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因汉字而讳

避讳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封建王权和宗法制度在语言文字上的体现。因此,汉字的形、音、义等三要素所蕴含的大量信息往往就被加以利用,从而发展成避讳。

1.因汉字的构件而讳

有些汉字可以拆分为若干部件,其中有些部件含有封建统治者忌讳的内容,从而被发展为避讳。如唐时为避唐太宗名李世民的名讳,含有部件“世”、“民”的汉字多用形似的部件代替。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九记载:“‘世’字因唐太宗名讳世民,故今‘牒’、‘葉’、‘棄’皆去‘世’而从‘云’。‘漏泄’、‘缧绁’又去‘世’而从‘曳’。‘世’与‘云’,形相近,与‘曳’,声相近。若皆从‘云’,则‘泄’为‘沄’矣,故又从‘云’,而变为‘曳’也。”又云:“‘民’则易而从‘氏’,‘昏’、‘愍’、‘泯’之类,至今犹或从‘氏’也。”又《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云:“唐太宗讳世民,若单言民,则阙斜钩而作‘ ’;若从偏旁,则阙上画而作‘氏’。如《书·盘庚》之‘不昏作劳’,《吕刑》之‘汦汦棼棼’,《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若汦弃之’之类。”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氓》六章,唐石经‘氓并改作田亡’。”

又如唐睿宗名旦,于是就避以旦为偏旁的“暨”字。《石林燕鱼》卷八:“(宋)神宗元丰五年,黄冕仲榜唱名,又暨陶者……‘暨’自阙下一画,苏(子容)复言:‘子下当从旦,此唐避睿宗讳,流俗遂误弗改耳。’”

2.因汉字字形相同或相似而讳

在古代,如果只避和君主或尊长之名同形之字,叫避正讳。“罪”字本作“辠”,因“辠”字和“皇”字字形相似,秦始皇时为避始皇的名讳,就将“辜”改为本义为渔网义的“罪”字。《说文·辛部》:“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言辜人蹙鼻苦辛之忧。秦以‘辜’似‘皇’字,改为‘罪’。”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九也有记载:“秦始皇嫌‘辠’字似‘皇’,改为‘罪’,自出己意,谓非之多则有辠也。今经书皆以‘罪’易‘辠’,独《礼记》、《尔雅》犹有可考。”

3.因汉字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讳

汉字有很多字字音相同或相近,在古代,如果连忌讳字的同音字或音近字也要回避,叫避嫌名。如隋文帝的父亲名忠,《通典·职官三》注云:“隋氏讳忠,故凡‘中’字,皆曰‘内’。”又《齐东野语》卷四:“隋文帝父讳忠,凡郎中皆去‘中’字。……(改)侍中为侍内,中书为内史,殿中侍御为殿内侍御。”后晋高祖名敬瑭,时人就回避“敬”之嫌名“镜”和“竟”,如《册府元龟》卷三载:“天福七年,刺改合州石镜为仙览,复州竟陵为景陵。”宋高宗名构,于是和“构”字同音的“够”、“购”等55字在当时均在禁忌之列。

4.因汉字字义而讳

有些汉字的字义因具有封建统治者忌讳的内容,统治者或强解汉字字义,或曲解多义字,从而形成避讳。《论语·阳货》有“恶紫之夺朱也”,清代沈德潜化用该典作《咏黑牡丹》诗:“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乾隆把“朱”字曲解为“朱氏王朝”,“异种”被指为影射“满清”,尽管该诗发现时沈德潜早已去世,但乾隆还是“革其职,夺其名,扑其碑,毁其祠,碎其尸”以解愤。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江苏丹徒县生员殷宝山因其书《记梦》中有“若姓氏,物之红者”句,红者,朱也,“朱”字也被理解为“朱氏王朝”,以“显系怀念故国,实属叛逆”而受大刑。

《清代文字狱档》书影

清代吕留良有诗“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因“清”、“明”二字多义,吕氏就被猜疑有不满本朝,倾向亡明之心。 GhM01UJeNIrcJqPSps+j7epI5gC/AuxAQLuDTdolx9yNOKV8KNdxPt7m+K49rB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