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社区心理咨询的洞察分析技术

学习目标

了解社区心理咨询的洞察分析技术。

洞察是指对事物或问题进行深入观察并有所发现的能力。分析是将来访者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洞察分析技术也是社区心理援助师的基本功技术之一。

一、社区心理咨询洞察分析力的概述

1.洞察力的概述

所谓心理咨询洞察力,就是指咨询师能够对来访者的认知、情感、行为和动机与相互关系进行归纳总结、透彻分析、深入探讨的能力。用俗话来讲,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弗洛伊徳的话来讲,洞察力就是变无意识为有意识。从这层意义上讲,洞察力就是“开心眼”,需要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视野来归纳总结人的行为表现。

2.社区心理咨询洞察力的分类

岳晓东博士认为,社区心理咨询洞察力可大致分为四大类:情绪洞察、认知洞察、人格洞察和意识洞察。当然,诸如移情、阻抗等技巧的运用也或多或少地离不开洞察力的合理运用。但就主题而言,这四类洞察力更值得我们关注。

3.洞察力和观察力的区别

洞察力和观察力是有一定区别的。观察力是一个人的知识与分析水准的结合,是一种需要长期实践、训练以及验证的技能。洞察力是心灵凌驾在个人观察力的水准之上的,洞察力可以应用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上,体现在寻找问题根源上。达到洞察力阶段的时候,在观察人或事物时,能产生一种无须思考就能在心里直接生成观察对象的一个轮廓,并能随着洞察力提升而更加清晰、全面。当然,洞察力的生成要求和心力消耗都要比前者高。

二、心理咨询洞察分析的步骤

知道了什么是洞察力后,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进行洞察,即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如何洞察到本质,并运用这些洞察帮助来访者实现对自我的领悟。

观察现象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言语表现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首先,来访者的言语表现和行为表现是咨询师能够接触到的直接信息。咨询室里来访者的任何表现都是有意义的,是来访者内心状态的表达,因此,观察来访者的表现,是深入了解来访者,实现洞察的首要步骤。

其次,在咨询过程中要做到洞察,咨询师除了要对来访者的言语表现进行观察,还要对来访者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掌握来访者的信息,实现更深刻的洞察。

观察来访者的行为表现,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表情、动作、姿势和行为进行观察。这个过程中,咨询师要观察来访者的各种外部行为和情绪表现,以获得足够多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有一些是需要咨询师特别注意的,它们能够帮助咨询师更好地洞察到来访者的内心。

除了要洞察来访者的核心信念外,还需要对来访者真正的情绪进行洞察。来访者外显的情绪并不一定是其真正的情绪,他们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也可能故意隐藏自己的情绪。作为咨询师,一定要洞察到来访者真正的情绪。

洞察的第三步是咨询师运用自己洞察到的内容,帮助来访者实现对自我的新的领悟。

三、心理咨询的情绪洞察技术

(一)情绪洞察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在心理咨询中,只有准确地洞察来访者的情绪变化以及情绪的表现形态,才可以深入这些情绪的背后,掌握触发这些情绪的思想、行为、事件等,从而更好地对症下药,帮助来访者调节情绪,恢复健康心态。因此,心理咨询师要了解情感(绪)表露/表达与内心世界的关联,以便可以准确辨认或识别来访者情绪表露背后的动机和成因。

(二)情绪洞察操作的注意事项

1.注意肢体语言

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交谈中,要充分注意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神态变化等,以深入体察来访者的内心感受。同时,咨询师还要注意来访者言语中的关键词,从中洞察其情绪表现。

2.识别掩饰性情绪反应

咨询师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要注意识别来访者情绪反应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一般说来,一个人开心时会面露笑容,伤心时会哭泣不已。但人有时为了驱散烦恼与伤心,会面带笑容地讲述自己的悲痛事件,这种掩饰性情绪反应未必是心理健康的体现,而是自我克制的表现。久而久之,有可能导致来访者情绪崩溃,甚至患上抑郁症。因此,咨询师要有意帮助来访者宣泄不良情绪,清除情绪垃圾。

3.把握好同感的尺度

咨询师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要警惕自己过分认同或不认同对方的情绪流露。过分认同来访者的情绪流露会给人感觉不真实,像是跟自己的父母在对话(如来访者在讲述失恋、失婚而痛哭时,咨询师也跟着痛哭),过分不认同来访者的情绪流露会令人感觉很冷漠,像是在与律师对话。这些都不是正常的同感共情表现。

