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卖弄:搞不好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张瑞敏: 如果一个管理人员没有成果,只有管的这些人,是没有必要存在的。

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本是很浅显的一个道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人,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喜欢张扬卖弄,给人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觉。

其实,如果真是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根本不用自我“张罗”,自然会有人“闻着酒香走进巷子”;如果自身并不具备多高的素质,即使朝外使再大的劲,都不见得会产生多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别人厌烦。即便是那些真有能耐的人,如果按捺不住个性,卖弄自己的能力,触碰到了某些底线,也会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主簿杨修,就因为卖弄“智慧”和学识而使主子反感,最终不但没受重用,反而丢了性命。

真正的社交法宝,不是张扬,不是卖弄,而是质朴和谦虚。唯有言语质朴、说话谦虚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社交宠儿。

质朴是最简单的一种生活形态,也是很难做到的一种境界。比较上档次的说话风格,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温文儒雅,有相对深厚的思想支撑,学识很广泛,素养也必然不低,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能让人茅塞顿开,如沐春风;另一种便是淳朴实在,体现的是真诚的内心,表达的是最真实最抓人心的内在品质。或许看似语言直白,却总能让人有所收获,感受到那份简单、敦厚和质朴。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为君难论下》中说:“巧辩纵横而可喜,忠言质朴而多讷。”人之初,性本善,但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也都是质朴的人,因此这种品质也最能走入人心。能够体现一个人品性质朴的要素有很多,说话是其中极为重要且明显的方面之一。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去考量如何说话才能让听者与自己感同身受,只要发自肺腑地说出口,不用去想是否抑扬顿挫,也不用在脑海中寻觅辞藻来修饰,自然就能让听者感受到自己所表达的情感。

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是我们熟知的伟大企业家,他凭借着智慧与能力,以及对机会的准确把握,将海尔品牌推出中国,走向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成为世人皆知的“中国造”,不但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就,也赢得了国内外无数人的钦佩与敬仰。如此成功的人,在平时与人交流时,他也并不喜张扬好卖弄,而是总以最质朴的语言对外传达着自己有关企业、产品和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经验与感悟。张瑞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安德鲁·希尔采访时,曾与其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安德鲁·希尔:您是怎么接触到德鲁克(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的作品的?又是怎么把西方管理学家的理念运用到海尔的管理实践中的?

张瑞敏: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找到了一本台湾出版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当时,对我震撼最大的一个观点是,“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情”。当时的中国企业,恰恰要求有激动人心的事情,谁做得很好、突击、几天几夜不睡觉等。所以,读了之后就觉得企业不应该是这样的,而应该像德鲁克所说的,没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都早已预见,且已将解决办法变成例行工作了”,做企业不能把所有事情变成例外、把所有的事情都变成危机。另外,德鲁克对企业相关的定义也跟国外很多管理学家都不一样。比如说,“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而当时的西方是说,企业是由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来定义的。再比如,对于员工,德鲁克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CEO”,就是让员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管理人员的定义,传统看法对管理人员的定义是“有多少个下属”,而德鲁克的定义是“重视贡献、对成果负责”。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管理人员没有成果,只有管的这些人,是没有必要存在的。

张瑞敏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始终以自己学到的东西作为回答问题的方向和答案,一直抱着最质朴的学习心态来讲述自己多年的经营理念与感悟。他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说话的内容并没过多提及自己的能力。他引用德鲁克的经典话语,述说管理学大师对他的影响,全是发自内心的质朴表现。而这种质朴并非仅限于说话层面,我们通过他的观念也能看出,他在中国企业界普遍“激情澎湃”的时候,仍然踏踏实实认真地带领员工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消极,不冒进,为海尔发展的各个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言语质朴外,在与人交往时,如果态度谦和,则更容易引发别人对你的好感。

在我们人类的骨子里面,都希望认识比自己层次更高的群体,也更喜爱接受他们当中说话谦虚的那部分人。19世纪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史蒂文森就说过:“善良和谦虚是永远不会令人厌恶的两种品德。”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也曾说:“谦虚不仅是一种装饰品,也是美德的护卫。”

可见,谦虚作为人的一种美好品质,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分割。“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天生就趋善避恶,喜欢亲近那些拥有诸多美好品质的人。在实际生活中,自高自大的人往往令人生厌,而谦虚谨慎的人则极具吸引力和号召力。《晋书·良吏传·邓攸》中,作者评价邓攸说“性谦虚,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邓攸性格谦虚,不管对待什么样的人,都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因此身边团结了无数一心相交的朋友,他自己也因此受益,成为栋梁之材。

人的优点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而谦虚无疑是其中颇具分量的一点,即便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他有着谦虚的本性,也能够使自己发出光亮。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说:“谦虚对于优点,犹如图画中的阴影,会使之更加有力,更加突出。”谦虚正如人性高尚的催化剂一般,能使你的优点格外闪亮。

我们都知道,圣人孔子不仅满腹经纶、博学多识,而且非常谦虚。或者说,正是由于他具备谦虚的本性,才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放低身段,向他觉得可以为师的任何人请教问题,也才成就了他流传千古的美名。

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天在去晋国的路上,碰到了一位挡道玩耍的孩子。孔子对他说:“孩子,你不应该在路中间玩啊,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没想到这个小孩不但不害怕陌生人,而且大胆地指着自己在地上用碎石摆弄出来的造型问孔子:“老人家,你看这是什么?”孔子仔细一看,原来是孩子用泥土石块和瓦砾堆砌出来的一座城堡。小孩问孔子说:“你说到底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一席话,说得孔子哑口无言,他转身对跟随在身边的弟子们说:“这位小孩如此懂得礼数,可以做我的老师啊。”最终,孔子只好和弟子们一起绕城而过。

这便是发生在孔子与7岁的项橐之间的故事,有史可查。当时,孔子已经是名震四海的大学问家,却在被一个孩子难住后马上谦虚地告诫弟子并认他为师。两千多年后,当我们从古代典籍中读到这个故事,并没有因为孔子被一个黄毛小儿为难就看轻了他,而恰恰相反,我们从孔子言语谦虚的事迹中,看到了他身上特殊的品质与魅力。这就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所说的:“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自身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很多人在平时的说话过程中也会有谦虚的言辞,但是与说话相搭配的语调、神色、姿态和平时的所作所为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他本性并不谦虚,而只是出于某种表达需要和场合需要而为之。真正的谦虚,发乎情而止乎礼,表现的是一个人的美德;说话谦虚,也是在维护自己的美德,并无其他势利因素的考虑。唯有如此,才能配得上、对得起“谦虚”二字。

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唯有始终保持一颗质朴而谦虚的心,才能够在与人接触时将自己的身段和心态放平,以海纳百川的姿态不断吸收社交营养,使自己的能力与水平迅速提高。或许我们可以套用某句名言的格式这样说:世界上那些成功的人,大多数优点都是相同的,而那些很难成功的人,却各有各的缺点。我相信,质朴和谦虚,一定是世界上绝大多数成功者身上共有的品质或优点。 kPR1Roh0COu8HFhMnZTvjrzftW9GtlhGuy9eSOFtG5nN0/kCPiGVox44FxGoMnP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