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一个世界闻名的古国,简单得出奇的白纸黑字居然举国同好,千载一风,并得到不识汉字的外国人青睐,这就是体现着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书法。一般说,每个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中国汉字的书写形成为一门点线艺术:那具有力度感的竖画,具有劲健感的横画,具有潇洒感的撇画,具有舒展感的捺画,具有坚毅感的方画,具有流媚感的圆画,具有稳重感的点画,具有节奏感的波画,具有韧性感的钩画,等等。线条的运动节奏,形成“势”而表现为“骨力”;墨色的淋漓挥洒,则蓄积着“韵”,表现出“气”。通过骨势气韵的流动变化,又写出了作者情感的波动节律,个性的阴阳刚柔,人格的刚正邪佞,理想的追求寄托,生活的进退沉浮等。人们就是利用这些极富表现力的线条,以深厚的功力和纯熟的技巧,来组合其书法形体结构,从而抒写自己的思绪情怀。所以,透过书法线条的形式妍美,呈现出来的却往往是“人”的文化。

书法是以表现书家精神世界尤其是形式美意识为主的创造活动,因而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流淌出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质,成为其思维、性格、气质、品德、意志、情感、理想等精神因素的物化形态,特别是它集中了千百年数不胜数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智慧。书法的本质即在于用一种形象化的符号表现客观事物的同时着重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远在西汉,思想家扬雄就已清楚地认识到书法一般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扬子《法言·问神》)。这一“书为心画论”的观点,固然有其片面性和简单化,但由于他说出了书法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个性,一直被后来的人们奉为探索书艺奥秘和品评书法的圭臬。无论是人们书法的刚健庄重,还是飘逸妩媚,丰富多彩又夭娇变化的韵律都是由作者胸中积郁已久的情愫喷薄而来。正因如此,千百年来,不仅“字如其人”已成了人人皆知的深层意识,而且“书品即人品”也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观。这种最深层意识的心理积淀,不仅决定于个人的时代遭遇,群体的学识修养,民族的性格气质,还有历史联系的绵延性,文化传统的继承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因而,书法作品往往不但被看作是作者精神品质的投射,也被看作是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体现,它最终由一般的艺术创作升华为独特的文化支流,并日益进入中国的文化巨川。

在中国文化史上,书法不仅由于实用而地位较高(即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重要交际工具),也由于它通过点线变化体现其音乐的节奏感,进而赋予书法本身以活的生命,使人产生美感;这也不仅仅是因为书法是展开于空间、表现为静态、诉诸视觉的单一艺术,同时也是因为书法通过书写形式来叠合自然精神与人文精神。因此,书法一萌生出世便发挥了许多社会功能:宗教、政治、教育、社交等几乎都离不开它。在很长时期内,书法是人们文化教养的主要标志之一和沟通信息的中介,而且它在作为链接人们心理美感的纽带时,因可以含蓄或隐蔽地表现时代不能容忍的美丑观念,所以能够不同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在特定时代里生存发展,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如痴如醉的一种爱好。几千年来,书坛名家辈出,流派纷竞,佳作如林,风格各异。那么,这条独特的文化道路为什么会历史地形成并延绵数千年而不衰,为什么历史上的书法艺术呈现着一种稳定的渐进程序,为什么某几种书风在书法史上常常出现大体类似的重复,为什么它很少出现明显的断裂点和较以前面目全非的转折跳跃,仅仅用书法的特殊性去解释虽可说明部分问题,但这条道路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人的观念和文化精神。

在有着深厚文化土壤的九州方圆里,书法艺术一方面以表现人的精神为最高本位,可以是创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心秩序的全部展露;反过来,人的理想境界和自身反思也制约着这种表现的内容与方式,可以是宇宙普遍性形式和规律的感受同构。“书法艺术所表现所传达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情绪与感受、内在心理秩序结构与外在宇宙(包括社会)秩序结构直接相碰撞、相斗争、相调节、相协奏的伟大生命之歌。这远远超出了任何模拟或借助具体物象具体场景人物所可能表现再现的内容、题材和范围。书法艺术是审美领域内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直接统一的一种典型代表。它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整个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身(从指腕神经到气质性格)心(从情感到思想)的各个方面……”(李泽厚《略论书法》,《中国书法》1986年第1期)。

显而易见,书法艺术既可表现客观事物的美,也可表现人的主观精神的美;书法形象既来自对客观事物形象的概括,也来自对人的神采风韵特征的概括;在使用雄伟、峭拔、遒劲、秀丽、沉着、圆浑、奇宕、婉转等概念形容书法艺术特色时,也使用温雅、端厚、平和、豪迈、潇洒、妩媚、娟秀、流利等更抽象的概念来表现人的主观精神。苏东坡说“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跋钱君倚书〈遗教经〉》)。刘熙载也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艺概·书概》)。这些论述都十分精辟地揭示出书法艺术的实质是反映人的思想修养、性格气质、情感风度等精神活动。诚然,书法形象并不是人的主观精神和具体言行的直接显现,而是通过客观事物的形象来表现人的精神特征,这种比喻或象征的关系,正是两者得到统一的再现。只不过千百年来,它却被人们蒙上一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面纱,有相当浓重的神秘色彩。因而,自觉地从文化角度来揭示内涵极其丰富的书法艺术,将会为人们开掘其奥妙提供广阔的天地。

