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知觉及其特性

一、知觉

任何一种感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把事物多个属性综合起来加以认识,依据自己的经验解释事物,这就是知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当我们感觉到西瓜的大小、形状、纹路、颜色等,把这些属性综合起来,借助于过去的经验,就构成了我们对“西瓜”的整体反映,这就是知觉。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在苏格兰某地的一个交通事故多发地段,一年内连续发生14起严重交通事故,起因只有一个——司机在该路段的拐弯处没有减速,导致车辆与护栏相撞。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只要在护栏上画上白色标志,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经过这个路段的司机在看到护栏上的这些标志时,会觉得车子在不断加速,因此,就会自觉地将车速减缓下来。这一事件,存在着感觉现象,即司机通过眼睛对护栏上的标志进行感觉,并通过神经系统将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分析。但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是人的知觉。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二者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各个部分的反映,依赖个别感官;而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是对事物的结构和关系的反映,依赖多种感官。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而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二者的相同点为: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对事物感性认识的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需要各种感觉的联合活动。知觉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相加,而是感觉的综合和深入。知觉比单个的感觉相加要复杂得多。

二、知觉的特性

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知觉过程的心理规律,可以归纳为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人们周围的事物多种多样,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感觉器官,但由于人的信息通道的局限性,只有少数事物能成为人的知觉对象。人们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物作为知觉的对象。知觉对象在背景中突出出来,人对它的知觉更清晰。背景处于陪衬地位,也能被知觉到,却较模糊。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讲课的声音和板书成为学生的知觉对象,学生看得明白,听得清楚,而此时教室内外的其他景物与声音,就成为知觉的背景,它们形象模糊。在街上同一位好朋友讲话,朋友的说话声是我们知觉的对象,我们听得清楚,街上其他声音则是这种谈话声的背景,听不清楚。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选择性注意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时,该事物就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就成为背景。当注意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原来的背景就成为知觉对象。所以,知觉对象和背景是相对的,是可互相转换的。双关图形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特性。在图2-5中,你看见了什么?你看见的左图是两个人头侧面,还是一个花瓶?右图是一个少女,还是一个老妇?

图2-5 对象和背景可以相互转换的图形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从客因素观而言有以下几点: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对象和背景之间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就容易被区分出来。教师板书,白色粉笔字迹最清楚;教师批改作业用红笔,是为了突出评语和分数。相反,军事上的伪装、昆虫的保护色,则使对象和背景差别小,不易被发现。

2.刺激物的强度特性

在刺激阈限范围内,一般较强烈的刺激易引起人们的知觉。如说话时语气的加强、语音的提高、物体的照明亮度增强、字体的线条加粗等都有利于引起人的知觉。

3.知觉对象的活动性

活动的对象与静止的对象相比较,更容易被人所知觉。例如各种仪表上的指针,街上行驶的车辆,夜空中的流星,闪动的霓虹灯广告,电影、幻灯片等活动教具,都易被人们优先知觉。

4.刺激物的新颖性

例如,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突然的停顿与语气变化,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与优先知觉。

5.刺激物的重复性

重复与持续出现的刺激,可能因新颖性下降而降低知觉的选择性,也可能因增加强度与幅度而增加知觉的选择性。如连续的广告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与知觉。

从主观因素来看,以下心理条件对知觉选择有重要的影响:

1.知觉的目的性

通常目的任务越明确越具体,知觉的选择性越强;没有具体的目标,知觉的选择性就差一些。

2.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例如,外语水平高的人,在外文阅读与听力时很容易发现问题与掌握知识要点。

3.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价值观倾向

一般人们迫切需要与感兴趣和喜爱的对象,容易被选择与吸引人,对这类对象的知觉选择性也与个人价值观倾向有密切关系。例如,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人,对绿洲、甘泉的知觉甚为敏感;“樵夫进山只见柴草,猎人进山只见禽兽”,都说明了主体的需求状态对知觉选择性的影响。

4.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即受以往经验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如“13”放在数字系统被选择知觉为“13”,如果在英文字母系统就会被选择知觉为“B”。

5.情绪状态

高兴与悲伤、平静与激情等都会有利于或阻碍人们对知觉对象的选择。一个人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时,更容易知觉到美好的事物;人的情绪不好,更易为不如意的事情烦心。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依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例如,当我们听到某些熟人的声音时,立刻能知觉到这位熟人的整体形象。学生听课,并不能把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音都毫无遗漏地知觉出来,而是听取老师讲的完整句子和完整的意思。人们很少有面对面地把人的两个耳朵同时完全看清楚的时候,但人们从来没有因此而产生缺一个耳朵的人的形象。

在知觉过程中,人之所以能把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组成一个整体,是由于事物的属性或部分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复合刺激物。由于人在知觉时有过去经验的参与,大脑对来自各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时,就会利用已有经验对缺失部分加以整合补充,将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

在整体性知觉中,物体的各部分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强的部分起作用大,弱的部分起作用小;强的成分往往会掩蔽弱的成分。虽然事物的整体在知觉中具有优势地位,但部分(特别是比较强的、突出的部分)有时也能对整体知觉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决定知觉的整体性质。社会知觉中的刻板印象和晕轮效应就是对这一现象的很好说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突出主要成分,也不要忽视次要成分。

