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群体伤亡的现场医疗救治技术

最新显示,全世界每年有100多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在我国,意外伤害占儿童死因总数的26.1%,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快速增加;国内外资料均显示:意外伤害而死亡已取代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成为0~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我国每年约有4000万儿童遭受各类伤害,120万儿童的正常功能受损,40万儿童因伤害造成残疾,估计每年经济损失30亿元。

对于创伤患儿的抢救不仅需要在设施完备的医疗场所进行,还需要现场、转运、急诊及专业科室联动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这也对现场救治技术提出了要求。

现场救治的目的:维持伤员的生命,避免继发性损伤,防止伤口污染。现场救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儿的预后,救治的水平过低可能导致患儿功能障碍、残疾,甚至可能导致患儿死亡。现场最重要的救治技术主要包括保持气道通畅、现场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和转送等六项技术。

一、通气

气道阻塞最常见原因是舌后坠和异物阻塞,也是一切昏迷病人气道不通畅的最重要原因。气道阻塞可为部分或完全阻塞。完全性气道阻塞可无症状,如未纠正,可在5~10分钟内导致窒息(低氧、高碳酸血症)、呼吸暂停和心脏停搏。部分性气道阻塞虽然不会立即窒息,也必须纠正,否则也可引起脑或肺水肿、衰竭,继发性呼吸暂停,心脏停搏和低氧性脑损伤。

(一)舌后坠处理

舌根附于下颌,若将下颌向前推移,舌根即离开咽后壁,气道即可开放。

1.传统方法

(1)托颈法:

操作者一手手心向下,放在患儿前额上并向下加压,另一手手心向上,在患儿颈下将其颈部上抬。但是此种方法禁用于头、颈部有外伤的患儿。

(2)提颏法:

操作者一手置于患儿前额并向下加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示指和中指置于患儿下巴的凹陷中将下颏向前、向上抬起。

(3)抬颌法:

操作者位于患儿头部前方,将双手放在患儿两侧下颌处,用双手中指、示指及无名指将患儿下颌前拉,同时用双手拇指推开患儿口唇。此种方法常用于疑有颈部损伤患儿。

(4)舌颏上举法:

操作者位于患儿头部前方,将双手拇指深入患儿口腔内,示指放在患儿颏下,将舌连同下颌骨一并提起。

2.专业救援方法

(1)口咽通气道:

口咽通气道也称口咽管,是由无毒塑料制成的S型扁腔软管,一头转弯较大,一头转弯较小,分别适用于成人和儿童。口咽通气道应该应用于那些无知觉(无反应)并缺乏咳嗽或者咽反射的患儿,目的在于阻止舌头阻塞气道,从而达到应用球囊-面罩充分通气的目的。操作时患儿仰卧位,口咽管经其口插入,沿着舌弓和腭部之间的自然缝隙一直到达会厌的气管开口处,可以使患儿的呼吸道充分开放。操作简便,可以迅速打开患儿的呼吸道,不用专人持续操作,并且可以避免在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抢救者和患儿之间口腔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许多不便和交叉感染的可能。口咽管法操作简便、效果良好、价格低廉,是急救医学的基本装备之一。

(2)鼻咽通气道:

对于那些下颌很紧,置入经口气道有困难的患儿鼻咽通气道更为适用。对于那些并没有很深的意识障碍的患儿鼻咽通气道比经口的通气道更易于耐受。约30%置入鼻咽通气道的患儿会出现气道出血,鼻咽通气道应慎用于严重头面部损伤的患儿。

(3)气管内插管:

气管内插管可以保持气道开放,便于吸痰,输送高浓度氧,提供备选的给药途径,输送已稳定的潮气量,避免误吸,是救援中最好的开放气道的方法。属于进一步生命支持内容。

(4)垫肩法:

在救援现场可以使用垫肩法开放气道。将枕头或同类物品置于仰卧患儿的双肩下,重力作用使患儿头部自然后仰(头部与躯干的交角应小于120°),拉直下坠的舌咽部肌肉,使呼吸道通畅。鉴于本法的易操作性和良好效果,建议在现场急救的专业及科普教育、训练中推广,让非专业人员能够掌握并能够在现场复苏时使用该法,在没有装备口咽管的专业救援人员进行现场复苏时也可使用该法。使用垫肩法的禁忌证是颈椎损伤。

(二)异物阻塞气道处理

无意识病人是不能自行排出异物(如呕吐物、血)的,如上呼吸道刺激致喉痉挛或因支气管痉挛、支气管分泌物、黏膜水肿、胃扩张内容物或其他异物致下呼吸道阻塞。处理方法为:

