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长时记忆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它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经验和知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可能保存至永远。自19世纪8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研究记忆以来,长时记忆就一直是心理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一、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内,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对材料进行组织可以使输入信息有效地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语义类别的编码

这是长时记忆最常见的编码形式。在识记一系列语义的材料时,人们倾向于把它们按语义关系归类,将记忆材料组成一定的系统。例如,鲍斯菲尔德(Bousfild,1972)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如长颈鹿、小萝卜、斑马、潜水员、拜伦、顾客、菠菜、面包师、土拨鼠、舞蹈演员、黄鼠狼、阿莫斯、南瓜、打字员等60个单词,当被试按语义关系将这些单词分别纳入动物、植物、人名、职业4个类别时,识记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学习中,人们将材料进行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系统,就是利用了长时记忆的这一特点。

2.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的编码

即利用语言的字形、发音和语义等,对信息进行编码。例如,利用语言的音韵、节律等特点,对记忆材料进行编码,将记忆内容编成一些歌诀,能起到好的记忆效果。又如,将二十四节气编成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主观组织

在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时,如果既不能分类,也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人们倾向于采取主观组织对材料进行编码。在一个实验(Tulving,1962)中,以很短的时间向被试呈现16个无关联的单词(如帽子、照片、羊、祖父等),让他们自由回忆,然后,让他们再次学习相同的词表并再次回忆,如此反复多次。结果发现,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成绩逐渐上升。同时还发现,被试在连续各次实验中有以相同顺序回忆单词的倾向。这种以相同顺序回忆单词的倾向就是被试在头脑中对词表中的单词进行主观组织的结果。

二、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

(一)长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性质

长时记忆的容量大,保持时间长,一般认为是无限的。很多人能够清楚地记得自己童年时生活的地方;无论间隔多少年,回到家乡都能清晰回忆当年的情景。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储存其实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存储阶段,由于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保存的经验会发生变化。有以下几种形式的变化:①内容的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②内容变得更完整、更加合理和有意义;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更为夸张和突出。

巴特莱特(Bartlett,1932)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些变化。他给第一个被试看一张枭鸟的象征图,要他根据自己的记忆将图画下来;再让第二个人看第一个人画出的图,也让其根据自己的记忆画下来。这样依次进行下去,一直到第18个被试,一只迎面站立的枭鸟变成了一只背面蹲立的猫,如图3-3所示:

图3-3 记忆过程中图形的变化

(二)信息存储的条件

1.组织有效的复习

与遗忘做斗争的首要条件就是组织识记后的复习。复习在保持中有很大的作用,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科学的复习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复习。学习之后要“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了及时复习对巩固知识的重要作用:给两组被试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进行一次复习,乙组没有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8%,一周后甲组保持85%,乙组只保持33%。

(2)分配复习。复习时间上的正确分配对识记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连续进行的复习称为集中复习,间隔一定时间进行的复习称为分散复习。很多实验证明,分散复习的效果比集中复习好。

(3)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复习时不要单纯地一遍遍地反复阅读,最好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以前就结合阅读,尝试回忆。当回忆不起来时,便再次进行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也长。

(4)复习方法多样化。复习忌单调重复,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倦和疲劳,使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影响复习效果。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每次都从新的角度重现旧材料,学生会感到新颖、有趣,从而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复习效果。

(5)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使复习过程变成听、说、读、写、想的综合活动,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到达大脑皮质,形成广泛的神经联系,有利于知识巩固。

(6)利用外部记忆手段。人们可以采用一些外部记忆手段,如记笔记、写备忘录、编写提纲、在计算机上存入需要保持的信息等方式来帮助更好地保持记忆内容。

2.记忆与学习成绩

学生在读了有关记忆研究的内容之后,询问最多的问题是:“我怎样能马上用上这些?这项研究怎样帮助我准备下一次考试?”让我们来看从研究结论中可以得出哪些建议:

(1)编码特异性。编码特异性原则表明提取的背景应该匹配编码的背景。在学校的环境里,“背景”通常是指“其他信息的背景”。如果你总是在相同的背景下学习材料,你可能会发现在一个不同的背景下提取它很困难。所以,如果一位教授以一种稍微不寻常的方式来谈论一个话题,你可能会感到困惑。作为补救的办法,即使在学习的时候你也应该变换背景,重新组织你的笔记顺序,问自己一些混在一起的不同课程的问题,构造你自己的新异组合。但是,如果你在参加一次考试时遇到障碍的话,试着找出尽可能多的提取线索来帮助恢复最初的背景:“让我们想一想,我们是在学习短时记忆的那一讲中听到这个内容的……”

(2)系列位置。你从系列位置曲线得知,在非常广泛的情景下,呈现在“中间”的信息记忆最差。事实上,大学生对关于一讲内容的中间部分材料的测验题目比关于开始或结尾部分的测验题目遗忘更多。在听课的时候,你应该提醒自己要特别注意中间那段时间。学习的时候,你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在要学习的材料上,以确保每次不是以相同的顺序学习这一材料。

