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社区心理咨询的人格描述技术

学习目标

了解社区心理咨询的人格描述技术。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人格描述技术,即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对人格进行形象化的阐述。

一、人格和人格障碍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一词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从词典中的解释可以看出,人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到一个人的能力、道德,小到一个人的个性、习惯,无所不包。而且无论哪一点无疑都对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离开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于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人格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

人格的特征主要有四个,它们分别是人格的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1.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毫无相同之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

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既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个民族、阶级和集团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点。人格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里的“禀性”就是指人格。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3.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据此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在心理学上将人格定义为: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4.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就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二)人格障碍的概念

人格(又称个性)代表着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心理特征。它是在人与其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塑造出来的独特的认知方式、情感特征和行为风格。因此,具有怎样的人格就决定了一个人将如何去观察外界事物,如何去思考问题,抱有怎样的态度和动机,产生怎样的情绪体验,抉择怎样的行为策略和采取怎样的行为反应方式,等等。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掌握了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就可预测和控制他的行为。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显然,人格对于现实中的个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人一生的生命质量、人生旅程、事业成败以及身心健康等都密切相关。诚然,一旦发生人格障碍,无疑对人的各个方面都将会产生极其深远和不利的影响。

一般来说,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形成的,是某种社会文化的产物。但是,人格形成也和人的生物遗传因素有关,因为人与人的个别差异从婴儿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有所表现。作为区别人与人不同特征的人格,正是在这种先天生物学差异基础上,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通过不断地社会内化过程而逐渐形成起来的。所谓人格障碍则是在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造成的人格发展偏离正常和人格结构的缺损。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在人格发展的内在结构中有着严重的不协调,从而表现出特有的认知方式、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异常的特殊模式,且对环境适应不良,使其社会交往功能和职业功能蒙受严重影响,以致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也使自己感受痛苦。人格障碍的异常表现通常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可持续到成年,甚至保持终生。

人格障碍作为单独一类病理学范畴被明确分类和描述,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Ⅰ)出版以后,又经过几十年的多次修改和变化才确定下来的。目前,国际上对人格障碍比较公认的定义和描述见于DSM-Ⅳ(1994)和ICD-10(1992)。我国的CCMD-3(2001年修订版)的分类与前两者大致相似。

二、如何使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进行人格描述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是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的用于人格检测的一种问卷,简称16PF。卡特尔是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对人格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卡特尔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特质的种类很多,有人类共同的特质,有各人独有的特质。有的特质决定于遗传,有的决定于环境;有的与动机有关,有的则与能力和气质有关。若从向度来分,可分为四种向度。

1.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指一群看起来似乎聚在一起的特征或行为,即可以观察到的各种行为表现。它们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根源特质是行为的最终根源和原因。它们是堆砌成人格的砖块。每一个根源特质控制着一簇表面特质。透过对许多表面特质的因素分析便可找到它们所属的根源特质。

2.能力特质、气质特质与动力特质

能力特质与认知和思维有关,在16PF中主要由智慧因素(B因素)表示,决定工作的效率。行为的情绪、情感方面则表明了气质和风格的特质。动力特质与行为的意志和动机方面有关。

3.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卡特尔赞同阿尔波特的观点,认为人类存在着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特质(共同特质)和个体独有的特质,即个别特质(指表面特质)。虽有共同特质,但共同特质在各个成员身上的强度却各不相同(指根源特质)。

4.体质特质和环境塑造特质

卡特尔认为16PF中有些特质是由遗传决定的,称为体质根源特质,而有些特质来源于经验,因此称为环境塑造特质。卡特尔认为在人格的成长和发展中遗传与环境都有影响。他十分重视遗传的重要性,曾试图找出每一根源特质的特殊遗传成分。

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人格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渗透到管理者的所有行为活动中,影响管理者的活动方式、风格和绩效。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一些样式的人格类型和管理活动有着特定的关系,它们对团体的贡献不同,所适宜的管理环境也不同。利用成熟的人格测验方法对管理者或应聘人员的人格类型进行诊断,可为人事安置、调整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建议。16PF被广泛用于人员的选拔和评定。

从乐群、聪慧、自律、独立、敏感、冒险、怀疑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特点对人进行描绘,就可以了解应试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在人事管理中,16PF能够预测应试者的工作稳定性、工作效率和压力承受能力等。可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人员选拔和职业指导的各个环节,为人事决策和人事诊断提供个人心理素质的参考依据。

