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延伸阅读
有方向,在路上,何其幸福
——给你职业规划的六点建议

黄小玉

海蓝博士第169 位静修生

全球静观自我关怀中心认证老师

部分心理学一级治疗师

海蓝幸福家国际合作和HR 总监

简介 :1997 年江西省高考文科状元,提前被外交学院录取;在移动通信业耕耘14 年,从政府翻译到外企高管。2014 年开始跟随海蓝博士学习,逐渐明晰人生方向和使命。2015 年辞职转行,加入海蓝幸福家,担任国际合作和HR 总监。

希望事情一定要按你规划的那样发展,这本身可能就是个问题

在第二堂课里,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价值驱动模型,在工作中找到真正的价值——做自己喜欢、擅长和对别人有益的事。现在,我将结合自己的经历,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分享几条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个模型的经验。

很多年轻人在即将开始或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时候,都非常希望通过职业规划帮助自己少走弯路,尽快找到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实,我的观点是: 未来不可预测,职业不好规划。虽然说以终为始,要有目标,但不管是大学填志愿,还是找工作、换工作,事情很少会按你规划的那样发展。而且,希望事情一定要按你规划的那样发展,这本身可能就是个问题。

那怎么办呢?从我的经历说起吧。

当我们无法看到长远的未来时,就选择内心更喜欢的——第一次人生选择,是考大学填志愿

我那时什么也不懂,认为作为学生,尽我所能地学习、考试,我就完成任务了,剩下的就听大人的吧。学校、老师、家长还有亲戚们给了很多建议,那时估分我已经是全省最高了,于是大家都建议我志愿填北大、复旦,往有名的学校去总没有错。

后来我妈妈发现有一个学校叫外交学院,江西省只招三个人,学英语,当外交官。妈妈问我如何,我一听,为之一动,向世界说明中国,这个我喜欢,于是就填了外交学院。

经验第一条:当我们无法看到长远的未来,不知如何选择时,就在每一次选择的时候,选择内心更喜欢的。

内心的喜欢不是理性分析的结果,也并非受到利益的诱惑;它往往是莫名的、由心而发的、怦然心动的感觉。一次又一次,如果追随你内心的声音,它们会带你去最终你想去的地方。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话,先确定不做自己不喜欢的——第二次人生选择,是大学毕业工作

大学毕业有保研的可能,不过要学英语文学,我不愿意,觉得那样出来恐怕就只能编字典了。在老师办公室谈这件事的时候,他收到一份传真:信息产业部招翻译,同声传译。老师让我去试试。但当时老师有些不高兴,或许是觉得保研这么好的机会我都不懂得珍惜。

后来,我真的去了信息产业部应聘同声传译。我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过同传训练,但那一年他们就招了我一个。

经验第二条: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话,先确定不做自己不喜欢的。

很多年轻人面对职业困惑请教前辈时,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那你喜欢做什么呀?很多人是迷茫的。“不知道,我爱好挺多的,做什么都还行,又好像做什么都不精通,也做不长久,真的让我做一辈子我也不确定。”

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是什么,这也很正常。

职业性格的成熟一般会在你做第二或第三份工作时体现出来。大约在30岁左右,那时候的选择会是你职业生涯的主体将要从事的工作。所以对于第一份工作, 我建议你选择能够给你带来更多选择的行业,能够给你尝试各种不同岗位的公司。你喜欢和擅长的事情,真的要试了才知道。

面前的活儿,不管是什么,都竭尽全力,贵人自然会来找你——第三次人生选择,从职场菜鸟到顶级翻译

当翻译期间,我在一年之内从打杂的小笔译,到部长会见、出访翻译,再到国际会议的翻译,不全是凭运气,还有努力。我的房间墙上贴满了电信专业术语和各国各地的名字,每天看行业新闻,了解每个会见公司的历史和时事,还有领导喜欢聊到的内容,比如诗词、足球、金融、酒……

