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会用心“听”吗

很多人都好奇,不用耳朵去听,用心怎么能够“听”得到呢?

譬如,我唱一句“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我没有唱后面的歌词,但你一定能“听”到后面的歌词“丫心里丫心里”,是用耳朵“听”到的吗?确切地说,是你的意识“听”到的(后来我看了歌词,是“压心底压心底……”)。

那到底是不是脑“听”到的呢?也许有大脑参与的成分,但这可能还是一个全然和合的结果。

刚开始,我们听到的是一些常常听到的歌和声音。然后,你就会听到各种念头生起的声音,并伴随着一些噪音。再过一段时间,你就不要用意识去听了。

“而听之以气”,就是你不再用意识去觉察这是什么声音,是贝多芬还是莫扎特的曲子。当你不再有意识地去关注、觉察声音,然后慢慢地,你只是感觉自己的身体像气球一样,一收一放,感觉自己随着整个空气当中的节奏在调整,一升一降。当吸气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像充满了空气的气球;当呼气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像泄了气的气球。所谓“听之以气”,我的理解就是去“感受”节奏和频率。

从书上看文字所接收到的信息,与听喜马拉雅FM上梁注庄子的《庄子的心灵自由之路》的音频课程所接收到的信息未必是一样的。在看文字的时候,你用眼睛摄入信号,然后通过视觉神经和意识神经形成一系列网络,把它转换成某种道理和概念。

其实,音频《庄子的心灵自由之路》传递的不仅仅是意识,还有频率和节奏。你在看文字的时候,是按自己的节奏在“感受”;在听音频的时候,则是在跟我们一起呼吸—只有同呼吸,才能共命运。

譬如,有一对夫妻在散步,走着走着,两个人的脚步频率变得不同。通常,这种情况说明他们的感情可能有问题—不管他们再怎么秀恩爱,还是能够一眼就被看出来。

有一位朋友来看我,坐下来之后,我们四目相对,同时问候对方最近怎么样。然后,我们都仰天长笑。那个节奏仿佛就是我们都坐下来,我等他喘定气,他等我喘定气,两个人四目相对之后,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问候,同时,我们也都感受到对方的关怀。

同理,父母教育孩子也不能够只从道理层面进行灌输。试问一下,有多少人真正听得进去道理呢?单纯讲道理的人并不能够把道理讲好、讲清楚,而听道理的人也会加入自己的想法。

从本质上来说,任何道理都只不过是用来显得有文化的道具而已。我们只要跟孩子做一样的事情,就能够慢慢找到感觉。

当儿子哭的时候,我会观察他的呼吸。如果他开始大吼,我就跟他一起大吼,哪怕只把嘴张开,两次之后他就能控制住自己不再大吼。他体会到自己受到某种同频共振的“加持”。

一个孩子,他可以在与另外一个频率共振的过程当中,体会到“我不孤单”,当他体会到自己未曾觉察到的安全感时,就不会再生气,因为有一个人和他同呼吸共命运。

许多时候,当你发现和一个人无法讲道理的时候,请记住孔子所说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把自己做事的节奏、说话的节奏、呼吸的节奏,甚至哭泣的节奏都调整为和那个人一样,你们自然而然就能够顺畅沟通。

以前,我在《冬吴相对论》里面讲过,英国的某个王子不爱江山爱美人,而且那个女人还离过婚,问题是她长得还不是很漂亮。后来,王子放弃皇位的继承权,就为了跟这个女人在一起。许多人都问王子为什么。他说,这个女人可以释放出灵魂的氧气。当我讲笑话的时候,她就展露出孩童般清澈的笑;当我讲伤心事的时候,她眼中饱含热泪,深深地“感受”我的悲痛。

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这个女人是真的用心,而不是用“心机”。

孔子告诉颜回:“你在心斋的时候,要让自己的‘频’与整个空气当中若有若无、有情与无情的众生达成共识,或者达成共振。” Vd8PGiSg95D7BpJiNSvS7wrfIeqoFTjNs1Ipw/AFHlahMKSD+XWJTyRfeOWjRD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