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相信自己方能成就未来

李桦 高考614分 北京大学中文系

人生格言:相信自己。

在高中的时候,我无数次幻想未来。有时候望着窗外婆娑的树影,就开始幻想大学校园的美景;看着地图册上的大洋彼岸,思绪也不由得跟着漂洋过海。但把自己从幻想中拉回来时总是痛苦的,低头看看桌上单调的题目,拿起手里用了无数次的碳素笔,总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现在,我来到了风景优美的大学校园,陶醉于这清丽典雅的环境之中;我也去了很多地方旅行,甚至真的到达了海的对岸。但是每次想起高中时在教室里充满幻想的自己,总是感觉无比亲切与珍贵。如果没有这些幻想,我恐怕也不会坚定地从那个四面环山的闭塞小镇走出来。

可能你从小就经常和家人出去旅行,也早早就见识过大千世界,不像我,直到18岁才第一次出门远行来到北京。那次遇见燕园,是在一片蒙蒙细雨中。当时只觉得北大好大,好美,要在这里读书,像做梦一样。但是这不再是梦了,这是我曾经幻想过的未来,在这一刻终于照进我的现实了。

我感谢那时候的自己,那个天真而执着的自己,为了一个模糊的未来倾尽心血的自己。如果那时候我放弃了,抑或退缩了,我都不会走到这里,也不会看到远方。我庆幸那时候的我那样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无限的潜力,直到现在依然那样相信。

回想起来,曾经的我,那么胆怯,却居然怀揣着不可思议的勇气。北方小镇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呼啸的寒风整日游荡在学校墙外的旷野上。那时候刚分了文理科。我选了文科,虽然大家都不看好,因为一直以来全县也没几个文科生能考上本科。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我喜欢语文,我考大学想学中文,所以我必须选文科。

但我并没有过多的打算,每天还是混日子。每天早晨来到教室,也不肯好好上早自习,就趴在窗边看着霜花,可能这是苦闷的高中生活中,唯一能给我带来美和灵感的东西。

直到有一天,语文老师找到我说:“你既然喜欢语文,想学中文,就应该好好去考一个更好的大学、更好的中文系。我知道我的课你不爱听,其他课你也不想学,觉得无聊。但是你现在这种状态,以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我看着她,深切地感到一丝恐惧。她继续说:“把你的热爱和灵感先收起来,等到你读大学了,就可以尽情读你喜欢的书。但前提是,你要考一个足够好的大学,否则你还是会觉得无聊。”

我为难地点了点头。我知道语文老师虽然讲课无聊,但还是很喜欢我的,她知道我喜欢读书,也默许我在她的课上偷偷看《陶庵梦忆》《浮生六记》。我承认她说得有道理,而且她明白我的向往和恐惧。她说:“我相信你,相信你能做到,希望你也相信你自己。”

她的这句话,我感动至今,也相信至今。我感谢她发现了我的潜质,鼓励开导我为了未来努力;更感谢她相信我,也启发我去相信自己。那时候我知道我不是没有梦想,也不是没有天赋和资质,只是缺少努力,缺少把梦想变成现实的那一个关键环节。

既然想把梦想变成现实,那就开始努力吧。就算我再不喜欢某些科目,但为了考一个更好的学校,也暂时忍忍吧。当时我只对文综和语文有兴趣,英语一般,数学烂得一塌糊涂。我怀疑自己对数学的抵触情绪是与生俱来的,长久以来不断给自己“学不好数学”的心理暗示,但我现在要扭转这个想法了。相信自己,说起来很简单,但要转变自己真实的心态,其实是一个很艰难、很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鼓励自己、证明自己。我对自己的信心,是从一点点攻克数学弱项开始建立的。

那时候,其实我已经尝试了一段时间去努力学数学,但收效甚微,因为总有一个“我做不到”的想法在作祟。数学课上很认真但仍有许多知识听不懂;自习课面对练习题,经常无从下手,对着题目发呆一节课都找不到思路也是常有的事情。很多时候都非常想放弃,觉得自己没有数学方面的天赋,根本就学不好。

但让我非常感动的是,那时候的自己,即使再灰心丧气都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希望奇迹能出现。那时候每天晚自习下课是十点多,我变成了全校每天最后一个回寝室的人,守门的大爷都认得我了,每天都到教室喊我走,然后再锁门。当时想法非常简单,既然看一节课看不懂,我就多看一会儿,说不定最终能想明白呢?反正如果不看的话一定不懂,还不如试一试。晚上回宿舍的路上,我经常望着天空,冬天晴朗的夜空,寒风凛冽,星光闪烁。那时候我就想,遥远的山的那边、海的那边,也能看到这些星星,所以其实也并没有多远。如果我努力奋斗,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走出去看一看。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自己真的非常坚韧,那种勇气让我现在都觉得敬佩。

