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3322”战略

人民币国际化既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自然发育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政府主导并精心规划不断推进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性目标和实现路径可总结为人民币国际化“3322”战略。

第一个“3”即人民币国际化的地域“三步走”战略: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具体步骤是:先人民币周边化,推进人民币在我国港澳台及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朝鲜、俄罗斯和蒙古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再区域化,不断提升人民币在东盟国家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地位,使之逐步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最后逐步使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使之成为世界性货币之一。即以我国为圆心,不断扩大人民币信任和使用半径。

首先,人民币周边化应立足于内地与港澳台组成的大中华经济圈。随着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及与台湾的《两岸经贸协议》的相继签订,内地同港澳台在经济上更加成为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整体,建立自由贸易区条件已初步具备。在市场统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彼此金融与货币合作,使人民币能够在四地范围内自由流通,成为港澳台地区货币的锚货币。其次,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要借助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稳步推广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范围,使人民币成为区域金融稳定的锚货币。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南亚经济区、中国与韩国和日本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国与中亚区域的上合组织国家等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在当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中国参与上述每一个经济区合作都有其地缘政治、地缘文化、地缘经济的基础。边境贸易、边境旅游等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币已经实现了深度的自由兑换,并且有一定的自由流通的规模和数量。因此,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已经有了良好的区域组织合作基础和地缘经济的便利化基础。最后,通过与国际金融机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国家集团以及国家间单边、双边和多边框架下的货币与金融合作,逐步将人民币从局部区域扩大到世界范围的贸易、投资、储备等领域,逐步成为国际主导货币之一。

第二个“3”即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职能“三步走”战略:贸易结算货币→金融交易和大宗商品计价货币→世界储备货币。具体步骤是:创造和完善贸易结算条件,先使人民币成为周边国家和亚洲地区的贸易结算货币,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加快金融市场改革与开放步伐,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投资币种和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最后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争取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职能;争取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2030年前完成人民币国际金融交易计价货币职能;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再用10年的时间,依靠市场选择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之一。

首先,积极扩大双边货币互换规模,把互换的额度作为种子基金用于贸易融资,更有效地为人民币国际化服务。其次,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环境,提高结算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再次,在金融资产和大宗商品计价手段上,要鼓励中资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以人民币作为职能货币;循序渐进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逐步扩大境外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的比例和规模;有序扩大在国际金融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扩大国际开发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支持有人民币长期资金需求的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试点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最后,在储备货币职能上,要加大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力度,广泛推广以人民币认缴费用、股金和债权资金的方式,争取让人民币成为SDR的篮子货币。上述货币职能“三步走”中的各步骤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衔接、交叉进行的,不可做绝对化理解。另外,“逐步”意味着每一步都是一个错综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不仅需要精心操作,而且更需要关注和防范这一进程中的各种风险。

第一个“2”即人民币国际化的境内与境外“双轨制”战略。人民币要实行国际化,最难实现的是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的完全兑换,但在短期内如果人民币匆忙实行可自由兑换,会对中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体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如果要等到国内金融监管体系和水平达到国际化的要求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需要很长时间。鉴于此,为抓住机遇,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可以采取一种双轨制、有差异的推进步骤。双轨制的第一个轨,是在中国境内实行有步骤、渐进式的资本账户下可兑换,同时提高中国金融体制监管水平和金融体系效率,为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创造条件;双轨制的第二个轨是在境外,主要是在香港和上海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由于境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与国内是相互区隔的两个市场,可以采取较激进的战略,加大力度推进境外人民币市场建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二个“2”即人民币国际化的两个金融中心建设,一个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个是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目前在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为了让境外贸易对象国的政府和投资者愿意持有和使用人民币,需要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适合地点为香港和上海,两地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与合作,迅速建立和发展服务全球的离岸人民币市场、离岸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等,丰富人民币境外投资、融资、储备等各项职能,满足境外居民和机构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形成境内外双轨制的人民币监管服务体系及有序、可控的良性循环机制。未来随着人民币离岸市场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广泛使用。

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范围内,又有着与内地市场相区隔的、充分国际化的金融市场,有着与国际接轨的、完备的金融监管和服务法律体系,有着与内地紧密联系的经济与金融关系,对亚洲和周边国家的经济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十二五”规划纲要已将“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香港有望迅速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排头兵”和“试验田”。

