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吼叫—后悔—再吼叫:

一种无法破解的死结

孩子不听话,你还在大吼大叫?有用吗?还是陷入了“不听话—吼叫—后悔—不听话—再吼叫”的死循环?

“有一次儿子和女儿在一起玩,玩得有点疯了,他们把玩具到处乱丢,还打破了我墙上的画框。我非常生气,狠狠地吼了作为哥哥的儿子,跟他说他的这种行为令我非常厌恶,还说他是一个顽劣的孩子。

“结果,比他小两岁的女儿吓哭了,儿子则有些愤愤地看着我,那眼神有些狠,也很委屈。我忽然意识到,我的情绪失控了。等到冷静下来,我抱着女儿哄她,又摸了摸儿子的头安抚他,我后悔了,后悔不该这么暴躁。

“可是,仅仅过了一天,看到儿子调皮地把饭碗扣在女儿头上时,我再次吼他,说他是我见过的最让人讨厌的孩子。

“这一次,不仅女儿哭了,儿子也哭了。我也不想总这样的,可孩子们调皮得让我头疼,我觉得我总是在吼叫,然后后悔,之后再吼叫、再后悔,这真是个难以破解的死结!”

这是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妈妈的心声,实际上,这应该也是很多有吼叫习惯的妈妈的心声。我们对待孩子,总是在经历“吼叫—后悔—再吼叫”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找不到那个能打破循环的节点,只能无限循环。

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些问题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了:

这样的你,真的准备好了去做一个新生命成长的监护人吗?

这样的你,是否还处在不成熟、不理智的状态?

这样的你,真的了解自己和你的孩子吗?

这样的你,需不需要为了家庭、自己和孩子做一些改变呢?

有的妈妈认为,我为孩子操碎了心,忍无可忍才会吼,谁愿意吼呢?没错,吼叫也是一个体力活儿,有时候甚至要用尽全身力气去做这件事,喉咙、表情、肌肉、内心,一次吼叫之后,往往会精疲力竭,仿佛用尽了所有力气。但我们却总是要“知难而上”,吼叫不仅是对孩子身心的伤害,对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虐待呢?

几乎所有的吼叫都是“冲冠一怒”,你吼叫的原因其实就是你只注意到了眼前,眼前孩子折腾出来的状况让你觉得愤怒,你的吼叫就是为了发泄这些愤怒。

当我们冷静下来之后,再去看孩子犯的错误、出的问题,就会发现有些事真的只是自己在小题大做。有时候回过头来再看,我们也会好奇自己当时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我们固守着自认为正确的原则,将自己的感受放在优先位置,习惯了自以为是,也许还有一些从自己的父母长辈那里沿袭下来的“吼叫传统”,所以我们才会一遇到事情就大吼大叫。但也正因为我们并不是毫无原则之人,所以冷静之后才会心生悔意。

既然如此,“吼叫—后悔—再吼叫”这个死结,就不是没有破解之机的,两次吼叫之中的“后悔”,就是一个又一个破解的机会。

心有悔意,就会对自己之前的行为有所反思,就会慢慢找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分析孩子和自己的状态,多学习,多总结,寻找更平和更有效的教育方法,那么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能有意识地摒弃吼叫,尝试新的方法了。

简单来讲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图:

吼叫→悔意→反思→寻找症结→记住教训→学习、总结→下次回避

这是破解这个无限循环死结的理想途径。

一旦试过简单有效且不需要吼叫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体会到这其中的轻松与智慧,再加上对自己情绪的管理训练,就能慢慢与吼叫说“再见”。

不过,有的妈妈又会说了,“后悔、反思我知道啊,可是下一次我还是会立刻吼出来,然后又会后悔。”所以这就考验的是我们自身对情绪的掌控能力了。要破掉死结,不是一两次就解决的,学习掌控情绪,也是要有过程的。

这又从另一个层面提醒我们,不要觉得为人父母是简单的事,这里面蕴含着深奥的教育智慧,我们也要像孩子一样不断学习成长,不断磨炼自我,才可能摸索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从而最终避免只用吼叫来解决一切问题的情况出现。 cyNCGb8oDJoKxQeKp0TocVMdIc3kMK6Yw/hd3vqPdFtNNWqIolg8QBpEbopap6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