1.指取异物

将示指沿病人颊内侧向咽部深入,直达会厌背侧,用屈指法掏出异物。

2.背击法

当口对口呼吸不能吹入气体,疑有异物阻塞气道时,可使病人背对操作者或俯卧用一手掌猛而迅速地连续4次捶击病人背部,以诱发呼气排出异物。

3.推压法

在背击法无效时采用,在站立或仰卧位行腹部或下胸部连续推压4次,注意不要推压肋缘,防肋骨骨折和内脏破裂,对晚期妊娠和高度肥胖者,以推下胸部为宜。

4.背击法及推压法

交替进行,可能效果更好。背击法可产生瞬间较高压力,推压法产生气道压增高,能更有利于异物排出。

5.器械取异物

若有条件可用纤维喉镜或纤维气管镜直视下取出异物。

对于小儿和婴儿宜拍背法,即将脸向下,用两手指托起下颌及颈,用膝和一只手将病人胸部压在操作者的前臂上(如压胸样),另一手在肩胛骨之间击背;若小儿为气道部分阻塞,有意识,可直立位呼吸,不要头向下。婴儿和小儿不用腹部推压法。

二、止血技术

(一)出血的种类

按出血的部位可分为:①内出血:体表见不到。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②外出血:体表可见到,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

按血管分类可分为:①动脉出血:创口出血急促、颜色鲜红,呈波动喷射状;②静脉出血:出血暗红色,流出缓慢。

(二)外出血的止血方法

1.指压止血法

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它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使血管闭合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然后再选择其他的止血方法。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

(1)头颈部出血指压法:

用手指在伤口上方的近心端将血管压在骨骼上,中断血液流动达到止血目的,包括:①颞浅动脉指压法:用拇指压在耳屏前上方正对下颌关节处,适用于头顶及颞部的皮肤或血管出血;②面动脉指压法:拇指或示指压在下颌角前大约3cm处,适用于腮部及颜面部的出血;③颈总动脉指压法在气管外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将伤侧颈动脉向后压于第五颈椎上,禁止同时压双侧;④枕动脉指压法:一只手四指压迫伤侧耳后与枕骨粗隆间的凹陷处,另一只手固定伤员头部。

(2)四肢出血指压法

1)上肢动脉指压法:

①指动脉止血:指根部两侧,用于手指出血;②尺、桡动脉止血:腕部表面两侧,同时按压桡、尺两动脉,用于腕及手止血;③肱动脉止血:上臂中段内侧,拇指按压,用于前臂及手出血;④锁骨下动脉止血:用拇指在伤侧锁骨上窝搏动处向内下方用力压至第一肋骨骨面,其余四指固定肩部。

(3)下肢动脉指压法:

①股动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偏内侧的下方,拇指或掌根向外上压迫,用于下肢大出血;②腘动脉:腘窝中部拇指按下,用于小腿以下严重出血;③压迫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方法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足部中部近脚处(胫前动脉)和足跟内侧与内踝之间(胫后动脉)止血。

2.加压包扎止血法

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手帕、毛巾、衣物等敷于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压力以能止住血而又不影响伤肢的血液循环为合适。若伤处有骨折时,须另加夹板固定。关节脱位及伤口内有碎骨存在时不用此法。

3.加垫屈肢止血法

适用于上肢和小腿出血。在没有骨折和关节伤时可采用。

4.止血带止血法

当遇到四肢大动脉出血,使用上述方法止血无效时采用。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带、布条止血带等。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采用止血带止血。

5.钳夹止血法

如可能在伤口内用止血钳夹住出血的大血管断端,连同止血钳一起包扎在伤口内。切不可盲目钳夹,以免损伤邻近的血管及神经。

6.血管结扎法

无修复条件而需要长途运送者,可初步清创后结扎血管断端,缝合皮肤,不上止血带,迅速转送,可减少感染机会,防止出血,避免长时间使用止血带造成的后果。

(1)禁忌证:

肢体有感染、肿瘤及血管病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血栓形成幼儿或明显消瘦者。

(2)注意事项:

①上止血带时,皮肤与止血带之间不能直接接触,应加垫敷料、布垫或将止血带上在衣裤外面,以免损伤皮肤。②上止血带要松紧适宜,以能止住血为度。扎松了不能止血,扎得过紧容易损伤皮肤、神经、组织,引起肢体坏死。③上止血带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肢体坏死。因此,止血带上好后,要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每隔40~5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2~3分钟。为防止止血带放松后大量出血,放松期间应在伤口处加压止血。④运送伤者时,上止血带处要有明显标志,不要用衣物等遮盖伤口,以妨碍观察,并用标签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放松止血带的时间。

