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利于防守的地形、水文条件

地理环境是人类战争的舞台,在古代交通手段简单落后的情况下,山岭江河对军队的行进与物资运输会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实行攀越、徒涉、舟济、架桥都有很多困难,强者的优势因而被削弱甚至抵消,实力较弱的一方则可以凭借地利之便,抵抗并挫败敌人的进攻。王应麟曰:“地有所必据,城有所必守。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大《易》之训也。” 三国对峙时期,尽管曹魏的疆域、财赋、人口和军队数量明显超过吴、蜀,但是后者能够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来部署防御,弥补自己兵力的劣势,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如刘晔所言:“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 当时曹魏许多谋臣对此具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屡次建议君主不可轻易用兵,操之过急。例如傅幹向曹操进谏曰:“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 曹丕向臣下咨询,问征伐吴、蜀何者为先?贾诩对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 鲍勋也劝阻道:“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蜀汉使臣邓芝亦对孙权说:“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蜀国的边境重镇汉中郡主要依靠北边的秦岭设防拒守,抵抗曹魏的入侵。秦岭又名南山、终南,宋敏求云:“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相距且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之外,莫如终南。” 关中平原通往汉中盆地的道路,大多要穿越秦岭之间的各条峡谷。顾祖禹引《地志》曰:“南山大谷凡六,出奇步险,则南达汉中,东通襄、邓,故后秦姚苌拜郝奴为六谷大都督,使备南山之险。”注云:“六谷或曰子午、傥骆、褒斜南北分列,此六谷也。” 上述峡谷崎岖险峻,峭壁林立,往往必须架设栈道才得以通行。在此地段设置关塞,即可以少胜多,阻击强敌前进。如曹丕随征张鲁后回忆说:“汉中地形实为险固,四岳三涂皆不及也。张鲁有精甲数万,临高塞要,一夫挥戟,千人不得过。” 建安二十四年(219)春,刘备在汉中备战时胸有成竹。“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事后曹操对当时兵临险境还心有余悸,“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夏侯)渊军之辞也。” 正始五年(244)曹爽自关中征蜀,“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 后来被迫退兵时,“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曹)爽,爽争崄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

孙权的守国战略,诸葛亮称之为“限江自保” ,即依凭浩荡长江来阻挡敌师的入侵,因此吴国濡须、邾城、沔口、江陵等要塞都是设在江北沿岸,迫使曹魏的多次南征临江而止。孙吴的援兵、给养则能通过长江的水路迅速到达,并使自己擅长乘舟厮杀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如诸葛亮所言:“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而孙吴将士则惯于“上岸击贼,洗足入船” 。袁淮亦向曹爽指出,吴楚地区的经济、文化均落后于北方,“然自上世以来常为中国患者,盖以江汉为池,舟楫为用,利则陆钞,不利则入水,攻之道远,中国之长技无所用之也。” 梁启超曾分析中国古代多次出现南北对立分据的主要原因,认为是交通运输方式的落后与来往线路的不畅,使长江成为分隔两地的巨大障碍。其论曰:

畴昔南北交通之运未盛,故江南常足以自守。吴割据垂八十年,晋南渡百年,益以宋、齐、梁、陈百六十余年,宋南渡一百五十年,盖地势统合之力,未大定也。项羽亦不用乌江丈人之言耳;使其用之,则杜牧所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夫孰敢谓羽之才,反出孙权下也!魏文临江而叹,谓天之所以限南北,孙皓谓长江天堑,岂能飞渡,有自来矣。

秦岭和长江可以说是蜀、吴两国的天然战略工事,虽然曹魏一方的边境重镇没有条件利用类似的巨防,但也尽量在战术层面依托地险来加强防御能力。例如襄阳所在的鄂西北地区周围多有低山丘陵,襄阳城南凭岘山,北临汉江,受环境局限,来犯之敌的优势兵力难以展开。对岸的樊城与襄阳仅有一水之隔,既能分散敌人的进攻部队,又可以相互支援。因此《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称襄阳占据形势之便:“疆蛮带沔,阻以重山,北接宛、洛,平涂直至,跨对樊、沔,为鄢郢北门。” 江淮丘陵是大别山的余脉,自合肥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而合肥以西的将军岭则位于这一低山丘陵的蜂腰地段,有沟通南北的狭窄通道。两汉合肥城本来建在施水(今南淝河)岸边的平川之上,附近无险可守。魏明帝青龙元年(233),满宠奏请另建合肥新城,认为旧城近水,“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于计为便。” 得到朝廷批准实行。近年安徽的考古发掘表明,三国合肥新城位于今合肥西北郊外,“遗址东距合肥至淮南市际公路约9公里,南临肥水故道,西距鸡鸣山约2公里,北为起伏连绵的岗地,新城遗址坐落在岗地顶部。” 这一山岗地段就是满宠所言之“奇险”,移城之后改善了魏国的防御形势,给吴军的进攻造成困难。“其年,(孙)权自出,欲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 祁山位于今甘肃礼县东北的祁山镇,是西汉水河谷川地突起的孤峰,高有数十丈,周围里许,“山上平地三千平方米,其下悬崖绝壁,峭峙孤险。” 因为其地势易守难攻,曹魏派遣兵将在山顶筑城防御。参见《水经注》卷20《漾水》:“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汉水径其南,城南三里有(诸葛)亮故垒。”又引《开山图》曰:“汉阳西南有祁山,蹊径逶迤,山高岩险,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 由此可见,三国的边防要戍并非设置在开阔、平坦的“四战之地”,而是建在山岭岗丘地带或是江河沿岸,原因就是为了利用周围复杂的地形、水文条件,以此作为天然屏障来强化自己的防务。 EbvXHC6RBkReL+w0m2Z80D0k6lexQ+ZF+xR37BpmAJ3M0nM1eGxxBBneW+2Ur1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