同样作为国家战略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亟待选择突破口。由于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受限以及各种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同香港相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一样,是一个漫长过程。但如果消极等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失去难得的发展机遇。纵观世界各主要货币与金融中心关系:像纽约是美元中心、伦敦是英镑中心、东京是日元中心一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只能是以本国货币——人民币为中心,只能是围绕着构建全球性的人民币市场中心展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只能是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突破口。在目前条件下,上海应先建立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如果上海等到条件完全具备再着手构建全球性的人民币市场中心,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将可能弱化,甚至可能被边缘化。因此,上海应同时加快在岸和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硬、软环境建设,迅速形成与香港分工明确、合作有序、互为补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隔的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这不仅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弥补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远离内地腹地和经济中心城市不足之处的需要。从国家层面的总体战略来看,上海与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如同一个人的左手与右手,缺一不可,应该共同发展,携手并进。

上海自贸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可借鉴美国在境内设立“离岸金融市场”的成功经验,1981年,美国为了提高金融市场竞争力,吸引大量外流的本土银行及其他国家金融机构,创设了境内离岸市场,即美国的国际银行业设施(IBF),通过IBF,美国境内银行以单种账户的方式,使用其国内机构和设备向非居民客户提供存放款等金融服务,并享受境外离岸市场的宽松政策;为推动境内离岸市场的发展,IBF账户不仅不受存款准备金、利率及存款保险等针对国内银行的相关法规限制,且在境内享受离岸金融市场免税待遇;此外,为预防风险,IBF账户将境外美元和境内美元账户严格分离,境外美元进入境内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在美国政府政策的推动下,IBF市场取得了成功的发展,在美元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国内离岸市场的发展为上海自贸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在上海自贸区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过程中,针对人民币非自由兑换货币导致的人民币离岸在岸汇差问题,上海自贸区可仿效IBF体系,将现有的FT账户发展为离岸金融账户,在自贸区内实现资本项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针对目前在岸市场与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利差过大的问题,可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上海自贸区基准利率体系的市场化定价,可将上海一年内各金融资产的利率作为短期基准利率曲线,将国债收益率作为长期基准利率曲线,基准利率可参考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适时调整,自贸区内金融机构可按照市场基准利率自行决定其不同期限的存贷款债权及其他金融产品的利率,从根本上改变行政决定利率,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针对目前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联动性不足的问题,上海自贸区更要积极拓展在岸中心的人民币市场,尽快改变人民币资产少、供应链跟不上的局面,开发新的人民币业务途径,进一步丰富人民币产品,满足人民币不同程度的需求。

境内离岸市场势必会面临资本频繁流动带来的诸多风险,为保障上海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安全运行,除建立严格的内外分离制度外,还需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首先要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时、全面地对自贸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活动进行监测,便于事中事后监管;其次要建立全方位反应高效的监管体系,建立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逃税的“三反”机制和针对异常资金流动的监测预警体系,密切关注冲击在岸市场的国际投机资本,必要时果断对其干预;再次要实时调整对风险的态度,循序渐进地研究风险、测试风险、了解风险、控制风险和化解风险,避免自贸区宽松改革环境中同类错误的多次出现;最后要率先对自贸区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各种新兴金融业态并举的综合监管体系,避免监管真空。

同时,在上海自贸区人民币离岸市场构建过程中也应处理好其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关系,上海和香港的金融中心定位不同,上海是人民币本币市场,香港是多币种储备市场,且中国货币市场庞大,香港与上海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共同发展,互为补充。具体而言,香港具有体制优势,其离岸人民币汇率市场将有效引导上海人民币在岸市场的发展,完善上海自贸区在岸功能;上海在岸人民币产品供应不足,香港人民币产品丰富,人民币贷款及资本市场投资工具健全,可对上海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形成有效补充;且香港人民币的国际计价、国际贸易结算、国际投资和贷款、QFII、RQFII等人民币业务发展速度均优于上海,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将成为上海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典范。未来上海自贸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目标在于深耕人民币国际业务,牢牢掌握人民币汇率定价权,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此外,上海自贸区的境内离岸人民币中心只是过渡功能,在在岸市场完全开放后,会迅速转向从事在岸业务,融合为在岸市场的一部分,最终要融入在岸市场。而由于在岸市场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和逐步开放,境外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两个市场间的联系将日渐紧密,套利空间逐步减小,最终与在岸市场共同构成完整的全球人民币市场。 cp4Q82zHzgCMbltkI0mgMiz5yMyKt5pxEmyHkMxr9nocrhIWU4X0W4RZ2uu2fSG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