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不学会处理情绪,既不能善待自己,也不能善待他人,更不会好好活在当下

成功不等于功名利禄

古往今来,很多人认为有了功名利禄,才算成功,才能幸福。现在有这种想法的人仍然非常多。当然,这种说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不算错。

但是,我认为这种认知是有偏差的。

比如人们常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海无涯苦作舟”“先苦后甜”……对这些名言、俗语的盲目推崇,让我们的思想陷入了一个长期误区——想成功就应该一直吃苦。换言之,吃了苦就能成功,如果没成功,那就是吃的苦还不够。

所以许多人也都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奉为成功信条。大家苦苦地奋斗着,就是为了等着某个好日子的出现,等着预期的曙光照亮眼前。但事实又是怎样的呢?许多人苦熬了几年乃至几十年后,所谓的好日子仍旧没有出现;更糟糕的是,有些人在苦熬的这些年里甚至连命都熬没了。还有的人终于苦尽甘来(比如公司上市了,成名了),却发现内心非常空虚,并没有感到预期的幸福。

其实,我们所谓的功名利禄,得到后到底能给人带来多少幸福和快乐呢?现在更多科学研究发现,物质财富和地位上的成功,并不是让人长期幸福的源泉。简单点儿说,即便获得了功名利禄又怎么样?衣食无忧,衣锦还乡,得到人们的赞美甚至仰望,似乎风光无限,一切尽在掌握,可是,这样的时刻能持续多久?这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吗?你在人后的疲惫、空虚、茫然甚至抑郁,用什么来填补?想想夜深人静无人喝彩时,自己真的有发自心底的自由、快乐与幸福吗?

美国一项对242位企业家的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发现,49%的CEO都曾经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其中抑郁症占到30%,远远高于一般大众7%的患病率。过度疲劳、焦虑、焦躁、抑郁……这些都是创业(或者事业有成)附赠的“礼物”。

我们常常预设一个结果,却忘了享受过程,努力大半生,快乐几小时……所以亲爱的,幸福从来不在远方,别让自己迷失在通往辉煌的途中。

幸福不要等到以后

汶川地震后,我驻扎灾区做心理创伤救助时遇到过两件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个八岁小男孩,有天他跟爸爸要颗糖吃,但他爸爸说吃糖会把牙齿弄坏,所以不能吃。后来这个孩子又让爸爸带他去钓鱼,但他爸爸因为忙着打麻将也没答应。结果不久后就发生了地震,孩子在地震中失去了生命。

孩子的爸爸怎么也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他觉得孩子才八岁,一辈子长着呢,以后什么时候都可以吃糖,什么时候都可以去钓鱼……

但到最后,等来的是永远失去了孩子。父子间的幸福生活瞬间没了,孩子的爸爸现在特别伤心,也特别后悔自己当时没有满足孩子小小的愿望,总以为来日方长,但一切都不复再来。

还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学习努力,生活上也很节俭。她爸爸是一名老师,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才,将来要出人头地。所以他对女儿要求非常严格,不许打扮,不许玩,就是一门心思地学习。为了让女儿得到更好的教育,后来这位爸爸把女儿转学到了离家比较远的好学校就读。没多久,小姑娘就跟爸爸说,她不想去那儿,想转回来,但爸爸没有同意,说在好中学才有可能考上好大学。

再后来经历了地震,爸爸再次见到女儿的时候,她浑身是伤,安静地躺在存放死难者的地上,早已没了呼吸。

当爸爸看到女儿变成这个样子时,痛不欲生,他无法原谅自己;想到孩子在她短短的十三四年的生命中,居然只有学习,几乎没有享受过童年、少年应有的快乐,他被无尽的悔恨、自责淹没,最后陷入抑郁,难以释怀。

目睹今天许许多多的父母,仍然沉浸在“孩子青春年少,快乐来日方长”的观念中,忽略孩子当下的天性需求,这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其实,无论是平民百姓也好,明星也好,企业家也罢,大家成天都忙忙碌碌,好像都是为了将来能过好日子。但成天忙忙忙,付出了最好的年华,付出了陪伴孩子长大、陪伴父母老去的最好时光,付出了身心的健康。日子一天天过去,到底哪天才是好日子?

