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要形象:修辞手法不只属于书面文章

和讯网: 能否这样说,出版社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您的书的开发商?

潘石屹: 可以这样说。我给他们提供的是水泥和砖头。

我们在写文章时,经常会运用到比喻、拟人、对比、夸张、排比等大量修辞手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修辞手法对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一个意思,用最普通的话语表达和使用修辞手法的方式表达,呈现给读者的感觉有时候会完全不同。修辞手法在提高话语质量和形象程度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样,我们在日常说话时,如果能够合理运用修辞手法,不仅能够使我们的话语更加形象易懂,有利于听者接受,而且就说话行为本身来看,这也是对一种艺术形式的运用和体验,我们自己能从中体会到语言表达所带来的心理快感,而最重要的是,听者还会从我们合理运用修辞手法而提升了质量的话语中,明显感受到倾听所带来的美妙感觉。

2008年4月,著名房地产企业家潘石屹出版了一本名为《我用一生去寻找》的书,很快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各家媒体也在第一时间争相采访了他。在与和讯网的访谈中,我们能够轻易发现,向来说话比较有趣的潘石屹,在日常谈话中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几乎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而这种说话方式,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话语的形象程度。

和讯网:您当时为什么想写这本书呢?

潘石屹:随意写的。书中的内容有的是从博客上摘录的,有的是平时的随感。还是出版社很费心,他们把这些内容整理、编辑。等我看的时候,我就觉得加工过的东西和没加工过的东西就是不一样。我写的东西是原材料,可是经过出版社的加工,变成了另一个产品。

和讯网:能否这样说,出版社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您的书的开发商?

潘石屹:可以这样说。我给他们提供的是水泥和砖头。

身为地产商的潘石屹,在与记者的对答中,将“原材料”“加工”“产品”等一些较为行业化的语言,非常形象地运用到了交谈中,甚至将他所从事的建筑行业的“水泥”和“砖头”等词语都拎出来,极其贴切地为出版行业的图书编辑打比方。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因为一两个比喻句,瞬间被严丝合缝地联系到了一起,顿时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这也能使更多的人对潘石屹著作的形成过程,或者可以说对某类图书的生产流程,有最基本的了解,还会因话语的生动有趣而对说话者生出更多好感。与此同时,和讯网的采访者也运用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来提问,将出版社比喻为作者的“开发商”,与潘石屹的话语在形式上交相辉映,增强了话语的感染力。

和讯网记者在后续采访中,还针对潘石屹的为人处世方面问道:“我们听到很多朋友讲您特别豁达,对一些事情看得开,包括在这本书里也看到您在很多事情上都主张开放、宽容、磋商的态度。这些是事情的结果,还是从开始就有的起点?”潘石屹答道:“不算是结果吧。应该还是在过程中!可能给外界造成了一个印象——商人都特别物质至上。”和讯网记者说:“事实上也是这样。”潘石屹继而回答:“可是我觉得作为现代的、完整的商人,不能光追求物质的东西,这跟一个国家只追求GDP、一个企业只追求利润、一个人只追求钱是一样的,我们也需要精神上的成长。物质和精神的成长应该是平衡地向前走。个人先不说,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是与全世界相通的,如果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忽视了精神财富,有可能多年来创造的物质财富会毁于一旦,土崩瓦解。”

在这段对话中,双方实际上在无形中将谈话内容提升了一个档次,聊到了更为深刻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如此较为形而上的问题,潘石屹谈论起来丝毫不显得生涩,也没有使人产生故作深沉的感觉。关于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辩证关系的理解,潘石屹打了国家不能只追求GDP、企业不能只追求利润、个人不能只追求金钱的比方,合理而精确地阐释了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显然,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说话方式,与平铺直叙比较,产生了更好的表达效果。

在这次采访中,仅就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潘石屹是妙语横生。当和讯网记者提出,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在经营调整上会有些什么考虑时,潘石屹回答说:“其实特别简单,最早的时候媒体把这次金融危机叫作‘金融海啸’,这和大自然的海啸现象很像。假如我们在一个小岛上,海啸来了,我们本能想到的事就是朝最高的山峰跑。朝最高的山峰跑,不去研究海啸过来有多少米而我要跑多高。海啸来时,人先跑,能跑多高就跑多高。我现在看到房地产的山峰在北京和上海。但不是北京和上海所有的地方都是‘山峰’,北京、上海的繁华地段,CBD地区,商业地段都是‘山峰’”。他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会将商业目标向一线城市的繁华地段挪移或集中,但他并没有直说,而是用了一个“海啸”与“山峰”的比喻,既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回答了记者的问题,其实也对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的选择给出了一个基于自己理解与判断的解释。也就是说,他利用一个比喻,在逻辑链上拓展性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比直接告诉记者“我想这样做”更能满足提问需求,还能使对方立刻就非常容易地明白他“这样做”的原因。答话者给出的内容比提问者问到的更丰满,这样的聊天气氛有谁能不喜欢呢?

如果把聊天的内容看作一盘菜,那么修辞手法便是做菜的调料。你在做菜的过程中,不放任何调料也可以做熟一盘菜,但归根到底还是有香气宜人和索然无味的区别。我们自己究竟是不是好厨师,就看怎样使用调料了。古往今来,能够在社交领域“烹制一桌佳肴”的“好厨师”比比皆是,也就意味着可供我们学习的资源特别丰富。

战国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孟子就是一位无论在口语表达中还是在文章锤炼上,都能将修辞手法运用到极致的大师。比如他的那篇著名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开篇,孟子就以排比的形式,列出六个实例,为后续阐述自己的主张打好基础,而通过对这种举例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读者在看到后面的内容时立马明白他要表达的主旨,这自然就是使用修辞手法的好处了。除了写文章外,孟子在与他人说话时,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也经常能信手拈来。

有一次,魏国执政者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在治理国家上,也算很尽心了,无论哪里发生饥荒,我都会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富庶的地方去。大家看看周边其他国家,没有一个国王像我这样做。可是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我们魏国的老百姓就是不见增多,而他们国家的老百姓也不见减少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那我就用打仗做个比方。在战场上,当一方溃败时,将士们开始逃亡,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了下来,而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住了脚步,要是那些逃了五十步的兵士笑话逃了一百步的兵士,您怎么看这种现象?”梁惠王说:“这可不行,逃了五十步不也是逃跑嘛。”于是,孟子针对当时各国执政者治理国家的策略,为梁惠王讲了一番道理,使他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这便是古代典籍中有名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孟子在结合梁惠王的认识而向他教授治国理念和政策时,并没有直接告诉梁惠王该怎么做,或者直接说明梁惠王在哪些方面做得有欠缺,而是从梁惠王的兴趣点,即战争中找了一个合适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最佳治国方略,传达了自己的“仁政”思想,纠正了梁惠王的政治认识。试想,孟子如果直接正告掌握着绝对权力的大王该怎么做或他的认识有问题,不仅会使对方难以接受——毕竟没有人喜欢被别人驳面子——还有可能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运用比喻来阐述观点,不光容易使人接受,更容易使人明白,还能起到各方面的转圜作用。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引申出来的意思是,我们的语言,无论书面文章还是口头表达,如果没有一定的修饰,就不会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在日常会话时,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易于别人接受,便是符合所谓“言之有文”的观点。因此,我们平时在与人谈话交往过程中,应相对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对一些基本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让自己的话语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富有感染力,使听者在与你交谈过程中感受到你口头表达的魅力。 ZZLKF9XGm8ySeQX6HhB+JSleNI0TCZPm7frct71VX1XZvMI2KsoVVa2LpdLFSH+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