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清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了。但是,你知道关于它的一些逸事吗?
有人认为这首诗还不够精练,应该删去一些词句,把它改成了这样:“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改者认为,既然是“清明时节雨”,自然是“纷纷”然,不说自明;行人不在路上,又在何处?故“路上”亦属多余。“借问”二字去掉,不影响句意;“遥指”者也不必是“牧童”,比如“村姑”又有何妨?改得有无道理,这里不去谈它。有趣的是,诗中每句都去掉了两个字,由七言绝句变成了五言绝句,也很自然。
另外,有人竟将这首诗变为一首词。
相同的字,构造出不同的句子,表达出相同的意境。这不能不说是汉语句法灵活的一种表现!
更有趣的是,有人将这首诗加上一些标点符号,竟改编成了一出短剧。
还是原诗的字,但加上了标点符号以后,就变成有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动作、对话、语气的戏剧片段了。
请问,怎样把这首诗改成“词”和“短剧”呢?
【答案】
(1)改写为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改写为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天气):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