现在,大家都在盼着所谓的好日子到来,但即使最后所谓的好日子到了,孩子却长大了离开家了,爱人的心也凉了,自己身体也开始垮了,“苦熬的忙碌”换来的不一定是成功,更大的可能反而是悔不该当初……

事实上幸福不需要等待,享受当下和准备明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

幸福和成功的六大能力,条条指向“情绪管理才是幸福成功的最核心能力”

我最近在看一本讲述如何通往幸福的书——The Happiness Track,作者是斯坦福大学Emma Seppala教授,她在书中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决定一个人幸福和成功的核心要素的最新研究结果:通向幸福和成功的六个关键能力。

1.活在当下

2.抗挫折能力

3.让自己处在平静的状态

4.给自己闲暇的时间

5.善待自己

6.关怀他人

任何一个人若不能把情绪处理好,就不可能好好地活在当下,也无法让自己处在平静的状态;既不能善待自己,也不能关怀他人;即便闲暇之时,心中也会一直翻腾着后悔过去、担心未来、不满今天的情绪,并深陷其中;当然也很难拥有抗挫折能力。所以我认为:情绪决定健康、决定幸福、决定生死。

人是特别容易受情绪影响的,比如说某天晚上,孩子对你说他不想去上学了,你大发雷霆,他满脸泪水,非常悲伤,接下来的几天或更长的时间你都闷闷不乐;出行时遇到堵车,老半天也走不动,本来心烦气躁,突然接到领导电话,得知你得奖了,还有奖金,你估计自己心情会咋样?肯定觉得堵车根本不是什么事儿了。

实际上,驱动我们人生幸福的第一要素不是别的,就是情绪。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是真的想要达到一个目标,而是在情绪的驱使下,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证明给父母、朋友、领导、爱人看,甚至证明给很多年前曾经拒绝你的恋人、贬低你的师长或同辈看。还有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负面情绪会一触即发;为什么那样苛责自己,不允许自己出错、失败;为什么自己越来越像一只被抽得高速旋转的陀螺停不下来?

《不完美,才美》三部曲:从战略到战术,帮你创建幸福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生活节奏、观念的影响中,如何获得活在当下、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如何让自己处在平静的状态,给自己闲暇的时间,善待自己、关怀他人呢?

在我的第一本书《不完美,才美》中,主要讲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关系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包括如何处理与爱人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职场关系——如何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如何提高抗挫力,等等。

第二本书《不完美,才美Ⅱ》讲了情绪对我们生命的影响,里面谈到了情绪梳理七步法和自我关怀,主要讲述了情绪梳理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框架,旨在通过宏观的角度来探讨情绪问题。其中重点介绍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Christopher K. Germer和得州大学Kristin Neff 教授联合创立的“静观自我关怀”(Mindful Self-Compassion)。

“静观自我关怀”教我们如何培养通过善待自己、安抚自己的情绪、活在当下的能力,使我们即便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也能够不被情绪卷走,不迁怒于他人,让自己平静下来。在上班的路上,依然能够听到小鸟在啁啾,看到路上的鲜花绽放,看到蓝天和云彩;回到家中,依然能够感受亲情的温暖和饭菜的香甜。这就是觉察此刻,专注于此刻,活在当下。

而这本书里,我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真实的案例,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个个的情绪到底为什么发生,它们的危害是什么,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具体影响是什么,以及碰到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化解。

12堂情绪梳理课,给你方向,也给你操作的方法

我希望大家通过观摩实际案例的梳理与解构,以及案例中所演示的应对各种情绪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收获有效梳理情绪的方法——一看就懂,一看就会用,一用就有效。

说到这本书的由来,其实有一个小故事。

2017年,我在网上做了一个调研——“最影响你的情绪,最常见的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我选取了其中得票最高的12种情绪,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做成了十点课堂《揭开情绪的真相,把握关系中的主动权》的12堂情绪管理视频课。

