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注浙江高考作文题的价值取向

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沿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要求以“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生无所息”和材料中康德的话“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的话“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都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版高中语文第五册课文《人是什么》。关于“生无所息”,课文中还有其他阐释,比如,“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等等。

关于“息”,不必把课文的理解作为唯一,也不能拘泥于“朴学”意义的考证。作为话题,在不同的语境中,“息”的含义是丰富的,可以是“休息”“休闲”,休养生息,进而提升到“淡泊宁静”,也可以是“停息”“停滞不前”“半途而废”,或者是为了生而做“盘点”“调整”,等等。不同的理解都可以写出好的文章,然而思维品质、立意是有高下之分的。当然,错误地理解为“出息”,立意为“活着就要有出息”,则严重地偏离题意。

从题目的出处来看,命题的选材立意根植于教材,回归课本,似乎意在引导学生认真读好课文。而从话题的形式和立意来看,话题设置了两个立意相反的观点,材料又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以此引导学生以理性思辨的态度关注生活,从不同的层面,多角度地辩证地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才是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内在的价值取向。

任何作文题都会涉及价值取向的问题。高考作文备受社会关注,更要注意价值取向,它关系到教育的精神追求,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比如,德国是一个求实的国家,他们的作文教学就非常讲求实际,注重效果,作文题目与社会生活情景紧密结合,写作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熟练地使用语言文字,条理清晰、思路严谨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较一下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令人吃惊的是,这些题目,即使是博士都得思考一生。比如:

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

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不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

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

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

这些涵盖哲学、社会、政治等领域的本质问题,法国的学生从高中时期就开始思考了,不得不让人汗颜。写好了这样的作文,不出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才怪。

我们的社会、学校没有给中学生打下思考这类问题的文化基础,学校的作文教学定位在“文通字顺”,喜欢“美文”,而不是追求有思想的文章,所培养的中学生很难承受这种法国式的思考,当然,也不能就此彻底否定这类追求。浙江省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似乎想努力朝这个方向迈出一小步。之所以说“迈出一小步”,是因为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话题没有做单一的取向,而是提供了多元选择。话题的终极目标是思考人的生命状态和意义,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上,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命题者绝不是仅仅凭借个人的专业爱好和兴趣,而是在对历史、社会进行深入思考后做出的选择。

不同的人对作文话题的评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作家、文艺工作者更青睐能够唤起情绪、形象和丰富联想的话题,他们思维方式上的价值取向是艺术思维、形象思维。而评卷者会非常警惕文学性过强的话题,因为这类话题很有张力,几乎一切好作文都可切题。在高考阅卷现场,要鉴别宿构、抄袭,是非常困难的,评卷者会认为好的作文题一定要有适当的限制。大多数老师和考生还是喜欢文学性强的话题,而理论工作者或许会喜欢富有哲理、逻辑性强的话题。

有的国家高考作文的命题已经有非常鲜明的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比如美国高考的作文题:

癞蛤蟆是否有听觉?试证明之。

试说出一种根源在外太空的东西,并为你的理论做一完整的阐述。

请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一个故事:“在多年以后,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冰有关的经验……”故事须提及一双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士比亚全集》。

美国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是非常注重激发思维创新,注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按照我国传统的写“美文”的思维方式去写美国的作文题,就成了马褂外面套西装,不伦不类。我们的高考也有过类似的追求,1999年高考作文的话题就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但它只是灵光一闪,没有带来更大的影响。我们还不习惯根据作文题不同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来写作和评价,却很善于把不同的作文题写成同一类文章,把不同价值取向的作文题和作文按照同一个标准来评价,这妨碍了思维品质的多元发展。

任何一个作文题都可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写出不同类型的作文,但是不同的作文题还是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的。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话题有很强的理性思辨色彩,其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不同于富有形象的、文学性强的话题,比如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教学者要关注作文话题的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以求和谐发展。试想,如果几年、十几年追求类似的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所培养的学生在思维品质方面必然会有缺陷,尤其在高考指挥棒如此有力的时代里。此外,综观近几年的作文题,其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逐渐转向理性思辨。在哲理性思维相对来说发展并不充分的环境下,作为高中生更应该重视培养理性思辨的思维品质。 CbqzBhkOqvL5Ej9X3vGBuM8opaAgjzqbcbmCYWOGVx8JSacCAml2eXT4e/UUIua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