因素A乐群性:高分者外向、热情、乐群;低分者缄默、孤独、内向。

因素B聪慧性:高分者聪明、富有才识;低分者迟钝、学识浅薄。

因素C稳定性:高分者情绪稳定而成熟;低分者情绪激动不稳定。

因素E恃强性:高分者好强固执、支配攻击;低分者谦虚顺从。

因素F兴奋性:高分者轻松兴奋、逍遥放纵;低分者严肃审慎、沉默寡言。

因素G有恒性:高分者有恒负责、重良心;低分者权宜敷衍、原则性差。

因素H敢为性:高分者冒险敢为、少有顾忌、主动性强;低分者害羞、畏缩、退却。

因素I敏感性:高分者细心、敏感、好感情用事;低分者粗心、理智、着重实际。

因素L怀疑性:高分者怀疑、刚愎、固执己见;低分者真诚、合作、宽容、信赖随和。

因素M幻想性:高分者富于想象、狂放不羁;低分者现实、脚踏实地、合乎成规。

因素N世故性:高分者精明、圆滑、世故、人情练达、善于处世;低分者坦诚、直率、天真。

因素O忧虑性:高分者忧虑抑郁、沮丧悲观、自责、缺乏自信;低分者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因素Q1实验性:高分者自由开放、批评激进;低分者保守、循规蹈矩、尊重传统。

因素Q2独立性:高分者自主、当机立断;低分者依赖、随群附众。

因素Q3自律性:高分者知己知彼、自律严谨;低分者不能自制、不守纪律、自我矛盾、松懈、随心所欲。

因素Q4紧张性:高分者紧张、有挫折感、常缺乏耐心、心神不定,时常感到疲乏;低分者心平气和、镇静自若、知足常乐。

三、常见人格障碍和分类识别标准

(一)人格障碍的病与非病

人格障碍并非真正的精神病,因为它缺乏起病(即病因)、发病日期、病程和转归等作为一种疾病单元所具有的特征。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格障碍有时很难与正常人格划一条明确的界线,难以归属到精神病的分类中去。但是,这种人又确实有不正常的表现,难以算是正常人。

早在十七八世纪,有一种被称为性格障碍者,在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典型的受讽刺和谴责的人物。如对守财奴、厌世者、伪善者、淫荡者等主人公的刻画可视为这类患者的典型描绘。引起现代医学重视则始于19世纪初,如法国精神病学家比奈尔于1806年就提出过一个“不伴有疯狂症状的躁狂症”的概念;德国学者彼利查德也于1835年提出“悖德症”的概念,认为这种人的心理失调表现在情感、性情、习惯行为、道德观念和正义原则等方面都是严重歪曲和败坏的,自我调控能力丧失或有严重缺陷。

直至20世纪初,法国人莫伊比乌斯和德国人施莱德提出了“病态人格”来描述与现今的“人格障碍”类似的概念。他们认为“病态人格”是一种正常人的疯病,是正常人格的变异。美国心理学家默里1938年把性格障碍列入非精神病问题之列。此后,现代心理学家们则代之以“非精神病性人格障碍”这个名称。

(二)三种主要的人格障碍分类标准

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如何进行分类还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目前,一般都是根据ICD-10或DSM-Ⅳ的不同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我国的CCMD-3的分类与前二者大致相仿,现分别简介如下:

1.ICD-10关于人格障碍类型的分类

ICD-10把人格障碍分为8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临床表均列出7个特征,如果一个人具有了7个特征中的3个,且表现突出或严重,即可诊断为该类型的人格障碍。

一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a.对挫折和拒绝过分敏感;b.对侮辱和伤害不依不饶或持久的怨恨;c.多疑,且带有弥散性,甚至把中性和友好的态度歪曲为敌意或蔑视;d.好争斗,为个人权利进行不屈的斗争,明显地过分且与处境不和谐;e.病态性的嫉妒;f.自视过高,过分重视自身的作用,持久的自我援引态度;g.认为周围有人搞阴谋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二是分裂样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a.不能享乐;b.情感冷淡,对人无温情、无体贴,也不发怒;c.对赞扬或批评均无反应;d.对异性不感兴趣;e.沉湎于幻想,孤独地活动;f.无知心朋友,没有亲密或信任的人际交往;g.不遵守社会传统习俗,行为怪异。

三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a.对人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b.没有责任心,不顾道德准则、社会义务和社会规章;c.不能与人维持长久的关系;d.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受挫后易产生攻击甚至暴力行为;e.无内疚感,不能吸取教训,处罚无效;f.与社会或他人相冲突时总是为自己辩解而责怪别人;g.持续存在的易激怒。

