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心中的愤怒真的来自孩子?

生气发火吼叫,总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所以你一定会为自己的愤怒找一个原因。人的怒火有可能是来自各方面的,可是很多妈妈却觉得,自己的愤怒只是来自孩子,就是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导致自己有这个混乱的现状。

在我们的内心中,自己、孩子以及愤怒之间,是这样一种模式:

不过,这些问题还需要你考虑一下: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这样一个“情绪怪圈”?

在这个“情绪怪圈”中,“始作俑者”真的是孩子吗?

在孩子看起来和事件无关时,你是否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对他吼叫?

对孩子愤怒的背后,暴露了什么?

这些问题,不知道你会有怎样的答案呢?先来看这个案例:

一位妈妈工作过程中电脑出了问题,很重要的文件丢失了,让这位妈妈感到崩溃。这时,孩子却跑过来不停地问:“妈妈你怎么了”“妈妈你电脑坏了吗”“妈妈你怎么不跟我说话”“妈妈你哭了吗”……

妈妈急得大声吼叫:“你离我远一点!别过来招惹我!我烦着呢!我电脑都坏了!你别在这儿捣乱!”

孩子撇撇嘴,默默地走开,远远地看着妈妈,然后自己找了个小玩具在手里无聊地拨弄了起来。

等到问题解决了,妈妈才看向孩子,看妈妈情绪好一点了,孩子走过来说:“妈妈你刚才都不理我,我给你拿纸擦眼泪你都不接。”

妈妈无话可答,摸摸孩子的头,而孩子却完全“不计前嫌”,又跑到妈妈怀里撒起娇来。

你看,这位妈妈的愤怒,其实是来自自己工作的问题,重要文件的丢失引发了她的焦虑,她全身心用在应付电脑问题上,当时的情况让她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好心的询问让她感到烦躁,从而把孩子当作发泄情绪的对象,对他大吼大叫。

而当问题解决之后,妈妈的情绪慢慢平复,这时再去回想孩子的行为,他做了什么?他不过是在妈妈着急的时候给予了妈妈最基本也最直接的关怀问候。

如果这个关怀问候是来自孩子的爸爸或朋友,我们多半会选择描述自己的问题,并尽量寻求帮助。但对方是孩子,我们却嫌弃他,对他发火,冲他吼叫,认为他非常碍事,希望他赶紧走开。

成年人总会人为地将事情分成两类,一类是可以与孩子共享的事情,另一类则是需要“屏蔽”孩子的事情。一旦认定某件事是不能让孩子参与的,成年人对孩子的拒绝将是无比坚定的,尤其是感觉在被干扰的时候更是如此,哪怕采用吼叫的方式也在所不惜。

同样的问题,只因为面对的对象不同,我们的表现就能有如此大的差异。如此来说,你还能肯定你的愤怒都是来自孩子的吗?

我们愤怒的并不是孩子的行为,我们只是站在自身的高度,用俯视的角度来对待孩子,挑他的错,显示自以为是的威严以及表达自己不想被打扰的态度。

成人的世界比较复杂,在问题面前,我们可能无能为力,可能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来处理,如果这时候孩子“没有眼力见儿”,你越是着急忙慌的时候,他越会往跟前凑,可想而知我们的情绪会坏到何种程度。

当然,也不能排除他的确是在向你表达关心、询问你的情况,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他也会觉得这种情况非常新奇,他好奇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想要了解发生的事情。这是孩子好奇的天性,你不能怪他。

在这种严峻的“考验”之下,只有“久经考验”的经验丰富的父母,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把不明所以的孩子先安顿好,再静下心来处理自己的事情。

因为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对孩子发泄了愤怒,也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因为这时候你不仅要考虑已经发生的问题,还要顾及孩子,你会更加烦躁,然后你的愤怒还可能会延展到更大的范围。

可是一旦问题解决了,你会发现孩子原来真是可爱啊。你看,你的情绪随着问题的变化而变化,与孩子到底做了什么是不是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再想想看,如果是在你并不急躁的情况下,孩子问你,“妈妈你怎么了?”“妈妈你心情不好吗?”你多半都会好好地回答他吧?因为这是亲子交流的大好机会,你还应该尽可能多地引导孩子表达,不仅为了培养他的表达能力,更为了培养他的爱心。

所以,愤怒皆有源,寻源才能平愤。好好做到这一点,才能避免对孩子的误伤。 3zhcj5dSPKe27F5fQjFn2PYeAsNsHvsGkFQG8XaE7zpH21v7kUgI6uT1imGyJ2O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