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发疯”的妈妈和被吓坏的孩子

这个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早上,孩子从睡醒睁眼开始,就一直情绪不佳,哭闹不止,拒绝爸爸的拥抱,对妈妈的询问没有回应,只有一个字,哭。

妈妈不管怎么问,孩子就是哭,一开始妈妈还好好地问,间或给擦擦眼泪和鼻涕,但孩子完全没有回答,妈妈变得烦躁起来,着急上班,又要送孩子去幼儿园,但孩子没来由地哭起来没完,妈妈的火气越发压抑不住了。

最终,孩子不停的哭闹彻底激怒了妈妈,妈妈对着孩子吼道:“哭什么哭!又没把你怎么样,你哭什么啊!”一边说,妈妈手底下的动作也粗鲁了起来,拽着孩子的胳膊去洗脸,扯着纸巾给孩子擦鼻涕。

孩子依然在哭,妈妈先是大吼道:“别哭了!给我闭嘴!”

尽管如此,孩子也只是停了哭声两秒钟,接着就是更为大声的哭泣。

妈妈来回进出,想不到其他方法来阻止这令自己越发暴躁的哭闹之声,终于忍无可忍地摔起了东西,先是扔掉了擦脸油,然后又丢掉了纸巾包,又吼道:“还哭!你怕不怕!我扔东西你怕不怕!”

孩子吓得肩膀一缩,抽噎着说:“妈……妈妈……别……别生气……妈妈……妈……妈妈,对……对……不起。”

妈妈眉头紧皱,手也忍不住攥紧,看着孩子哭得不停地抽,内心深深地感到了无力。

孩子哭得在一旁跺脚,实在憋不住了,才哭着说:“妈妈……抱抱。”

妈妈停了一下,才动作粗鲁地抱起了孩子,依旧一边絮叨“你哭得很烦人”,一边给擦着眼泪鼻涕。

后来,孩子还是一路抽泣着去了幼儿园,妈妈也依然不解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早起的哭闹,孩子可能是需要妈妈的拥抱吧,也许是还没太睡醒,也许就是想要让妈妈温柔地爱抚一下。

总之,孩子可能需要的是妈妈温和的对待,但妈妈没有领会孩子的意图,反而不停地追问,并因为没有得到回答而变得心焦,进而又因为不知道怎样让孩子停止哭泣而变得烦躁。

妈妈:无助+不知所措→简单粗暴→试图阻止孩子哭泣→事与愿违

孩子:独立个体+喜怒哀乐+不被满足+不被理解→哭闹不已→内心恐惧

结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表面上这件事不了了之,但彼此的内在都有情绪,互相伤害)

吼叫恰恰体现了妈妈的无助,正因为不知所措,妈妈才妄图采用最直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阻止当下情况的继续。

但是孩子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想法需求,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他的想法和需求更是非常直接,而哭闹,显然就是他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吼叫的妈妈此时完全居高临下,直白地展现了自己内心的焦躁,而完全忽略了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所以这时候的吼叫,对孩子来说就是可怕的。

而这个哭泣的孩子害怕妈妈的愤怒和吼叫,不惜隐藏自己内心的需求,试图用道歉来换回妈妈的平静与爱,显然孩子被吓坏了。

把孩子送去幼儿园的妈妈,进家门之后无意间瞥了一眼门口的穿衣镜,镜子里的那个人,依旧眉头紧锁,眼神里满是责怪、疑惑、郁闷、烦躁,嘴角向下撇着,脸上的肌肉有些僵硬,面色也阴沉沉的。

妈妈忽然眨了眨眼睛,哭闹“事件”虽然已经平息了,可自己的表情居然还这样可怕。

“天哪!太丑了!”

那在刚才吼叫的时候,自己的表情又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回想给孩子洗脸时,从洗手池上方的镜子里看到的孩子哭泣的脸,眼睛一直盯着妈妈,那眼神里满是委屈、害怕以及对爱的渴望……

妈妈赶紧把目光从镜子里移开了,“刚才,我这是让孩子看到了一个怎样凶狠而又丑陋的自己啊?”

的确,吼叫的面目永远都是丑陋的。

因为吼叫的前提是愤怒,而愤怒所“扭曲”的并不只是内心的理智,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外在:皱眉、表情狰狞、张大嘴、眼神也是凶狠的,吼叫中的语言更是难听的、伤人的。

在孩子眼中,吼叫的妈妈都是可怕的,他们可能会在妈妈的吼叫之后变得安静。不过妈妈千万不要就此觉得这是自己的吼叫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孩子只是被吓到了,他因为震惊而变得安静,同时也被妈妈“发疯”的样子所吓到,他的安静只不过是另一种“不知所措”。

至于问题,依旧存在,不仅如此,还可能会多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孩子在未来的某一天,也将学会用吼叫来对待某些人或某些事,一个隐藏的连锁反应,就这样在妈妈的情绪发泄中深埋于孩子的内心。

生气的确是人人都有的最常见的情绪。孩子不明原因的哭闹,或者总是大事小情问题连连,也的确更容易引发妈妈的愤怒。

如果被生气左右了思维与理智,最终只能被其牵着走,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生气导致的吼叫,除了显示我们自己的无能以及让孩子受到惊吓外,再也没有别的作用。

但反过来,如果我们成为情绪的主宰,有意识地慢慢从情绪化中走出来,虽然不一定能立刻理智并有智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至少不会情绪化地用吼叫来吓唬孩子。

孩子的表现是简单而直接的,哪怕你前一分钟用多么难听的话语吼叫过,哪怕你吼叫的时候表情多么狰狞可怕,但当你平静时,对着孩子就算只是简单笑一笑的时候,孩子都会扑过来,用他毫不掩饰的情感向你表达“妈妈,我好喜欢你”。

幼小的孩子都是很单纯的,他对我们接纳程度之高,完全超出我们自己的想象。

所以,我们不要尝试将自己变成“发疯的妈妈”,不要总在无意间就创设那如炸弹爆炸一般恐怖的惊吓场景,多想想孩子那害怕无助的表情吧。

冲动带有很大的杀伤力,它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不可估量。如果想要对孩子发挥积极的影响力,就必须要控制好自身,做情绪的主人。

学会平和,学会理智,学会合理付出,学会正确去爱,这样妈妈才可能为孩子创造出正常且正确的成长环境。 uo/UY5x0qN4ux4VFFwcJwCITwE7CrPSeXu7y/0gRinm3XwnOPqkKDmTaAkIaTe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