4.通过心理测量来确定

咨询师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可以通过让对方做特定的心理量表来确定其情绪表现,如使用《罗森伯格自信量表》《斯皮尔伯格考试焦虑量表》《贝克抑郁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等,这些量表都能够起到确认情绪反应真实性的目的。

四、社区心理咨询的认知洞察技术

(一)认知洞察

在心理学上,认知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认知作为理性的心理活动,对人的情绪、情感、动机和行为,有较强的调控作用。认知洞察可分为暗示洞察和非理性思维的洞察。下面详加描述。

1.心理暗示的洞察

暗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康克林提出,暗示就是人的认识作用不加批判的接受,这种接受即表现为一种信仰或行动的态度。

2.非理性思维的洞察

非理性思维由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大师、“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提出。它泛指个人思维中不合理、不符逻辑的信念,它会使人逃避现实、自怨自艾,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人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时,便会导致不良的情绪体验。而当人们接受更加理性与合理的信念时,其焦虑与其他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3.移情的洞察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移情被视为一种投射。弗洛伊徳认为,人类总是把过去生活中对某些人的感知和体验安放到新近相识的人身上,这就是移情。在生活当中移情者会将自己内在的情感或心情转移到某种对象那里,形成某种积极(比如依恋)或消极(比如憎恨)的感情体验。这基本上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行为,和同感有着本质区别。移情有正向和负向之分,也有他人对己移情和己对他人反移情之分。

(二)认知洞察的注意事项

1.注意分清认知洞察与意识洞察的差异

虽然意识洞察与认知洞察都是在分析来访者的特定认识与思维方法,但两者在以下三方面有所不同:意识洞察是依照心理动力学的思路(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阿德勒的自体理论等),力图寻找来访者本我、自我、超我的互动关系及其在不同意识层面的作用,而认知洞察则依据认知疗法的思路(包括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格拉泽的现实疗法、霍姆的认知领悟疗法等),力图认清来访者特定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愿望。所以,前者可谓意象分析,后者可谓意向分析。

2.注意分清认知洞察与情绪洞察的差异

认知洞察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及与认知疗法相关的理论,而情绪洞察的理论则主要是情绪心理学理论。虽然两者是相互渗透的,但前者侧重探究来访者的认知与思维风格及其产生基础,而后者则侧重探究来访者情绪表露的真实性及掩饰性。两者是互为补充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3.注意发现来访者的未完成事情

从一定程度上讲,认知洞察就是为了发现来访者的未完成事情,并加以剖析。所以,在与来访者交谈中,咨询师要注意挖掘来访者的重要生活事件或重要他人的存在,并深入探究其对来访者当前人格状态与行为模式的影响。

4.注意发现来访者的完形点

认知洞察就是为了发现来访者的未完成事情。因此,咨询师要在认知洞察的同时,寻找其心理完形点,以促进其自我完善与人格成长。

五、社区心理咨询的人格洞察技术

(一)人格洞察

在心理学上,人格被定义为个体固定了的认知、情感、行为方式的总和。人格洞察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人格健全的洞察分析;一类是对人格缺陷乃至人格障碍的洞察。前者包括对于人格和谐性、人格完善及自我完善、人格修炼等的成长性人格因素的洞察,后者包括对于人格冲突、人格缺陷、人格障碍等障碍性人格因素的洞察。

(二)人格洞察的注意事项

1.注意分清人格缺陷与人格障碍的差异

人格缺陷普遍存在于普通人当中,它包括自恋、自卑、敏感、多疑、悲观、冷漠、抑郁、焦虑等,可以将其理解为轻度的人格障碍或人格障碍倾向。心理障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心理异常与行为异常,人人都可能会遇到。人格缺陷心理障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

2.注意分清人格缺陷与心理问题的差异

人格缺陷是人格的某些特征处于一种人格的边缘状态,可与酗酒、赌博、嫖娼、吸毒等恶习相关或互为因果,是介于人格健全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人格缺陷还是家庭暴力、社会危害的重要源头和成因之一。心理问题包括心理困惑、心情烦躁等,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表现。

