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东汉末年开始的军阀割据混战,导致中国社会自秦朝统一后首次陷入长期的政治分裂。从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诸侯会盟讨伐董卓,到太康元年(280)三月西晋六路大军平吴,重新一统天下,其间整整持续了九十年。汉末三国的漫长历史可以根据其不同时期战争的地域表现特点,以赤壁之战作为分界线,划分为“中原争雄”和“南北对峙”前后两大阶段。现对其情况分述如下:

(一)中原争雄阶段

赤壁之战以前,影响重要且规模较大的战役基本上是在关东 地区进行。董卓之乱爆发后,各地群雄并起。如孙策与袁术书中所言:“然河北(袁绍)通谋黑山,曹操放毒东徐,刘表称乱南荆,公孙瓒炰烋北幽,刘繇决力江浒,刘备争盟淮隅。” 政治、军事斗争的主流是几股较强的势力逐鹿于中原,其中袁绍、袁术与吕布的表现更为引人瞩目,而曹操起初的实力和声望均有所不及。北宋何去非曾评论道:“方二袁之起,借其世资以撼天下。绍举四州之众,南向而逼官渡。术据南阳,以扰江淮,遂窃大号。吕布骁勇,转斗无前,而争兖州。方是之时,天下之窥曹公,疑不复振。而人之所以争附而乐赴者,袁、吕而已。” 后来曹操从吕布手里夺回兖州,又南下豫州占据颍川、汝南,“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 ,并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掌握了政治和军事上的主动权。建安三年(198),“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 此后中原的战争由群雄兼并演变为袁曹相争,曹操对袁氏集团的作战一直沿续到建安十二年(207)九月,他在北征乌桓获胜后班师,次年(208)正月才返回邺城。辽东太守公孙康杀袁尚、袁熙,传其首级表示归顺,至此曹操得以统一北方。

(二)南北对峙阶段

建安十三年(208)冬,曹操在赤壁战败后退还中原,从此形成了他与孙、刘两家各据南北的长期相持局面。如诸葛亮在战前对孙权所分析的那样,“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此后十一年间,孙、刘集团的势力逐步扩张,而曹操步步退却,致使孙权进据江北,刘备入蜀后夺取益州,关羽水淹七军后围攻襄樊。苏辙曾说曹操:“其志本欲尽扫群雄,而后取汉耳。既灭二袁、吕布、刘表,欲遂取江东而不克;既破马超、韩遂,欲并举巴蜀而不果;再屈于吴、蜀,而公亦老矣。” 这一扩张趋势发展的拐点出现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在全据汉中后称王,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此后三方陆续称帝登极,它们的疆域也基本上稳定下来,进入鼎足分立的状态,谁都没有能力迅速消灭对手。如王夫之所言:“汉、魏、吴之各自帝也,在三年之中,盖天下之称兵者已尽,而三国相争之气已衰也。曹操知其子之不能混一天下,(曹)丕亦自知一篡汉而父子之锋芒尽矣。先主固念曹氏之不可摇,而退息乎岩险。孙权观望曹、刘之胜败,既知其情之各自帝,而息相吞之心。” 曹魏与吴、蜀的攻防作战大体维持在江淮、江汉之间与秦岭山区的广袤地带,虽然在边界冲突中互有得失,但是各自领土范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三国鼎立的局面沿续了四十余年,曹魏在此期间国力逐渐恢复强大,于景元四年(263)灭亡蜀汉;但是魏、晋与孙吴南北对峙的格局仍然存在,直到西晋太康元年(280)灭吴才宣告结束。

综上所述,在汉末至晋初的长期战乱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间最久。如前所述,若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开始算起,到蜀汉炎兴元年(263)刘禅降魏,前后共计四十四年。这一政治局面的形成与演变,固然与曹操及孙、刘两家的施政和用兵得失有关,但也离不开他们各自依凭的地理条件。冀朝鼎曾经指出:“导致这次分裂的物质的与根本的因素,是几个对立竞争的经济区的兴起。这些经济区的生产力及其位置,能足以使它们成为同统治主要基本经济区的君主的权威,作长期抗衡的基地。蜀(或称四川红色盆地)的日益成长,和长江下游吴的新兴昌盛,就属于这种情形。这样,便产生了力量均衡的三国时代。” 下文即对魏、蜀、吴三家分立的地理因素展开论述。 sXSQyH8CNn4iObi4+p1Bn1745shrWZCdl41EgUB67D7PJ1su5LLKxqD6xA3o9t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