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不老,只因其外形而称其为老屋。可女人却老了,八十四个春秋不仅使她白发苍苍,也在她的心上刻上了历史的沧桑。
女人老了,开始责备自己再也不能劳动,自己成了累赘。可女人似乎忘了,就是在这老屋里,她曾养育了多少儿女。
在这老屋里,曾有五个小生命都是在女人的爱抚下成长的。那时的女人很忙,奔前跑后,可她从不疲倦,她乐于做这种工作。
儿女长大了,外出了,成家了。房子空了,女人也老了。女人认为自己不中用了,直到小儿子把两个宝贝孩子送到老屋。
老屋又热闹了,孙子孙女的欢声笑语一度填满了老屋的空虚,也年轻了女人的心。可是,在女人疲倦之前,孙子和孙女又要外出求学了,女人虽然不舍得,可还是乐呵呵地将要用的瓶瓶罐罐装进孩子们的包里。之后,女人又落寞了。
也许是岁月作弄人,也许命运根本就是这样,离去的孩子带走了老屋的欢快。寂寞的心灵开始像孩子一样期盼着被关爱,女人终于开始承认自己老了。她的心只有在孩子回家看望时才会苏醒。
老屋要拆迁,可女人不准,她说要陪伴它走完这一生。她不接受儿女的请求,她不离开老屋,因为老屋曾陪伴她走过大半辈子。
可后来,女人同意搬家了。原因是孙女的话。女人一直都埋怨自己一辈子毫无功绩,除了拉扯大几个孩子,其余的都不沾边。可孙女却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作用,女人的一生都在为孩子奔波,这是女人的功绩,这是她的价值。人要生有所值,女人做到了。一生的忙碌让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她的梦想实现了,现在是她安享晚年的时候了。
也许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老屋并没有拆,女人则有儿女相伴。女人是我的奶奶,这个劳碌一生的人现在可以安详地度过晚年了。她总是对我说:“人活一次不容易,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拼搏,适当地休息也是为了更好地努力。”
别让心跳乱了节奏,而让生活变得不自由,愿所有人努力生活,一起去解开萦绕心头的寂寞。
生无所息,创造生活;生亦有所息,只为更好地生活。我会努力,实现老屋里那个女人的梦。
文章的叙述很有特色,作者简练地叙述一个“女人”晚年生活的片段,折射出她的一生。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杂取种种,形成这一个“女人”饱满、立体的形象,叙述中透出作者非常成熟的冷峻。但文章结尾突然转为第一人称,告诉读者这个“女人”就是“我”的奶奶,还借奶奶之口说出了切题的人生智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议论。
这篇文章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特别是“女人”的故事,它是虚构的——小说最主要的特征,让读者从更加深广的角度观察、思考人生。作者也许是顾虑文章被判离题,便在结尾匆匆加了两段议论,如果把这篇高考作文当作文学作品来评价,这两段是败笔,它以“我”说教的方式,破坏了文学性。虽然长期以来高中生写作并不强调文学性,评卷者也不会对此有过高要求,但我还是要指出这个问题,既然已经赋予了文学美的生命,为什么还要破坏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