三、包扎技术

常用的包扎材料有绷带、三角巾及其他临时代用品(如干净的手帕、毛巾、衣物、腰带、领带等)。绷带包扎一般用于支持受伤的肢体和关节,固定敷料或夹板和加压止血等,其包扎方法包括:螺旋、环形、回返、8字及人字形等5种包扎方法。三角巾包扎主要用于包扎、悬吊受伤肢体,固定敷料,固定骨折等。

常用的包扎法如下:

1.环形绷带包扎法

此法是绷带包扎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多用于手腕、肢体、胸、腹等部位的包扎。

(1)方法: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最后用扣针将带尾固定,或将带尾剪成两头打结固定。

(2)注意事项

1)包扎方向应从里向外,从远向近。开始和结束时均要重复缠绕一圈以固定。打结、扣针固定应在伤口的上部,肢体的外侧。

2)包扎时应注意松紧度。乳房下、腋下、两指间、骨隆起部分一定加垫,不可过紧或过松,以不妨碍血液循环为宜。

3)包扎肢体时不得遮盖手指或脚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4)检查远端脉搏跳动,触摸手脚有无发凉等。

5)不可在受伤或炎症部位打结固定,不可在关节面或骨突处打结固定,不可在肢体内侧打结固定,不可在经常摩擦处打结固定。

2.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全巾:三角巾全幅打开,可用于包扎或悬吊上肢;三角巾宽带:将三角巾顶角折向底边,然后再对折一次。可用于下肢骨折固定或加固上肢悬吊等;三角巾窄带:将三角巾宽带再对折一次。可用于足、踝部的“8”字固定等。

四、骨折固定技术

(一)骨折的症状

疼痛、肿胀、畸形、骨擦音、功能障碍、大出血。

(二)骨折的固定材料

夹板。

(三)急救原则和注意事项

1.要注意伤口和全身状况,如伤口出血,应先止血,包扎固定。如有休克或呼吸、心搏骤停者应立即进行抢救。

2.在处理开放性骨折时,局部要作清洁消毒处理,用纱布将伤口包好,严禁把暴露在伤口外的骨折断端送回伤口内,以免造成伤口污染和再度刺伤血管和神经。

3.对于大腿、小腿、脊椎骨折的伤者,一般应就地固定,不要随便移动伤者,不要盲目复位,以免加重损伤程度。

4.固定骨折所用的夹板的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肢体相称,其长度一般应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为宜。

5.固定用的夹板不应直接接触皮肤。在固定时可用纱布、三角巾垫、毛巾、衣物等软材料垫在夹板和肢体之间,特别是夹板两端、关节骨头突起部位和间隙部位,可适当加厚垫,以免引起皮肤磨损或局部组织压迫坏死。

6.固定、捆绑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达不到固定的目的,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坏死。固定四肢时,要将指(趾)端露出,以便随时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如发现指(趾)苍白、发冷、麻木、疼痛、肿胀、甲床青紫时,说明固定、捆绑过紧,血液循环不畅,应立即松开,重新包扎固定。

7.对四肢骨折固定时,应先捆绑骨折断处的上端,后捆绑骨折端处的下端。如捆绑次序颠倒,则会导致再度错位。上肢固定时,肢体要屈着绑(屈肘状);下肢固定时,肢体要伸直绑。

五、搬运与转送

伤员在经过止血、包扎及固定处理后,要将伤员按照先转运危及生命者,然后转运开放性外伤和多发骨折者,然后转运轻伤员。需要时应当给伤员镇静剂。

(一)搬运的方法

常用的搬运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两种。可根据伤者的伤势轻重和运送的距离远近而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徒手搬运法适用于伤势较轻且运送距离较近的伤者,担架搬运适用于伤势较重,不宜徒手搬运,且需转运距离较远的伤者。

(二)注意事项

1.移动伤者时,首先应检查伤者的头、颈、胸、腹和四肢是否有损伤,如果有损伤,应先作急救处理,再根据不同的伤势选择不同的搬运方法。

2.病(伤)情严重、路途遥远的伤病者,要做好途中护理,密切注意伤者的神志、呼吸、脉搏以及病(伤)势的变化。

3.上止血带的伤者,要记录上止血带和放松止血带的时间。

4.搬运脊柱骨折或疑有脊柱骨折的伤员,不能让伤病员试行站立,应特别注意脊柱平直,以免发生或加重脊髓损伤,禁忌一人抬肩、一人抱腿的错误搬运方法;若颈椎骨折脱位伤员,搬运时应由一人牵头部,保持与躯干长轴一致,并随之转动,防止颈椎过伸过屈或旋转,平卧后头两侧用软物垫好,防止运输中发生意外。