以中国文化史为背景考察中国书法,进而探讨书法艺术的最高层次,这是一个新的开端。近几年中,许多研究者把书法与美学作了贯通的比较,这当然是在自觉地把造型艺术与书法艺术联系起来。但不能说这些就代表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书法的研究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多半是在两个已知的平面之间勾画出直线的联系,而文化史本身除了表现出许多平面以外,更多的是表现出一个完整的立体结构。我以为,我们的研究应该使人能够感觉出书法所具有的无比丰厚的文化土壤,感觉到书法不仅仅是审美情趣与艺术本身发展的结果,它同时还是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的发展结果。尤其是探讨书法发展历史规律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思想观念的联系中,更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比单纯就书法谈艺术要好得多也深刻得多。

众所周知,书法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是植根于传统社会的土壤的。传统社会的几度鼎盛和中兴,曾使书法艺术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提高和重视。而传统社会的衰落和禁锢,则更多地使书法艺术成为传统文人士大夫逃避现实和消遣的“余事”。此外,传统社会的数次中落反使书法艺术出现逆转而兴盛,例如“八王之乱”以后政治禁锢的东晋书法勃兴,“文字狱”最残酷的清代出现了“碑学”的逆反,这些在“万马齐喑”时代所演出的壮观一幕,是艺术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和规律。政治上人为的摧残和压制,既不能动摇民族文化的根基,也不能麻木人们审美的心理,反而使它们“蓄之既久,其发必烈”。

在这一层意义上,中国书法艺术自然有其深刻的传统哲学观点的烙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作为传统文化归属的书法,往往窒息和僵化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和人格自由,他们在社会的压抑下只能表现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消极和无可奈何。政治的功利湮没了对审美理想的探求,思想主体在现实网络中时时跃动而终不能自拔,只有在理想中实现自我的喜悦,把无法摆脱的苦闷与坎坷境遇归宿于书法的自我排遣。因而,在书法创作表现上,常常是理想人格冲破现实人格的抑制,社会的压抑在精神世界中求得解脱,孤独和厌世在自然中找到归宿,从王羲之、颜真卿到苏轼、赵孟頫……无不表现出对现实生活中得与失、成与败的体验,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和政治理念的传声筒。所以,书法艺术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实践和创造,在漫长的书法发展过程中,其保守性因素和进步性因素同时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流布于当时,渗透到后世,在塑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书法史表明:书法艺术有自己的独立性,它以粗细、快慢、浓淡的节奏与力度以及带有强烈主观情调的线条,创造出既不违背汉字规律又打破汉字造型的全新的空间构成(结体与章法)。书法艺术也有它的依附性,表现在它与文学、绘画、哲学、美学、音乐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的交叉统一。这种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性,决定了这门艺术既能以独特的手段遗世独立,又能在追求最高的理想境界中与其他文化因素完美融合。但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形影不离的关系,在理论阐述上却一直稍欠协调,不仅许多书法实践家忽视书法与文化的密切联系,而且许多书法理论家把目光仅仅集中在具体书法作品的形式美上,而很少去追究书法表现的思想情感,更很少利用书法研究成果来解决中国文化历程上的某些难题。我认为,站在发展艺术的立场上考虑书法的发展,与站在历史发展的立场上看待书法的变化,是不同层次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差异又互相关联,只有充分意识到这种复杂关系的本质与意义,才能自由地出入于书法的峰谷进行反思。而加强书法与文化的交融研究,无疑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广阔,更为深远。如果对书法背后“人”的文化心理进行审视和解剖,其成果价值必定是蔚然可观。否则,仅仅把书法作为一种“形象艺术”或“抽象符号”,那就只能给人一种点画线条的粗浅又神秘的感觉,不可能也不会产生极为丰富的动人心神的审美感受,当然更弄不清中国文化的奥秘了。所以,我不打算涉及书法具体点画、结体、章法等细节的考证与讨论,而是从书法创作与发展的社会氛围出发,对每一个时代传统知识分子的书法实践思想、观念加以探讨和分析,这对弄清中国书法艺术为什么以现存的历史风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至关重要的,对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亦有重要的意义,使人们在浏览从古到今的书法墨迹时,就像在阅读中华民族的青史一样,既对周秦汉唐悠久辉煌的历史感到骄傲、自豪,又对宋元明清逐步落后的文化历史感到痛心、悲愤。几千年堆垒起来的陶器图纹、殷商甲骨、两周金文、秦简墨牍、汉碑晋帖、唐法宋意、明势清质……就像一部厚厚的史册,积淀着不同社会时代的韵味风流,这书的每一页上都以书法艺术形式汇集着绵延不断的中国文化形态,都以书法风格塑造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格,而且成为地道的中国文化的体现。

我们期望在人们面前展示的,正是这源远流长的伟大国魂,正是这通过纸上舞蹈的中国造型艺术灵魂,正是这整个中华民族心理的文化积淀。 0+PAWZlubdLrYq1nPcZqtLH6lsoOml0lIxZMVptG7nv/In+6lQ3mUrgANum14Ju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