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咨询心理学知识

学习目标

了解咨询心理学知识。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过程、原则、技巧和方法的心理学分支。它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生活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多学科交叉性,属于应用科学。咨询心理学的涵盖范围与基本职能的内容广泛,它不仅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关系密切,而且与教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医学相互交叉。

咨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常人,而不是患者。它为解决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心理负荷等)提供有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使人们的认识、情感、态度与行为有所改变,以达到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家庭的目的,增进身心健康。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立自强的过程。

心理治疗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心理咨询是一个协助人们认识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发挥个人潜能、迈向助人自助的过程,它的主要范畴包括:教育咨询、职业咨询、心理健康咨询及心理发展咨询。

一、咨询心理学的简史和主要流派

咨询心理学首先在美国兴起。20世纪初期,美国加速工业化,城市人口剧增,需要有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员,在职业选择与培训方面急待指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为对征募的士兵进行甄别与分类的需要,委托心理学家设计智力测验,推动了心理测量的发展。战后,军队使用的各种测验转为民用,测量兴趣、能力和态度的诊断技术为职业指导提供了科学手段。

从1930年开始,卡特尔的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的科学研究带动了以整个人格为对象的心理咨询,其中包括职业、人格、情感、家庭与健康等方面。20世纪30年代后期,职业指导、心理测量和社会教育逐渐连为一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的退伍军人涌进高等院校。当时,入学、就业以及残废军人的社会适应等方面都需要心理咨询服务。1949年,退伍军人管理部与各大专院校合作,成立了许多社区和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

20世纪50年代前后,咨询心理学在质与量上又有迅猛进展。1946年,美国心理学会设立咨询与指导分支。1951年更名为咨询心理学会。当时规定:咨询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教育、就业和个人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六七十年代以来,咨询心理学在美国已发展成为仅次于临床心理学的第二大分支学科。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咨询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事业也先后蓬勃发展起来。

中国的心理咨询起步较迟,在20世纪30年代,丁瓒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位临床心理学家,进入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心理学工作。于1937年与丁祖荫一起,翻译出版弗•狄•布鲁克《青年期心理学》一书。中国的临床心理学咨询工作就此开始。

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使我国刚刚萌芽的临床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咨询工作毁于一旦。再一次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当时,丁瓒、李心天等人,曾使用“综合快速疗法”治疗神经症和心身疾病。60年代中期,心理学再次被摧残。直到80年代初,我国咨询心理学在新形势下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所创立。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两者之间以前意识为中介。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只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

潜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着的。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对外部世界,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1.结构观点

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按照“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自我”,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和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为此“自我”便成为“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解者。

2.动力学观点

“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二是营养本能。作为自我保存的本能——营养本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为此,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3.发展观点

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或时期):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4.适应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应对。两种本能的应对经历,构成了人类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

(二)行为治疗的理论

行为疗法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末,早期代表人物有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华生,美国的斯金纳,后来有英国的艾森克、南非的沃尔普、美国的班都拉、贝克等人。行为疗法是继精神分析之后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1.基本理论

(1)条件反射理论

巴普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其基本规律是:自发性行为在先,强化在后;行为表现的频率随该行为造成的结果而改变(效果律);取消强化物可使原已习得的操作行为消退(消退律)。与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相比,操作反应是自发性的,虽有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但无明确的非条件反应出现。在行为主义看来,任何复杂的行为以及变态的行为都来自学习,尤其是早期的行为实践。

(2)情绪理论

原始的情绪模式表现为恐惧、愤怒和爱,而其他的各种复杂情绪是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情绪反应可以归结为特定内因变化的行为表现。

(3)环境决定论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行为都是环境塑造的结果,而且行为是可以通过教育变化的,否认遗传和本能对行为的作用。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不仅通过自身行为被强化而习得新的反应,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榜样)完成的行为而习得新的行为。

(4)人格论

人格论认为人格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切动作的总和,是所有的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行为习惯系统,而所谓人格不过是诸多习惯系统中占有优势的习惯系统。在行为主义看来,人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行为而得以重塑。

2.主要技术

(1)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

(2)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厌恶疗法的使用,从资料看,确实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妇女为了避孕,故意延长哺乳时间,以致小孩到了6~7岁仍未断奶,而此时,要使孩子断奶,成人往往只能采用在乳头涂黄连或难看的颜色,使儿童望而生畏,产生厌恶感,以达到断奶的目的。

(3)满灌疗法

满灌疗法,又称“暴露疗法”、“冲击疗法”和“快速脱敏疗法”。它是鼓励求治者直接接触引致恐怖焦虑的情景,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法。

(4)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又称生物回授疗法,或称植物神经学习法,是在行为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心理治疗技术和方法。生物反馈疗法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通过内脏学习达到随意调节自身躯体机能的目的,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

3.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和方法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其缺陷是排斥任何诊断、评估。但其中的人本倾向、强调咨访关系等已经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本共识。“以人为中心”疗法所提倡的技术并不是如面质、解释之类的具体的治疗技巧,它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技巧。

(1)提出应建立一种良好的咨访关系

罗杰斯认为治疗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治疗者和当事人之间是否建立了一个安全、自由的关系。

(2)强调应以当事人为中心

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是以治疗者为中心的,治疗者常以专家或权威自居,被治疗者经常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罗杰斯认为,最了解自己的只有当事人自己。因此当事人自己对找出更好地应付现实生活的途径负有责任和能力,最终的决定与选择依赖当事人本人,而治疗者则是——“为其提供便利者”。