新人就要有新人的样子,做什么都是锻炼。这样,在第一个机会来的时候,才能把握住;这样,才会有第二个机会。我没有主动要求任何事情,但后来我成了我们那里最年轻的部长出访随行翻译。

经验第三条:来到面前的活儿,不管是什么,都竭尽全力地完成。

有些人抱怨:自己的工作没意思,自己做的事不重要,继续做下去也没有什么发展潜力——尤其是从事行政、助理、HR和财务等工作。

原以为到了一个挺好的公司,结果天天都在打杂,每天的工作无非就是打电话、接电话、贴票报销、订酒店以及处理各种麻烦人的麻烦事,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我通常这样回复他们:

☉ 协助类的后台管理工作确实是烦琐和枯燥的,而且它有一个特点:做得好看不出成绩,一点儿没做好就特别显眼;平时没有存在感,一旦有点儿失误存在感就特别强,比如老板的飞机票订错了,团队聚餐安排得不得人心等。这是这类工作本身的特点,谁做都是这样。

☉ 不要小看这些工作的意义和发展空间。外交部部长、发言人、驻外大使,很多是翻译出身;而很多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总监也都是助理出身。有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面对日常琐事细致、认真,面对突发状况积极应对。他们从来不抱怨因为没有什么,所以我做不了什么;而是考虑为了做成什么,我需要什么。他们了解客户、老板或同事的需求,想尽办法去满足这个需求。他们练就了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积累了职业人脉。这样,怎么会没有发展?

☉ 不要小看打杂,你以为老板的工作是什么?也是打杂,不同的杂而已。每项工作都有不得不处理的部分。

☉ 很多人期待遇见贵人,其实最好的贵人就是你自己。你只负责做好手头的每件事,机会自然会来找你。

想想未来30年你会是什么样——第四次人生选择,离开了“金饭碗”

有一次出访到英国,访问世界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沃达丰,回国之后他们中国的老板和我联系,邀请我加入。我一口回绝,心想:我捧着“金饭碗”,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干吗去外企打工?这位老板亲自致电,跟我说:“你来和我聊一聊,互相了解一下,给彼此一个机会,如果最后还是决定不加入我们也没关系,毕竟在一个行业,多交一个朋友也可以。”

于是我和他见了一面,然后被他一个问题吸引住了:你想想未来30年你会是什么样?

我一想,当翻译的话,30年后还是这个样啊,永远跟着别人,没有自己的声音。于是,我交了违约金,从单位的三居室搬出去,自己租房,加入了沃达丰。这位老板就是沃达丰(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博士,我和他共事14年,直到2015年夏天。

经验第四条:像海蓝老师那样,每当我清晰地看到未来,就选择改变,也接受改变带来的代价。

真正的喜欢,不是看你可以得到什么,而是可以为它放弃什么——第五次人生选择,放弃了外企高薪

我在沃达丰一帆风顺,发展得很好,还成为沃达丰中国最年轻的管理层人员,与总部管理层、客户都建立了和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公司也给了我很好的物质回报,让我得以在北京落地生根,过着体面舒适的生活。我原以为我会一直在这儿待下去,因为这一切没什么是我不满意的;我以为这就是我所喜欢和擅长的。

跟随海蓝博士学习是在2014年年初,当时是把这件事作为业余爱好,想搞定老公,增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另外,自己没事的时候还可以做个公益讲座也挺好。不过在团队参与越多,越感受到这件事情的意义和价值。爱帮忙的个性,也让我很早参与团队建设。团队独立运营之后,我无法同时兼顾沃达丰的工作和协助团队的发展,几经考量之后,我离开了沃达丰。

从一个国际领先的大公司到一个刚刚成立的小公司,这个选择并不容易,因为这不光对我,对我的家人也是很大的改变。让我非常感恩和觉得幸运的是,我的家人都非常支持我追随内心的声音,也相信我的事业具有无限的价值。

2017年11月,夏博士从美国回来看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听说你现在的工资是以前的十分之一?是啊,而且工作量是以前的两倍;不过内心的快乐和充实却无与伦比。

