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区、健康家庭

学习目标

了解和谐社会和健康家庭。

和谐社会指的是一个民主法治、友爱诚信、有序安定、正义公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区是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和谐社区建设

(一)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性

社区是指居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所组成的社会活动共同体,我国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标准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健全、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与此同时,根据各个地方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各地政府也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出了构建和谐社区的标准。通过建设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能够培养居民社区归属感,将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社会压力,并带来社会安定感,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程度。只有把社区建设成为生活安定美好、社会保障充分、秩序稳定、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才能为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如何构建和谐社区

我国正在推行工业化、城镇化。在基层中,社区又是矛盾的焦点,是重中之重。只有社区日趋和谐了,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基础。

如何参与构建和谐社区呢?

首先,要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其次,居民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实践主体,居民的不断参与会有力地促进和推动和谐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必须相信居民,紧紧依靠居民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集中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尽可能地做到人人参与,共同建设和谐家园。再次,居民是和谐社会的主体,既是和谐社会的创造者,又是和谐社会的拥有者,同时还是和谐社会成果的享受者,和谐社会的一切均属于全体公民。因而,必须让全体居民共治共管共创和谐。最后,构建和谐社区,达到居民共享和谐的目的,必须以居民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方面,要做到发展为了居民,发展依靠居民,发展丰硕成果由居民共享。另一方面,又要以解决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更加注重民生,着力解决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使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充分的尊重。

以群众满意度为最高准则,完善社区各项服务功能,满足居民和单位的各种需求,这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最基本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社区建设必须以服务社区居民为重点,以突出社区关怀和利益协调为功能,使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需有所应。社区服务一般是以街道、居民委员会为依托,然后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开展满足社区居民各种需求的活动,它以方便、利民、就地及时解决问题等为特色。

为此,建设和谐社区一要拓宽服务的领域,针对社区人口的改变,社区居民生活需要的实际,精神性服务和物质性服务并举,开展面向所有居民,满足各类需求的社区便民服务。二是要送温馨服务到社区,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认真履行、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完善、社会服务等政府职能“四个到位”,为社区搭建好坚实的服务平台,将服务送达社区每家每户,提升社区的服务功能。三要改进公共服务的方式,积极推进涉及居民的生活、工作和服务行业驻社区“一站式”的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大力发展与居民和服务都密切相关的各种中介组织、公益性的组织,创立市场服务的方式,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大力鼓励相关人员组成专门服务团队,深入社区,深入居民,提供优质上门服务。

通过构建和谐社区,把社区建设成为生活秩序稳定、居民充分自治、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教育资源充沛,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才能让居民从社区找到归属感,这将会有利于缓解人们在多元社会中的精神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程度,进而为构建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构建健康家庭

(一)构建健康家庭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健康的家庭是基础。没有家庭的和谐与家庭新风的倡扬,也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建设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健康的家庭,就不会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家庭关系和睦,社会关系才会和谐。而和谐社区又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区的同时不能忽视健康家庭的建设。我们构建健康家庭的目标在于:建立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发扬良好的家庭道德风尚、倡导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

和谐的家庭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动力源泉,是打造高质量生活标准的动力源泉。正所谓内忧外患,内忧是外患的有利条件,外患是内忧的必然结果。如果家庭内部没有弱点和缺陷,家庭外部的不良动机就不会形成祸患。亿万家庭内部的团结,才能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才能够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健康家庭是人们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

(二)如何构建幸福家庭

“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根本立足点是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正如中国伦理学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安云凤所说,在这种“人”的塑造过程中,家庭文化和道德氛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构建健康家庭,营造“夫妻恩爱、亲子和谐、孝敬长辈、邻里和睦、管理民主”的和谐家庭氛围,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家庭的最终要求,也是一个家庭是否和谐的本质体现。要求家庭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现代意识,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追求充实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以自身的文明和良好素质,带动家庭的文明和谐。

倡导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建设和谐家庭关系,关键在于提高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每个家庭成员在经济上、生活上互相关心,情感上加强沟通交流,社会事务上相互支持,共同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婆媳、姑嫂等其他家庭关系,为健康家庭的建立奠定平等进步的基础。

树立良好的家庭道德风尚。倡导“法在家庭”、“学在家庭”、“教在家庭”、“情在家庭”、“创在家庭”、“美在家庭”的家庭文明新风,通过健康观念、和谐文化的传播,引导家庭成员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共同营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勤奋好学、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团结和谐、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建立文明健康的现代家庭,进而促进社区的和谐。

