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每件东西都有它自己的频率和节奏,我们要做的是顺应

如果你没有觉察到自己生活中的惯性,那么通过七七四十九天,或者起码七七四十九分钟,甚至七分钟,把自己内在的习惯或者对某件事情的期待放下,你就会变成一个用心若镜(内心像明镜一样,客观地反映事物)的人,这就叫作“心斋”。

以前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我很努力地去学习如何采访,希望自己显得很有存在感。然而,在做采访的时候,我总是隐隐地觉得嘉宾不是很开心。

后来有一天,我感冒了,不想说话,但采访已经定下来了,而且我那天也没有提前做关于嘉宾的功课,于是,我就把他仅仅当作一个人,而不是著名的导演。他说什么,我就听什么,不在中途插话,用自己的眼神给予肯定,他说完之后我也不着急马上接话。

突然,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他说完一段话之后,我隔一秒钟再回答。顿时,他居然有点儿慌张,仿佛在回想自己是不是说错话了,为什么话说完之后主持人都没反应。为了显得自己很专业,能够用强大的知识和能量震慑我,他又说了好多干货。说到高兴的地方我就笑,再给他一个善意的肯定眼神,说到无聊的地方我就在心里面默默地等待。结果,那是我有史以来最愉快的一次采访。

采访结束之后,这个导演站起来,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你们电视台的记者就是不一样,瞧瞧你们的采访技巧,明明我什么都不想说,却全都说出来了。”

后来,我发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我的慢半拍、不期待、不判别,让他产生强大的心理空虚感,觉得必须得说点儿干货,否则不足以证明自己的实力。

每件东西都有它自己的频率和节奏。但是,当我们到新的环境去面对新的情况时,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收摄住自己的成见,拿捏住自己的惯性,放开对之前的预判,甚至做出慢半拍的反应,这就是“虚而待物,唯道集虚”的道理。

这就是南老讲的“你能够做到内心意识不动,心里很宁静,耳根也不向外听了,就完全返归内在了”。

我特意在这段话中间留下一段空白,让你观察我停下来之后,你的念头是怎么样被自己的惯性抛出去的。如果你觉察到念头是被惯性抛出去的,恭喜你,你已经开始觉察自己。

太安私塾的同学们在每一期毕业的时候,都会跟我说一句话:“梁老师,跟着你没学到什么,除了《庄子》《论语》,做人啊,撸串啊,喝酒啊以外—这都不算事儿,真正学到的一样东西就是开始觉察自己。”

为什么你可以觉察自己?觉察完之后又怎么样呢?之所以能够觉察自己,是因为你开始养成觉察的习惯;之所以觉察之后有价值,是因为你觉察之后发现天边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既然都不是事儿了,你就开始发现自己内在的空灵了。

进入一个新环境,要心存敬畏,

要“虚而待物,唯道集虚”。 UWyNmuvmjttUK8oOGjX45W75koe44Vdwb6iXfjREyl4H62P9/l92TLrCO/vyOqL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