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水陆干道之冲要

军事地理学所谓的“锁钥地点”或“枢纽区域”,被中国古代兵学家称为“衢地”,即道路交汇的衢要。《孙子兵法·九地》曰:“四达者,衢地也。” 又云:“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就是处在与敌国或第三国接壤的区域,并由几条道路汇集而能通往四方的交通枢纽,若能率先占领则占有主动的局面。三国的边防重镇基本上都属于这类地点或区域,例如,汉中盆地为川陕地区多条来往通道的交集之处。顾祖禹云:“汉中入关中之道有三,而入蜀中之道有二。所谓入关中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傥骆道,三曰子午道也。所谓入蜀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关道也。” 曹魏襄阳既是汉水与白河的汇合之地,又有驰道南通江陵,北达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及洛阳,还能东北出方城而抵豫东平原 。因此司马懿称:“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 合肥是施、肥诸水的汇合地段,《水经注》卷32《肥水》曰:“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径合肥县……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又云:“施水又东径合肥县城南,城居四水中,又东有逍遥津,水上旧有梁,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桥不撤者两版。” 肥水经寿春入淮,施水流进巢湖,再经濡须水南入大江。江淮之间的上述水道及沿河的陆路均从合肥经过,因而成为道路要冲,和平时期即为南北商旅往来聚集之地。如《史记》卷129《货殖列传》所言:“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史记正义》注:“合肥,县,庐州治也。言江淮之潮,南北俱至庐州也。”

孙吴西陵与蜀汉永安分别扼守三峡水陆通道的东西出口,其交通方面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在吴国的沿江重镇当中,江陵既是著名陆路“荆襄道”之南端终点,又可以由此乘舟浮扬水入沔,然后北抵襄阳。《水经注》卷28《沔水》曰:“沔水又东南与阳(扬)口合,水上承江陵县赤湖。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平王城之。班固言:楚之郢都也。城西南有赤坂冈,冈下有渎水,东北流入城,名曰子胥渎,盖吴师入郢所开也。” 扬口又称作汉津,建安十三年(208)刘备弃樊城过襄阳南逃,“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就是企图使用这条水路撤退。后来当阳兵败,“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至夏口。” 沔口(或称夏口、汉口)为汉水入江之口,三国时期,“吴置督将于此,名为鲁口屯,以其对鲁山岸为名也。三国争衡,为吴之要害,吴常以重兵镇之。” 陆逊、诸葛瑾与朱然等曾屡率舟师驶入沔口,溯汉水而北攻襄阳。另外,由沔口入汉水后,还可以在堵口(今湖北仙桃市东北)转入汉江支流夏水,向西驶入江陵。赤壁之战后曹操北撤,留曹仁守江陵。周瑜率兵对其实行主攻,刘备则别领兵马乘船入沔,经夏水至江陵后方以构成合围 ,最终迫走曹仁,获得胜利。孙权袭取荆州时,也曾派遣蒋钦率领水军从这条航道进攻江陵 。曹魏攻吴也可以利用汉水航道,从襄阳出发,顺流经沔口入江。司马懿曾向魏明帝建议:“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堕,破之必矣。” 濡须口为濡须水入江之口。它与北邻之东关也是孙吴的抗魏要戍。汉末三国时期,淮南东部的中渎水多年淤塞,不甚通畅;如黄初六年(225)曹魏舟师伐吴,退兵过此道时曾在精湖搁浅,“于是战船数千皆滞不得行。” 由于这个缘故,当时沟通江淮的水道主要是经由淮南西部的淝水、巢肥运河 、施水和濡须水,所以魏、吴水师多在合肥、巢湖、濡须一线进行争战相拒。王象之曾曰:“古者巢湖水北合于肥河,故魏窥江南则循涡入淮,自淮入肥,繇肥而趣巢湖,与吴人相持于东关。吴人挠魏亦必繇此。” 孙权曾在濡须口筑立坞城,屯集重兵,在建安十八年(213)、二十二年(217)两度阻击了曹操的水师,使其不得顺利入江;后又把防地向北推进到东关(或称东兴,今安徽巢湖市东关镇),利用河岸的山险筑堤建城 ,更为有效地扼守了这条南北水运干道。

曹魏与吴、蜀之间的接壤地带绵延数千里,由于受战乱的影响,三国前期的经济衰败,人口严重耗减,各方无力征集供养数量庞大的军队,没有办法在漫长的国境上实行横贯南北的线式防御。由于部署得当,它们仅在交界之处的几个有限的地点或不大的区域配置兵力,就可以成功地阻击来犯之敌,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重镇地当要冲,扼制了南北或东西方向的水陆交通干线,能够堵塞大规模军队调动和粮饷运输的必经之路。 ZH54RiJXMFqwnTBx5NgBmuZOx2SwHo8t1pepfN2ITPbpdm0AQzuTOYXSdxMtuK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