(3)提倡非指导性的技巧

以人为本的疗法中并不提倡使用诸如解释这一类的指导性技巧,而是引导当事人充分描述自己,体验自己的情感状态,反省主观意识,进行经验开放,使得自我能够准确地感觉和知觉到经验或体验,从而找寻回真实的自我。

4.合理情绪疗法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他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艾利斯更强调后一种倾向,他认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以上观点概括称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的信念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

二、咨询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学术背景

一般来说,咨询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在其形成之前,已具备了以下充分和必要的学术条件。

(1)高尔顿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和“自由联想”方法的建立(1882年);

(2)卡特尔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1890年);

(3)韦特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1896年);

(4)比奈-西蒙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表(1904年);

(5)大卫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1907年);

(6)帕森斯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1908年)。

(二)社会需求背景

当前期学术理念和方法学基本确立之后,在强烈社会需求之下,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学的实践活动便开始了。心理咨询的前期学术观念和方法学的准备工作,是不同作者在各自的不同工作领域内,在使用心理学知识向人们提供帮助的过程中完成的。

据文献记载,心理咨询不是发端于“职业指导”,而是起源于1896年诞生的《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作为《临床心理学》的早期工作内容,早在“职业指导”之前已经出现了。即便是“职业指导”在后来也可以作为发展心理咨询的一部分,但帕森斯的从业年代,毕竟是在20世纪初,他比韦特默进行儿童行为问题的健康咨询(1896年),确实晚了整整12年。在咨询心理学急速发展的初期,12年不是个短暂的瞬间。

三、咨询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一)保密的原则

保密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心理咨询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它既是咨访双方确立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的前提,也是咨询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保密原则有时需要咨询者智慧的判断能力,例如有明显自杀意图的来访者,当咨询者知识不足而仅局限于保密原则的话,就可能陷入一种恐慌状态而不知所措。因此,作为咨询者在必要时应有冲破保密约定的勇气与值得信赖的或有关人士商量,避免自杀行为的实现。也就是说,与保密原则相比,来访者的生命安全应该而且必须首先予以考虑,此所谓“人命关天”。

(二)时间限定的原则

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咨询时间一般规定为每次50分钟左右(初次受理时咨询可以适当延长),原则上不能随意延长咨询时间或间隔。学校心理咨询和指导时所可能出现的家庭访问,也应该遵循咨询室内时间限制的原则,不能根据学生状态的好坏而随意改变时间,从而被学生(求询者)所牵制。咨询者若因为会议等原因不得不提前结束咨询谈话时,需要在咨询开始时向来访者说明,避免咨询半途时突然告知而引起来访者的不安和不快。

(三)“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

原则上讲,到心理咨询室求询的来访者必须出于完全自愿,这是确立咨访关系的先决条件。没有咨询愿望和要求的人,咨询者不会去主动找他(她)并为其心理咨询,只有自己感到心理不适,为此而烦恼并愿意找咨询人员诉说烦恼以寻求咨询者的心理援助时,咨询者才能够对其进行心理咨询。

父母或老师、上司的催促前来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也大有人在。这一类来访者往往自闭倾向较强,也有较强的抵抗情绪和自我防御,因此开始不愿意谈论实质性问题。咨询者不能排斥这种迫于别人督促前来求询的来访者群体,但需要付出比对一般人多许多倍的辛劳,才能够使来访者去掉被动态度最终建立咨访关系并展开咨询活动。

(四)感情限定的原则

咨访关系的确立和咨询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是咨询者和来访者心理的沟通和接近,但这也是有限度的。来自来访者的劝诱和要求,即便是好意,在终止咨询之前也是应该予以拒绝的。“老师,我们一起吃饭好吗?”、“到我这里来玩吧?”、“我们去一个清静的地方谈好吗?”等来自来访者的要求是不应答应下来的。个人间接触过密的话,不仅容易使来访者过于了解咨询者的内心世界和私生活,阻碍来访者的自我表现,也容易使咨询者该说的不能说,从而失去客观公正地判断事物的能力。

(五)重大决定延期的原则

心理咨询期间,由于来访者情绪过于不稳和动摇,原则上应规劝其不要轻易做出诸如退休、调换工作、退学、转学、离婚等重大决定。在咨询结束后,来访者的情绪得以安定,心情得以调整之后作出的决定,往往不容易后悔或反悔的概率较小。就此应在咨询开始时予以告知。对于有强烈自杀愿望者来咨询的时候,有经验的咨询人员往往这样说:“你如果能保证在咨询期间不发生意外,或不采取极端的包括自杀在内的做法的话,我才愿意为你咨询。”不过,对于这样的来访者,还是依赖精神科医生或接受精神科医生的指导进行咨询为好,必要时也可以得到其他有关人士的协助。总之,咨询活动必须慎重进行,以免发生意外。

(六)伦理原则

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的伦理规范为约束力,这是心理咨询所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主要表现为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人员、团体的伦理要求。心理咨询人员的道德准则与伦理规范,我国虽尚未制定,但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我们也热切地期待这样的伦理纲领能在中国心理学界早日出台。

岳晓东博士寄语:心理咨询对话的艺术在于跟着对方的感觉走,按着自己的想法说

霍华德•加登纳

(Howard Gardner,1943—至今)

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育学教授。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其理论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专著超过20本,发表论文数百篇,著作有《艺术和人的发展》《艺术、智能与大脑:对创造力的认识途径》等。 JSxeAhCIlmL0MJcXfDdS98ORt2pfPTAM+j3Y72YLJydZ/K6xn/EVqIkPybIPT/v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