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演员的选择是否会影响剧本的创作?这取决于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有些电影是按产品的方式进行设计的,我们可以“经营”这些电影——用俗话说——就像经营一件产品。换言之,我们可以选择这个或那个演员,先做出电影海报,然后以此出发找到一个主题。基本理念是以营销为导向。把市场摆在首位,并不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操作方式。即便如此,最后产出的结果却有可能中规中矩,有时候甚至比一部志存高远的电影更优秀。
法国的电影海报有一种传统。显示一部电影是“产品—电影”的标志,就是那条斜杠:某男/某女。这条斜杠强调了这部电影里有两个角色,他们在某部电影中饰演某对情侣。有一些这种类型的电影,没有人认为有实际的必要把它们制作出来:没必要让编剧写,没必要让导演拍,没必要让演员演。它们自然而然地就制作出来了,有一点像扑克城堡或者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 的一间酷刑室。不过这并不妨碍它们当中的一部分电影富有魅力,这并非不可能。
这些电影能生产出来,通常归功于导演早年作品的成功。对这种事情不应当感到骄傲。因为早年的成功作品本身未必是一个产品。我们其实是对早年作品进行复制,而如果该作品当中有某种雄心,那么在之后的第二部作品中,这种雄心必然会削弱,它会随着复制的增加而逐渐被腐蚀。到了第四部作品,这种雄心就彻底消失了。
对我来说,我不喜欢为某几个特定的演员量身定做的剧本。即便我知道谁会出演,我也不会为了他们而创作,因为我感到如果那样的话,很可能会生产出复制品和似曾相识的东西。
当我们说,某部电影必须由某个人出演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办法。假设是导演钦定的演员,不管导演是不是兼任编剧,在最终敲定剧本的时候,他既可以把计划请来演出的演员纳入考虑范围,也可以是反过来,即使他知道那些演员,也不把他们纳入考虑范围。
第一种方法的意思是:我要用某个演员,我要使用他的性格特点来编写对话。这和米歇尔·欧迪亚(Michel Audiard) 的方法有些近似,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我们可以用文字游戏和名人名言轻松地写出对话,因为在这个文本中,该演员会是最佳人选。缺点是我们使用的是这个演员先前的性格特点。这就最终演变成了无意识的重复。永远不要忘记,有时候演员身上吸引我们的东西会变成令我们厌恶的东西,因为他们老是同一个样子。聪明的米歇尔·欧迪亚也意识到他有些玩过了头。于是他开始改变做法,或者找其他演员,或者想办法让他的御用演员出演一些意想不到的角色。但他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正因如此,他自己的电影对白反而没有他为其他电影创作的对白好,因为当他不考虑导戏时,会着力让演员发挥出其最大的演出效果。而这恰恰是其本意所在。
第二种方法,也是我使用的办法,旨在仅根据我们想讲述的事物、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气氛进行写作。编写对白时,要注意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说话方式,同时还要与角色所处的环境相符。对白不能平庸乏味,但它们必须恰当。不能让观众发出这样的疑问:“他们的这种说话腔调是从哪儿冒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