(三)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女性作为母亲和妻子的双重角色,是“和谐家庭”的核心,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营造、良好家风的形成以及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女性文化素质越高,其协调家庭各种关系的能力、抚养教育子女的能力、管理家庭事务的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就越强,这样的家庭文化氛围就越融洽、温馨、和谐。创建和谐家庭应该主要从提高女性科学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方面着手。

三、构建和谐社区与健康家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家庭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从整体上看,倡导美德、崇尚文明、追求和谐已成为家庭建设,和谐社区构建的主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激荡,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反映在家庭领域,表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婚姻家庭领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现实问题。有的家庭出现了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邻里关系淡漠、敬老世风日下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和睦与幸福,影响了社会的文明和稳定。主要表现如下。

婚姻关系不稳固。由于离婚率不断攀升,现代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婚姻危机。就整体来看,因婚姻问题导致家庭不和谐的占90%以上,婚姻问题已经成为家庭不和谐的首要因素。

养老问题矛盾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老人赡养问题成为当代家庭矛盾的焦点。尤其在农村,因养老引起的家庭纠纷表现在夫妻间、兄弟妯娌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大多停留在解决温饱的层面上,老人的就医、住房、文化、健康保障等问题都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子女教育有偏颇。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有爱无教、粗暴施教等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追求学分名次,放松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忽略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致使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充分发挥社区心理援助工作在构建和谐社区与健康家庭中的作用

社区心理援助总体任务是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使人健康、愉快、有意义地生活下去,简单来说就是助人自助。社区心理援助的第一任务就是帮助被援助对象认清自己的内、外世界。

近年来,积极构建健康家庭、促进社区和谐已成为社区心理援助的新的工作领域。构建和谐社区和健康家庭是当前社区心理援助工作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社区心理援助工作的优势所在,是社区心理援助工作参与建设和谐社会,打造小康社会的切入点。在构建和谐社区和健康家庭的过程中,社区心理援助师要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和执业相关规定的要求,从社区心理援助工作独特的社会定位出发,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履行自身职能,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和健康家庭建设。

(1)努力提高社区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以阳光的心态促进家庭的和谐。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简单地说,就是既能过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考验。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抓好社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使群众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居民开展多层面的辅导和培训,对社区群众给予心理援助和辅导的过程就是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就是改变人们生活陋习和不文明行为的过程,通过辅导和培训,使群众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从而以社区群众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来带动每一个家庭的和谐,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友好,树立文明、和谐、健康的良好社会风尚。

(2)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以科学的家教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亲子关系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支点,而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着许多不利于亲子之间和谐共进的因素。社区心理援助师应着力于把科学健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传递给千家万户,在家庭成员中营造“平等尊重、共同成长”的民主氛围。应依托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站,在全社会构建起家庭教育工作组织网络,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从而在广大家庭中形成以民主平等为基础的新型亲子关系。

(3)通过多种途径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以有效化解家庭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社区心理援助师对造成家庭不和谐的种种因素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评估,尤其要对来访者和求助者及时进行疏导,并要整合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家庭暴力救助中心”、“社区心理援助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等机构的作用,有效化解家庭矛盾,积“小安”为“大安”,以此推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区稳定的工作中来。

(4)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资源,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应对出现的新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大学生就业、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口老龄化严重、基础设施薄弱、外来人口管理难、普遍心理压力大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就业渠道、个人技术水平层次、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多样化,给社会管理增加了许多困难和压力,处理不好,解决不当,势必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创建和谐社区,就是要通过社区构建这一基础平台,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搞好社区经济。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利益格局的变化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益关系的调整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甚至恐慌,收入的悬殊使人们暴露出不满的情绪,工作的紧张和工作机会的短缺会增加人们精神的压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会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

这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都潜在于社区这一社会基本细胞中。构建和谐社区,社区心理援助师就要挖掘并充分运用自身的知识资源,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帮助社区居民化解心理冲突,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各种压力,学会理性沟通,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家庭健康、社区和谐、社会稳定。

刘义林博士寄语:如果家庭内部没有弱点和缺陷,家庭外部的不良动机就不会形成祸患 WcxCXomIYnRUhzN2UnQHD2jwvZVJog8gyl72uncPVzn23vFqWyb7EfZrDgScyc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