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当汉字遭遇避讳

中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巧媳妇的故事。巧媳妇的公公叫王九。一天,王九的朋友张九、李九,一个提着一壶酒,一个拿着韭菜来请王九喝酒。可王九不在家,请这个儿媳妇代为传话。等王九回来,儿媳妇转告说:“张三三、李四五,一个提着连盅数,一个拿着马莲菜,来请公公赴宴席。”这位媳妇为避家讳,巧用了几个替代词,既传了话,又回避了公公的名字“九”及其谐音之字。

唐高祖李渊,其太祖名李虎,唐时为避“虎”之名讳,讳“虎”为“豹”,因此成语“管中窥虎”被改作“管中窥豹”,至今沿用。

古时有个叫钱良臣的,很讲究避讳。他规定儿子在读书时凡遇到“良臣”两字,必须用“爹爹”来代替。一天,他儿子读《孟子》中的“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时,就摇头晃脑地读成了:“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钱良臣听了,哭笑不得:“这个地方,就照读好了,不用避讳。”

以上都是流传甚广的避讳例子。可见,中国避讳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避讳充斥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语文生活乃至社会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如是说:避讳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汉字承载文化,当汉字遭遇避讳,避讳因借重了汉字而纷繁斑驳,汉字也因避讳而产生诸多变化。二者相依相生,共同滋养了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避讳文化。

立足文字,以语言文化为视角,爰成小书;力求其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具,雅俗共赏。愿它为你推开避讳文化大观园的一扇窗:里面千娇百媚,风景独好。 YrxRMasWRiePzj8B0szZt4XsMBgaBl/p3dl4K0otAod8VUsOqngRPJUzvnYhMa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