(3)精细复述和记忆术。当你学习以准备考试的时候,你会感觉像在设法获得“无组织的信息”。例如,你可能被要求记住大脑不同部分的功能。这种情况,你需要自己设法提供结构。设法以创造性的方式使用概念形成视觉表象,构造句子或故事。

(4)元记忆。关于元记忆的研究认为人们通常对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有很好的直觉。如果你处在一个有时间限制的考试情景下,就应该让直觉来指导你分配时间。例如,你可以快速地把所有的考试题读一遍,看看哪些题目给你最强的知道感。如果你正在参加一个考试,在这个考试中你会因为答错而被扣分,你应该特别注意你的元记忆直觉,这样就可以避免回答那些你感觉很可能错的问题。

(三)记忆错觉

在一种情况下再认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在法庭上。当一个目击证人指着法庭上的某个人说“他就是做这件事的那个人”时,对于法官和陪审团来说这是非常可信的。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1974)表明,即使事后证明目击证人的视力并不是很好,甚至他从他所处的位置无法看清楚抢劫者的长相,陪审团也会受他的证词所影响。律师引用了很多目击证人作伪证的例子,他们的证词后来被证明是不准确的。

一个人对一件事的记忆在回忆的过程中可能会被扭曲。令人震惊的事件,比如那些具有暴力性的事件,可能会破坏我们形成深刻记忆的能力。没有对事件深刻的、清晰的记忆,目击证人就可能把事后的信息整合进他的回忆之中。陪审员应该记住,人的眼睛不是照相机,而回忆也不是录像带。

记忆错觉是指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Roediger,1996)。弗洛伊德从19世纪末便开始研究记忆错觉。他认为记忆错觉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个体无意识之中的欲望,这种被潜抑的欲望通过记忆错觉表现出来。格式塔心理学也比较重视记忆错觉研究。他们认为,记忆随时间变化,时间越长越与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吻合。对记忆错觉的实验研究是巴特莱特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他让大学生阅读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之战》,隔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根据记忆复述。他发现:随时间增加,故事内容往往被略去一些,一些玄妙的内容被舍弃了,故事也变得越来越短。被试还增加一些新材料,使故事变得更自然合理,有时甚至加入一些伦理内容。巴特莱特的研究发表后,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人们才发现记忆错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人们试图从记忆错觉的研究中寻找记忆的本质。记忆错觉研究在教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和司法领域中也有广泛应用。记忆错觉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关联效应

研究表明,如果测验时呈现的句子和段落与先前学习的材料意义相近,人们可能会错认它们曾经呈现过。以单词为材料进行研究,也发现类似现象。安德伍德(Underwood,1965)在一个再认测验中,要求被试确定单词是否在先前的学习词表里出现过,当测试词能够由先前学习过的词通过联想获得,则容易出现虚报,即确认该词为曾经学习过,而事实上没有学习过;而当测试词与学习词无关联时,则不易出现虚报。他认为,关联效应由编码时的内隐联系反应造成。如学习“桌子”时,关联词“椅子”能被有效激活,导致后来的记忆错觉。罗迪格(Roediger,1995)也发现,呈现关联词表能导致错误回忆率增加。

2.误导信息效应

洛夫塔斯给被试看一段撞车事故的录像。发给被试的问卷中有这样的问题:“当两辆汽车______时,汽车的时速约是多少?”对于不同测试组,下划线处的动词不同,分别为“碰撞”和“撞毁”。结果表明,当动词为“碰撞”时,被试估计车速为34英里/时;而当动词为“撞毁”时,被试估计车速为41 英里/时。更为有趣的是,当被试后来被问及是否看到现场有打碎的玻璃时,“碰撞”组有14%做了肯定回答;“撞毁”组有32%做了肯定回答。而事实上,录像中根本没有碎玻璃。实验者认为,动词“撞毁”使被试对撞车事故的记忆编码和组织方式发生改变,使他们后来更可能“记得”并不存在的碎玻璃。

3.词语遮蔽效应

一般情况下,对外部刺激事件的语词编码有助于记忆。然而,当事件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时,语词编码反而会有损记忆,导致记忆错觉。斯库勒等人(Schooler et al.,1990)发现,当被试观看面部图形并描述它们时,对面部图形的记忆差于未描述的被试。在另外一项研究里(Melcher et al.,1996),未经训练的品酒者初次品酒时,如果借助语言描述白酒味道,则对白酒的再认差于那些品酒时无须描述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语词描述使人记忆的是关于事件的描述,而不是事件本身。

