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人”的变化

存2215

乙3422

珠282

中子化盘

,huà,“ ,變也。从到人”。即化, 续存二二一五 ,人倒立,变化莫大于倒转。化是大变,古人用一个极为简单的方式表达了“化”的深意,一个人正常的情况下头是朝上的,现在让他头朝地。一个头朝上一个头朝地,这是颠覆性的大变化,构字意图一目了然。先只一个倒人形“ ”,后加一个头朝上的人为参照系作“化”。“化”一定是要发生很大的改变,化学变化是质的变化,比物理变化更剧烈,所以前者要用“化”来为其学科命名。这么复杂的一个概念,却用这么简单的方式传达出来,足见古人的智慧。

甲1035

甲1124

乙4963反

宰椃角

从,cónɡ,“ ,相聽也。从二人”。 后上二七·七 ,会二人相跟从之意。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前面的人说了话,后面的人就答应并顺从,所以是“相听也”,就是现在“跟屁虫”的意思。相从随行的意思,后来又加“辵”作“從”,辵,即今“走之底”,表示脚板(止)在路上(彳)。今简化后只作“从”了。

京都1822

京津1266

比甗

谌鼎

比,bǐ,“ ,密也。二人爲从,反从爲比”。 京都一八二二 ,二人并列形。“从”字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这里是两个人并排。如说“比比皆是”,指并排的都是。要比较就得并排挨着来对照,才能分出高下,所谓“相形”才能“见绌”。比如唐诗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隔得很远,但心里是挨着的。“比”就是“邻”,“邻”就是“比”,故有成语“鳞次栉比”。“比较”一词中“比”是引申义,与《说文》所释字源意义“并排挨着”有了一定差距。

后2.3.16

菁6.1

吴方彝盖

北单铙

北斝

北,bèi,“ ,乖也。从二人相背”。 粹三六六,二人相背形。前面说,“从”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比”是两个人并排,而“北”就是两个人背对背。背对背就是相背,表示相反。比如《过秦论》中有“追亡逐北”一说,所谓“逐北”,就是追击逃跑、落败的敌人。吃了败仗又叫“败北”,不是说败了往北方跑,而是说打仗本是面对面的,败了就转而背向对方、往战场相反的方向逃跑。《国语》里面有“三战三北”,也是这个意思。后来“北”被借去表示方位北方,就加了一个“肉”作“背”来表示本义。注意,“背”下是“肉( )”不是“月( )”,月是半边月亮形,肉是一大块排骨肉形,二者的小篆字形混同了。“北”下加“肉”作“背”,是为了区分方位“北”。

甲2858

甲2291

舀鼎

,yín(zhòng),“ ,衆立也。从三人”。 甲二八五八 ,三人并立形,表示众多。“眾”从 前七·三〇·二 ,众人在烈日下劳作形。我们今天的“众”也是写成三个人的样子,而简化之前的“眾”,在甲骨文中有写成一个太阳底下三个人的模样。可以看出,最早的“众”,应是一大群在烈日炎炎之下干活的奴隶、俘虏。奴隶社会这种状况很常见,那时“众”的地位是很低的。后来把上面的日头省去了,又变成“众”了。

明1633

乙455

大盂鼎

民,mín,“ ,衆萌也。从古文之象”。 盂鼎 中山王壶 ,有人说是用锥刺奴隶一目使盲。西周称奴隶“曰民”“曰臣”,“民”亦作“氓”,“氓”“盲”音同。《诗经》里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本指失去了家、失去了国而被别人掳去做了奴隶的人。奴隶主一般都很残酷,女奴就在头上给戴个刑具“辛”,就是上面讲到的“妾”;男奴就要参与集体劳作,就是上面讲到的“眾”。为了防止奴隶逃跑,奴隶主将奴隶的眼睛弄瞎一只,这就是最开始的“氓”。古人残酷的刑罚比较多,我们从这个字形里能窥其一斑。

乙222

父王爵

吕方鼎

汤叔盘

铁75.1

壬,rén,“ ,位北方也。陰極陽生,故《易》曰:‘龍戰于野。’戰者,接也,象人褢妊之形。……壬承辛,象人脛,脛,任體也”。 前三·一九·三 鬲攸从鼎 ,古鉨文作 ,象绕线卡,或谓横转 象人荷担形状,均为担任的意思。妇女怀孩子也叫妊娠,肚子里装着个胎儿,担子里挑东西,道理相通,所以“任”“妊”同。后来借作天干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说文》小篆“勹”“包(胞)”“孕”

佚586

燕601

勹,bāo,“ ,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古币文作 ,象双臂弯曲有所包裹形。

包,bāo,“ ,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勹”中有子,妇人怀孕形。可见包本来的意思就是同胞的胞,是“胞”的本字。“勹”是妈妈的肚子,“巳”是还没有生出来的胎儿。肚子把胎儿包着,由此引申出其他各种各样的包,如包裹、包袱、包庇等。扩展义用多了以后,为了区别,就在“包”旁再加一个“肉”(妈妈的肚子是肉做的)作“胞”来表示其本义。其实早期的“勹”就是后来的“包”,而早期的“包”就是后来的“胞”。“勹-包”“包-胞”是两对古今字。我们说“大道至简”,造字要为大家所用,就必须简明而一目了然。

后2.18.10

林1.24.14

,tǐnɡ,“ ,善也。从人、士。士,事也。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 后下三九·一 ,人挺身立土上远望形。“望”字从 士上盉 ,会人挺身睁大眼睛远望月亮之意。注意“ ”与“壬”的区别:“壬”表示担任,中间的一横长一些;“ ”表示挺立,中间一横短一些。

明2065

作周公簋

己重爵

重爵

重父丙爵

重,zhònɡ,“ ,厚也。从 ,東聲”。 井侯簋 ,人挺身背负重物的样子。这个“東”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两头扎紧、中间盛物的袋子,也叫“橐”。假如这里面装的是200斤大米,让你背着它,就会有两种感触:一是感觉它很沉,分量十足,这时念作zhòng,表示沉重;一是感觉它把你压得很紧,和你叠压在一起,这时念作chóng,表示重叠。从构字意图很容易看清“沉重”和“重叠”二者之间的关系。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里的“重”当念zhòng而不念chóng。这就需要了解文字构造及其使用的基本道理,然后再根据语境,具体诗句具体分析,来确定这个字怎么读,否则就会产生很多麻烦。因为一个汉字往往可以表示多个意思,比如行走的“行”,在台湾版《中文大辞典》中居然有160多个义项。一个简单的词,经不断引申,义项越来越多,就可产生很复杂的同源词族。只有知其源才能理其流,源不通,流也就不通了。

《说文》小篆

睡虎地.日甲64背

臥(卧),wò,“ ,休也,从人、臣,取其伏也”。 足肾灸经一五 ,古人席地而坐,过久则累,便侧靠在几上,以手支颐而休息,所以横着的目( )竖起就像“臣( 前四·一五·四 乙五二四 ,象一只因侧头而竖着的眼睛)”。此即《孟子·公孙丑下》所谓“隐几而卧”,就是人侧靠在矮几上休息而眼睛就竖着(臣)了。后来“卧”干脆就表示躺下了。 gy8h9u89kuPyoR5ofDzYy//ER3GAD0i096VpdZ4MWAI0mQ7tIBRhPw4AgNL9Rtk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