3.注意分清人格缺陷与精神疾患的差异

人格缺陷是人格的非理想状态,也是自我完善的目标所在。它不具有器质性变化或病理性基础,是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自我调整来加以控制或改善的,如人的自恋、胆怯、敏感、焦虑等特质,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但精神疾患则是器质性的变化,其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因此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

4.注意分清人格障碍与神经症的差异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精神症,是一组非精神病功能性障碍,如恐惧症、焦虑症、躯体化障碍、神经衰弱等。它具有一定的人格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神经症与人格障碍有一定的重叠,但前者主要是非精神病功能性障碍,而后者主要是某种人格缺陷的严重化与稳定化。

六、社区心理咨询意识洞察技术

(一)意识洞察

在意识分析的层面,洞察力就是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探索人格的动力表现。具体地说,笔者认为,在操作层面,精神分析理论可以简单分为三种洞察分析:人格分析(本我、自我、超我三种的冲突分析)、自我分析(防御机制的表现分析)、梦境分析。

图4-1-1 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与意识的关系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是个人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互动冲突的结果,其中自我(也称自性)就是精神防御机制的表现,它又有不成熟、中性、成熟之分。心理咨询师要在与来访者对话交流中,随时随刻发现其心理动力的冲突表现及防御机制的运用,以求透过现象看本质。

图4-1-2 精神分析理论之三大分析

值得强调的是,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冲突导致不同形式的人格扭曲,而人格扭曲就是心理活动的阴暗面,它使人不能积极有效地面对生活中的冲突与压力。而人格障碍的形成,就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互动冲突中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即自我完全受制于本我或超我的力量控制。具体地说,当自我过分靠本我一边,人格就会呈现自负、自我中心、随心所欲等自恋人格表现;而自我过分靠超我一边,人格就会出现偏执、较真、苛求尽善尽美等完美主义人格特征。

从这层意义上讲,精神分析理论的洞察分析就是做好以下三件事情:

(1)谈情结:探讨来访者内心深处的移情、偏好与偏见。

(2)谈意识:探讨来访者的种种有意识与无意识表现。

(3)谈人格状态:探讨来访者的人格冲突状态。

(二)情结的修通

精神分析的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发现自身的各种情结表现。

所谓情结,就是指由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它突出表现在特别偏好或怨恨某种类型或者某一地方的人或事件等。情结虽然不等同于潜意识,但是情结的产生却是潜意识的体现。一般而言,情结藏在潜意识的深层,经过心理咨询的解析,被提升到人格的表层,得到有效的认知和化解,这叫修通。心理咨询目的不是让来访者消除其某种情结,而是让来访者通过自我的觉察和梳理,消除这种情结的负面作用及消极影响。

在这当中,精神分析是把原发的过程变成继发的过程,把深层意识的情结提到表层来解决。心理障碍的形成,是因为心理能力受到压抑或沉溺,而产生了消极的情结反应,这便是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的黑洞。而洞察分析的目的在于让来访者“变无意识为有意识”,以便加以整合和修通。

(三)意识洞察的注意事项

1.大胆设想 小心求证

咨询师要对来访者谈论的问题有自己各种各样的设想与推测,但据此要在沟通中搜集证据、事例,以最终做到言之有据、话说有理。因此,咨询师要在实践中,学会从各种角度看待来访者的主述,以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

2.多元思考 逐渐推进

咨询师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再从同一角度看待不同问题。具体地说,咨询师要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学会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分析来访者的“未完成事情”及其情结表现,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来访者的认知误区与非理性思维表现,从人本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来访者的自我完善与人格不协调,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分析来访者的强化积累与习惯养成。待各种思路出来后,咨询师还要注意加以逐步提出,反复讨论,以最后求得共识。

3.不要把假设当结论

咨询师要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警惕自己的主观武断表现,避免把假设当结论,不要急着表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咨询师应该在同感共情的基础上,将对来访者问题的分析巧妙地加以表达。

4.不要忽略体语交流

咨询师要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注意其体语表现与交流。许多来访者在咨询时,由于防御机制的作用,可能言不由衷、语非所欲,咨询师要注意观察来访者的肢体语言,以作出深刻的判断,而不要被表现甚至是假象所迷惑。

岳晓东博士寄语:洞察力分为四大类:情绪洞察 认知洞察 人格洞察和意识洞察 rpqxLU3iv79I0+rB0QaLxx9j+JuGWZD1LE5oWKCljFvyX3HkNbl/3Scl7PBn1VZ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