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行走在消逝中

从2004年浙江省高考自主命题以来,作文话题分别是“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枝一叶一世界”“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其内涵均以人文理念为核心,分别向“社会”“世界”“自我”三个维度延伸。今年的话题是“行走在消逝中”,这个话题既承续了近三年来作文题的核心内涵,又进一步强调以反思的视角涵盖上述三个维度,从而使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文理念形成一个立体化的体系,具有理论化、系列化的特征。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有“三个不变”:分值不变、作文要求不变、给材料给话题的形式不变。除此之外,突出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是必然的,存在就是消逝,时间、生命、社会,无时无刻不在消逝之中。物理学中有一个术语——熵,是表示无序程度的一个概念。熵增加规律,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规律,行走也是时间的消逝,随着时间的消逝,无序的程度增加,生命的过程就是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就是事物结构的消解过程,所谓多元化也是无序化。

一个人从小到大就是一个熵增加过程。一个人、一座建筑,生命、自然、宇宙,文化、社会、经济,随着时间的消逝,形状、组织、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宇宙在运行中,也在消逝中。

“行走在消逝中”是中国文化厚重积淀的一部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种人文情怀可以连起一部中国文学史。当今社会变化飞快,发展迅猛,生活在当下,对“行走在消逝中”的感受更加深刻。

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所给材料内涵丰富,抒情味浓,人文性强。材料拓展了写作范围,暗含了写作思路。“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寥寥数字,勾起考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激活了写作情趣,导引了行文思路。“苍莽的丛林间,玛雅文明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短短几句话,极具文化内涵,提醒考生对人类消逝的文化、文明展开思考,引领考生关注历史,关注文化,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纵横驰骋,谈古论今,使文章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这是对考生情感的正确导向,暗示文章可以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种极富人文内涵的材料,使考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最易发挥,而不容易离题,但是要写出深意,就要看考生个人的文化积累与情感体验了。

二、话题“行走在消逝中”,富有思辨性。“行走”与“消逝”是关键词。“行走”是当下的生活过程、发展过程或是对未来的展望,“消逝”是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的事物。应当注意,“行走”和“消逝”不是两个二元对立的概念。“消逝”或者“行走”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关键词,只是“消逝”也要有“行走”的视角,如果写“消逝”,却忽略“行走”与“消逝”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就偏题了。而如果写“行走在消逝中”,继而对人生、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产生诸多联想、诸多感悟,想起了“消逝”与进步、“消逝”与发展存在的种种关系等,就切题了。“消逝”不同于“消失”,消失可能是事物突然没有了,瞬间消失,而消逝的对象涵盖一切精神和物质,它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会使人的情绪起波澜,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见,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依然展示近四年来思辨的魅力,同时突出了文学的色彩。

三、强调情感体验,追求个性化,突出文学性。材料中处处有“人”,引导考生在作文中充分体现自我。无论是在作文材料里,还是在提示语中,都集中突出一个“你”字,如“你的童年”“你有何感想”“你自己或身边”等。这就意味着文章要充分亮出“我”对“消逝”的事物的看法与体验,内容与形式都追求个性化。而作文材料的抒情性很强,对考生的情感极具鼓动性,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写作情趣,调动考生饱满的审美情趣,写出充满个性的文章。

“行走在消逝中”这个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共鸣,获得比较高的评价。2007年高考结束之后,搜狐网教育频道针对全国和各省市的作文题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截至当年6月20日,其中有两个调查题的结果如下:

1.您认为最富创意的题目是什么?总票数3933票中,浙江卷作文题得票占20.90%,比第二名高出十多个百分点。

2.你认为浙江卷的高考作文题目出得好吗?总票数8394票中,评价“非常好”的占22.24%,评价“很好”的占13.94%,评价“好”的占20.22%,三者合计占56.40%,如此好评在高考作文题的评价中是难得的。

好的作文题总是具有文化味、文学性,它超越了具体的人、事、物和道理,又蕴含在它们当中。“行走在消逝中”这一话题富有文学性,具有形象性和象征性,给考生写作的空间很大,但也给宿构作文留下了空间。下面摘录的是一篇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一段,对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来说也是切题的。

任何生物都是无机寒冷的物质世界中的一个奇迹,也是一个悲剧。她是对抗熵增最勇敢、最彻底的战士,她无畏地面对死亡的威胁,沿着衰老和无序的宇宙之流,逆流而上。她的结局注定了她不息的挣扎,她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证明她的存在意义,她必须让一朵烟花在漆黑的夜空中留下转瞬即逝却璀璨夺目的痕迹。她是从外界不断吸取能量而维持动力的机器,尽管抵挡不了必然的老化和磨损,以及最后的破败,她依旧用那逐渐老去的躯体在创造奇迹。也许宇宙终将在一片热寂中死去,死亡终将嘲笑生命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但在那一刻到来之前,生命未曾停止,时间长河中一切的生生不息的万物,将始终是这个宇宙的骄傲。

(摘自“语文学习网”,原题目为《人不曾真正休息》,作者为保送清华大学的学生尤雨奇)

而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话题是“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这在诚信品质还不够健全的社会里,对模式化的应试作文教学来说,恰恰是机会,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套话作文借机滋长。作文题是好的,写出的作文却出现了令人悲哀的现象——套话作文泛滥,而且甚至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有文化味和文学性的作文题,写出的套话作文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作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挖掘。也就是说,作文题材缺少新意、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根据我们几年来阅卷的不完全统计,最常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是屈原、陶渊明、苏轼,他们可称为套话作文中常见的“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等。不管你出的题涉及弘扬爱国主义还是呼吁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

套话作文的盛行,除了考生利用了作文题的文化味、文学性特点之外,还与话题作文的形式有一定关系。因为话题作文对审题的要求比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低,再加上前几年这种类型的满分作文出现得较多,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来讲,掌握几块材料到考场上去拼凑,远比苦学苦练提高写作能力要容易得多,也不需要承担抄袭的责任。

但是,这种套话作文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它使高考作文遴选考生的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写作能力高的考生与写作能力低的考生得分趋近,难以判断他们的真正实力;第二,更为严重的是,套话作文背后的中学作文教学机制阻碍了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

作文命题过程中,任何理想化的追求一旦面对现实总会落入困窘中。因为事物往往有正反两方面的特点,当它朝一个方面发展时,另一个方面的缺陷就会显现,比如作文题的限制与开放的问题、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关系等。限制,能够有效防止宿构,有利于选拔,但是又会妨碍考生发挥创作的才华;开放,有利于有才华的考生发挥出水平,但是给诚信缺失者宿构甚至抄袭作文以机会,加大了评卷者甄别作文真伪的困难。近两年,许多省市试卷作文命题趋向追求文化味、文学性,文化味浓、文学性强的话题是富有张力的,有利于考生创作,发挥个性,却不利于限制。它们就像矛与盾一样,一方的优势越明显,另一方的缺陷也就越发突显出来。当人们把高考当作搏击的战场时,有人会别有用心地利用这缺陷,猜题、押题、宿构、套作,无所不用其极,更加令人感到悲凉的是,有的教师把这种投机取巧作为经验总结,还以此为荣。

2007年高考已经结束,消逝的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被追回,而它留下的思考却是无穷的。在这思考中,我们守望明年,等待未来。 CbqzBhkOqvL5Ej9X3vGBuM8opaAgjzqbcbmCYWOGVx8JSacCAml2eXT4e/UUIua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