去年我在上海讲课的时候,遇到一个姑娘,是一个美丽能干的警察。课间的时候,她拿出厚厚的一本手打的“书”,竟然是我在十点课堂12堂视频课的全部讲义逐字稿,以及每节课之后的探索练习,而且每一页都做了不同颜色的重点标注。我问她为什么要自己制作这样一本“书”,她说光看视频课是不够的,做成书,就能随时翻阅学习了,而且只有真的按照课程的方法去践行,才算真的“学习”到了。这让我非常感动。

从人获得知识的科学路径来看,我深知,绝大多数人获得知识的最有效路径是阅读。这就更加坚定了我将这本书打磨成一本简洁有效的自助式工具书的愿望,以帮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也可以促进视频课程的用户反复学习。

本书可以结合十点课堂《揭开情绪的真相,把握关系中的主动权》的视频课来学习。通过讲解和演示12种常见情绪的具体梳理方法,你会了解到自己的情绪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危害是什么,它对人的影响是什么,我们要如何解决。比如,通过学习你会知道愤怒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愤怒,愤怒对你的影响是什么,以及你可以怎么解决。

最好的学习是模仿,最好的老师是自己

书里采用的案例全部是真实案例,事先没有脚本,呈现的就是生命和生活本来的样子。我们根据现场梳理的录像整理了逐字稿,原样呈现,让读者产生共鸣,联想到自己,联系到实际,再对案例的关键环节进行点评和剖析,帮助读者从个例中了解规律,从他人的故事反观自己情绪的误区、情绪的创伤以及情绪的源头。

现实中,你跟人讲道理很多时候是很难的,人一般只听自己的道理。但一看真实案例,一下子都被触动,一下就会知道怎么回事,自己就想通了。自己想通的道理才是真正会用的道理。这样,既能解决当下的情绪创伤,又能触类旁通,防患于未然。

现在有很多书是在讲解概念和方法。概念和方法也很重要。但概念和方法是别人总结的东西,不容易用在自己身上。就好像你从来没有做过木匠,我送你一套特别精美的木匠工具,然后就让你去做家具,你能做出来吗?不能,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怎么用这些工具,怎么做家具呢?即便给你最先进、最现代、最高科技的工具,也没有用。

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其实就是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经历也都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东西,不是专家总结的,而是自己总结的结果——自己总结出来的才是对自己最有效的。

我成立海蓝幸福家,就是为了用一种易学、易懂、易用、易传播的方式,帮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幸福教练,不仅知道原理,更可以上手操作,真正用在生活里,让自己活出幸福的样子。

就像学习做木匠一样,跟着师傅学习各种工具具体怎么用,学习、观摩、模仿,并反复练习。人最快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在模仿中不断练习解决碰到的问题,千万次地练习、学习,慢慢就真学会了,而且熟能生巧。方法也会越来越多。

本书中大量的真实案例,不是理论,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真实地呈现。他们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信总有一个片段能触及你的内心深处,对你有所启发。

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改变始于被感动、被触动的那一刻。能够让人感动的东西一定是触及心扉的,而触及心扉的东西,一定是真实的。

距离《不完美,才美Ⅱ》出版已经两年了,特别又经历了2018年——有许多变化和起伏的一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帮助你在千万次的践行中,真正学会处理自己大大小小的情绪,不是对抗、逃避和压抑,而是把情绪当作通向幸福的路标和入口,与它们友好和谐地相处,从而能够拥有持久的内心宁静与和谐。

当我们真正能够给自己留时间去梳理内心起伏不定的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深切地懂自己、懂他人,就会与己、与人、与整个宇宙有了温暖相连的空间;这个空间会使我们有更多的创造力,更能够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周围的一切。


2019年1月18日 YBkOeIFnUwP6gCh33vm3gUtYGuQOErD8R1NqAU5pRBakENxJpqiWHTBYCiM76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