经验第五条:真正的喜欢,不是看你可以得到什么,而是可以为它放弃什么。

如果说从翻译到外企的变化一般人还能理解,但从外企高管到幸福力传播者的变化就有不少人很难理解。说实话,我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一瞬间的福至心灵,而是经过了大约半年时间的思考和沉淀。

记得2015年春天的课堂上,我看到海蓝老师点拨学员、梳理案例之后,案主恍然大悟的样子,或者感动流泪的样子,我就跟着流眼泪。

老师当时问我,你是不是最近遇到了新的成长点,这么容易被触动?我说,不是的,是我的身体在跟我的过去告别,她已经做了决定要来这个地方。放下经营了14年的事业并不容易,但是值得。

突破以自己为出发点的格局,把关注点放在可以为他人做什么上面——第六次人生选择,加入海蓝幸福家

加入海蓝幸福家的时候我就在想:以后我到底是想当老师呢,还是协助运营?想当老师是因为我喜欢讲课,而且会得到很多认可和赞美,还能帮助人,很有成就感。做运营呢,是因为团队需要。

中国有那么多人需要情感启蒙,需要学习情绪管理、学习如何经营关系、学习如何幸福,为了帮助更多人,就要让我们的运作更规范、更专业、更有效。

我在心里问自己,哪个对你更重要?鲜花和掌声,还是能够帮助更多人?答案是,帮助更多人。好的,那么选择出来了。

经验第六条:突破以自己为出发点的格局,把关注点放在可以为他人做什么、创造什么价值的时候,内心的力量和确定感更为持久。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说,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多年前我就知道这句话,但从未真正理解。来到海蓝幸福家,我逐渐体会到了自我实现的内涵。我之前的工作,大多是在贩卖所长,而不是贡献所能。

贩卖所长是凭自己的知识技能换取报酬,着眼点在我能得到什么;贡献所能是投身于一项在时间、空间和影响力都超越自我的事业上,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全部生命、力量和智慧,着眼点在我能为你做什么。

当我们把职业生涯理解成收入和地位,理解为名和利,那是贩卖所长;如果我们着眼在寻找自己内心真正相信的事业,并为这项事业添砖加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在所不辞的时候,便是贡献所能了。

我家的钢琴上摆着一个浑天仪,和汽车回转仪一个原理。它有一个不变的内轴(核心轴),还有很多可以动的外轴(旋转轴)。核心轴让汽车、飞机、轮船等无论怎么掉转方向,都能找到原来的航向。

我们也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轴,也就是核心价值,它是我们认为真正重要的东西,那是一个方向。而学历、技能、职位……都是旋转轴,是前往那个方向的途径,是路过的点。

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核心轴是什么,也许要很多年以后,才慢慢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上面和大家分享的这些选择,在当时我并不知道会把我带向何方,也不知道它们内在有什么联系。直到2018年8月,在一次“深度个人成长”之后,我才第一次意识到贯穿每次选择的主线是什么。

选择学外语、当翻译、到政府机构工作、进入移动通信行业、转行到幸福家……这一切的背后一直有一条线——我希望帮助人们建立连接、互相理解,让大家都过得好。

小时候,我以为语言是影响人们连接的最大障碍,所以学外语、当翻译;长大后,我认为政府是促进交流最大的杠杆,所以去政府工作;再然后,我认为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人的交流,所以选择通信行业;后来,我发现人和人连接的障碍不是来自外在,而是来自内在,于是转学心理学。

在职业选择上,我做得最对的事,就是从来没有违背自己的心。现在想来,我们意识的解读能力是有限的,而心的感受能力是无限的。始终跟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走,便找到了自己的生命线,让人生有了方向。

有方向,在路上,何其幸福。 ZkenLQ94KKglqC/I7STb/cR0ERAzYLaDJNC51mnnHSiVBVR8JVA0NL/DsseuKw2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