四是冲动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a.常有突如其来,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b.事先无计划,也看不到可能的未来事件或境遇;c.心情不可预测,变化不定;d.容易暴怒或产生与此相反的激情;e.不能控制行为的暴发;f.易与人争吵打架,尤其是在其冲动行为受阻之时;g.不能坚持没有报酬或奖励的行动。

五是戏剧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a.自我戏剧化,情绪表达过分;b.易受暗示,易受他人的影响;c.情感肤浅;d.自我中心,自我放纵,不考虑别人;e.总是渴望得到赞赏,否则感到委屈或受了伤害;f.追求刺激与兴奋,把自己置于活动的中心,引人注意;g.为了个人需要经常玩弄手腕,操纵别人。

六是强迫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a.优柔寡断,过分谨慎,表现出深层的不安全感;b.完美主义,反复核对检查,过分注意细节;c.过分认真,顾虑多端,只考虑工作或学习的成效而不惜牺牲愉快和人际关系;d.拘泥迂腐,因循守旧,不善于对人表达温情;e.刻板、固执,总要求别人适应其办事方式;f.经常有厌恶的思想或冲动闯入意识,但还不到强迫症的程度;g.必须老早就对其一切活动做好计划,并不厌其烦。

七是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a.持续且弥散性的紧张不安感;b.习惯性地注意自我体验,或不安全感,或自卑感;c.不断地渴望被别人所接受,所欢迎;d.对批评和反对意见过分敏感;e.避免甚至拒绝与人交往密切,除非别人表示十分欢迎并无条件地不批评他,人际关系受限;f.日常生活中对可能的危险估计过于严重,倾向于恐惧和回避,但还不到恐惧症的程度;g.由于追求确定性与安全性,生活方式拘谨。

八是依赖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a.怂恿和允许别人在人生重大事件上代负责任;b.个人需要服从于所依赖的人的需要;c.对所依赖的人不提任何即使是合理的需求;d.自认无能,并缺乏精力;e.总是害怕被抛弃,需要别人反复保证,孤独时感到很不自在或不舒服;f.在亲密关系终结时有感到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g.遇逆境时有责任完全推给他人的倾向。

2.DSM-Ⅳ关于人格障碍类型的分类

DSM-Ⅳ依据临床表现的描述,将人格障碍分为三大类群,共11种类型。第一类群的主要特点是行为怪癖、奇异,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和分裂型人格障碍;第二类群的主要特点是情感强烈而不稳定,包括表演型、自恋型、反社会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第三类群的主要特点是紧张、退缩,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和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在人格障碍分类总数上DSM-Ⅳ包括的比ICD-10要多一些,下面简要介绍在ICD-10中没有包括的几种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

分裂型人格障碍:其特征为患者的观念、外表和行为的奇特性以及人际关系的缺乏,常抱有与所属文化背景不相应的奇特信念或魔幻般的想法,用语离奇,表情冷漠,在社交场合常表现焦虑不安。

边缘型人格障碍:其特征为自我意象、人际关系和情绪状态极度不稳定,缺乏持久的自我同一性,对自我表象、性别定向、长远目标或职业选择、价值观念、交友类型等常表现混乱。内心常感空虚和厌烦,其情绪基调为抑郁、易激惹和焦虑;由于怨怒而可能导致自毁行为。

自恋型人格障碍:表现为自我价值的过分夸大,常幻想自己才干超人,成就卓越,拥有权力、聪明和美貌。内心渴望别人的赞美,但外表又以冷淡和无动于衷来掩饰;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缺乏协调的人际关系。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其特征为对社会或职业要求采取一种消极抵抗态度,通过间接的方式最终把事情弄乱,从而被动地表达他们潜在的攻击性。其策略包括拖延、懈怠、顽固、健忘,或在合作中不完成自己的任务造成妨碍他人工作的后果。爱生闷气,好争辩,常提抗议;其社交和职业功能缺损都较严重。

3.CCMD-3关于人格障碍的分类

我国于2001年公布的CCMD-3中把人格障碍分为9个类型:

(1)偏执性人格障碍;

(2)分裂样人格障碍;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4)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

(5)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

(6)强迫性人格障碍;

(7)焦虑性人格障碍;

(8)依赖性人格障碍;

(9)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

当来访者的人格特征比较清楚地表现为一定数据的时候,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会知道该如何引导来访者去觉察和应对自己的问题了。学习人格的观察和描述分析是社区心理援助师职业技能提升的有效途径。

岳晓东博士寄语:人格完善就是对个人性格特点扬长避短,补善去恶 uhpIjArQBFzLavUWHkrmownY2aOIFGdPg93ZR2Se94Q0/yCU8FzRfPoDqfHi5L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