在知觉活动中,人对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于对构成整体的部分的知觉。纳温(Navon,1977)用实验证明,给被试短暂地呈现由许多小字母组成的一个大字母,如由小字母“H”和“S”组成大字母“H”或“S”(图2-6),被试的反应有两种:局部反应和整体反应。在局部反应中,要求被试识别小字母;在整体反应中,要求被试识别大字母。结果发现,当识别小字母时,如果小字母与大字母不一致(如小字母为“S”,大字母为“H”),被试的反应时间将有所延长;而当被试识别大字母时,被试的反应时长将不受组成字母的影响。纳温称这种现象为“整体优先性”(global precedence),即整体特征的知觉优于对局部特征的知觉,当人们有意识地去注意整体特征时,知觉加工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这一结果表明了整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的。

图2-6 整体优先性的实验证据

知觉的整体性也反映了事物的部分对于整体的依赖关系。人对事物部分的知觉依赖于对事物整体的知觉,部分在整体中才有确定的含义。如图2-7所示,中间的图形如果处在数字的序列中,我们就把它知觉成“13”;如果处在字母的序列中,我们就把它知觉成“B”。一位心理学家让被试描绘一个人的照片。告诉一组被试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科学家;告诉另一组被试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罪犯。结果,前一组被试描述说:“深邃的目光象征着他思想的深刻,高耸的额头代表了他在科学的道路上无坚不摧的意志。”后一组被试则描述说:“深邃的目光代表了他的阴险狡诈,高耸的额头代表了他死不悔改的决心。”可见,对人的整体印象不同,对人的部分的知觉也不同。

图2-7 部分对整

(三)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指的是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人在知觉过程中并不仅停留在对新事物的照相式的反映,而是还有过去经验参与。人对于隐匿图形的知觉就是知觉理解性的好例子。

当你第一次看到图2-8时,你不是消极地感知这些斑点,而是力求认识这些斑点的意义,对它做出合理解释。你会问自己:“这是什么?”“这是一片雪地吗?”“这里有一只动物。它是一条狗吗?”“是的,它是一条狗。”当人们非常熟悉知觉对象时,就倾向于给它命名,将它归入一定范畴。如“这是一只茶杯”“这是一棵柳树”等。

图2-8 隐匿图形

对事物的理解是产生正确知觉的必要条件。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条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言语的指导作用

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在环境复杂、对象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下,言语可以唤起人的经验,帮助人理解。例如,在旅游时,一些自然景物一旦被赋予某些名称,你就会觉得越看越像。又如,天空中漂浮着的云彩、自然界中的各种奇景,在感知它们时附加词和言语的指导,会使人更快地知觉。

2.个人的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也不同。例如,同是一棵松树,诗人、植物学家和木匠的知觉可能就很不相同:诗人看到了松树的“高风亮节”,植物学家将它称为“常绿乔木”,木匠则将它视为一种“木材”。

3.社会文化

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受社会文化影响。例如,阿拉伯国家的人喜欢绿色,因为他们地处沙漠,而绿色代表绿洲,代表生命;而中国人民则喜欢红色,用红色代表喜庆,代表革命。在中国和日本,“4”与“死”谐音,所以人们不喜欢;而在基督教国家里,13是个忌讳的数字。

4.活动任务的明确性

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将有助于当前的活动任务,这时所知觉的对象就比较清晰和深刻。

5.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如果对知觉对象持有消极态度,则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产生兴趣,持有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知觉的理解性与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1)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知觉的选择性,即理解帮助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2)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东西,容易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来感知,但在面对不熟悉的东西时,知觉的整体性常常是受到破坏的。正是由于理解的存在,人们才能把缺失部分补全。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例如,强光照射煤块的亮度远远大于黄昏时粉笔的亮度,但我们仍然把强光下的煤块知觉为黑色,把黄昏时的粉笔知觉为白色。视知觉的恒常性最明显,一般有大小、形状、明度和颜色等恒常性。

1.大小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对物体大小的知觉并不随距离变化而变化,也不会随着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的变化而变化,其知觉映像仍按物体的实际大小加以知觉的特征。例如,看一个人个子高矮,远近距离不同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仍能按实际大小来知觉。

视网膜成像按几何投影的规律变化,随对象的距离按比例增大或缩小。距离大,在视网膜上成像较小;距离小,在视网膜上成像较大。但实际的大小没有变化,因此知觉的结果是一致的。

2.形状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是指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人仍能把它知觉成同一形状。图2-9是一扇从关闭到开着的门,虽然它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总把它知觉成是长方形的。

图2-9 形状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是指当照明条件改变时,个体对物体相对明度或视亮度的知觉保持相对不变。例如,白纸在日光下与在月光下反射的光亮相差80万倍,但人们总把它知觉成白色的。

4.颜色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是指个体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时,颜色知觉不会因为色光的改变而改变,而是趋向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例如,室内的家具在不同色光的照明下,人们对其颜色的知觉仍保持相对不变。从物理特性和生理角度来看,当色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由于色光混合原理的作用,其色调会发生变化,但由于人对物体颜色的知觉不受照射到物体表面色光的影响,因此,仍然把物体颜色知觉为其固有的颜色。

知觉的恒常性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精确地适应环境,知觉的恒常性消失,人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失真,工作与学习就会遇到严重困难。

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所谓视觉线索是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这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恒常性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明度与物体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们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比方说,在知觉物体大小时,环境中的一些因素给你提供物体距离的线索,当一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变小时,如果你从视觉线索中知道物体的距离变大了,那么视像大小的变化会从距离远近的变化中得到补偿,它们的相互作用维持了大小恒常性。 qA7xCZ32udKVpRpKXNJguZzzTxNKloX236HNSXPEc7Tg45cWON0WDRyO/n2ULu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