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是否感到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

有这样两句话,或许我们还记得:

“当你生活在压力锅中时,你得学会如何生存,也学会放别人一条生路,否则会有人在你的喉咙上划开一道口子。你得学会体谅。”

“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

这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两句台词,电影用台词描绘深刻的内涵,我们也应该从有智慧的语言内容中有所感悟。

人人都有压力,生活的、工作的,种种压力充斥着我们的人生。每个人都是在压力下生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好地应对压力。

有相当一部分人应对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发泄,结果将自己困守于压力的牢笼之中,同时也将那负面的情绪传给他人。

“你得学会体谅”,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你才有压力,谁都会有压力,包括孩子。

你的压力用这样的方式释放出去了,孩子的压力又该如何化解呢?

妈妈因为工作上的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而陷入焦躁,从回家那一刻起就满心不高兴,重重地摔门,重重地丢鞋子、丢包。

没好气地问早已放学在家的孩子:“吃什么?”

孩子一看妈妈情绪不对,连忙乖巧地说:“什么都行。”

妈妈却皱眉提高声音说:“你有没有主见?天天连吃都让别人决定!”

孩子一缩脖子,只得说:“那吃米饭炒菜。”

妈妈一声没回应,转头就走,开始没好气地做饭。孩子大气不敢出,乖乖地在屋子里坐着看书。

忽然妈妈又返了回来,问道:“作业呢?今天不是考试了吗?”

孩子一抖,连忙说:“作业做完了,考试……80多分吧。”

妈妈却忽然吼了起来:“我累死累活地工作,在外面受别人的气,回家还得伺候你,你就拿这成绩报答我?别人呢?人家别人都考多少?我看你快了,不挨揍是不行了。一天到晚没个让人高兴的时候,妈妈在外面让人家那么欺负,你可是一点儿都不给我争气。我养你有什么用?净给我丢人添堵!”说完,妈妈摔了孩子房间门出去了。

孩子一声没敢吭,外面安静了没几分钟,就听妈妈继续吼:“你爸也不早回来!整天就知道自己那点儿事儿,一点儿都不关心家里!一点儿责任心都没有!”

孩子忍不住堵住了耳朵,却没敢堵死,小心翼翼地听着门外的声音,一旦妈妈脚步近了,就赶紧把手拿下来。

妈妈又一次猛地推开门:“给你爸打电话,让他赶紧滚回来!”

孩子默默地看着来回晃悠的卧室门,心里木木的,却又隐隐地疼,拿起电话,内心却明白,今天晚上,甚至说未来三天,家里的气氛都将如此压抑了。

这个场景并非杜撰而来,是一位成年女性真实的童年经历,她说:“妈妈有压力,但是当时才不过小学五年级的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安慰。妈妈也因此抱怨我不懂安慰、不懂事,可是我能说什么?我又知道什么?爸爸都不能平息她的怒气,我能怎么办?虽然这样说有些不孝,但我还是想说,您自己的问题,您不想着怎么解决,将气都撒在我们身上,这算怎么一回事呢?而且您反过来还要教育我,凡事要靠自己。妈妈的压力,已然变成了全家人的压力,她只要一情绪不好,那全家也就都跟着不好了。”

这是多么深刻的记忆啊!已经成年的人依然能将童年里这样一件事清晰地表达出来,且连感受都记得如此真切!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你觉得生活、工作让你肩膀上背负了重重重担,所以你便“理直气壮”地去发泄自己的不满,让这些压力不断复制,以交由他人与你一起背负?

对,没错,是复制!

你因为压力而对着家人吼叫,尤其是对着孩子吼叫,意味着你将自己的压力复制了一份丢给了他们,而你自己本身的压力并没有被解除,因为问题还在。

你看,这样的你,真的相当自私。简单一点来描述这时你的状态,那就是“我不好过,那我周围的人也都别想好过”。

你是妈妈,对待孩子,对待最亲近的家人,怎能如此残忍?

生活本就不易,也不会有轻而易举便有收获的工作,这些理应是我们心知肚明的东西。一个人在开始生活、开始工作之前,就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要有强大的内心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够资格称得上是成熟的人。

用吼叫来减压,用向孩子吼叫来泄愤,都是最糟糕的压力应对方式。因为每当你这么做时,你都在冒着破坏美好亲子关系的风险。

压力来源于每个人对未来的渴望以及对自身的不满。既然如此,就应该想着去解决问题,提升自我,然后为了想要的那个未来而努力。

前面提到的那部电影中,还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讲的:“I…guess…it…comes…down…to…a…simple…choice:get…busy…living…or…get…busy…dying.”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

不要让压力把你压得不知所措,压得只能去折磨比你能力更弱小的孩子,因为没人愿意“赶着去死”。压力是你的动力,要怎样前进,要怎样让孩子看到一个压力之下依然能开朗大笑的妈妈,这些才是你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你可以忙于生存,但一定要有智慧地生存。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没有什么压力是值得你用其来折磨孩子的。

做一个为自己情绪负责的人,是我们教养孩子过程中应该学会的第一步。 OQmwF/NaDU93O2XYxNtLfSwcDaCDA9r0MH+Mkcsw1V5pJDLS2JUhfFYRHwPFgij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