我记得那时候是在学数学必修三和必修四,必修一和必修二我基本上还是不明白的状态。必修三、四、五是相对简单的,我就从看教辅材料开始,一点点去理解。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数学思维比较薄弱的人,所以一般人看来很容易理解的程序框图、数列、三角函数之类,对我来说并不是那么简明易懂。当时我只能非常执着地一下课就追着数学老师问问题。数学老师也很惊讶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说很简单啊,只是因为以后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现在必须先做好一些不喜欢但必要的事情。老师也很耐心地给我讲解,甚至为了鼓励我,让我当了数学课代表。

落下的必修一、二,我也重新拾起。我借来同学的笔记,却发现仍然看不懂。这时候我又有点退缩了,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想不明白,或者根本就学不好。但我看了很多人的笔记之后,发现每个人的笔记都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贯穿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别人看不懂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于是我打算做一本适合自己的笔记出来。首先,我把教材和讲义都拿出来,不懂的地方就对照教辅看,把之前空着的题目一点点补上,不会的就去问老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在我身上应该是真理,我把教材和教辅的讲解部分都抄在笔记上,典型的题目也整理到笔记上,自己错的题也附加在后面,这样抄写加粘贴,做了一本厚厚的“讲义、题型、错题三合一”笔记。做笔记最重要的并不是笔记本身,而是做笔记的过程,即梳理、理解的过程。其实笔记做完了,我看得反而并不多了,因为我已经学会了,大家却争相借起我的笔记来,说我做得比较全面。当时我还是很开心的,因为觉得自己在弱项上的努力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因此也自信了很多。

初步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这应该是在“相信自己”的缓慢转变中最强的助推力了。数学学到了选修部分,难度增加了很多。导数和圆锥曲线,是高考中的压轴题,之前我从来没想过数学能答出最难的题目。但既然已经决定努力,这个难关也是躲不过的。当时我的策略非常简单,第一问的基础分要确保能拿到,难题能写多少算多少,至少还有个步骤分呢。这样循序渐进,有时候我也能自己“悟”出一些难题了,这对我也是莫大的鼓舞。

当时所有课程基本都已经结束了,老师正带着大家进行复习。那时候已经可以开始做套卷了,所以我就买了很多真题、模拟题、专项、综合,应有尽有。一到自习课就拿出来不停地做,做完专项做套题,再整理笔记错题,保持着每天至少三张数学卷子的速度,熟悉之后就开始给自己限定时间,一张一小时。虽然真正考试的时间是足够用来检查一遍错题的,但我当时尽量要求自己第一遍做就不要错,第一遍就要全神贯注,错了就会耽误时间和精力。虽然这也是个很难的过程,我一直也都是个比较随意马虎的人,但就不断提示自己“可以做到”,审题仔细,演算谨慎,写答案的时候考虑好再下笔。最后我居然真的做到了,虽然不能保证每道题都一遍做对,但基本能做到填空选择、基础题都不丢分了。高一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徘徊在及格线90分甚至更低;而经过一年的努力,已经提到130左右了,也稳定了很多。

到那时候,我已经打消了“自己学不好数学”这个想法了。通过这一番努力,我觉得自己有着无限的潜力,没有什么能难倒我,只要肯努力,一切都是有可能做到的。面对数学最后两道压轴题我也没有退缩,每天都在做专项训练,思路也越来越开阔了。连我从小到大曾经最不喜欢、最惧怕的数学都能学好了,更何况其他科目、其他事情呢?我想,那时候的勇气和尝试,对我来说比取得一个好成绩要更重要。

这就是我高中时候的一段经历,一段相信自己并且执着努力的故事。我想,如果只有努力,没有对远方的向往、没有对自己的期待,我大概也不会有那样持之以恒的动力;但如果只有空想,没有踏踏实实的付出,我一定也走不出自己的幻想,看不到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方能成就未来,没有自信、畏缩不前是看不到未来的;一厢情愿的相信没有努力作为基础,也是会迟早坍塌的。相信自己,就要把这份相信付诸实践,相信自己的真实能力,而不是相信自己的一腔热情。相信自己,给自己一点鼓励、一点支持,再挫败、再失望也不要轻言放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没有什么一定做不到的事情。对我来说,相信自己,就等于相信奇迹会出现,相信梦想会成真,相信未来会更好,对每个人来说可能也是如此。 /u8ACHae8U7PosjEGxki3z5PmOEfXLEJZQCU6rrpPAtsJxWkcY2ZRy7EaQSK6n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