐射而致癌。胃镜则恰恰相反,首先胃镜并不存在放射性辐射,其次现有的电子胃镜,因为蕴含很多高科技,使得非常微小的早期黏膜病变无法逃出它的火眼金睛。

发现消化道早癌的利器

胃镜对消化道早癌的贡献主要集中在食管和胃,医学界将早期食管癌定义为病变不超过黏膜下层(包括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者,且不伴淋巴结转移,而早期胃癌则是指病灶局限且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医学上不管是食管早癌还是胃早癌,我们都知道早期多无症状,所以在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的前提下要想发现它,该是何等困难的一件事!

说到这,新的问题来了,消化科医生通过一根胃镜就能发现早癌,他们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①医生严谨的态度。 无论谁来操作胃镜,如果没有严谨的态度,囫囵吞枣,检查求速而不求质,检查不够认真仔细,这些都可能会遗漏掉微小的早癌病变。

②娴熟的控镜水平。 如果一个操作者连最基本的控镜能力都没有,野蛮操作,给患者带来伤害,不但可能损伤正常的黏膜,也可能损伤异常的黏膜,想想看,如果一块黏膜被损伤了,它的表面被鲜血和划痕覆盖,你说你还能准确判断是不是异常的病变吗?

胃镜

③内镜色素染色技术。 1966年日本学者山川(Yamakawa)首先临床应用了内镜色素染色技术,它的原理是应用染料对胃肠道黏膜进行染色,使黏膜结构更加清晰,使病变与周围正常黏膜对比增强,从而提高病变的检出率,目前常用的色素剂有靛胭脂、美兰、碘液、刚果红等。

④放大内镜技术。 是在普通内镜的前端配置了一个焦距可调的放大系统,可将图像放大至150倍左右,有利于观察组织表面血管和表层结构,从而有利于早癌的发现。

⑤窄带成像技术(NBI)。 2001年日本学者佐野(Sano)等首次报道将NBI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原理是将传统的宽光谱光通过滤镜转换成窄光谱光,从而让黏膜微细血管显示更为清楚,我们都知道传统的电子内镜使用的“白光”宽带光谱其实是由红、绿、蓝三种光组成的,NBI系统中的过滤器能将这三种光的宽带光波进行过滤,仅留下415纳米、540纳米和600纳米波长的窄带光波,由于黏膜内血液对窄带光波吸收较强,因此能够增加黏膜上皮和黏膜下血管模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从而更好地显示病灶的血管结构。NBI属于电子染色,和色素内镜不同的是,它无须染料,更为安全可靠,与放大内镜结合,能够提高更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⑥超声胃镜技术(EUS)。 是将内镜和超声完美结合的一种检查方式,通过内镜将超声探头引入人体内进行超声扫描,由于超声探头离病变部位近、无腹壁衰减和消化道气体的影响,可采用较高频率的超声波,从而获得较清晰的图像。对于食管癌和胃癌患者,超声内镜的优势是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犯深度、范围,有无周围淋巴结转移及有无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所以它有助于区分早期和中晚期肿瘤。

现在,我们都知道胃镜的确能够发现早期食管癌和早期胃癌,但是十万君有了新的疑问:“老师,发现了早期食管癌和早期胃癌后,也可以通过胃镜进行治疗吗?”对于食管癌和胃癌来说,它的分期大致都可以分为两期:早期和中晚期。因为中晚期癌细胞的浸润程度已经超过了黏膜下层,所以这个时候要想根治,只能借助外科手术,也有一部分患者发现的时候癌细胞已经广泛转移,连外科手术的机会都没有了,可见早发现早诊断的重要性。事实上只要癌症发现得早,它完全可以通过胃镜进行微创治疗。

伴随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国内外针对早期食管癌和早期胃癌病变可以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方式进行治疗,简单点说就是借助胃镜和特殊的器械,对病变部位进行切除或剥离。

EMR最初于1973年被提出,主要作为大块病变组织的诊断方法,1974年,专家应用这种方法切除了胃内息肉样病变,1984年后日本专家将EMR术应用于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对病灶的黏膜组织进行完整切除,进行病理学检查,可判断肿瘤的浸润深度、病变切缘是否干净,随着技术的发展,1994年日本专家研制出新型电刀(IT刀),为一种尖端带有陶瓷绝缘头的电刀,来进行EMR术,可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的胃黏膜病灶,同年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医院最先使用IT刀进行早期胃癌的完全切除,2003年将其正式命名为ESD术,因为ESD是在EM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所以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EMR更适合直径小于2厘米的病变,对于直径大于2厘米的病变,因为存在无法有效一次完全切除,分次切除又存在切除不完整的可能,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选择ESD。与EMR不同,ESD的优势是借助各种切割器如IT刀、Hook刀等沿标记部位环形切割黏膜,使黏膜层与黏膜下层分离,能够一次性完全切除直径大于2厘米,甚至达到近10厘米的病变。 YV8NQs9KdADJ+E5UmiiGArtJSvLr53AOpDwotdC3H4YepliHseXSsKpteI+Bvj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