4.记忆中的错觉结合

安德伍德等人(1973)给被试呈现由两个单音节合成的词(如handstand、shotgun)。在再认测验中,呈现词中插入与先前所呈现单词有一个音节相同的词(如handmaid)、两个音节相同的词(如handgun)和无关的控制词。结果表明,被试对两个音节与所呈现单词相同的词有更高的虚报率。在使用面部图形为材料的实验中(Reinitz et al.,1994),也表现出同样效应。对于记忆中的错觉结合的解释是,学习对象(如合成词)的各部分特征并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各部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漂浮,当来自不同单元的两个特征组合在一起时,容易导致错误再认。

记忆错觉的产生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有研究(Garry,Manning&Loftus,1996)表明,对未发生过的事件的想象能增加虚报率。实验者认为,想象使人们对虚假事件更熟悉,这种熟悉使被试混淆了事件的来源。生活中人们也发现,儿童经常混淆想象中的事件与亲身经历的事件。引导和暗示也是产生记忆错觉的重要原因。儿童由于成人的引导会发生虚假的回忆和再认(Loftus&Coan,1995),某些证人在法庭上也会在检察官、律师甚至被告的暗示下做出虚假的证言。

三、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一)再认

1.再认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被认知的心理过程叫再认。再认与回忆没有本质区别,但一般来说,再认比回忆简单和容易。考试中的是非题与选择题,就是通过再认的方式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2.影响再认的因素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受许多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材料的性质和数量。相似的材料,再认时就容易发生混淆。材料的数量对再认速度也有影响。有研究表明,再认英语单词时,每增加一个单词,再认时间就增加38毫秒。

(2)学习与再认的时间间隔。再认效果随学习与再认的时间间隔变化而变化,间隔越长,效果越差。

(3)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对不熟悉的材料进行再认时,积极的思维活动(比较、推论等)可提高再认效果。

(4)个体期待和情绪状态。期待可以促进再认,也可以造成再认错误。再认依赖于主体的经验、定势和期待等。

(5)人格特征。人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场独立型的人不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场依存型的人易受环境影响。一般而言,场独立型的人比场依存型的人成绩更好。

相关链接3-4
你身边的心理学—记住你的同班同学

我们没有几个人能够忘记高中时期的日子,但是在毕业10年、20年、30年甚至40年之后,我们当中又有几个人能够记住我们高中时期同学的名字呢?一项研究发现,实际的人数比我们能够回忆起的人的数目要多得多。

这就关乎长时记忆能够持续多长时间的问题。研究人员表明,年龄从17~74岁的近400个高中毕业生能够描绘出他们的高中年鉴。下面是一些让人吃惊的结果:

在毕业35年之后,人们仍能认出他们同班同学中9~10个人的长相。高中在人们心目中的样子从他们的反应中看不出有多大差别。

毕业15年后,参与者能够回忆起他们班90%以上人的名字。

在其人生的最后30年里,他们对高中同学名字的遗忘程度达到70%~80%。

对于记忆人的名字和长相,女性的记忆通常比男性要好一些。

心理学家首先通过考察我们收集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这种令人惊讶的结果。我们关于名字和长相的记忆库是建立在我们高中时期的经历之上的,而且不断的重复有助于巩固这些知识,使之在记忆中保持很多年(Bahrick,Bahrick&Wittinger,1974;Kolata,1993)。

(资料来源:卡斯乔.妙趣横生的心理学.田毅松,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03.)

(二)回忆

1.回忆

过去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仍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叫回忆。例如,考试时,人们根据考题回忆学习过的知识;节日情景使人们想起远方的亲人。

回忆的种类很多,根据回忆的目的是否明确,可以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有意回忆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是自觉进行的回忆;无意回忆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回忆。根据回忆是否依靠中介,也可将回忆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旧经验是直接回忆,借助于中介性的联想回忆起旧经验是间接回忆。

2.回忆的条件和策略

在回忆过程中,人们所采取的策略,也会直接影响回忆进程和效果。回忆的策略主要有:

(1)联想策略。人脑中的知识经验彼此有一定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反映。人们在回忆某一事物时,就会想起与它有关的事物。

(2)情境策略。研究表明,呈现与回忆内容有关的情境线索,将有助于记忆的恢复。呈现的情境与事件或学习发生的情境越相似,恢复就越容易。

(3)提取方式。在回忆过程中,寻找关键支点是回忆的重要策略,借助表象和词语的双重线索,可以提高回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与干扰做斗争。在回忆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提取信息困难,这可能是由于干扰所引起的。例如,考试时有人明知考题的答案,但是由于当时情绪紧张,一时想不起来,这种明明知道而当时无法回忆起来的现象叫“舌尖现象”,即话到嘴边又说不出来。克服这种现象的简便方法是先停止回忆,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回忆,要回忆的事物便可能自然而然地出现。 ZXbBuRl5Iv4LVf+KRhXtN80/1e06sI85IPCLvwFZ6O+g5DLLSjptcjzjMqXf+iN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