5.用担架搬运伤者时,一般头略高于脚,休克的伤者则脚略高于头。行进时伤者的脚在前,头在后,以便观察伤者情况。

6.用汽车、大车运送时,床位要固定,防止起动、刹车时晃动使伤者再度受伤。出血,尤其是大出血,属于外伤的危重急症,若抢救不及时,伤病人会有生命危险。止血技术是外伤急救技术之首。

(三)特殊伤的处理

1.出现鼻漏、耳漏

严禁填塞止血、冲洗,应伤侧朝下、充分引流;嘱伤员不要擤鼻涕,保持口腔清洁。以防颅内压增高及颅内感染的发生。

2.颅脑伤

颅脑损伤脑组织膨出时,可用保鲜膜、软质的敷料盖住伤口,再用干净碗扣住脑组织,然后包扎固定,伤员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

3.肠内容物脱出

①脱出的肠管不还纳;②包扎固定后,不压迫肠管。无碗时,可用皮带卷成圈或利用棉织品卷成圈,围在脱出的肠管周围。

4.开放性气胸

应立即封闭伤口,防止空气继续进入胸腔,用不透气的保鲜膜、塑料袋等敷料盖住伤口,再垫上纱布、毛巾包扎,伤员取半卧位。

5.异物插入

无论异物插入眼球还是插入身体其他部位,严禁将异物拔除,应将异物固定好,再进行包扎。

重点提示:对于特殊伤的处理,一定要掌握好救护原则,不增加伤员的损伤及痛苦,严密观察伤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呼吸、心跳),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

(四)损伤控制理论

损伤控制理论(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具体地说就是在创伤发生后,为避免再损伤和伤势恶化,利用现有条件、设备,采用简单可行、有效而损伤小的手术控制伤情继续发展,继而通过纠正低温、凝血障碍和酸中毒、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治疗手段,使患儿的机体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生命体征平稳后再接受进一步分期确定性手术。其目的是强调严重多发伤早期采用快速的临时控制措施,如止血、清创等技术使后期手术得以安全地进行,并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六、心肺复苏

由于心搏骤停患儿的存活率与急救开始时间密切相关,当发现有疑似心搏骤停伤员,应立即启动基础生命支持程序。

(一)心脏停搏的现场判断

突然意识丧失或抽搐,发生于心室停搏后15秒内;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伴发绀,发生于心室停搏后20~30秒内;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出;瞳孔散大,多出现于心室停搏后45秒后,1~2分钟后瞳孔固定。方法:一只手压患儿额头,一只手触动脉,眼睛看患儿胸部有无起伏,成人应触诊颈动脉,婴儿触肱动脉。方法:示指、中指指腹触及喉结,然后向外侧轻轻滑动2~3cm。

(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1.手法

掌根,中指指向患儿乳头,双手重叠,手指翘起,手臂垂直;婴儿按压采用双手拇指及双指按压法(图4-4~图4-7)。

2.摆放的体位

患儿为仰卧位;直接放在地面或硬床板上;脊椎外伤整体翻转;身体平直无扭曲;重点保护头颈。

3.按压速率

至少为每分钟100次;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婴儿大约为4cm,儿童大约为5cm)。注意不再使用5cm的成人范围,而且为儿童和婴儿指定的绝对深度较《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早期版本中指定的深度更深;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避免过度通气。口诀为:快快按、用力按、少中断、要回弹。

(三)急救呼气

1.要确保有效的急救呼气,必要时需再次打开呼吸道并重新尝试换气,急救员可能需要试很多次,以提供两次有效的呼气。

2.对有脉搏的患儿提供急救呼气时,对婴儿及儿童的速率是每分钟12~20次,对成年患者的速率是每分钟10~12次。

3.在两名急救员的心肺复苏术中,当呼吸道建立后(如气管内插管、硬弯式喉头罩气管插管组、食管气管组合管),压胸者应不停地给予每分钟100下的胸部按压,不因换气动作而有所停顿;而负责换气的急救员,则给予每分钟8~10次的换气。

4.特别注重对婴儿或儿童患儿提供有效的换气,因为窒息性心跳停止比突发性心跳停止更常发生在小孩身上。

图4-4 双手拇指胸外心脏按压和气囊面罩通气

图4-5 双指按压法

图4-6 双手拇指按压法

图4-7 儿童心脏按压法 BUjQFuOCcFcfrZH78NVj2VepJeRY4L1a7P4RuSknKkLq1CsR78ayrYSEkVHzkJ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